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學精典,人生寶鑒 《曾國藩家書》
作者--雲清
曾國藩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是湘軍的創立者,也是最高統帥,後人曾稱他為「千古完人」。
他開啟了「洋務運動」,開辦了中國第一家「代軍工廠」,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興辦了第一家大型多功能工業基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翻譯館,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享有洋務運動之父美稱。
曾國藩兄弟五人,作為家裡的兄長,他全面負擔著弟簡跡弟們讀書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在家書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遺訓,從處世為人、從政治事、謹守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兄長的風范,
曾國藩從小上學,也不是十分聰明,甚至有些笨,有個講他讀書的故事,可以說明他愚笨的程度。
他上學的時候,老師讓他回來背書,很簡單的一課,他從傍晚時分,一直復習背誦到凌晨也不會。
那晚小偷正好潛伏在他家屋樑上,想等屋主背完書睡覺再行竊,可因曾國藩太笨了,文章誦讀了一遍又一遍,背了前面忘了後面,背到凌晨時分還是沒背下來。
爬在房梁的小偷,聽了這么多遍都會背了,等的天亮怒氣大發,直接從房梁跳下來,沖著曾國藩從頭到尾,把文章背了一遍,惡狠狠的罵了一句,你實在太笨了,而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
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說法。
《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
也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足以成為國學經典和人生寶鑒。
曾國藩家書,覆蓋了他人生的31歲到57歲這段重要時間。
他經歷了四個皇帝:嘉慶(曾10歲)、道光(曾到40歲)、咸豐(曾到51歲)、同治(曾到62歲)。大致可以概括為:童年在嘉慶、成熟在道光、波瀾在咸豐、收獲在同治。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他的每一封家書,都飽含了曾國藩對家人的關切,和情感表達,隨相隔百年的時空,但給人的感覺是那般的親切和真實,如同在讀自己家人所寫書信一樣。
曾國藩作為兒子,孝順父母,作為哥哥,教導體貼兄弟,作為父親,更是為子女做了表率。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弟弟們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
他對弟弟們的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我們的可取之處,諸如教導弟弟們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朴、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家書含蓋以下幾大觀點。
養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欲、節飲食」,以保養身體為第一。
為官之道:
曾國藩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在與其弟曾國荃頻繁書信往來中,也常常教育和警誡其弟如何為官,自古以來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等。
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機鑽營,耿直不阿者可謂鳳毛麟角,但是曾國藩卻做到了。
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弟弟的家書中多次提到,治軍之道,一切以制度為本,不準任何人違反制度 ,制度為先、賞罰分明、同時更要愛民,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上下一心,才能打勝仗。
為人之道:
他還在信中跟弟弟們講治學修身之道,感染力強,其認為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
曾國藩不光這樣說,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生活中他也做到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
治家之道:
曾國藩治家之道十六字名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在家書中,蘆雀他還教給兒子學習方法,不厭其煩地授以家規家訓,教育兒子說話要遲緩,攔嘩並走路要穩重,彰顯了他嚴父的形象和濃濃的父愛。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礎,曾國藩認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而且也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他每天記錄日記,反思、覺察、糾正自己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他自己這樣做,也希望弟弟們和兒女們能夠仿效,他的觀點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觀點對後人,也同樣有深刻的教益。
曾國藩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讀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塑造自己,審視自己心靈。
《曾國藩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當代家庭教育應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個中深淵的知識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借簽。
❷ 關於曾國藩家訓中孝敬父母的哲理句子四十句
1.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2.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3.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4.侍親以得歡為本。
5.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6.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7.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8.心至苦,事至盛也。—— 曾國藩
9.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
10.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曾國藩
11.積勞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12.世事多因忙裡錯,好人半自苦中來。
13.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則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曾國藩
14.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15.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6.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17.常常提其朝氣為要。—— 曾國藩
18.千古聖賢豪傑,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個「勤」字。
19.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20.*則委屈從人,尚未必果能相合
21.家和則福自生。—— 曾國藩
22.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毋將智人說得及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及易。
23.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24.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25.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
26.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
27.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28.三寡: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夫知之而不用,與不知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
31.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為據,往往多失。—— 曾國藩
32.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33.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34.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35.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36.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 曾國藩
37.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 曾國藩
38.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39.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系乎讀書之多寡。—— 曾國藩
40.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1.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2.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76.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
3.無好小利。
4.凡人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
5.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6.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7.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8.內斷於心,自為主持。
9.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
10.富貴氣太重,亦非佳象耳。—— 曾國藩
11.兄弟之間,一言欺詐,終不可久
12.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13.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國藩
14.患不能達,不患不能立;患不穩適,不患不崢嶸
15.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曾國藩
16.百種弊病,皆從懶生。—— 曾國藩
17.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 曾國藩
18.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曾國藩
19.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0.有才幹,定要表現之。—— 曾國藩
21.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曾國藩
22.積勞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23.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24.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25.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26.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27.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曾國藩
28.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29.獨享大名為折福之道,與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30.以方寸為嚴師,左右近習之人,畏清議
31.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具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32.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33.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34.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35.特患業之不精耳。—— 曾國藩
36.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曾國藩
37.常常提其朝氣為要。—— 曾國藩
38.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
39.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試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廢,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
40.君子貴於自知,不必隨眾口附和
1.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2.治家八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3.禁大言以務實。
4.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5.三知:知命,知禮,知言。
6.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曾國藩
7.人德八本:「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恆。」
8.凡與人交際,當求其誠信之素孚;求其協助,當量其力量所能為
9.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10.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11.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12.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欽,到處人皆敬重。」「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達聖主。」
13.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14.名節之於人,不金帛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雖有他美,亦不足贖。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
15.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16.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曾國藩
17.夫知之而不用,與不如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
18.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曾國藩
19.王政不能有恩而無威。
20.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1.不輕進人,即異日不輕退人之本;不妄親人,即異日不妄疏人之本
22.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23.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24.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5.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曾國藩
26.放開手,使開膽,不得瞻前顧後。
27.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曾國藩
28.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2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30.君子所性,雖破萬卷不加焉,雖一字不識無損焉。
31.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問哪有空閑的光陰。
32.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曾國藩
33.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34.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曾國藩
35.人而不勤,則萬事皆廢,一傢俱有衰象。
36.作文以思路宏開為必發之品
37.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46.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
38.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但問耕耘。
39.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 曾國藩
40.讀書之法,看、讀、寫、作
1.習大字,總以間架緊為主
2.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3.古來豪傑,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於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4.作文以思路宏開為必發之品
5.有才幹,定要表現之。—— 曾國藩
6.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7.不輕進人,即異日不輕退人之本;不妄親人,即異日不妄疏人之本
8.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9.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
10.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11.寧可數日不開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曾國藩
12.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13.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14.智慧愈苦而愈明。—— 曾國藩
15.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 曾國藩
16.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17.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
18.好名當好有實之名,無實則被人譏議,求榮反辱
19.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20.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21.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22.名者,造物所珍重愛惜,不輕以予人者
23.讀書之法,看、讀、寫、作
24.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 曾國藩
2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6.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27.常常提其朝氣為要。
28.吏治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
29.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30.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31.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32.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76.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
3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34.米已成飯,木已成舟,只好聽之而已。—— 曾國藩
3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36.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37.舉止端莊,言不妄發。
38.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曾國藩
39.治家八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40.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 曾國藩
1.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 曾國藩
2.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試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廢,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
3.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4.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
5.特患業之不精耳。—— 曾國藩
6.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戾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
7.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
8.守篤實,戒機巧,守強毅,戒剛愎。
9.常常提其朝氣為要。
10.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11.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12.獨享大名為折福之道。
13.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國藩
14.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15.內斷於心,自為主持。
16.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曾國藩
17.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曾國藩
18.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
19.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20.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
21.另起爐灶,重開世界。—— 曾國藩
22.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
23.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曾國藩
24.人宜減者決減之,錢宜省者決省之。
25.米已成飯,木已成舟,只好聽之而已。
26.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7.治家八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28.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
29.夫知之而不用,與不知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
30.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❸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完曾國藩的家書,正如曾自己所說: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雖然「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真正做到這點,確並非易事。
家書中曾國藩屢次說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曾國藩確實是個大家。之所以又這樣的成就,就是在於他能自省。
能夠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評,並且終其一生,一般的人幾乎做不到,而曾國藩做到了,給了後人一個很好的「恆」的概念。
曾國藩前後三次戒煙,歷時長達10年之久,前兩次大張旗鼓說要戒煙,但都是反反復復,沒有成功。最後一次,在不知不覺中安靜的戒掉,而戒煙結束後,自己寫了日課12條來約束自己。
給自己定個目標,目標不要太高,那樣的話就成了好高騖遠了,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馬拉松比賽後,記者要對冠軍例行采訪,問奪冠的秘訣。冠軍回答說: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然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當行動有了明確的目標時,並能把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進速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要達到目標,就像上樓一樣,不用梯子,一樓到十樓是絕對蹦不上去的。必須是一步一個台階的走上去。踏踏實實地,每前進一步,達到一個小目標,體驗到了「成功的感覺」,而
這種「感覺」將增強自信心,並將推動發揮潛能達到下一個目標。
經常告訴自己這樣一句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覺得自己很幸運,找到了一個好的平台,團隊成員和諧相處,快樂工作。懷揣自己的夢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閱讀背景: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白衣出身,27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國運動時,組建湘軍經多年鏖戰攻滅太平天國。後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曾國藩本人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近代文化建設的開拓者。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一生勤學善思、克己修身、身體力行,是通過不斷自我完善以達成個人成就的不二典範。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什麼這么多人推崇曾國藩?
一、曾國藩著實是個偉大的人,不僅做出過足以影響歷史的貢獻,更難得德行貴重,值得世人欽佩、效仿。
二、曾國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記錄自己的一生所得,並流傳至今。使世人可以通過鑽研作品去學習、效仿。
三、不同於其他國學作品,通篇都是提煉總結好了的結論性的艱深難解的「道」、「理」,曾國藩流傳下來的大量日記、家書,由於不是學術作品,所以不僅有記錄、講述經世道理的部分,還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踐行道理的過程。因此參考、學習價值更高。
四、曾國藩在作品中也坦誠記錄了自身的不足,以及與自身不足反復斗爭的坎坷過程,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千古第一完人」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經歷自我斗爭時的意志不堅定、掙扎、挫敗等。這使得研讀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自我完善變成偉人的過程,能帶給每一個想要實現自我成長的讀者一些正面激勵。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合輯。
我讀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於16年出版的版本,全書據書信主體內容分為「修身」、「治學」、「齊家」、「為政」、「處世」、「治軍」、「用人」、「師友」、「理財」和「養生」十個部分。按內容排版也有好處,但因為打亂了作品本身的時間順序,所以在讀到部分內容時會因缺失前後時間線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釋稍嫌主觀,所以我不太喜歡這個版本。至於選篇方面,我對曾的作品沒有大量閱讀基礎,不敢妄評。
治學篇的第一篇《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國藩家書》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後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留存,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曾國藩寫家書的初衷,是因「長兄如父」,要借家書代父分擔履行教育弟弟的職責。我以為這段話後半部分同樣重要:想必正是因為他對書信裝訂、保存的要求,才使書信得以流傳至今,供後世大眾閱讀、學習。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傳承過程中可能相對更容易遺失,因此精準表達、記錄、刻意保存或許是降低遺失概率的不二方法。舉個例子,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光要言傳身教,還要把有價值的理念記錄下來,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所有能夠被後代接受的信息載體,並囑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後代妥善保存、傳承。
我在讀《唐明浩點評曾國藩日記》時,查閱到一篇《曾國藩年表》(《年表》摘自網路),認為讀這本書時仍有參閱意義。書中每一篇文都有註明時間,對照《年表》參考其生平、年齡、閱歷、資歷,作為閱讀背景,或許對筆者當時的所言所書能有更深刻、准確的理解。
《曾國藩家書》里值得研討、學習的內容很豐富,不僅包含作者直接書寫表達出的觀點、道理,也包含了通過作品可以推斷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質。我對後者更感興趣,所以藉此文嘗試從已讀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國藩本人的人物特點。
曾國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認為都要歸功於「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說,「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志」,眾多益友無異於他成年後自我成長的「開蒙導師」,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終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為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勵與督促。他學習、效仿朋友們的長處,同他們交流學術、為人、為官的觀點,既開拓眼界、增長學識,也在朋友們的督促和幫助下不斷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溝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並贏得了朋友們的認可和贊許,而這也應該是他事業的鋪墊吧。也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人脈」、「圈子」效應了。《唐明浩點評曾國藩日記》中就有提及,曾雖然夜不出門,但他規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動去拜訪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機這種東西是誰發明的?人家古人雖然車馬不便,但上班時間也可以去串門學習多爽。)
而從結交益友這一點,又可發散出曾國藩的許多過人之處。
曾國藩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家書》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贊譽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較傑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學習。一個能夠發現別人優點並積極學習的人,也必定是個謙遜的的人;因為謙遜,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處時,能虛心接納;虛心接納意見和效仿學習他人優點,驗證了他是個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將學習、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積極主動與朋友溝通交流、相互學習,在知識上做到互通有無,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頭腦風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個人走得更遠。」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總結經驗教訓,並付諸實踐,有極強的'行動力。好友修身、做日課、練詩文,他認可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實際行動、積極效仿。這些好的習慣經驗,不僅自己踐行,還不厭其煩書寫、分享給家人,有意識把教育弟妹攬為自己職責,主動承擔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應該就是「恆」了,不懈地、不斷地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進取。「恆」卻並非僅來源於他自身,而要回歸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間的相互監督和激勵。
以上各點是較表層的現象,比較容易看出。細想一層,不難發現曾國藩是個非常善於思考的人。從家書看,大多書信內容,可以說都是有「干貨知識點」的,除了朋友處習得,應該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課」內容絕非東施效顰,是建立在一定邏輯關系之上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曾是一個真正做到「思」與「學」相長相成的人,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學變成實踐的基礎吧。
因為最近對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見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與一位藝術學院老師同坐班車,聊起這個話題。他喜歡民國的人和事,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關於家風的思想。一席話,讓我感觸很多,所以,班車開到學校以後,我立馬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曾國藩家書》,並把它列入我的讀書清單中。
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我喜歡看的書,讀起來比較生澀,沒有白話文那麼輕松,但是,靜下來慢慢讀,又覺得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們恩施人吃辣椒一樣,一開始吃覺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蘇,吃什麼都食之無味。我生在白話文的時代,所以不會對白話文食之無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讀些古文,靜下來,嚼一嚼,有味。
曾國藩在家書里寫了很多叮囑弟弟的話,受益之處太多,以後慢慢體會,慢慢梳理。對我目前感觸最大的三點:
第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我總想做很多事情,最後卻是一事無成的感覺。放棄也是一種收獲,專而後才會精。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只能一點一點去改變。
20xx年我需要養成的幾個習慣:1—3月,養成每周看一本書,寫一篇300字以上讀後感的習慣。4—6月,養成每天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讀者朋友有什麼好的習慣,歡迎留言分享,我會認真考慮。)。
第二,「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吶,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戰火連天的時刻,靜下來,就能定大局。這是何等的挑戰?但是曾國藩做到了。這就是與眾不同,這就是內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經歷,還有什麼痛苦能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猛烈?還有什麼壓力能比手握千軍萬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壓力?
這樣一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夠努力了。想成為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必須還要具備沉穩,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個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
我常年不在老家,從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給父母報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氣。我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認可自己的這種做法,我問他怎麼看?他說:「我覺得你很有主見,也很堅強。但如果以後我有個女兒,我還是希望她什麼事都告訴我。」這句話,讓我頓時淚流滿面。
當我看到曾國藩家書中的那句「以煩瑣為貴」,頓時感觸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裡的事情,不嫌繁瑣。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擔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擔心。
所以,我決定以後要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讓他們看到我的喜怒哀樂,看到我的成長。
這本書,對於現代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只能慢慢讀,但是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一直很想拜讀《曾國藩家書》,之前由於自己的懶惰也好,忙碌也好,讓自己把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給落了下來。由於課程,也是因為興趣。這段時間稍稍讀了些許。《勸學》篇的內容有那麼一些讓我感觸很深。
讓我特別有感悟的話語出現在「勸學篇」里「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看完此段,驟然屏息,冷冷靜靜又看兩遍,再冷冷靜靜想想自己,感覺後背跟扎了不少各種尺寸的針頭似的,一沒留神就遭遇了傳說中的如芒在刺。
其實「做事有恆」這個觀點在勸學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闡述,可以說是貫穿始終。比如:「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等等。
做事有恆心,專一,這些東西乍一看你會覺得都是老生常談。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這些東西為啥那麼老了,不同的人說了那麼多遍了,但還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斷強調呢?
我從來不是一個有恆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歲月里,我習慣於去嘗試新鮮的東西,但是真正堅持下去的沒幾樣,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願,大多是因為外界所迫。
作為一個大學生,特別還是金院的學生,我們需要扎實熟練的技能,豐富的專業知識。而這些東西正是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需要我們花時間,下苦功的,此時此刻,恆心、專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對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戰。
最後用曾國藩的一段話勉勵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毫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曾國藩這個人,但是他書信中的文字卻告訴我:做自己,堅持自己,用一顆堅持、專一的心去為自己描繪出一個燦爛的明天。
久聞《曾國藩家書》的大名,卻從未加入自己的讀書清單。有時候,書和人一樣,相遇也需要緣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來的福氣。
再想想,書籍或許是對人類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無類」,就看每個人如何去解讀和利用書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認,這一年中,我經歷了得到、失去,始終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身體狀況也並不理想。老子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幸運的是,去年我讀了一些書,所謂福禍相依,也是這個意思吧。
回到《家書》,最初還有些誤解,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曾家家規的書,因此,推測全書應該類似於《三字經》或《弟子規》多是一些勸誡的話語。拿到書稍作翻閱後,才發現《家書》其實是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往來。其實,單說「家書」一詞,是知道含義的,可加了曾國藩三字,卻忽略了他原本的含義了,之前的誤解是我先入為主罷了。
下面以閱讀理解的問答方式,總結下閱後感吧。
1、本書的文體
《家書》是曾國藩自青年至中年給家中長輩、兄弟乃至兒女所寫書信的合集。
2、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有過什麼樣的遭遇?
曾國藩是一個聰明的勤奮者。於家庭,是一個尊敬長輩的孝者,是時刻牽掛兄弟姐妹的長者。於國家,是兢兢業業的忠者。於朋友,是個熱心周到、願意共同進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飽讀詩書,但才華一般。他靠著持續學習的韌勁,逐漸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過家書,我看到了,曾國藩在事業上,經歷了年輕氣盛時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後,又跌入谷底,歸家修養,蟄伏2年後,東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終。在家庭中,經歷了祖父母、父母的離開,弟兄的成長與離開。
他時刻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在自己身處高位時,也不忘「居安思危」,時刻警惕著自己的行為。
他保持著每天學習的習慣,「積跬步,致千里」。
3、曾國藩是如何對待家人朋友?
《家書》中可一看到,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順和尊敬。雖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關心,遇事也主動請長輩指點,不敢有不敬之處。
曾國藩對於兄弟的讀書非常關心,總是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指導弟弟們學習要專一,要有恆心。對於讀書作文不是特別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們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過好一生。
最讓我佩服的是,曾國藩對於族人的關心和幫助。或許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幫助族人遠親;或許正是他有這樣的胸懷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遠。看到他的這種胸懷,讓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夠,二是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意識。
4、對於我的啟發?
要做:勤、儉、孝
要戒:驕、奢、逸/惰
人生是條長路,每個人都會經歷起起落落,時刻保持勤奮、謙卑,幸福自會來敲門。
以下是記錄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話。
1)古人雲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雲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做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事無成。
3)勿戲言戲習。
4)書蔬魚豬,一家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5)家敗,離不得個奢字;
人敗,離不得個逸字;
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6)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
欲去惰字,總以早起為第一義。
7)養生的方法,大約有五個方面:一是睡眠飲食有規律,二是制怒,三是節欲,四是臨睡洗腳,五是兩餐飯後各走三千步。
相關文章: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曾國藩家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