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語論孝五則文言文翻譯
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1、父親(長輩)在的時候,考察這個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親長輩的要求相符,父親長輩去世之後觀察他的行為是否還和以前一致。父親去世之後能夠有三年遵從父親長輩的傳統,這就稱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3、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總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
4、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能奉養父母就被認為是孝了。可狗和馬,都有人養;如果內心不敬,又用什麽來區別這兩者呢?」
5、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從第二個開始!!!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譯呢,如果是可以聯系我QQ285516110
《論語》
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3分)
(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
(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
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
[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
(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
(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
(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論語》五則翻譯:
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原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論語譯注》。《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1)論孝順閱讀擴展閱讀:
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1。子路問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騙,要犯顏直諫。
2.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3.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4.孔子說:做人疏狂卻不直爽,知識有限卻不謹厚,才能不足卻不信實,這樣的人,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
5.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麼都談不上了。
《論語》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分)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3分)(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樊遲請學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
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Ⅱ 論孝道(議論文)
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類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闡述和標榜,雖然形式不同,但含義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國那族所獨有。孝道也應該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傳統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可稱為孝文化,它是使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城文明等區別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傳統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階段。從秦漢後二千多年裡,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先哲聖賢,那一位不贅述這個孝字。正如晚清曾國蕃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無可非議。本文就孝文化的歷史演化作一些探討。
一、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
傳統孝觀念,最初孝觀念。最初含義是指什麼?考古發現「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於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因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上老下子作服待壯。《爾雅、釋訓》的「孝」解釋是「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即是奉養父母。根據原典「孝」的這種倫理含義,形於初周,成於春秋、戰國中的儒家所倡導。《尚書、堯典》:「克諧以孝」;《左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經》曰「孝文不匱,永錫爾類」;《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養」;《論語、里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等等這些典籍對孝道闡述是各異。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那位文人、聖賢從各個角度解釋,當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放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於周代
孝何時產生?最初表現是什麼?近年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
筆者認為,上古先民們的生活,宗教信仰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信仰習俗包括祖先敬奉、禮儀、禍福觀等。在宗法社會里,祖輩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血統的傳延與繼承,把祖先作為宗族或家族血緣的象徵,因而將祖先奉為神明。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傳統,祖宗神被抬到了僅次於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復一年地受到後代的祭奠。伴隨著宗法制度的傳延,尊祖敬老、孝親傳統在儒學體系中表現為" 尊尊"的思想。《禮記、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
筆者還認為,孔子對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創建儒家學說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他十有五志於學,到三十而立,把當時魯國的"六藝"學精通。第二,而立之年開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魯國有關要職,並取得可喜的政績,周遊列過推行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書立說,整理"六經」。在春秋戰亂並吞、臣弒君、子弒父、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把挽救天下為已任.當時神鬼宗教占據了人們的思想,上至君王將相處理國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決日常瑣事,都援於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學思想同時,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愛的基礎,他在鬼神宗教問題上,魯迅先生有過一段議述:"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活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那時代的社會、政治沒有一點科學能說明鬼神有或無.《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過事鬼.《論語》:「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論語》里多次談孝道問題.《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願、奉養高於一切。然後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會,從而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理想社會。 孔子以前無私人著作,根據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經,後有《孝經》、《論語》、《墨子》、《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老子》等典籍,這些文獻所闡述的孝例、孝規大都是對孝的理論推演和猜測。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時代。這是眾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對上古理想社會和文明道德的一種推崇、贊楊和標榜。故後來儒家文獻無孝不成章。事實上,根據筆者對先秦典籍的考證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與「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禮記、表記》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觀點: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遠之,近而忠焉。先綠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喬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盪而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敝」.孔子對夏、商、周初的禮,鬼、神的考論,即夏人雖敬奉鬼神,卻不把作為正教內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輕視禮教。周人推崇禮法,廣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見夏殷人的考慈倫理朦朧淡薄,其祭祀是為了禍除崇,而周人重禮法和孝慈教化,《周禮、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親父母,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日不孝之形......」。《詩、周頌、閱小子》;於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兒育女,繼承祖業。《詩、周頌、載見》:「率見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國語》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時享、發貢」,周人以對孝慈有了教化和對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內函和孝行贊揚,總之周人孝初是從祭祀祖先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所以孝觀念形成於周初,春秋,成熟於戰國
三、諸子論孝
從春秋未年至戰國百家爭鳴,諸子之學林立,各種倫理思想至沓來,對於「孝」的陳述、標榜各園自論。成為顯學的孔子(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經常和弟子論孝,視孝高於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最基本德行。《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帶來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長時間在外面,心中要時時記掛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應該常回家看看。《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把孝悌影響國君後,國君對國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樣,那未國家就會和睦富強。《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強調對父母的生前恭敬奉養,死後按照禮節來埋葬和祭祀。《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對於聽從父母的話就是孝的問題上,在《孝經>諫爭章第二十,曾子問,「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聽從、不要愚孝,把對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於食糧的奉養。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時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創墨學。墨子倡導「兼相愛」把天下之亂之根源歸於兄弟不和調,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強調「父子相愛則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當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還提出了「愛人若愛其身」,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孝敬別人父母,也等於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無差等的觀念,是超出了儒家愛人思想,是愛的雙向互補。在熙熙攘壤攘、利來名往的社會,墨子以慈孝為基礎的聖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戰國人,受業於子思、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學說思想,整體的道德以仁義為重,提出了民重君輕的仁政思想,在仁義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書和《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其在孝方面有諸多論述。《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事親尊親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現;還提出了孝親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愛眾觀念。《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把無後視為最大的不孝。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祭祀追孝和延讀;加上當時的戰亂人少原因,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改為「五倫」。在社會中孟子認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關系,他提出:「未有仁則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最終把仁義和孝於親、忠於君結合起來,促使天下仁仁、親親。孟子還把上古之盡孝作為楷模。《孟子、告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之基石,主張君王和聖賢都要盡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終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戰國後期人。孔子死後儒分八派,孟子發展孔子學說,荀子予以總結,並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學說,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問題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觀,結合自己獨特的觀點,雖然在神權、君權、父權的社會里,臣服從君王命令,子服從父命令。荀子卻認為,孝子應該慎重思考後,對錯分清楚後才服從,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經、爭章二十》:「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荀子、子道》說:「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哀: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從」從家庭上講,盲從造致錯上加錯。強調孝子在聽從時要深思熟慮,以維護家庭利益為出發點。
《孝經》從內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師生二人的對話,曾子問,孔子解答,最後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是從廣度深度兩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國古代以宗法家族制為核心的社會,「孝」是發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維系宗法血緣關系的紐帶,是個人培養仁愛之心、禮義之心、報恩意識、責任意識、忠君意識的基礎。《孝經》提出了「孝治天下」倫理宗旨。認為「孝」乃天經地義,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闡發了孝與人本身、孝與家庭、孝與政治、孝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夫孝,始於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對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嬌.滿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長」:。由「愛敬盡於事親」,到「德孝加於百姓」;由「孝」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而天下平。在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孝道思想,《孝經》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傳以後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會孝文化綜合論
封建忠孝一體
漢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孝」對於漢代社會影響很大。漢人認為,能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漢初不僅沒孝悌力田科,這是孝道的政治化開始。統治者從儒家思想受到啟發,把家庭孝悌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自漢惠帝以下的漢朝皇帝都以「孝」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漢書、霍先傳》記漢人之言曰:「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常有天下」這代表漢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經》一書在漢代受到了特別的器重,人們不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經緯,五行綱紀」:而且認為是儒家「六藝總會」。後漢時更使天下誦《孝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以誦習《孝經》而成為孝子和以《孝經》進行教化。漢代《孝經》地位上升,孝的觀念如此的興盛,以及統治階級以「孝治天下」指導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體」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逐漸產生的。
五、封建社會的道、佛孝道觀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統二千餘年,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成了子女輩對父母輩以上的供養、敬、順從和愛護行為准則。儒家的觀念對於中國來說,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是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響制約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張返樸歸真,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從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義、孝慈都是虛偽和束縛自然人性的東西,可見當時道家仍然不重視孝道的。自東漢後,道家思想出現了本土儒家倫理趨同。《太平經》提出了「大慈孝順」,「孝悌始學化善」。葛洪《抱朴子、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道教理倫家葛洪強調修道誠仙離不開孝。唐以後道教《文昌孝經》是專門勸孝的經典,把孝導向一切人際關系與道德生活。在養與敬、事生與事死等方面也繼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最初教義沖擊著封建傳統人倫。釋氏以出家削發、無君無父觀念。自魏晉後,佛教不斷中土化,佛教《弘明集》、《靈峰宗論》、《鐔津文集》等佛教文獻認為,孝並非又是事親,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層次的孝;作道場為亡靈超度,為眾生祈禱吉祥是最大的孝;對佛祖誠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廟、心繫父母,時刻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靈峰宗論》,佛教始終強調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Ⅲ 各位好心的大陸同胞們,求教 論孝順 這篇議論文怎麼寫 最好給我舉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 感激不已
孝順是動物的本能,是人類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主要標准,是看人和評價人重要尺度。孝順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源遠流長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及文明史的中心和精髓,是孔夫子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孝順順為先」。在和我的一位大哥、首長的交流時,他的一言使我大夢初醒,晚醒的夢使我回到了涉世的初年,我自為我是一個孝子,在初具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替父母做一些家務活,盡量減少老人的體力付出。在我有經濟收入的時候,就毫無保留的交給老人,在老人晚年的時候,我就想辦法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我每月回家一次、兩次,一斤熟肉、一瓶白酒從沒有空手,並為他們准備了桐樹和衣物。自感我是孝順的,可是我並沒有贏得老人的歡心,別人也說我沒有哄住老人。 「 孝順順為先」,順為先是我這個生銹鐵鎖才拿到的鈅匙,遺憾之餘感嘆不已,是啊,心順是氣順,氣順才精神興奮,好吃好喝沒有好心情是會吃下病的,人活著是一口氣,氣順可以代替物資貧乏,戰勝物資貧乏,氣順可以創造物資的豐富。常言說「人爭一口氣,佛為一炷香」。順著老人,是老人的心順,老人就會長壽,長壽比口福更有價值,所以孝是半孝,順為先是全孝,順為先的原理揭示了孝順的真諦。沒有順不為孝,沒有順難為孝,沒有順達不到孝。 「孝順順為先」,「 忠孝忠為先」,忠孝難兩全是狹義的,而廣義的才是真正的雙全。當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脅,人人都會放棄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去奮斗、直至獻身。孝順是孝順父母,盡忠是孝順祖宗、孝順先人,孝順國家、孝順民族,中國歷史上的精忠報國就是一名曲,可在孔夫子精神統治的時代的歷史長河中,他的盡忠有點愚頓,所以是悲劇的盡忠。無產階級的忠孝觀是忠於人民,那位老人的一聲人民萬歲指明了盡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誰為先?從理論上老馬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才是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忠孝觀的廣義概念,不管無產階級革命處於什麼地步,但是,終究是會發生的,並於不可抗拒的力量取得最後的勝利。無產階級的忠孝觀也會隨著無革命的發展而發展。
Ⅳ 論語-學而篇 論孝四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卻好犯上的人,少極了;不好犯上,卻好作亂的人,絕對沒有。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子曰:「弟子滑銀升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學而: 子夏說:「重賢輕色、盡心孝順父母、盡力獻身國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高等學歷,我也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信老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父親死後看其行動,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2011-02-22 19:27:00 補充: 有子:"他的為人
孝順爹娘,敬愛兄長
卻喜歡觸犯上級
這種搏圓人幾天很少;不喜歡觸犯上級
卻喜歡造反
這種人從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
'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
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2011-02-22 19:50:16 補充: 不需理會補充
去圖書館找一找吧!多謝
Ⅳ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原文加翻譯加單字解詞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孟子的論孝原文和翻譯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孟子的'論孝原文和翻譯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出妻屏子,終身不養也。其設心以為不若此,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譯文:
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章子有其中的一條嗎?章子,不過是父子之間為了善相責備而意見不合罷了。為了善相互責備,是朋友相處之道。父子為了善相責備,是最傷感情的。章子就趕走了妻子兒女,)一輩子不讓他們侍奉。他心裡認為如果不這樣作,自己的罪過就更大,這就是章子的為人罷了。」
Ⅵ 孝心閱讀理解題原文及答案
孝心是捶不完的背,孝心是一句真摯的話,孝心是一杯喝不盡的茶。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孝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閱。
《孝心》閱讀原文
第一次配了這輛公車,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離縣城不遠,是黃河故道上的一個小村莊,幾十戶人家。父母大半輩子就在這故道上種糧扒食、栽藕撈魚,整天一身塵土兩腿泥。上學時他就想,等以後有了條件,一定將二老接到身邊,讓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養育之恩,當兒女的一生一世也報不完哪!
大學 畢業 後在縣政府謀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幾年後就當上了科級幹部,結婚生子,還有了一套面積不小的房子。搬進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來一起住-—“大”是這一帶鄉下延續了千年的對父親的稱謂。
大和娘來了。進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腳不知道往哪兒放。愛人熱情地邀老人幾個房間都看了一遍。
娘驚嘆道,乖乖兒,你這不是到天堂了么?
愛人說,比你兒強的人太多了——我們才只有這一套房子!
大聽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嗆住了,唇上的鬍子抖著。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鬍子卻還在抖動。
他知道大的脾氣,就岔開話頭,說,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間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給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離不開家。
這不就是家嗎?
這不是家,是館堂,俺這身子咋也不能落這兒。
愛人說,聽老的,聽老的。
就這樣,父母來了,看看就走,從不在城裡過夜。
就在昨天,他被補選為主抓科技的副縣長,當天就給他配了這輛車。車雖然舊,可車況不孬,適於下鄉。於是,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車行不到半個小時就到莊裡了。一進這熟悉的農家院,只見老爹擺弄著一根繩子,卻不見娘,就問,大,我媽哩?
父親額上的筋綳緊了,說,啥時喊起媽來了,俺只知道你有個娘。
喊啥不一樣?
父親說,你也喊俺爸吧——燒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個意思。
父親看看他,問,你是咋回來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車,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坐它回來的!
父親說,小兒,俺也想坐坐車,很多年沒坐過了。
大,上車!
俺不坐它——坐不慣。
怎麼啦?
俺坐慣了土車子——這洋玩意硌腚。
還是這車舒坦。
小兒,身子是舒坦了,心裡可生賴了……
那你想坐啥車?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裡放著一輛老式手推車,旁邊還有一隻羊。看到這輛車板都開了縫的舊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學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這輛車,父母風里來雨里去,頂起了家裡的一片天。
視線里,父親蒼老的背影和那些歲月留下的畫面疊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過這車,他也不止一次用這車拉過大!
走唄!父親一聲喚,他便不由得應了一聲,好嘞!
車把已掉轉過來,那隻羊也被拴在車後。
大,咱上哪兒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兒?
在東地摘豆角兒。
他兩手抓起車把,看大坐牢穩了,弓背拉車往外走。剛出院子,司機見狀慌得趕緊開門下車,一溜風跑過來。
大爺,你咋能叫縣長拉車!
他不是縣長,是俺兒!
我來,我來!司機要奪車把。
你上車里坐著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兒。
司機搖搖頭,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來的風好爽。車後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輕快。莊裡人見了,熱情地與這爺兒倆打招呼。打罷招呼,扭臉笑去了。
父親說,小兒,只要你回家,見人該喊啥喊啥,可別裝大——騾子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你就是當了市裡、省里的官兒,也別忘了你是從這莊裡走出去的,你可別忘了你是誰!
他說,大,我知道了。接著又說,大,我想和你商量個事兒。
小兒,啥事?
我想這車該換了,換一輛電動三輪也好。
父親說,想著哩,是該換了——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大,眼裡亮晶晶地閃著什麼。
咋不走了?
他強壓淚水,聲音哽咽地說,大,我這當兒的都不知道該怎麼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兒,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辦好,就是對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兒記住了!
(選自《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獎獲獎作品》,灕江出版社)
《孝心》閱讀題目
19.小說的第二段有什麼作用?(4分)
20.分析小說中劃線的兩個 句子 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4分)
(1)大聽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嗆住了,唇上的鬍子抖著。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鬍子卻還在抖動。
(2)出了庄,田野吹來的風好爽。車後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21.小說中的父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4分)
22.你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6分)
《孝心》 閱讀答案
19.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環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質;(2分)點出了“他”孝敬父母的心理,為下文“他”與父親在盡孝問題上的分歧做鋪墊。(2分)
20.(1)運用細節(動作)描寫,突出了“大”對兒媳攀比心理的不滿以及想發作而不能的復雜心情。(2)運用環境(景物)描寫,襯托出我與父親親切交流後的輕松愉快心情。(4分,每句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
21.(1)作為農民:①吃苦耐勞;②朴實本分;(2)作為父親:①關愛兒子的成長;②心中有大愛。
22.示例:①是“他”。(1分) ②小說的題目“孝心”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徵,“孝心”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小說的主要情節圍繞著他的“孝心”展開。(2分)③“他”的形象具有鮮明的典型性,他的“孝心”代表了許多人的心願,同時,在他身上寄寓了小說的主題: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辦好,就是對大和娘的最大孝敬。(3分)(回答主人公是“父親”也要涉及情節、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闡述理由)
猜你喜歡:
1. 略談孝文化閱讀題答案
2. 孝乃德之本閱讀題答案
3. 論孝順閱讀練習及答案
4. 一夜長大閱讀理解題附答案
5. 閔子騫孝順閱讀練習及答案
Ⅶ 論孝順中小學作文
俗話說:」汪罩伍百善孝為先」,這句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所有的善行以孝順為最重要,因為孝順是各種善行的根本。
在現代的社會上,有很多孝順的'典範,例如:有的小孩在求學階段時,爸爸或媽媽就生了大病,不然就是發生了什麼事故,不能出去上班,所以他每天放學後就是照顧父母、撿瓶子回收賺一點錢貼補家用,雖然生活非常困苦,不過,這些小孩卻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用功讀書,不讓父母擔心,這就是孝順的典範,所以大家要多多向這些人學習。我覺得現在的人都已經忘了應該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整天吃喝玩樂,只會花著父母辛苦賺來的錢,卻不懂要回報父母,小學生的我會用功讀書拿好成績給父母看,讓他們以我為傲,平常就要做到父母叫時,不可以怠慢;父母命令時,不可以懶惰悶衡;父母責備時,一定要聽,這樣才能成為一位孝順的小孩。
俗話說:「父母恩重如山,即使是慈悲的釋迦牟尼、博愛的耶穌,也望塵莫及」,是在告訴我們父母的偉大,所以我困或們大家一定要孝順父母、回報父母。
Ⅷ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完整版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Ⅸ 孔子論孝 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釋】
(1)有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書中,芹悶困記載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嫌念,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實行,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罩大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Ⅹ 孔子論孝 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分析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