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中國從孔子時代起就強調子女要孝順滿分作文

中國從孔子時代起就強調子女要孝順滿分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13 05:12:38

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禮貌待人作文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⑵ 關於孝順的議論文,800字以上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⑶ 大家作文孝為德之本,都強調德了嗎,主要寫孝

孝德,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道德,意思是:孝順的一種道德。
舊的三字經裡面有句話說得好:香九齡,能溫席。這一小段說的意思是:有一個小孩9歲,家那邊又窮又冷,小孩就在席子上睡暖和了,然後再給他的爸爸媽媽睡。
多麼孝順父母的孩子!他才9歲,而且重點是他沒有受過什麼良好的教育,我們自己想想,他為何如此孝順?
那我們再聽聽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外國的年輕男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們的家很窮,他們家是住在美國的最西邊。
在那個小男孩16歲時,他去了美國的最東邊工作,小男孩只要一有時間就回家看看。
轉眼間,16歲的小男孩已經34歲了。
一天美國東南部地震了,他一邊逃一邊撥通了家裡的電話,「爸,媽,我愛你們!」
但結果還是被壓死了,從此渺無音訊。
就連外國人都是那麼愛自己的父母,作為世界文明古都的中國人,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孝德為先而文明於世的中國人,又是如何體現出自己國家的這一份文化的精粹呢?
從每一個人開始上幼兒園時,就教中國古語:「百善以孝為先。」
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身為一個中國人,連外國人都不如,你,還有臉嗎?
所以從現在起,你們挽回你們的過失還好,好好孝順還活著的長輩,珍惜現在的時間,和長輩多聊聊,挽回過失起碼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錯誤。因此,請你們珍惜自己現在和長輩們所讀過的每分每秒,用心去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最後的時光,頤養天年,共享天倫之樂,要求的不是每天的噓寒問暖,要求的不是每天都跟著形影不離,有時,一句真心的叮囑,一個細致入微的動作,更能體現出我們對他們的在乎。
將孝德精神普遍弘揚,從我們做起。

⑷ 一篇800字孝敬父母作文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為我付出得太多了,你們也許不放在心上,但我將一輩子記在心裡。
平日里總惹你們生氣,現在向你們說聲:「對不起!」原諒我平日的任性,原諒我常常與你們拌嘴,如今想想當時真不該那麼做。
感謝你們的栽培、撫育。在我生病時,細心照料我的是你們;在我考試失誤時,心平氣和安慰我的也是你們;在我遇到困難時,在一旁鼓勵我的也是你們。爸媽,你們就是我的啟蒙老師,我最愛的人。
媽,每當我放學回到家時,總能看到豐盛的飯在桌子上,當我走到廚房時,總能看見玻璃、地板在閃閃發亮,在此向您說聲:「媽,你辛苦了!」。記得您常常因為自己沒文化,不懂教我做習題而自責。請您不要自責,您知道嗎?您雖不識多少字,但您會講故事,您的故事總能啟發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長大了才有出息。這些難道不是在教育我們嗎?其實這些比教我們做習題更重要。就是有您的故事,才使我們知道該如何做人,如何珍惜生命!您用愛心使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謝謝您!
爸,您在我心目中和媽一樣重要,也是我最愛的人。您是我們家的經濟支柱,沒有您的努力也就沒有我們家今日的和睦、安寧。您總是為這個家奔波忙碌,每當看到您幹活回到家那疲勞的樣子,我多麼想對您說:「爸,你辛苦了!」。您對我的關懷,我更是難以用言語表達了。記得小時候您常帶我出去玩,讓我在大自然中陶冶,您知道嗎?我特別喜歡您帶我出去玩,因為我總能感到有一股暖流涌進心頭,謝謝您給我的溫暖!
爸媽,你們辛辛苦苦哺育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一名即將登上初四的中學生了,我會把你們的點滴關愛永記在心中,把它化為動力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你們,請你們相信我!
親愛的爸爸媽媽,在此兒子真誠地對你們說:「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⑸ 急求一個話題作文,關於論語中「孝」的。

論語 論孝

孝在封建社會對於人品評定、官員任免,是具有一票否決權力的,至漢朝甚至設置「孝廉」一官,並且實行「以孝治天下」。為了對人民進行「孝」的教育,當政者們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編印「二十四孝圖」,為著名孝子立牌坊,甚至把孝當作一條法律,把不孝子孫押赴刑場。《論語》中涉及孝內容的有二十多章,其中「學而」、「為政」開頭兩篇就有十一章。這足見孔子的弟子們對其師所談孝的地位的理解與重視。那麼,《論語》對孝到底有怎樣的論述呢?

第一,關於.什麼叫孝,怎樣實踐孝,《論語》主要有以下論述: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評析】 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無改於父之道是指保留並發揚父輩正確的做法和思想。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就是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事實上卻有人遠遠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幾(1)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2)而不怨。」

【注釋】 (1)幾:音jī,輕微、婉轉的意思。 (2)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評析】事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也是不可以的。絕對服從不可以,那就應該在規勸的態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1),遊必有方(2)。」

【評析】 「父母在,不遠游」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這種孝的原則雖然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但「出必告,返必面」卻是必需的 。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1)於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釋】 (1)間:非難、批評、挑剔。 (2)昆:哥哥,兄長。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評析】一個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父母兄長以及鄰居說了算。見出孝在當時就是光榮模範的人物了。]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樊遲(2)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即下文孟孫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孔子的弟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孔子的學生。 (2)賢賢易色: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倫理道德。試想,不忠不孝要學問有何用?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子女的做到只要父母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就算孝了。」

【評析】在這里孔子大概是說 做子女的要加強道德品質的修養做個好人。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對待父母若只供物質而不敬,不管他們的精神需求,那與犬馬有何不同?

【原文】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忠與孝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兩個道德規范。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試想,一個連孝都做不到的人能為國盡忠嗎?

第三,為什麼要孝?《論語》有以下論述: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3)。君子務本(4),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6)?」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 (2)孝弟: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4)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5)道: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6)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儒家認為,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就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孔子因此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評析】 孔子 「敬鬼神而遠之」,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之禮是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希望人們成為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與孝,那麼,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庄,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採用後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評析】 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於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

【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雲:『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 (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3)《書》:指《尚書》。

(4)施於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⑹ 弘揚傳統美德從小孝敬父母主題的活動的作文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選幾個吧!

⑺ 和孔子學習「怎樣才算是孝順」

子游問孝。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在國學熱持續升溫的今天,說到孝順,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也幾乎沒有什麼人公開反對孝順父母。但是對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順,可能差別還是很大的。不但作為孝順者的子女對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為被孝順者的父母,對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可能潛藏一個巨大的危機:很可能由於對孝順標準的不同,而引發雙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雙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順對孝順的判定標准刻不容緩。 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對於孝順會有不同的標准。《論語》中有多處提到怎樣才算是孝順,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對孝順的標准,對於這個標准,我們沒有必要全盤照搬,但是可以作為參考。如果古人的標准對於今天依然是適合的,我們可以繼續引用。如果對於今天的標準是不太適合的,我們可以加以修正。 在《論語》中,記錄了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今天一提到孝順就說是能贍養父母,狗和馬不也有人喂養嗎?如果無敬愛之心,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從孔子這話中我們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標准也就已經非常不同了,有人覺得,只要能贍養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順父母了,但是孔子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認為只做到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對父母不尊敬,那麼贍養父母就與飼養家畜沒有什麼分別。孔子對孝順的標准,顯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時代的這兩種關於孝順的標准,作為今日中國人,我是深感慚愧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要說在贍養父母的基礎上對父母保持尊敬沒有普遍做到,即便連最低標準的贍養父母,許多子女都沒有做到。相反,我們卻看到許多家庭幾個子女相互推卸贍養父母的責任的現象。盡管父母有幾個孩子,卻一個子女也不願意贍養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撫養大,子女不但不能贍養父母,還要繼續賴在家裡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當「啃老族」! 我們也還注意到另外一種更加普遍的現象:父母並不缺乏養老的錢,他們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養老金,可是卻缺乏子女的關心。有報道說,中國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獨自扔在一邊,甚至過年過節也沒有時間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觀來說,子女無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顧年老的父母,主要還是由於經濟方面的因素。許多子女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過也有相當多的家庭,並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間的文化或觀念上的隔閡,他們無法和睦相處,寧願分開生活。 隨著中國經濟的逐年增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子女在經濟上有能力讓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文化或觀念隔閡無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類的隔閡無法消除,那麼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關心、照顧的社會問題就依然無法解決。消除這個文化或觀念隔閡的唯一途徑,就是愛,彼此之間標准相同、心靈相通的愛,以及對孝順標準的統一和認同。 「婆媳不和」是中國最經典的難題之一,為什麼西方社會沒有類似的「婆媳不和」現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傳統的「孝順標准」的負作用。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孝順標准」是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敬」,但是從來不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敬」。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父母什麼事都做得很公正,那麼媳婦自然會對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卻還單方面強調媳婦必須無條件地尊敬婆婆,這自然會引起媳婦的強烈不滿,於是「婆媳不和」便會一代代傳下去,即便是當年的媳婦在熬成婆之後,也會同樣強迫自己的媳婦無條件地尊敬自己這個新婆婆。 所以傳統孝順標准中的「尊敬」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沒有同時強調父母對子女同樣的「尊敬」。所以我們今天倡導「孝順」,在強調要尊敬父母的同時,也強調父母必須同樣尊敬子女。也就是,我們強調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這樣的孝順才可以長久,才可以和諧,才可以給彼此都帶來快樂,也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愛。

⑻ 以孝為話題的800字作文 要原創

今天我們來看了《最美孝源心少年》,裡面的梁榮讓我深受感動。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撐起一個家。
梁榮家裡環境也不是很好。他的媽媽半身癱瘓,無法動彈,父親去外地打工。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他來打理。他在家很照顧母親,天天給媽媽按摩。一邊按摩還一邊講幼兒園的故事,讓媽媽高興。她還與媽媽搶著吃掉在地上的土豆,她說:「因為我不想讓媽媽吃到泥。」
媽媽身患疾病還是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女兒,每天接送孩子。要接送孩子需要穿過一條馬路,這好像是女兒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但是梁榮的心永遠與媽媽在一起。送孩子的時候,我看著那個,攙扶著母親慢慢走動的身影,我的眼睛濕潤了。
當我們乳臭未乾、無憂無慮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她們有可能還在辛苦勞動。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他們是家裡的頂樑柱。
孝心不分貧富貴賤,雖然他們的家庭環境都不是很好,但是笨鳥先飛,他們在家裡已經學會照顧家人了。而我們還是個不知道回報的孩子。
每當我們過生日的時候,父母總不忘買來蛋糕。總會像發生了很大的事情值得慶祝。當父母過生日的時候,也許我們還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連一句祝福語都沒有。
百善孝為先啊!我們不能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要向梁榮去學習,愛自己的父母。

閱讀全文

與中國從孔子時代起就強調子女要孝順滿分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
內蒙古農村社保60歲補交規定 瀏覽:707
長壽花葉子變空怎麼辦 瀏覽:778
重陽節對父母的話 瀏覽:801
蜂王怎麼找老人 瀏覽:503
老年人每日飲水量1500 瀏覽:835
農村自建房如何證明父母出資的 瀏覽:386
考警校對父母政審哪些 瀏覽:396
多少歲絕經長壽 瀏覽:789
excel表中按男女退休年齡 瀏覽:769
老年痴呆天天在家罵人 瀏覽:535
四川定向士官多久體檢 瀏覽:42
瑞慈體檢哪個體檢中心好 瀏覽:582
南京晚晴苑老年公寓 瀏覽:453
知青養老保險補交 瀏覽:489
廈門養老院排名2014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