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2019年10月7日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了,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那麼重陽派睜節有什麼古老的傳說呢?
重陽節有什麼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物世瘟疫中病死了,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一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在九月九日早晨,恆景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塵螞歲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起源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B. 重陽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重嫌閉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直至唐朝,已經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歷朝歷代沿襲至今。由於在《易經》態櫻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九月九日兩陽相重,故為重陽。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習俗: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重陽登高,自古以來就有了。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年間,當時登高是為了免受災殃,久而久之,如今的登高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秋日大氣涼爽,空氣清新,登高遠眺,何不快哉。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芹清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
C. 重陽節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的主要寓意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D. 重陽節起源於什麼時代
九九重陽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一直被大家所重視,並且在這天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望遠畢橋,感受節日的魅力。
重陽節在現在雖然被認為是老人的節日,但是不是近代產生的,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經過不斷的推崇和發展,唐代的時候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在這天里,不僅要登山賞菊花,還要吃重陽糕,男女老少都要佩戴茱萸,起到避難消災的作用。
重陽節正好的陰歷九月九日,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畢數棗的,還能領略到祖國河山不一樣的美麗。
直到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手拆氣,並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 九九重陽是哪天
農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九九重陽,今又重陽原詩的句子是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這句詩出自《採桑子·重陽》。
九九重陽今又重陽全詩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2《採桑子·重陽》賞析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後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於景,景中抒情。哲理寓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於宏觀秋光之中。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弘,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3《採桑子·重陽》翻譯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