⑴ 父母感受孝心的寄語
父母感受孝心的寄語
1.你們的鼓勵讓我找到前進的方向;你們的支持讓我勇敢的做自己;你們的恩情讓我一生一世銘記!我愛你們,爸爸媽媽!
2.我曾被你們慈愛厚實的雙手緊抱,我曾被你們寬闊堅實的胸懷溫暖,我曾被你們溫馨喜悅的目光凝視,我曾被你們堅定沉穩的腳步引領,你們用一生祝福我的未來,我將用感恩和孝順來回應,願爸爸媽媽健康,快樂,平安,幸福一生一世。
3、關懷,無微不至溫暖心懷;牽掛,無私細膩不求報答;叮囑,默默奉獻指引明路;期盼,*苦勞累只為夢圓。讓我們銘記父母的關懷,牽掛,叮囑,期盼,願他們永遠平安。
4、你們的好,我用孝順回報,你們的愛,我用關心感激,你們的撫養,我拂不去你額頭的滄桑,你們的培養,我收不回你失去的時光,夢想留給我幫我遠航,我送祝福溫暖你的心房,願爸媽開心每一天。
5、父親,我長高了,您的背駝了,我強壯了,您的身軀矮小了,我青春正在,您卻顯得更加蒼老了。盡管如此,您在我心中依舊高大無比,希望您能永遠健康。
6、聽見雷鳴,你們便牽掛子女的冷暖,看見日落,你們便擔心子女的安全,聞見飄香,你們便*勞子女的飲食。有一句話是最想對你們說卻不敢開口的,有一句話是藏在心裡說了千遍萬遍的: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7、因為簡單和無私,親情更加偉大,因為無悔和堅持,父母更加感動,為夢想遠航,生活因為你們而不迷失,為未來奮斗,因為你們的關愛而充滿力量,願父母一生平安,幸福快樂。
8、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幸福;有幸福的地方,有慈愛的父母。父母在的地方,有愛有家有幸福。祝我親愛的父母幸福平安,事事皆好!
9、溫馨的愛,常常充滿感動,無私的情,讓你白發滄桑,歲月奔流,思念牽絆著奮斗的路,親情如夢,記載著遠去的人生,過去種種,感動難以表達,願幸福伴你,快樂永恆。
10、感謝母親,給你無微不至的照顧,給你徹夜*苦的擔心,給你平安溫暖的祝福,感謝父親,給你童年的依靠,成長的依託,離家的陪伴,願父母開心快樂,一生平安。
⑵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 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改變自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精神被淡忘和受到一定沖擊,「感恩」一詞在有些人看來已經起過時了。據《楚天都市報》報道,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最終,這五名貧困大學生由於不感恩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另有一篇題為《他們為何忘掉恩人》的報道,講的是沈陽瀋河區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遭到所助學子冷落的事情。13年來,老人先後資助了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其中有10名是大學生。如今他雙目失明,卧病在床,卻從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來信,更別說來人探望了。還有一報道說,一初中生為了抗議父親的嚴厲管教,在飯里下毒葯害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甚至還有學生傷害老師的事件不只一次地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最近,我在學校的一個班上作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為父母生日送過祝福的佔30%不到,記得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什麼節日(母親節)的佔20%不到。
作為班主任的我,經常有孩子家長問:「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小時候很聽話,長大以後就不聽話了呢?特別是升初中以後,一天比一天調皮,一天比一天不聽我的話了,越來越不懂事了,個性也越來越強了」。還有些家長乾脆就「全權」拜託老師:「我已經管不了他,只能靠老師您了」。
大量的事實讓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症結究竟在哪裡呢?我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不健全,教育的現狀是絕大部分學校過多地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淡化德育。特別是感恩教育這個主題,有的完全是流於形式,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著重的只是材料寫得好不好,匯報講得好不好,而沒有注重實效。這種狀況的存在與我們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怎樣才能把感恩教育這一主題貫穿到我們教育工作中去呢?
本人認為,感恩教育的基礎是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因為孩子接受最早而又最多的教育是來自家長與老師,不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的孩子是絕對不懂得感恩的。所以我們要從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開始,從小進行感恩教育。
我們提倡「孝」和「敬」,不是懷古倒退,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繼承;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以及尊重子女權利基礎上的「孝」和「敬」,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提倡「孝」、「敬」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建立和諧社會體系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那麼,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
第一,告訴孩子孝敬父母是立身處世的根基。要讓孩子知曉,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孩子在家裡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那麼上學以後就會尊敬老師,長大成人到社會上就會尊敬領導、尊重同事,立身處世就有了根基。很難想像,一個對自己以血肉之軀、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不思報答的孩子,在一個集體中生活或工作時,能助人為樂、舍己為人,能有多少奉獻精神?因此,及早將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注入孩子的血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第二,利用典故、富於情趣的故事教育孩子。講述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孝敬父母的典故來教育孩子很有說服力。像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張良取履敬老父;李密陳情報祖母等傳說和故事在神州大地可謂家喻戶曉,特別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可以選些名人敬母的故事,像郭沫若教子種「媽媽樹」,讓孩子寄託一片愛母之情,以祈媽媽早日康復;陳毅敬母——為生病母親洗尿褲之事;老舍的「母親給我的是生命教育」;這些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也可講我們身邊的故事,如湖南懷化學院的大學生洪戰輝,十多年來,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照顧患病的父親和撿來的小妹妹,最後他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身邊的人物教育身邊的人,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教育孩子孝敬家庭外的長輩和老人。在老一輩中,無論事業上貢獻很大的人,還是平凡崗位上工作著的人,都值得社會尊敬。他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優秀品質和作風,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知識,都是孩子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理應受到我們的尊敬。孩子們對長輩說話有禮貌,舉止文明,讓路讓座,這是一個有良好教養的表現。任何對老年人粗魯的態度或虐待、遺棄老人的惡劣行為,不但要受到輿論批評和譴責,嚴重的還要繩之以法。
第四,教育孩子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比如,幫助父母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努力學習,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父母爭光,分擔父母的勞苦和憂愁,父母病了或身體不舒服要主動探望照顧。從小多為父母著想,長大了就會孝敬父母。因此,我經常在班上組織一些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是「用行動感謝父母」。同學們把自己父母的生日都寫在一個備忘錄上,然後分月統計,每月定期檢查有父母生日的同學的感恩行動,並在班會上評選出最有孝心的學生,作為班上的學生標兵,特別突出的推薦到學校,並適當獎勵。
第五,教育孩子還需要老師、家長以身作則。即身教重於言傳,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到你自己就是孝敬父母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是知恩圖報的人,這樣無形中就為孩子樹立了典範。
第六,教育孩子還需要家長、老師建立一個和諧家庭與校園。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就給了孩子一個良好的影響,這種影響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中國有句古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就要求我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還要尊敬師長。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名人,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如漢明帝敬師: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先生,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還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注重尊敬師長。那麼怎樣教育孩子尊敬師長呢?
首先,作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孩子在整個生存環境中,是一群弱勢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語氣對孩子:「你再這樣,我要揍你了。」「你胡說八道什麼呀!」這種言語明顯帶有諷刺和不尊重的味道,因為孩子的弱小,他們只能接受,無從選擇。去年的五一黃金周,我帶兒子去北京旅遊,那時,他才八歲。我們帶了很多的行李,一路上很辛苦。到了機場,我讓兒子背自己的行李,然後很信任的把大包的行李交給他,讓他推著行李車去打包托運。我則在旁邊默默地看著兒子是怎樣做的。終於,在機場服務人員的幫助下,過了半小時,這位充滿信心的小男子漢終於圓滿完成任務,他很大聲、很自信地向服務小姐說了聲:謝謝阿姨!事後我故意問他:「你為什麼要謝謝阿姨呢?」出乎意料,他很自然地告訴我說:「阿姨很有禮貌,還誇我能幹呢!」之後上了飛機,空姐幫他系安全帶或倒飲料時,他都會像個小紳士一樣,彬彬有禮地說一聲「謝謝。」通過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正因為孩子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他才會珍視自己,才會覺得在別人的眼裡,他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孩子去尊重他人。
其次,言教、身教和境教也是培養孩子尊敬師長的重要途徑。所謂言教,就是說平時應該灌輸給孩子尊重人的思想和辨別是非的准則,哪些行為是有禮貌的,哪些行為是粗魯的,沒有教養的。在孩子發生不禮貌的行為時,應該立刻指出,並與以糾正。身教對孩子來說是最關鍵的。父母和老師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他們的言行,言傳不如身教。從自我做起,自身做一件實實在在的道德規范的事要比對孩子苦口婆心說教十句、百句更有意義,更有說服力。我們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時,都會和自己的老人說一聲再見,時間長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進出家門主動和長輩打聲招呼,並且還形成了習慣,根本無需我們的教導。尊重他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可以傳授的,可以成為習慣的一種品質。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就是指的境教。因為年齡特徵,孩子不可能具有成年人那樣的識別能力和控制能力,他們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言行舉止。古代的「孟母三遷」也就是說明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總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個人品德修養好壞的表現。我們的孩子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才能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能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來源於羅友國博客
⑶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每個小孩,都會成長為大人。孩子就像是單純的白紙,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也像一塊純凈的海綿,源源不絕的吸收旁人所給予的一切,將雛體具象、塑形化。培養孩子以同理心愛護生命中所遇見的人、事、物,那麼孩子的將來,才能成為懂得尊重與關懷生命的大人…… 讓愛在生命中綻放心愛的貓咪不小心竄出了窗子,再也沒回家了;飼養了兩年多的小倉鼠,突然間一動也不動,靜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面對哭喪著臉孩子,爸媽該如何讓年幼的孩子了解生死自然循環的道理?生命教育該何時起步才適當?
生命教育俯拾即是其實當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生命教育早已融入於他的人生中。雖然年紀尚小,但孩子所接觸的世界、所經歷的事情,其中和生命有關的盯宏一切,就是生命教育。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舉例,如寵物走失,照顧自己的爺爺、奶奶過世等,這些與孩子互動多的生命經歷生老病死,孩子看著新生命出現、又消失於自己的眼前,或是因為自己的照顧養育,感受生命逐漸成長、改變外型的過程,這一切都是生命教育。
當孩子還小時,對於誕生與死亡的認知模糊。看到卡通影片中,主角死掉了,衡則含不久又復活,讓他們搞不懂生命可以「活幾次」。直到身邊親近的家人或心愛的寵物過世,孩子意識到不只是今天看不到,明天也看不到,甚至未來再也看不到時,孩子因此產生失落感,甚至感到悲傷難過,開始認識死亡;或是從家中小魚誕下魚卵、魚卵孵化的過程,認識了新生命的開始。
從感興趣的開始萌發生命教育的范圍廣泛,要和孩子談生命教育,可以從尊重生命談起,也可以談認識自己與他人差異、談新生與死亡等等。不過在這之前,父母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孩子先對身邊人事物產生興趣。
在滿周歲前的孩子,大多是自己一個人獨自玩,抓、捏、敲、咬、聞、聽各種玩具,純屬感覺與動作方面的游戲,還無法去關注到其他兒童,發展人際關系。2歲後,會進入「平行游戲」時間。雖然是和其他幼兒在同一場所玩耍,但孩子們只是在各自玩各自的游戲,不會發生從屬關系,也不會有合作的互動行為。一直到了3歲半,或是進入了幼兒園,孩子們才會出現指揮、模仿、命令或交換玩具等簡單的行為。同儕間開始有了互動。
此時,成人可以示範人際互動的技巧與關懷生命的方式,例如當幼兒園的孩子生病請假,隔天上學時,老師可以在其他孩子面前主動關心,問候身體狀況,引導孩子去關注他人的狀況,也學習如何關心別人。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從關懷弱勢學習友善從出生後,孩子的世界以自己為中心,擴增至爸媽與手足。通常要等到進入幼兒園後,幼兒才會開始學習到同齡兒童也有差異性,例如身體病弱,或是有特殊疾病所造成的外貌特徵。此時爸媽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有些父母會說出「不要和自閉症的孩子玩」這種錯誤的觀念,立刻就讓孩子失去了學習友善待人的機會。
相反地,如果爸媽能讓孩子知道,視障的朋友雖然看不見,卻有敏銳聽覺,或是不擅長溝通的人,可能擁有驚人的創造力,引導孩子看見每一個人的優點,學習理解每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成為能一起游戲的朋友,那麼孩子在接納彼此差異的過程中,就會明白「和自己不一樣」並不代表好或壞,而是豐富了這個世界樣貌。
關心他人培養同理心當你注意到黃色小鴨時,是否也會開始關注黃色小鴨帶起的周邊產品旋風?同樣的,想讓孩子懂得關心身旁人事物,也要從引發興趣開始,先是有了好奇心,然後願意主動接觸,接著發展出關心的能力。
當孩子在幼兒園中開始懂得注意其他人,觀察他人的行為舉止,才會注意到平時老師會去幫忙攙扶跌倒的孩子,所以當咐笑他看到有人跌倒時,也會去模仿、幫忙攙扶。又例如許多孩子都喜歡按電梯按鈕。一進入電梯,就主動幫忙按住電梯門開關按鈕,這樣的行為也源自於孩子本身對電梯的喜愛,並觀察到成人按鈕的行為,模仿學習後發現自己也做得到,讓進出電梯的人不會被門夾到,所以願意主動幫忙。心理師王意中解釋:「比起講道理,要求孩子關心他人、服務他人,引發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助人的行為更有效。」
在孩子擁有同理心之前,必須先讓孩子練習察言觀色,理解他人的表情是痛苦,還是難過,才能有同理的反應,也才會主動去關心、幫助身旁的人。例如當孩子看到班上同學靜靜的坐在一旁,不太說話,也沒人陪他玩,同學臉上不但沒有笑容,嘴角也下垂。即使同學沒開口,孩子也能察覺到他不開心,猜測可能正在傷心難過,能夠同理對方的心情,就會進一步去陪伴他,付出關心。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別讓他在缺愛環境成長在孩子成長階段,特別是嬰幼兒時期,如果很少被成人抱在懷中,或是肚子餓了、想睡覺、身體不舒服等生理需求哭鬧時,若沒有被好好安撫照顧,抑或成長於爸媽常常起爭執的家庭生活中,孩子缺乏被愛、被安撫的經驗,沒有建立起互愛、互信的人際關系,就很難擁有愛人的能力。
對嬰幼兒來說,哭鬧是表達需求、索取關心的唯一方式,當爸媽因為忙碌而暫時忽略時,孩子感受不到身體互相接觸的溫度、媽媽的心跳聲、爸爸的呼吸聲,無法因為擁抱獲得信任感、歸屬感,孩子反而會出現不信任感,對人也會產生懷疑與距離感。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所以也沒有能力去付出愛。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學習到如何與他人正確互動,只好以激烈的攻擊來達成目的。
當爸媽期待孩子擁有關懷生命能力時,也必須同時提升自己的相同能力。心理師王意中舉例:「若希望孩子能做好情緒管理,爸媽自己也要先掌控好自我情緒,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同樣的,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真正愛過、照顧過,從小就被遺棄,或是雙親疏於照顧,孩子沒有感受過何謂媽媽、爸爸、家,孩子也只能用冷漠的方式對待他人。因為無論是愛人還是愛物,孩子都需要學習如何去愛。」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技巧性和孩子論死亡死亡不應該是家中禁忌的話題。和孩子從容談生死,可以就從一片樹葉的落下開始,讓孩子了解生命終會消逝,重要的是該如何把握當下相處時光,以及珍惜共有的回憶。
1.從故事引導思考 上小學前的孩子,說話並非他們擅長的能力,突然要和孩子討論寵物走丟、親友長期離開或長輩過世的真實狀況,孩子很難立刻理解。爸媽可以透過繪本或影片,讓孩子藉由別人的故事感受生離死別的情緒,再來談論生命的意義。王意中心理師以一部伊朗電影《天堂赤子心》為例,影片中主角飼養的小雞生病了,醫治小雞的醫療費用遠超過購買健康小雞的費用,主角的爸媽力勸她放棄,寧願再買一隻新的給她,就連獸醫都不屑醫治,但小主角堅持養了它,就要一直照顧它,不能隨便遺棄!
2.以玩偶或寵物為媒介 爸媽也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偶,玩想像游戲,模擬當玩偶生病、死亡了,孩子接下來該怎麼辦?心裡有什麼感覺?有些爸媽希望藉由飼養寵物,讓孩子實際體驗照顧生命的過程,理解生命價值。若是如此,爸媽務必先和孩子釐清,寵物該由誰來照顧,是孩子負責、還是父母負責,抑或雙方合力照顧?讓孩子除了擁有情緒上的寄託、餵食玩耍所產生的感情連結外,還能建立起負擔生命的責任感。
3.從身邊事物著手 當孩子年紀漸長,能夠言語溝通無礙,就能對死亡有較深入的談論,進一步認識死亡後的處理過程等。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爸媽能在清明祭祖時,和孩子分享過去與逝世親人的相處點滴,或是對著牆上所掛的長輩遺照,與孩子討論:人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長輩會在哪裡繼續生活嗎?會再回來關心晚輩嗎?或是僅僅只剩下一張照片作紀念呢?爸媽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對於死亡的定義。
4.避免錯誤連結心生懼 今年中秋節,王意中心理師的外甥女因癌末過世。在這之前,他特地在例行的全家暑假環島旅行的最後一站,安排了到新竹探視外甥女的行程。他說:「這一站,除了讓我自己面對外甥女即將走到了人生盡頭的事實,全家人也在旅途回程中,一起分享面對癌症末期,以及大姊姊的勇氣與復雜心情。而孩子們也理解眼前這位大姊姊不久會離開人世。在外甥女過世後,和孩子們會分享告別式的訊息。在參加完告別式回家後,孩子們也很關心我的情緒感受,以及學習如何調適心情。」
爸媽要注意的是,勿將生死與鬼連結在一起,否則孩子對死亡會感到恐懼,或是因為忌諱,不準孩子談起死亡。這樣都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禁忌話題,自己不該提起,也不應該去思考。
生命教育,從父母身教做起 多做點,身教重言教為讓孩子理解、尊重不同的生命,爸媽也能定期帶著孩子去機構擔任義工,不過爸媽和孩子要先做好准備,因為志工不只是參觀,而是要去服務他人。讓孩子知道除了要接受訓練,也要理解機構的性質、自己所服務的對象特質等。千萬別因為孩子的不理解,反而對被服務者造成傷害。
如果孩子還不到能擔任志工的年紀,爸媽也可以自己當志工,和孩子分享經驗心得,或是平時帶著孩子捐發票,告訴孩子發票的去向與用途,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別忘了,爸媽的身教遠大於言語提醒,當孩子看到爸媽會主動攙扶受傷的人,幫忙推行輪椅,他都會默默記在心中,學習父母對待他人的態度。想要孩子成為能關心他人、關愛世界的人,爸媽別只停留在「說」,請多「做」一點吧!
王意中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咨商師、國軍八0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⑷ 常用來勸誡人們父母健在時,要好好孝順,陪伴的俗語是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我們都應該有感恩之心,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去孝敬父母,不到等到父母不在了,你後悔也晚了。
⑸ 感恩父母的故事匯總大全
「感恩 教育 」又稱之為「愛的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我國是個有著濃厚傳統美德的禮儀之邦, 文化 里記載著數不盡的感恩 故事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感恩父母的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感恩父母的故事1
安東尼生下來的時候,右手大拇指左側居然多長了一根手指,只是它比一般的手指要小,而且有時還會微微抖動。
醫生說,由於情況比較特殊,到孩子八歲以後,再動手術摘除。
全家人都很擔心:這根多餘的手指會不會影響安東尼這八年間的心理健康?
果然,孩子三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從幼兒園回家,眼淚汪汪地問爺爺:「為什麼我會比其他小朋友多長一根手指?我是不是妖怪呀?」
爺爺彷彿早有準備,撫著安東尼的頭,說:「孩子,你不知道吧,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爺爺的左手大拇指就在掌心裡睡著了。你看!」爺爺伸出自己的左手給安東尼看,果然,他的左手掌掌心朝上,大拇指就靜靜地蜷縮在掌心裡。爺爺說:「我想,這根大拇指一定是想貼著我賀銀的掌心偷懶,所以……」
「所以,我就替爺爺長了一根手指,對嗎?」聰明的安東尼馬上接過爺爺的話喊了起來,頓時破涕為笑。
爺爺激動地拉過安東尼,把他的右手和自己的左手並排放在一起:「瞧,這不就是我們的兩只手嗎?十根手指頭,不多也不少!」
天真的安東尼開心地笑了,他為自己多長出的這根手指而自豪,他告訴所有的人:「這根手指是為我爺爺特意長的,我要特別愛護它!」
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安東尼這么說,都羨慕得不得了,真恨不得自己也多長出一根手指頭來才好呢!從此,他們再也不禪凱宴取笑安東尼了。
安東尼的老師驚異地問老人,怎麼會想出這么一個絕妙的解釋,爺爺朗聲笑道:「是因為奇妙的血緣親情啊!」
從此,安東尼每天從學校回來,就要把著爺爺的手看半天。開始,爺爺只是在這個時候才故意把大拇指蜷起來,讓安東尼看,時間稍長一點,自然就會麻麻地生疼,非得右手幫忙才能把大拇指舒展開來。可不久以後,爺爺竟然習慣了這一切,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的手天生就長那樣呢!
轉眼,安東尼八歲了,到可以做手術的年齡了,可懂事的安東尼說,他非得等爺爺的大拇指伸直了之後才做手術,爺爺的大拇指五年來一直習慣於蜷縮在掌心裡,現在要想扳也扳不直了。
為了讓安東尼安心去做手術,這天,爺爺用紗布把自己的大拇指一層一層裹起來,他對安東尼說:「孩子,真不好意思,爺爺等不及,已經把手術做了,你也趕快去做,到時候,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真正的五根手指來玩游戲了!不過,爺爺可得把話說在前頭,到時候你玩不贏爺爺,可不許哭鼻子啊!」
安東尼這才聽話地去了醫院。
安東尼的手術非常成功,而爺爺手上的紗布卻纏了好久。爺爺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的大拇指伸直,但就是不行。
安東尼做完手術後,見爺爺的手依然老樣子,心裡十分沮喪,很後悔就這樣丟失了屬於他們爺孫倆的第六根手指……
十年後,安東尼的爺爺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直到去世時,他的左手大拇指還靜靜地躺在掌心裡,這年,安東尼十八歲。
安東尼早已從父母那裡知道了關於自己曾經有過的第六根手指的故事,他在爺爺的遺像前長跪不起。
長大以後,安東尼成了一名人體器官學教授,他將他的實驗室取名為「第六指與一雙手」.
安東尼對人體各種器官特別是手指的研究,在國際醫學領域里無人能及,他生命中曾經擁有的第六根手指的故事,影響了他整個一生。
感恩父母的故事2
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孫告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裡,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終於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是這時她發現,媽的眼睛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恐懼,拉過媽的手使勁搖晃,卻發現媽媽的手裡還緊緊地拽著一塊年糕……她拚命地哭著,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 雨水 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她就這樣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感恩父母的故事3
很久以前有一棵蘋果樹。一個小男孩每天都喜歡來到樹旁玩耍。他爬到樹頂,吃蘋果,在樹蔭里打盹……他愛這棵樹,樹也愛和他一起玩。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男孩長大了。他不再到樹旁玩耍了。
一天,男孩回到樹旁,看起來很悲傷。「來和我玩吧!」樹說。「我不再是小孩了,我不會再到樹下玩耍了。」男孩答到,「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錢來買。很遺憾,我沒有錢……但是你可以採摘我的所有蘋果拿去賣。這樣你就有錢了。」男孩很興奮。他摘掉樹上所有的蘋果,然後高興地離開了。自從那以後男孩沒有回來。樹很傷心。
一天,男孩回來了,樹非常興奮。「來和我玩吧。」樹說。「我沒有時間玩。我得為我的家庭工作。我們需要一個房子來遮風擋雨,你能幫我嗎?」很遺憾,我沒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來建房。「因此,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離開了。看到他高興,樹也很高興。但是,自從那時起男孩沒再出現,樹有孤獨,傷心起來。突然,在一個夏日,男孩回到樹旁,樹很高興。「來和我玩吧!」樹說「我很傷心,我開始老了。我想去航海放鬆自己。你能不能給我一條船?」 「用我的樹干去造一條船,你就能航海了,你會高興的。」於是,男孩砍倒樹干去造船。他航海去了,很長一段時間未露面。許多年後男孩終於回來了。「很遺憾,我的孩子,我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了。沒有蘋果給你……」樹說。「我沒有牙齒啃。」 男孩答到。「沒有樹干供你爬。」「現在我老了,爬不上去了。」 男孩說。「我真的想把一切都給你……我剩下的東西是快要死去的樹墩。」 樹含著眼淚說。「現在,我不需要什麼東西,只需要一個地方來休息。經過了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答到。 「太好了!老樹墩就是倚著休息的地方。過來,和我一起坐下休息吧。」 男孩坐下了,樹很高興,含淚而笑……
這是一個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故事。那棵樹就像我們的父母。我們小的時候,喜歡和爸爸媽媽玩……長大後,便離開他們,只有在我們需要父母親,或是遇到了困難的時候,才會回去找他們。盡管如此,父母卻總是有求必應,為了我們的幸福,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你也許覺得那個男孩很殘忍,但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
感恩父母的故事4
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感恩父母的故事5
朱德著文憶母親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在家鄉四川儀隴病逝。朱德萬分悲痛,4月5日著《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以無限的深情贊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寄託哀思。
朱德開篇寫道: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他在一封寫給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人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識,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識,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最後,朱德滿懷深情地寫到:母親現在離開我而去,我將永遠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 方法 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感恩父母的故事匯總大全相關 文章 :
★ 關於感恩父母的故事
★ 感恩的故事大全
★ 正能量感恩父母的故事
★ 關於感恩的故事2020大全
★ 感恩父母勵志小故事
★ 家庭小故事匯總5篇
★ 感恩小故事2020匯集
★ 感恩父母的動人故事隨筆
★ 感恩小故事精選5篇
★ 感恩小故事2020大全
⑹ 如何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要想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首先自己要有能力。自己有能力了,能養家糊口,有收入了,這樣才能有能力孝敬父母,報答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