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月9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古人有什麼習俗除了佩戴茱萸,飲菊花酒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主要習俗: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② 歷史上的重陽節是怎麼來的,為何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歷史上的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因為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在這一天,農民差不多都已經收回了農作物,為了感念上天,感念祖宗的庇佑,所以在這個五穀豐登,糧谷滿倉的日子進行祭祀活動。這個節日就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了祖先的功德,不要忘記祖先是生我們養我們,庇佑我們的一個大家族。
重陽節這個節日開始是吸收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一些上層人士中開始傳播的。到了唐朝,重陽節就是一個法定的節日了。很多名人志士都為重陽節寫過詩句。重陽節這一天,朝廷都會與百姓一起共同歡樂。雖然現在重陽節的節日氣氛淡了些,但是我們還是要弘揚這個歷史文化。
③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重陽節的習俗有:曬秋,放紙鳶,登高,吃重陽糕,祭祖,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歸寧父母等。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讓檔譽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鳶,線愛長」。紙鳶就是我們所說的風箏,廣東、福建等地一直保留著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蠢遲。
3.登高
(1)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4.吃重陽糕
(1)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
6.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7.飲菊花酒
(1)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並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2)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2)《本草綱目》說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而古人則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9.吃羊肉面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坦段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10.歸寧父母
舊時,重陽節也叫「女兒節」,凡有女兒已經出嫁的人家都會准備名酒和糕點,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娘家,這便是「歸寧父母」。
④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源於天象崇拜,是根據上古時代,秋季豐收後祭祀演變而來的。重陽節的傳統風俗有:登高、賞秋、賞菊、懸掛葫蘆、佩茱萸、放紙鳶、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認為在重陽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一:懸掛葫蘆🌹✨
重陽節有懸掛葫蘆的傳統風俗。民間傳聞,葯王下凡到人間時,毒蟲亮卜磨橫行、瘟病四起。為了解救眾生,他將自己的神葯裝在葫蘆里掛在眾人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因此留下了重陽節家門口掛葫蘆這一風水習俗。
而在重陽節當天,瘟氣降臨、凶毒四起,人們就會在門口懸掛各式各樣的葫蘆以鎮凶化煞、祛除病氣。其中,尤屬黑曜石葫蘆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當多有關於鎮宅或避邪的黑曜石聖物或佛像。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⑤ 古人在重陽節有著插戴什麼的習俗
插戴茱萸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⑥ 重陽節的習俗中要編戴的飾品是什麼
編戴的飾品是茱萸。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回制酒養身祛答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⑦ 重陽節習俗有哪些
重陽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那時已經存在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記載,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舉辦各種大型的宴會,這些習俗都是於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習俗
重陽這天,
登高「避災」,
插茱萸、賞菊花,
吃重陽糕,嘗菊花酒。
登高「辭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
秋高氣爽,登高遠望,
嘯詠騁懷,活動筋骨,
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
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節。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
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
所以在重陽節,
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吃重陽糕
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
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的用意,
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菊花黃,黃種強。
菊花香,黃種康。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
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菊花酒
九月九,飲菊酒,
人共菊花醉重陽。
在古代,菊花被稱為「延壽客」,
所以九日所釀的菊花酒,
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
重陽養生
飲食方面:保護腸胃、潤燥
飲菊花酒,益陰滋腎
吃重陽糕,步步登高
吃羊肉面,益氣補虛
起居方面:避風而卧
早睡早起,適當午睡
熱水泡腳,勝似補葯
運動方面: 小心「養秋膘」
合理運動,調養肺氣
心態方面:心情開朗
情緒「莫悲秋」
注意保暖,適時添衣
重陽寄語
九月九,重陽節,送你九個結。
健康結、快樂結、幸福結、
平安結、好運結、吉祥結、
如意結、順心結、美好結。
願你生活和美節節高,開心一生結結繞!
九月九,重陽節,
日月並陽,兩九相重,
祝福我的朋友,身體健康久久,
幸福快樂久久,生活和美久久,
好運平安久久,吉祥如意久久。
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
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
寄問候,訴衷腸,願你如意又安康。
⑧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習俗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迎女贈糕、插茱萸等。
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閑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葯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台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范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煉身體,又留梁手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里,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回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系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著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賞菊
重陽節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堪稱國人一大雅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的艷容,傲然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
重陽節賞菊的習俗始於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370叫27)。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是個「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他的賞菊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詩中寫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重陽節賞菊,又洐生出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採花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葯棗皮,果實可吃,莖葉入葯,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佳品,美名「延壽客」。
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仔漏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橡戚嫌,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並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台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栗、糖果妝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
⑨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重陽節是一個古老而又神聖的中國傳統節日,它象徵著一年之交,以紀念父母、健康、壽考等。重陽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傳統節日,讓我們在它裡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溫情,也能讓我們真正體會到相聚同樂、和平安康的精神。
⑩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一、插茱萸
在古代,重陽節有插茱萸的習俗,因此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生祛病。茱萸香味很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還能消積食,治寒熱。人們在重陽節這天喜歡佩戴茱萸,以求避難消災,吉祥如意。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記載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這兩種節日習俗,張悅在《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一詩中也提到:「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