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歷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②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寒露一過,馬上就要迎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重陽節了,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重陽節放假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有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也有重九節、茱萸節、老人節、女兒節、菊花節等叫法。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2
重陽節放假嗎
重陽節不是法定節日,所以不放假。
雖然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但是重陽節只是傳統節日,並不是法定節假日,根據我國有關規定,只有雙休日、法定節假日才放假,未納入法定節假日裡面的傳統節日不放假。
3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歷史典故
1、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
2、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
3、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
菊花酒的製作步驟:
1、將菊花洗凈去蒂,放入干凈的瓶中。
2、倒入50度左右的白酒中。
3、想要口感比較甜可以加入適量的冰糖。
4、密封浸泡10天即可。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4
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賞菊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展,全城的人赴會賞菊。三國魏晉後,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潮流。
佩茱萸
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
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③ 重陽節農歷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農歷是9月初九。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公歷並無固定日期。
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薯茄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數滲察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喊信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⑤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所以重陽節又叫重九節。
九九重陽又與「久久」同音,因此重陽節又意味著長長久久,代表著人們的美好願望,重陽節又恰好在秋天,金秋佳節有著深遠的寓意。人們對重陽節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也有不少贊美重陽節的篇章。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核心是尊敬長輩、設宴祈福、登高賞菊。重陽節最早是在戰國時期形成的,到了漢代被正式定為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東漢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住的地方被瘟魔纏繞,父母也因此而死。
於是桓景就到東南山拜師學藝,想要打敗瘟魔。桓景學成之後,他的師傅給了他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空世陵瓶菊花酒。桓景回到故鄉,把茱萸葉子分給百姓,讓他們到高處去,這樣瘟魔就不敢靠近他們了,又喝了菊花酒,之後就去找瘟魔決斗,最終成功的將瘟魔殺死。從那之後,重陽節就產生了,並且還有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1、賞菊
重陽節在我國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因為重陽節的時候是菊花開放的最佳時間,也是賞菊的好時候,從古代起我國就有賞菊花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菊花節,而賞菊習俗也是從此刻流傳於世。
2、登高
重陽節的時候不僅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而且此時秋高氣爽,最是適合登高遠望。 自古代起,民間就有重陽節登高的傳統,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篇也很多,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濃,有驅蟲的作用,古人認為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能夠祛除疾病、庇護身體。 很多人會在重陽節這天登高、采來茱萸,將茱萸插在門前,或者經過簡單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菊花的食用價值很高,不少人還會將菊花釀進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陽節的時候用自製的菊花酒來招待客人,也是別具一番風味。人們會在這一天跟家人、朋友一起賞菊花、喝菊花酒。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斗戚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沒有固定的形態,可以根據心意隨意變換,寬泛來說,各地吃的松軟糕類都可以稱之為重陽糕。返槐有的地方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用紙做的紅旗,並點上蠟燭,意寓著紅紅火火,熱鬧喜慶之意。
⑥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為節日,名為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為,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隱乎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裡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的習俗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羅欣《物原》稱始自齊景公。《荊楚歲時記》注中引用《續齊寬巧諧記》中的重陽節的習俗記述:「汝南植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據說世人九九重陽登高飲酒,女子佩帶茱萸囊,就是由此開始。這個說法當然十分荒誕,不足以令人相信。
重陽節的習俗插茱萸
茱萸性辛溫,氣味芳香,頗為辛烈。能溫肝降逆,開郁化滯,下氣止痛;祛除濕熱,逐辟風邪;開膝理,利五臟。醫家常用作驅風、發汗的葯物。
茱萸有吳茱萸、食茱萸兩種。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葯功效與吳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吳茱萸三月開花,紅紫色,七八月結實。嫩時微黃,到成熟的時候則為深紫。古時稱九月九日為慎攜鍵上九。茱萸到此時,氣味濃烈,顏色赤紅,可以帶果實折下插戴在頭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時采茱萸,把它當做重九消災之物。《歲時雜記》記載,盧公范每到重陽節時,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樹。《淮南萬畢術》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懸茱萸於屋內,鬼畏不人。」陝西西鄉重陽節當天,婦女用口采茱萸,據說可治心痛。
重陽節習俗-賞菊飲菊酒
重陽節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堪稱國人一大雅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的艷容,傲然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日『萬齡菊』;粉紅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日『金鈴菊』,純而大者日『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時代,開封「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品種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後,歷代的菊展品種一定會更加繁復,菊花大會一定會更加熱鬧。
重陽節習俗-吃重陽糕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據《東京夢華錄》載:「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饋送,上插剪綵小旗,摻訂果實,如石榴籽、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可見製作已相當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到清代,花糕製作更精美,成為親朋好友互相饋送的節令禮品,如同中秋送月餅一樣。《帝京歲時紀勝》曰:「京師重陽花糕極盛,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製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寶塔樣的九層,上面精心做兩只羊,象徵重陽(羊)。
在制糕、食糕、贈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還賦予重陽糕以文化內涵。重陽糕的「糕」字與「高」同音,重陽節登高之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這樣,重陽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陽時節,「市上賣糕人,頭戴吉祥字」,一看即知。
⑦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歷
重陽節的農歷日期是每年的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寓意,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物殲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穗橡的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傳統與現罩族沖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
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⑧ 重陽節是幾月份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是在中國農歷每年的九月初九。
⑨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⑩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重陽節的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一詞始見於三國時期,因《易經》中「九九」兩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在唐代雹或,唐德宗在位時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重陽節開始成為正式節日。中國民間素有在重陽節登高、祭祖及祈求豐收等習俗。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重陽節也是中國法定的老年節,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長清租壽的含義。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項,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源正伍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項。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