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適合中老年人聽的講章
適合中老年人聽的講章當然是聖經了。
今天是我們教會的敬老節。敬老是我們中國的優良傳統,時間是九月初九重陽節,我們教堂提前一天給各位長輩過節日。在這一天中,教會表達祝福,願上帝此歲祝福長輩們。
實際上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會老的。這是人生的必須經歷,也是必然的事情。
這是必然的規律。老年人雖然是身體漸漸的衰微,但是,聖經上如此說:詩篇73:26我的肉體襪扒塵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所以,箴言16:13說,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
白發是長輩的榮耀,因為老人雖然身體漸漸的衰微,但是他們的經驗和知識是越來越豐富的。聖經上說:「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伯12:12)用中國一句古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表達的正是這個含義。所以,才有中國慣用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在聖經中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就是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當他登基作王的時候,以色列人都聚集在羅波安前面,希望能夠建清,他父親所羅門加告禪在以色列人身上的重擔,而羅波安提出說要考慮三天。在這三天裡面,羅波安首先和那些老人們商量,老人們建議他能夠懷柔,但是,羅波安年輕氣盛,對以色列人採用的方法是年輕人的方法,說要更加加重他們的負擔。這樣,以色列國家就此分為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
所以,尊敬老人,不僅僅是道德上的教導,也是聖經裡面所告訴我們的。而老人有其美好的榜樣的作用,我們來看聖經的一個人老人,他的美好的品行,信心,見證,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我們知道約書亞和迦勒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中,只有他們是活著進入迦南地的。還有就是約瑟的屍體,所以有人戲稱是兩個半人進入了迦南地。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並且攻佔這些地方的時候,迦勒也是在其中,他是以色列猶大支派的族長,英勇作戰。我們會發現,聖經裡面對於約書亞這個新一代的靈修的描述是非常多的,但是對於迦勒的描寫卻是比較少。作為出埃及那一批以色列人唯二能夠進入迦南地的迦勒,他的身上有我們所不能忽視的美好的品行。這樣的品行是之地我們效法和學習的。他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透過這句話我們不僅僅看見迦勒身體強壯,更重要的是他心裡力量的剛強,看到他對上帝堅定的信靠,美好的屬靈美德品行。
② 申命記1章2-3節怎樣作成講章
重陽節復又叫「老人節」,一般也稱制為「敬老節」。重陽節起源很早,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節日,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據文字記載,這個重陽節可以早到漢代,在《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見西漢時期已經過重陽節。經過二千多年的變遷,重陽節已經成為多元性的節日。1989年我們國家把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確定為「老人節」。這個節日的內容在變遷中發展,具有深厚的節日文化意義。
唐朝有一位詩人叫王維,他有一首著名的詩就是描寫重陽節的習俗。這首詩流傳很廣,題目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 重陽後是什麼節日
重陽後的節日:傳統的是:冬至節。西方的節日是聖誕節。
一、冬至節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數輪「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二、聖誕節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24日的平薯啟信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旁鍵25日慶祝聖誕節;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則在每年的1月7日。
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聖經實際上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
④ 重陽節最早在那部書中被提到
周易《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箱,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來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至到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周易》是一部古代經典,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其原理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紂時期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周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台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流傳於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隨著時代演變,文字含義已多不為世人所理解,《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周易》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簡稱《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周易》經部本是筮占書,其文字部分是對相應易卦象徵意義的解說和人事吉簡吉凶的判定,而傳部是對「易」的理解和對《周易》文辭的發揮等內容。
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期,便出現了《易傳》七種,包括《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序卦傳》、《雜卦傳》合共十篇,稱為「十翼」。後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周易》這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之所以能長存於世,正在於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它獨特的超前預測、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學儀器無可比擬的,可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人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感應器,它本身就有預測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細而嚴密。搖卦時銅錢平放於手心,人的易場力作用於銅錢,使之按照感應易場發生運動,於是銅錢的變動就反映了相應事物的陰陽變化。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⑤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元旦的來歷和習俗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元旦、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如下:
一、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曬秋節、敬老節、老人節等。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秋天農作物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的活動。在戰國時代,在王宮就有了重陽祭祀活動,兩漢三國時期,「重陽」活動漸漸多起來,求壽,賞菊,飲酒。
九月正式菊花盛開的時候,這個時候正是賞菊的好時候。帶上家裡的老人去外面看看花,爬爬山,都是不錯的。吃重陽糕,我們這里一般都是用各種豆類,煮爛兌上糯米面成糕。現在自己做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買上一塊送給家裡老人吃。此外還有插茱萸,祭祖等活動。
二、元旦
元旦是公歷的1月1日,很多的國家都會過,「元」有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早上,元旦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在農村大家更習慣稱為「陽歷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在這個時候決定使用公歷,而且把1月1日定為「新年」,注意這個時候還不叫元旦,我們現在說的元旦,是在1949年的時候,國家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所以才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現在的「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在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慶祝時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春節相差無幾,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縮版的春節,雖然在元旦的時候,用到了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法,像放鞭炮、敬鬼神、拜祭祖先等等,但畢竟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重要和重視的程度與春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到現在元旦的慶祝習俗也就簡單了很多。
三、聖誕節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教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就是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來慶祝耶穌的降臨,因此也稱為「耶誕節」。所以聖誕節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聖經上實際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因此人們逐漸相信12月25日是耶穌的降生日。
人們會在聖誕節寄贈聖誕卡來表達慶賀聖誕的歡愉,向親友祝福,以表想念之情。成人戴一頂紅色帽子入眠,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和外,第二天你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而小朋友最喜歡聖誕襪,因為晚上聖誕老人會從煙囪進入到屋裡,然後悄悄把禮物放在好孩子床頭的襪子里,小朋友會收到期待已久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