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來歷(簡短些)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4-8]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0]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② 老人節是哪天
中國老人節的具體時間
我國是農歷的九月九日,又稱重陽節。
2017年老人節的時間:2017年10月28日 農歷九月初九 星期六
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確定一個專敬老人、研究老人問題的節日只有廣東省於1990年決定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各地城鄉開始有一些集體的敬老活動。每年此日,潮汕各地工會及有關單位常舉行敬老或組織老年人開展爬山、旅遊的文化活動。個別地方也單獨確定老人節。潮陽縣兩英鎮鶴聯村於1986年開始,定農歷四月七日為老人節。該村有許多海外鄉親每年在此時間之前的清明節回村掃墓,他們敬重老人,向老年人贈送禮品,與老年人敘舊。村政便決定開展集體敬老活動,確定了本村的老人節。
每逢此節日,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便集中到村文化室,由村政主持,給老年人贈送禮品,表揚老年人的功德與海外鄉親聯歡,開展文娛活動。平日,老人們也常到文化室的敬老室中活動。
各國老年節節日介紹
中國老人節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的重陽節(10月13日)是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提到重陽節,最廣為人知的或為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實際上,1988年我國就將農歷的九月初九視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中國老年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據此風俗習慣,1988年我國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使農歷"九月九"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到2013年已是第25個年頭。
國際老年節
1991年,根據第45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的第106號決議,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年節。國際老年節如今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官方的老年節。2013年已是第16個國際老年節了。
美國的`祖父母節
197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簽署了一項法案,將每年的9月份美國勞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定為美國的祖父祖母節,這天全美各地都要舉辦敬老活動,實際上也成為美國的敬老節日。
加拿大孝節
加拿大的老齡日名為笑節,在每年的6月21日。這天書店裡特為老人擺出各種幽默書刊專櫃,供老人選購;喜劇明星在老人院舉行義演;年輕人陪老年人參加游覽;電視台專門推出一檔為老人助笑的節目。到了晚間,子女們放下個人的私事,與父母們聚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日本的敬老節
每年的9月15日是日本傳統的敬老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為老人舉辦各種慶祝活動,老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接受兒孫及親友的祝賀,並參加各種節日活動。
韓國的敬老節
韓國自1973年起,將原來每年5月8日的母親節改為敬老節,對70歲能上能下的老人發放終身優特證。在敬老節期間,還舉行各種敬老愛老活動。
智利的老年節、老年周
智利政府規定,每年的10月15日為全國的老人節,並以15日所在的一個星期為老年周,舉辦各種敬老活動。
希臘的老年節
每年的金秋時節,希臘克里特島都要擇吉日舉行老年節。節日活動除了文藝節目外,還要舉行老人賽跑,參加賽跑活動的老年人年齡在70歲以上。
老人節的意義
中國社會已經慢慢的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老人在身邊隨處可見,有些老人孤寡一人,沒人陪伴,孤苦伶仃,很是可憐,老人節便是在提醒大家,要愛護老人,保護老人,尊重老人,要讓老人跟我們一樣,享受一樣的權利,不能虐待老人,歧視老人,只有這樣,社會才會進步。
③ 第一個法定的「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我們國家在1989年將回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答」、「敬老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④ 老年節是哪個節日
中國老年節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的重陽節(10月13日)成為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
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健康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為全國「老年節」,同年的重陽節也成為了中國首個法定的老人節。
國際老人節1991年,根據第45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的第106號決議,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人節。國際老人節如今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官方的老年節。2018年已是第21個國際老年節了。
美國的祖父母節197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簽署了一項法案,將每年的9月份美國勞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定為美國的祖父祖母節,這天全美各地都要舉辦敬老活動,實際上也成為美國的敬老節日。
⑤ 重陽節的來歷誰知道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飲宴祈壽,這些古老的傳統民俗一直傳承至今,被人們稱為「九九重陽節」。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主要有以下三種主流說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種,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在當時便有祭祀的說法。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zhī)敬必飭。」這就是說,冢宰必須在農事結束之後,統計五穀收成;並將天子籍田所得,藏入專門儲放祭祀所用穀物的神倉。「是月也,大饗(xiǎng)帝,嘗犧牲,告備下天子。」天子要大祭五帝,命令主管官吏用牛羊祭祀群神。完成後需向天子稟告祭祀已經齊備。可見當時已經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西漢末年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意思是9月初9這一天,身上佩戴裝著茱萸的袋子,吃重陽糕,喝菊花酒,聽說可以讓人長壽。說明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類似於今天重陽糕的蓬餌,以及喝桂花酒的傳統。相傳,自此時起,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yáo)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曹丕同樣把九月九日作為適合宴飲聚會之時,可見當時節俗已經初步定型了。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插茱萸、釀菊酒、賞菊花及祭祀酒業神等。在之後的流傳演變中,又增添了敬老、登高、夜宴及各種游戲等內容,意義更加豐富。
第二種,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大火」,即心宿(xiu)二,是一顆古人們用肉眼就能清楚看到的恆星,也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在季秋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使得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就像在它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在這個時節,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儀式。這種儀式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風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痕跡。
第三種,重陽節的起源與一位漢宮侍女有關:
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一個侍女也受到牽連被趕出皇宮,在流落到民間後嫁給了一個貧民。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以求長壽,直到嫁人之後,她仍在這一天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與重陽節為同一天。重陽節雖然只有一天,但是社會中由此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風氣卻影響深遠:在這個節日里,鄰里家人朋友紛紛外出登高游樂,做有氧運動健身。這體現出家庭、鄰里、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除此之外,重陽節關於祭祖、祭拜神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意義也依舊影響深遠。
重陽節的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2、登高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3、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的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底蘊。首先,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的含意,民間認為長久即長壽,所以,重陽節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⑥ 老人節的由來
農歷九月九日,是抄我國傳統節襲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現在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