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武帝時期。那些人擔任過丞相他們都是誰司馬相如擔任過丞相嗎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兼雄才大略、遠見卓識於一身
,尊崇儒家治國,變革政治、加強皇權,又重視發展農業與經濟,而且開疆擴土、鞏固
了漢王朝的統一。在他統治下,漢朝達到鼎盛時期,隨後又出現了「昭宣中興」的輝煌時代。
我就按時間順序來介紹一下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衛綰:以將兵與吳楚聯軍作戰有功而封侯。景帝後元年始任丞相,也就
成為了漢武時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漢武帝剛即位,就下詔讓丞相
、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賢者,由皇帝親自考
試。這次共有百多人參加,其中董仲舒被當時的學者們都尊為師長。而後丞相衛綰上奏
道:「所推舉的賢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韓非、蘇秦、張儀的言論學說,擾
亂了國家的政務,請把他們罷免了。」武帝同意了。在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職
務。衛綰是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學和文學。當初武帝被封為太子後,就是
他作為太子傅負責教授太子。可是由於他年事已高,無為而治,曾經在景帝生病期間使
得一些無辜的人怨死獄中,所以讓武帝早就不滿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馬上就批准他
還鄉,給他撤職了。
二、魏其侯竇嬰:孝文皇後竇氏從兄的兒子。當年作為大將軍,破吳、楚,被封魏
其侯。曾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廢,他數次陳詞也不能改變這個結果,於是辭官
,無人能說服他,後得梁人高遂一番話而重新效命與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後,竇太後幾
次說竇嬰可以做丞相,景帝則說:「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為相,而用
了衛綰。到了衛綰病免,武帝便在聽了籍福的話後任命竇嬰為丞相。武帝好儒術,竇嬰
也是,所以兩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辦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竇太後(文帝竇皇後)只喜好黃老學說,特別厭惡儒學,而竇嬰
、田蚡、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等都推舉儒術,而漠視黃老之道,所以竇太後很不
喜歡他們。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因為上奏請皇帝不用對竇太後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後
大怒,於是趙綰、王臧被罷官治罪,先後自殺。竇嬰和田蚡也分別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
的職務。竇嬰上任還不到一年,卻被自己的長輩給趕下來了。漢書曰:「魏其由此以侯
家居。」
竇嬰自從得罪竇太後,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沒什麼人來拜見他,而都是去
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經常來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將軍夫者,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
諛。」越有權勢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貧寒的賢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錢,「家累
數千萬」。由於他失勢後家裡少有那些卿相來拜訪,所以「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
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兩人相為引重,其游
如父子然。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不得勢的人總是很快遭遇禍事。一次,丞相武安侯田蚡答應灌夫翌日去竇嬰家做客
,竇嬰等人連夜打掃准備,可是到了灌夫去請的時候,田蚡卻還在睡覺,說自己頭一天
喝醉了,忘記了。等到到了宴席上,又很倨傲,很讓灌夫不滿。田蚡又希望能得到竇嬰
在城南的土地,便派籍福去請求,竇嬰曰:「老僕雖然已經被貶職了,將軍雖然高貴,
難道就可以仗勢搶奪我的土地嗎?」灌夫聽說了便大罵籍福。就這樣他們被田蚡所深深
怨恨。
後來,田蚡娶燕王女為夫人,太後(景帝王皇後)下詔讓群臣都去祝賀,在宴席上
,灌夫被田蚡、籍福誘導下言語行為不得當,獲死罪。竇嬰為救灌夫而與田蚡爭論與朝
堂之上。武帝問御史大夫韓安國孰是孰非,韓安國卻說兩人都對。太後則在武帝面前絕
食,道:「現在我還活著,就已經有人借故欺負我弟弟。要是我百年之後,我弟弟豈不
成了他人案上的魚肉了嗎?而且皇帝難道能像石人那樣長壽嗎?」武帝請罪道,「都是
皇親啊,所以我讓他們當廷對論。我去讓獄吏處理這件事情吧。」而韓安國則出了朝廷
便告訴田蚡道:「竇嬰詆毀你,你該就勢免冠解印綬然後告訴皇帝,竇嬰說的都對,你
不配做丞相。這樣皇帝一定認為是你謙讓,不會讓你離職的,而竇嬰也會自己羞愧的自
殺。可今天他詆毀你,你便也貶低他,就像女人吵架一樣,一點大體都沒有。」
於是武帝派御史簿指責竇嬰,竇嬰情急下,想起當初景帝遺詔,曰「事有不便,以
便宜論上」。於是派人把遺詔送給皇帝。可是武帝一查,尚書上並沒記載景帝崩時下過
這樣的遺詔,認為是竇嬰家臣印封的。就這樣,在元光四年十二月,竇嬰因為偽詔而被
斬首。
三、柏至侯許昌:是接任竇嬰做了丞相的。許昌因為是竇太後所任命的,所以也事
事都聽從太後的指示,沒什麼作為。到了建元六年,竇太後崩,丞相許昌、太尉庄青翟
因「坐喪事不辦」,而被武帝免職。
四、武安侯田蚡:孝景後同母弟。當初做太尉被免職後,由於自己是太後(景帝皇
後)的弟弟,是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見他的官員比以往還多(昔日拜見竇嬰的也
都轉過來拜見他了)。等到許昌被免,他便順利坐上丞相的位置。
做了丞相後,田蚡愈發驕橫,建造的住宅比任何大臣的都好,家中金子、古玉、美
女、犬馬、珍貴玩物都多的數不清。每次上朝奏事,他都坐著說大半天,皇帝也都聽信
他的話,他推薦人做官,有的直接就做兩千石的大官,權利快要比皇帝大了。武帝就問
他:「你任命完了嗎?我也要任命官吏拉。」他又請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撥給他以擴建
住宅,武帝終於怒了,反問道:「你怎麼不幹脆要武庫?」此後他才稍微收斂一些。
在迫害灌夫、竇嬰之後,他便病了,躺在床上大聲喊著「我認罪,我認罪!」。找
會巫術看鬼的人來看,見魏其侯竇嬰、灌夫在他兩旁站著,准備殺他。三月,田蚡便病
死了。
不過後來,淮南王劉安謀反敗亡,武帝得知田蚡曾經接受過劉安的錢財,生氣的說
道:「若武安侯還活著,我一定把他滅族。」(看來死的早還是有好處的)
田蚡還有一個極大的罪過。元光三年春,黃河改道。五月,再次決堤改道。沿途十
六個縣泛濫成災,百姓都流離失所。武帝雖然派人征發十萬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
後又被沖開。田蚡因為自己的食邑沒有受災的危險,便說:「長江黃河決堤都是天意,
不用耗費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於是此後很長時間武帝都沒有派人處理黃
河決口。直到二十年多後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將決口處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黃河
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時的舊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復安寧。此一罪,足夠田蚡死個幾
萬次的了。
五、平棘侯薛澤:田蚡死後,武帝讓韓安國暫時行丞相事,本打算接著就讓安國做
丞相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安國卻摔傷了腳,所以讓薛澤揀了個便宜。
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蔡澤被免職,在職幾年也沒什麼表現。不過有俗話說,沒
消息就是好消息。同理,他沒做什麼事情,所以也沒遭到大難。
六、平津侯公孫弘:武帝初即位時,舉行的那次招賢良文學士他也參加了。當時弘
六十歲,以賢良被征為博士。出使匈奴,回來匯報,不合皇帝的心意,以為他沒什麼能
耐,他便稱病辭職回家。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賢良文學士,菑川國又把公孫弘推薦上來
。他感謝說,「已經嘗試過了,皇上認為我不適合做官,把我罷免了。這次你們選別人
吧。」當地人還是推選他,武帝下詔書與諸儒,數百人迴文應對,他的文章讓武帝甚是
欣賞,把他列為第一。又見他容貌甚麗,便拜為博士。數年後遷為御史大夫,任期中屢
次勸諫,在關於為什麼位列三公還用布被的質問中應對得體,武帝認為他很謙遜賢德。
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陳述事實大概,從不在朝廷上爭執,武帝看他謹慎厚道、熟悉政事
、又有正統的儒道思想,很欣賞他,於是他日益顯貴。
元朔五年,薛澤因事免職,他便做了丞相。在此前,凡是做丞相的都是侯爵。可公
孫弘還沒有爵位,於是武帝下詔道:「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
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
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丞相加封侯爵,就是從他開
始的。
公孫弘做了高官,便也學其他人那樣開客館,召納賢才。他的俸祿都用來養客人,
而自己特別簡朴,家無余財。但是他生性好猜忌,外表寬厚而心機很深:凡是得罪過他
的人,不論親疏遠近,雖然他表面假裝著很友好,但是背地裡總要恃機報復。董仲舒為
人正直,認為他只會阿諛奉承,於是他便記恨著。膠西王劉端驕橫無禮,多次違反法令
,甚至殺害兩千石官員多人,於是他便推薦董仲舒去做膠西王的相,不久董仲舒便因為
有病而被免官。汲黯時常詆毀儒生,也經常說他的不是,例如說他位列三公還蓋布被太
虛偽,於是他讓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內史去管理皇親重臣所居住的地區。還好皇帝對汲黯
比對他還尊重,他才沒機會迫害對方。
他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歲,死在丞相位上。他之後李蔡、嚴青翟、趙
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接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都如同虛設,到了公孫
賀、劉屈氂的時期已經破爛殘敗到讓人以為是馬廄車庫或者奴婢的屋子了。之後的六個
丞相里只有石慶由於惇厚恭謹,也老死在相位上,其餘盡皆被誅殺。
七、樂安侯李蔡:是飛將軍李廣的從弟,景帝的時候就積功至兩千石。武帝元朔年
間,他作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攻擊右賢王,有戰功,被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他
由御史大夫之位遷為丞相。李蔡為人很普通,名聲比他從兄李廣相差甚遠,然而李廣沒
有得到封爵,官位也不過九卿。而他卻做了丞相。
李蔡任職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廣自殺後一年,他就因為侵佔了景帝陵園
前大道兩旁的空地來埋葬家人而獲罪,他不願意被審判,便也自殺了。
八、武強侯庄青翟:本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為丞相。
元鼎二年冬,有人盜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錢幣,庄青翟上朝的時候便與御史大夫張
湯約好一起向武帝請罪。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張湯卻沒有請罪。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
事,張湯便想上奏說「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為」,庄青翟很害怕。丞相的三長史朱買
臣、 王朝、邊通素日便受張湯欺侮而萌生怨恨,於是便與丞相謀劃,上奏道:「張湯向
皇帝奏請施行法令時,商人們總是先知道而能囤積居奇,賺了錢後又分給張湯。」武帝
於是問張湯,而張湯卻裝做不知道,此時又有人上告說張湯誣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謀反,
於是張湯上書道:「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長史。」便自殺了。張湯為高官數十年,死時
家產還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們想厚葬,他母親卻說:「張湯身為天子的大臣,卻遭受
惡言中傷而死,何必要厚葬?」武帝聽說後便殺了三長史,又將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獄。
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於獄中自殺。
九、高陵侯趙周: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趙周為丞相。
元鼎五年冬,南越丞相李鼎被逼反叛。秋天,齊相卜式上書請求讓他們父子以及齊
國熟悉水戰的人前往南越效命,武帝封其為關內侯,並有黃金良田。九月,要祭祀宗廟
,列侯都要奉獻黃金。少府負責檢查黃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
之罪彈劾。於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剝奪了爵位。九月初六,趙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獻黃金
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趙周便也自殺身亡。
十、牧丘侯石慶:丞相趙周有罪被捕。武帝制詔御史曰:「萬石君先帝尊之,子孫
孝,其以御史大夫慶為丞相,封為牧丘侯。」
當時,漢王朝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國家處於多事之秋。武
帝巡狩海內,修建上古神祠,又封禪,兼興禮樂。又有桑弘羊等致力於開辟財利,王溫
舒等人推行嚴峻法制,兒寬等推崇文學,都位至九卿,相繼執掌大權。而石慶為人敦厚
謹慎,事事都不取決於丞相。所以石慶在丞相位九年,也沒能有什麼匡濟的言論。
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其中沒有戶籍的有四十萬。公卿商議想請武帝遷徙
流民去謫邊。武帝認為丞相老謹,沒與石慶商量,直接批准丞相可以先回家休息,而讓
御史大夫以下商議此事。石慶感到很慚愧,認為自己不稱職,上書請辭道:「慶幸得待
罪丞相,罷駑無以輔治,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上不忍致法。原歸丞
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天子道:「倉廩既空,民貧流亡,而君欲請徙之,搖
盪不安,動危之,而辭位,君欲安歸難乎?」說的石慶甚是羞愧,便又開始處理事務。
石慶「文深審謹」,然而沒什麼大智慧,不能為百姓謀什麼福利。太初二年中,慶
卒於任上,謚為恬侯。
十一、葛繹侯公孫賀:本是武將,有過幾次軍功。武帝為太子時,他是太子舍人。
因為他的夫人是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衛皇後的姐姐,所以他很受武帝寵信。曾以車騎將軍
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戰,有功,封南茆侯。後再以左將軍出病定襄,沒有戰功,失了侯爵
。復以浮沮將軍從五原出兵二千餘里,還是沒有戰功。太初二年,又太僕遷為丞相,封
葛繹侯。
當時朝廷多事,武帝比較嚴厲,從公孫弘後連著三個丞相因為犯罪而死。雖然石慶
因為恭謹而得以終老,卻也多次被皇帝譴責。所以公孫賀被拜為丞相後,跪在地上不肯
接受印綬。邊磕頭邊哭著說:「臣本是個守邊疆的小人物,因為有戰功才做了官,才能
不配做丞相啊。」武帝看他那可憐的樣子也感動的哭了,命左右去扶起他,他不肯起來
。武帝起身而去,就這樣,公孫賀不得以的接受了任命。出了宮門,便嘆息道:「從此
我就面臨危險拉。」
公孫賀的兒子敬聲,代替賀做了太僕,父子並列居於公卿位,實在是顯赫。敬聲因
為是皇後姐姐的兒子,所以驕奢而不遵守法度,征和年間擅用北軍錢一千九百萬,被發
覺而下獄。當時,武帝下詔追捕陽陵人朱安世,一直沒有捉到,武帝很急切。於是公孫
賀請求自己追捕朱安世來贖兒子敬聲的罪。武帝答應了。後來他果然捉到朱安世。這朱
安世,是京師的大俠客,聽說賀想拿自己來贖兒子,笑道:「丞相就要被滅族拉。南山
上的竹子都拿來做竹簡也不夠讓我記錄他的罪過,斜谷的木頭都拿來做筆也不夠讓我書
寫他的罪過。」朱安世便在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派人建巫祭祠詛咒皇帝
,還在武帝去甘泉宮必走的馬車道上埋了木偶人,都是詛咒的惡劣語言。
征和二年正月,公孫賀父子被關進監獄,經過審訊罪名確鑿,便都被誅殺了,還慘
遭滅族。
十二、彭城侯劉屈氂:是劉備祖先——漢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
征和二年春,武帝以時任涿郡太守的劉屈氂為左丞相。又封其為彭城侯。
同年,發生了戾太子劉據巫蠱事件。其時,方士巫師充斥京城,混亂宮闈。武帝又
因為年老,總懷疑別人用巫術詛咒他。江充便四處挖掘木人,在挖到皇後和太子宮中的
時候,挖的皇後和太子連放床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江充說:「太子宮里挖到很多木偶人
,又有帛書,都寫的大逆不道的話。應當稟告皇帝。」劉據生性寬厚仁慈、溫良恭謹,
很害怕,少傅石德請太子發聖旨逮捕江充等人,而太子還是希望先去稟告在甘泉宮避暑
的武帝,但此時江充逼迫的很緊,於是劉據被迫調集門客數千人殺了江充和按道侯韓說
。此時整個長安都一片混亂,皆傳言說太子造反了。太子發兵入丞相府,劉屈氂匆忙的
逃跑了,連印綬都丟棄不管。武帝生氣的說他沒有周公的風范,又賜他璽書讓他平亂。
太子兵與丞相兵作戰幾日,死了數萬,終於敗北,太子逃跑後自殺,幾個皇太孫也都被
殺了。
當時太子逃到覆盎門的時候,司直田仁把守該處,他認為太子與皇帝是父子,便沒
有逼的太急,讓太子得以逃出,劉屈氂本想將田仁斬殺,可御史大夫暴勝之對他說道:
「司直,吏二千石,應當先請示皇帝,怎麼能擅自斬殺呢?」他便放了田仁。武帝聽說
後大怒,責問御史大夫道:「司直放走了造反的人,丞相斬他,那是符合法度的,大夫
為何擅自阻止?」暴勝之惶恐自殺。
過了一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出擊匈奴,劉屈氂親自為他送行到渭橋。李廣利告
辭時道:「希望君侯您能早日請皇帝立昌邑王為太子。如果昌邑王能繼承皇位,您還有
什麼好擔憂的呢?」劉屈氂許諾。昌邑王,是貳師將軍妹妹李夫人的兒子。而廣利的女
兒是劉屈氂的兒媳,所以他們都想立昌邑王。當時,武帝嚴令追捕與巫蠱之罪,內者令
郭穰向武帝告發說丞相夫人被丞相幾次派譴去巫祠社,祈禱詛咒皇帝,有很多惡言,還
與貳師將軍共同禱祠,想立昌邑王為帝。武帝使有司調查屬實,判為大逆不道之罪。下
詔書用廚車載劉屈氂遊行示眾,然後腰斬於東市,其妻子則在華陽街被砍頭。他和李廣
利也都遭滅族之災。
十三、富民侯田千秋:漢武末年,衛太子劉據被江充誣陷敗亡之後,他上書武帝替
太子鳴怨道:「兒子調動父親的軍隊,頂多是挨頓鞭子的小罪罷了;天子的兒子有了過
錯誤殺了人,又算的了什麼呢?---這是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白頭老翁教導我這樣說
的。」他上書的時候,太子案已經過了一段日子,武帝已經很明白當初是太子由於惶恐
不能自保才捕殺江充的,在看了他的上書後馬上召見了他。見田千秋身長八尺有餘,容
貌偉岸奕麗,就更高興了,道:「父子之間的事情,外人是很難發表意見的,卻惟獨你
能向我闡明太子的心跡,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靈讓你來教導我,你該做我的輔政大臣
。」於是田千秋被拜為大鴻臚。幾個月後,因為劉屈氂因罪被斬,他便成為了丞相,封
為富民侯。
其實,田千秋並沒什麼奇異超凡的才能,又沒有什麼戰功,而且資歷也淺薄,只因
為一封上書合了武帝的心意,幾月間便封侯拜相。不久,漢朝使者去匈奴,單於就問:
「聽說漢新拜了個丞相,他為什麼被拜為丞相呢?」使者回答道:「因為他上書言事合
了皇帝心意的緣故。」單於道:「哦!原來你們漢選丞相並非要用什麼賢能的人,隨便
一個男人上書說幾句話便可得到相位了。」使者回來後把單於的話上報,武帝認為使者
有辱使命,差點便殺了使者。
不過,田千秋為人朴實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處境倒是比他幾位前任安全的多
了。他見武帝一連數年追查太子謀反事件,株連特別多,大臣們都很恐懼,便與御史、
中兩千石的大夫們一起上,請武帝「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志和神」,為天下
也不要過分憂愁。武帝認為他說的很對,便下詔說「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並感謝丞
相和大夫們認真負責,也不再追究太子案了。
過了一年,武帝病死。田千秋輔佐幼帝接著做丞相,一共做了十二年,老死在任期
中。因為他因為年老,皇帝善待他,朝見的時候允許他坐小車進宮殿,所以被稱做「車
丞相」,連名字都被人稱做是「車千秋」了。
在漢朝初期,都是由開國功臣任丞相,如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他們位高權
重,在與皇帝商量國事的時候,皇帝總要以他們的意見為基本,而丞相所推薦的官員,
可以直接任命到九卿的位置,而對於那些有過失的大臣,丞相甚至可以先斬後奏。
對於雄心勃勃的漢武帝來說,這樣的情況是不可容忍的。尤其是田蚡以太後弟弟的
身份任意行使權利,更讓劉徹決心把皇權鞏固在自己手中。
於是武帝把朝廷機構改為「中朝」和「外朝」,「中朝」由原少府屬下主管文書檔
案的「尚書」與侍中、中書組成。中朝聚集了武帝賞識的那些文學賢者們,在他們的幫
助下,武帝審閱公文、謀劃國事、起草詔書,可以說中朝成為了國事決策機構。而丞相
負責的「外朝」是公布執行中朝所推出的政令的執行機構。
就這樣,丞相失去了漢初的大部分權利。此後,九卿有事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把丞
相這個中間環節的二道販子給PASS了,丞相這個位置變的形同虛設。
通過一系列變革,武帝達到了集中皇權的目的,丞相的許可權越來越小,而且也越來
越不為其他大臣所尊敬。通過上面關於那些丞相的簡介可以看出,也是由於一些丞相在
為人處事的過錯導致了丞相這個位置被架空。這又怎麼能單反面的去責怪武帝呢?
漢武帝很重視招攬文人賢士,時常擔心人才不夠用。但是他個性嚴厲苛刻,群臣中
即使是那些平素特別為他所寵愛的,一旦被抓到犯了小過錯或者有欺瞞行為的,往往被
依法誅殺,少有寬恕。這雖然是他本身的過失,但如汲黯,雖然無數次直言於朝堂之上
,卻仍然得以終老,而且還很為武帝尊敬,雖然也被免職過,卻一直沒什麼生命上的危
害。而且至少對於這些丞相來說,被免職的、誅殺的或者自殺的,都是自己為人不謹慎
,將把柄交到了武帝手中,用武帝的話說就是,「不殺何施?」
司馬相如 他曾經當過「中軍」的官職 並未做過丞相!
㈡ 文言文翻譯!急!!!!!!!!!!!!!
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奮獨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積功勞至大中大夫。無文學,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為九卿;迫近,憚之,徙奮為諸侯相。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 ,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過宮門闕,萬石君必下車趨,見路馬必式焉。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僕??如也,唯謹。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執喪,哀戚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
……
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親尊禮之。
萬石君徙居陵里。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弟入里門,趨至家。
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翻譯
萬石君,名叫奮,他的父親是趙國人,姓石。趙國滅亡,遷徙到溫城居住。(漢)高祖向東進擊項籍,經過河內,當時石奮十五歲,做小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愛他恭敬(的態度),問他說:「你家裡有些什麼人?」(石奮)回答說:「我只有母親,不幸失明。家裡很貧窮。還有個姐姐,會彈琴。」高祖說:「你能跟從我嗎?」(石奮)說:「願竭盡全力侍奉。」於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宮做美人,封石奮為中涓,受理大臣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石奮)把他的家遷徙到長安城內的中戚里,這是因為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的緣故。他的官位到孝文帝時,累積功勞升至大中大夫。(他)沒有文學才能,為人謙恭謹慎,無人可及。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做太子太傅,免職。文帝征征選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舉石奮,石奮做了太子太傅。等到孝景帝即位,使他官居九卿之位;因為他常在皇上身邊,過於恭敬謹慎,景帝很懼怕他,調派他做了諸侯的相。石奮的長子建、次子甲、三子乙、四子慶,都因品行馴良、孝順嚴謹,做到二千石的官位。於是景帝說:「石君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的官,做為大臣的尊貴榮光耀,竟然集中到他們一家。」於是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末年,萬石君回到家中養老,享受上大夫的俸祿,朝廷按年節舉行盛大朝拜典禮時,他都做為大臣參加。經過皇宮門樓時,萬石君必定下車小步疾走;看見君王的車駕,必定手按車軾行禮。他的子孫輩做小吏,歸家拜謁,萬石君必定穿著朝服接見他們,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子孫(中有人)犯了錯誤,(萬石君)並不責怪他們,而是坐到側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然後其他子孫紛紛責備(犯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則袒露脊背,誠懇地認錯道歉,表示改正錯誤,萬石君才答應他們的請求。如果有年齡稍長的子孫在旁邊,即使是平日閑居,他也必定戴著帽子,顯出莊重平和的樣子。他們家中的僮僕也都聲調和悅,恭敬謹慎。皇上不時派人到他家中賞賜食物,萬石君必定跪拜叩頭,俯身低頭進食,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樣。他辦理喪事時,哀痛憂戚,極度悲傷。子孫遵從教導,也像他那樣做。萬石君家因為孝順恭謹而聞名於郡國之中,即使齊、魯那些品行質朴的儒生,都自認為趕不上萬石君。
……
石建年老發白,萬石君還康健無恙。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歸家拜謁父親。先進入僕人的小屋,偷偷向萬石君的侍者詢問父親的情況,取來父親的內衣,躲在門外的水溝邊親自洗滌,再交給侍者,不敢讓萬石君知道,這是經常的事。石建做郎中令,如果事情有可說之處,就屏退旁人恣意暢言,極為肯切;等到在朝廷參見皇上,則像是不善言談的人。因此皇上親自對他表示尊敬和禮遇。
萬石君遷徙到(茂陵縣的)陵里居住。擔任內史的兒子石慶酒醉歸來,進入里巷的大門還不下車。萬石君聽說這件事,不肯吃飯。石慶很惶恐,袒露脊背請罪,萬石君不肯原諒他。整個宗族的人以及他的兄長石建也都袒露脊背請求恕罪,萬石君責備說:「內史是貴人,進入鄉里,鄉里的長輩都忙著躲避,內史卻坐在車中,若無其事,他這是罪有應得!」說完就喝令石慶走開。從此以後,石慶和其他子弟進入里巷大門,都下車小步疾走,回到家中。
萬石君卒於元朔五年。
㈢ 《萬石張叔列傳》
參考譯文:
萬石君名奮,他的父親是趙國人,姓石。趙國滅亡後,遷居到溫縣。高祖東進攻打項羽,途經河內郡,當時石奮年紀只有十五歲,做小官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愛他恭敬謹慎的態度,問他說:「你家中有些什麼人?」回答說:「我家中只有母親,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貧窮。還有個姐姐,會彈琴。」高祖又說:「你能跟隨我嗎?」回答說:「願竭盡全力侍奉。」於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宮做了美人,讓石奮做中涓,受理大臣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他的家遷徙到長安的中戚里,這是因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的緣故。他的官職到文帝時累積功勞升至太中大夫。他沒有學問,可是恭敬謹慎無人可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做太子太傅,後被免職。文帝選擇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舉石奮,石奮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景帝即位,使他官居九卿之位;因他過於恭敬謹慎而接近自己,景帝也畏懼他,調他做了諸侯丞相。他的長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因為性情順馴,對長輩孝敬,辦事謹慎,官位做到二千石,於是景帝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做為人臣的尊貴榮耀竟然集中在他們一家。」就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景帝末年,萬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回家,在朝廷舉行盛大典禮朝令時,他都作為大臣來參加。經過皇宮門樓時,萬石君一定要下車急走,見到皇帝的車駕一定要手扶在車軾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孫輩做小吏,回家看望他,萬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見他們,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子孫中有人犯了過錯,他不責斥他們,而是坐到側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這樣以後其他的子孫們就紛紛責備那個有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並表示堅決改正,才答允他們的請求。已成年的子孫在身邊時,既使是閑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齊,顯示出嚴肅整齊的樣子。他的僕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別謹慎。皇帝有時賞賜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頭跪拜之後才彎腰低頭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樣。他辦理喪事時,非常悲哀傷悼。子孫後代遵從他的教誨,也像他那樣去做。萬石君一家因孝順謹慎聞名於各郡縣和各諸侯國,即使齊魯二地品行朴實的儒生們,也都認為自己不如他們。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獲罪。皇太後認為儒生言語大多文飾浮誇而不夠朴實,現在萬石君一家不善誇誇其談而能身體力行,就讓萬石君的大兒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史。石建年老發白,萬石君身體還能健康無病。石建做了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見父親時,先是進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詢問父親情況,拿走他的內衣去門外水溝親自洗滌,再交給侍者,不敢讓父親知道,而且經常如此。石建做郎中令時,有事要向皇帝諫說,能避開他人時就暢所欲言,說得懇切;及至朝廷謁見時,裝出不善說話的樣子。因此皇帝就對他親自表示尊敬和禮遇。
萬石君遷居到陵里。擔任內史的兒子石慶酒醉歸來,進入里門時沒有下車。萬石君聽到這件事後不肯吃飯。石慶恐懼,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仍不允許。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才責備說:「內史是尊貴的人,進入里門時,里中的父老都急忙迴避他,而內史坐在車中依然故我,不知約束自己,本是應該的嘛!」說完就喝令石慶走開。從此以後,石慶和石家的弟兄們進入里門時,都下車快步走回家。
萬石君在武帝元朔五年去世。大兒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拐杖才能走路,過了一年多,石建也死了。萬石君的子孫們都很孝順,然而石建最突出,超過了萬石君。
㈣ 石奮教子的故事
石奮,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郡溫(今河南森山乎溫縣西南)人,西漢大臣。
㈤ 請問什麼是萬石君之風
萬石君名叫石奮,他以身作則,教子有方,連同四個兒子都當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職,2000x5=10000,因此被尊稱為萬石君。
石,音如『旦』,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漢代九卿郎將、衫帆郡守的俸祿等級都是二千石,所以,萬石君父子的官位都不小。特別的是,這一家人老老少少並無迷人的文學風采,沒有過人的謀略智術,沒有傲人的政治手腕,有的只是平實的風格、恭謹的態度、守分的個性,但這樣就夠了。就因為這樣,不與人競爭,不和人斗爭,他們才有這么光耀的成績。
這一家子的老家長石奮,崛起於十五歲,他跟在劉邦(那時楚漢相爭,還沒當上皇帝)身邊,照料劉邦的日常起居,任勞任怨,有為有守,頗得劉邦歡心,後來陞官,擔任侍從,負責和訪客應對。文、景兩帝時代,石奮更上一層樓,成為朝廷重要官員。
石奮嚴謹、嚴格、嚴肅,從以下小事,可以略知一二:當子孫犯了錯,石奮不動怒,不怪罪,養子不教誰之過?他怪他自己,所以懲罰自己,關在房間里絕食自責。子孫們相互檢討,相互譴責,最後進去謝罪懺悔,石奮才原諒自己。
又,子孫如果擔銀塌脊任官職,來拜見石奮,他一定穿著朝服會面,並且決不直呼對方名姓;若和完成成人禮的子孫同席,再輕松的場合,石奮也戴著冠帽,衣冠楚楚列席。這樣是不是很掃興?但正因為如此,子子孫孫耳濡目染,見賢思齊,也能嚴謹守禮。他的長子石建、么子石慶,在漢武帝時分別擔任郎中令、內史。
■老人家洗老人家的內衣褲
你要說石建謹嚴過頭也不為過。有一次他閱覽皇帝批下來的奏章,發現他原來的奏本寫錯字了,『馬』里頭共有四點,他少點一點。他嚇出冷汗,心想萬一皇上發現,就死定了。結果呢?當然沒事,莫說皇帝沒發現,因為寫錯字,少了一點,也不會有這么大的文字獄,漢武帝不是朱元璋。石建太緊張了。
石建有時會勸諫皇帝,但一定斥退左右,私下發表高論。公開場合,眾臣面前,他就結結巴巴,口不能言,這樣顧全皇帝面子,不引人炫目,難怪皇帝愈來愈喜歡他。
石建也是位孝子。雖然七老八十了,但老爹石奮活得更長。石建每五天休假,返家探親,總瞞著老爹,把老人家的貼身衣物帶鋒滲回家親自洗濯,再送回去。老兒子這么孝順,老爹石奮死後一年,石建哀痛逾恆,一年多之後也死了。
■唯一倖存的宰相
石建的弟弟石慶也差不多一個樣。有一回,皇帝在馬車里問石慶,這部馬車有幾匹馬在拉?這問題問得怪,天子馬車有六匹馬,這是制度,不問可知。擔任太僕的石慶更妙,舉起馬鞭,一匹,兩匹,三匹……,回報皇帝:『總共六匹。』
石慶這么古板,何嘗不是保命安身之道?石慶後來貴為丞相,但漢武帝晚期殘酷多疑,六個丞相里有五人死於刑戮,只有石慶安享天年,對不會逢迎的石慶來說,多麼不易。這不得不拜忠厚老實的性格所賜。
萬石君一家堪稱上班族的另一種典型。謹守分寸,不鑽迎,不耍詐,該來的富貴一樣來,該有的尊榮一樣有,誰說老實人一定只能當基層員工、中小幹部?
萬石君的由來
萬石君姓石名奮,原本是趙國人。趙國滅亡以後,他家遷居到了溫縣。劉邦率軍向東攻打項羽的時候,經過溫縣。當時,石奮只有十五歲,投奔到劉邦帳下,當了一個小官吏,專門侍奉劉邦。劉邦閑暇的時候,經常與石奮交談,由於石奮態度恭敬,劉邦很喜歡他。一次,劉邦問他說:「你家裡還有什麼人?」石奮回答說:「臣家中有老母親,她不幸雙目失明,還有一個姐姐,擅長彈琴。臣家裡十分貧窮。」劉邦又問道:「你願意一直跟隨我嗎?」石奮回答說:「臣願意為您誓死效忠。」於是,劉邦把石奮的姐姐召來,封她為美人,又任命石奮為中涓官,並且兼管傳達詔令。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把石奮的家遷到了長安城內的戚里,這是因為石奮姐姐的緣故。到了漢文帝的時候,石奮做官累積功勞使他當上了太中大夫。他沒有什麼文才、學問,但是恭敬、嚴謹卻無人能比。
後來,太子太傅東陽侯張相如被免官,天子選拔他的繼任人。群臣一致推舉石奮,於是,他當上了太子太傅。漢景帝繼位以後,石奮被任命為九卿。由於他過去與先帝的關系過於親近,天子對他有所顧忌,便將其調任為諸侯王的丞相。石奮的長子名叫石建,二子、三子的名字沒有記載,四子名叫石慶。他們都因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辦事嚴謹,做到了二千石級別的大官。於是,景帝說:「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級別的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與光寵,都集中在他們家。」於是,天子稱呼石奮為萬石君,群臣仿效,天下人皆知。
■為官與家居
漢景帝晚年,萬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回家養老,他每年都要根據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參加朝會。經過皇宮門樓的時候,萬石君一定會下車,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馬車,他也一定要俯身按著車前的橫木,以此表示敬意。做官的子孫回家來進見他,萬石君一定會穿著朝服接見,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子孫犯了錯,他從不譴責,只是坐在堂屋的旁坐上,面對著飯桌卻不吃飯。然後,子孫們互相責備,再通過長輩的說情,最後光著上身堅決地謝罪和表態,萬石君這才答應他們,停止絕食。家中的成年子孫在萬石君身邊的時候,即使是在平日里,也一定要戴禮帽,穿著要整齊、嚴肅。家裡的奴僕也要營造一派恭敬、和悅的氣氛,做事要特別地謹慎。天子經常給萬石君家裡賞賜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然後俯伏著吃,就如同天子在眼前一樣。他辦理喪事的時候,十分地悲哀,子孫遵循他的教導,也和他一樣。萬石君一家人憑借著孝敬、嚴謹而聞名於天下,即使是齊魯地區那些自認為誠信的儒生也承認比不上他們。
後來,萬石君遷居到陵里。一次,身為內史的兒子石慶喝醉了酒以後回家,進入外門的時候忘記了下車。萬石君聽說此事以後,便不再吃飯。石慶很害怕,便光著上身前來請罪,但是沒有得到父親的原諒。於是,全體族人和兄長石建都光著上身來為石慶謝罪。最後,萬石君開口說:「內史是顯貴的人。他進入鄉里的時候,鄉里中的長輩都要迴避。而前日內史卻坐在車里自得其樂,這是不應當的!」於是,萬石君便傳令家人不再追究石慶的過錯。此後,石慶和石家的弟子在進入里門以後,都快步地回到自己家中,不敢招搖。
■萬石君的後代
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推行儒學而被判罪。太皇太後竇氏認為,儒生誇誇其談而缺少實質的內容,如今,萬石君一家不多說話而身體力行,於是,便下詔任命石奮的長子石建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為內史。
石建因為上了歲數而頭發花白,而萬石君卻還十分得健康。石建擔任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次。他回家拜見父親的時候,總是悄悄地進入小房裡,暗地裡吩咐僕人把父親的內褲、溺器拿來,親自為父親洗好,然後再交給僕人,並且不敢讓萬石君知道。石建當官,有可以述說的事情,就背著人盡情地說;而在上朝的時候,他卻變得好像是不會說話一樣。因此,天子便總是親切地以禮相待。一次,石建上書奏事,文件批下來,他在閱讀後,十分擔心地說:「寫錯了!『馬』字下面腳連尾應該是五筆,如今卻少了一筆。皇上如果發現,責怪下來,我等就該死了!」他做事謹慎,即使是其他的小事情也都如此。萬石君去世的時候,石建痛苦、哀悼,扶著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以後,他也去世了。石家的眾位子孫都有孝行,可是石建最為突出,甚至超過了萬石君。
小兒子石慶曾經擔任太僕。一次,他為天子駕車外出。天子問他總共有幾匹馬駕車。石慶用馬鞭逐個數完以後,舉起手說:「六匹。」在萬石君的子孫之中,石慶是最隨便的一個,但還是這樣地認真。後來,他調任齊國的丞相,全齊國的人都仰慕他們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麼命令齊國就太平了。此後,齊國人還特意為他建立了祠廟以示敬仰,這就是石相祠。
■人臣之極
漢武帝元狩元年,天子立了太子,並在群臣之中為太子選拔老師。石慶有幸從沛郡太守調任太子太傅,七年以後,升任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的秋天,丞相犯罪被罷免。天子下詔說:「先帝十分尊重萬石君,他的子孫也有孝行。因此,朕任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冊封為牧丘侯。」當時,朝廷正在南邊征討南越、東越,在東邊攻打朝鮮,在北邊驅逐匈奴,在西邊討伐大宛,國家處在多事之秋。天子也忙著巡查全國,修復古代的神廟,到名山祭祀天地,鼓勵禮樂。結果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吃緊,桑弘羊等人開辟財源,而王溫舒那樣的官吏推行嚴苛的法律,兒寬等人推行文學。這些人做到了九卿官,交替當權。因此,國家的大事不由丞相來決定,丞相只是成了忠厚、謹慎的擺設罷了。
元封四年,關東地區遭災,出現了兩百萬的流民,其中沒有戶籍的人就有四十萬。公卿大臣們私下議論此事,打算請求天子把這些流民遷徙到邊疆地區,以示懲戒。天子認為,丞相年老、謹慎,不會參加這樣的議論,就賜丞相休假回家,然後,派人查究御史大夫以下議論上奏的人,竟敢擾亂皇帝的視聽,干擾皇帝的決斷。石慶很慚愧,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職守,便上書說:「臣有幸位居丞相,但才能低下,沒有辦法來輔佐天子治理國家,致使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臣的罪過滔天,理應被處死,而天子不忍心懲罰我。因此,臣上書告老還鄉,以便為賢能之人讓出道路。」天子看過奏章以後,回復說:「糧倉已經空虛,貧苦的百姓已經流散,而丞相卻想請求朝廷遷移他們,給國家造成動搖、危害之後,丞相再辭去職位,你想要把國家的危難推給誰呢?」石慶反而受到天子的責備,他十分慚愧,又重新開始處理政事。
石慶在職九年,沒有能夠發表什麼匡正時弊的言論。好不容易有一次,他曾經打算請求懲辦天子親近的大臣所忠、咸宣,但是沒能讓他們服罪,自己反而因此獲罪,後來只能出錢贖罪。太初二年,石慶去世,朝廷賜他謚號為恬侯。平日里,石慶十分喜愛他的二兒子石德。於是,天子便讓石德繼承了石慶的爵位。後來,石德擔任太常,犯法應該被處死,家裡出錢給他贖了罪,他被貶為平民。
石慶擔任丞相的時候,石家的子孫中,官至二千石級別的就有十三人。而石慶死後,這些人一個個犯了法而遭到罷免,石家孝敬、嚴謹的家風便逐漸地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