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要講孝道,孝道在現代仍然有重要意義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父為子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棄的東西,但其積極方面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孝作為一種親情,蘊含著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關系既不是契約關系,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促進個體關懷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之愛,有助於培育子女對父母等親人的愛,進而外推到對其他社會成員以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為父母盡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現代社會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那種鄰里守望相助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鑒和弘揚傳統社會中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1)新時代孝順觀的新特點擴展閱讀:
「孝」的歷史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⑵ 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內核也有過時的內容。在老齡社會的條件下,如何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須堅持四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吸取精華,揚棄糟粕;二是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根據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賦予新內容;三是要堅持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培育人們的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四是要堅持體現老齡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報本思源,愛重生命,維護權益,使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成為老齡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時期的新孝文化的新內容,必須採取演進、進化、改造、重建的思想,使新孝文化具有時代性。根據這四個原則,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應當包括五個基本內容: 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際環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調整老年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系。在老齡社會條件下,隨著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年輕一代的數量將會減少,老年一代將迅速增多,代際關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調整代際關系,促進代際和諧,緩解社會矛盾,孝道文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粘合劑。代際和諧是新時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重要目標。
總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諧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⑶ 中國的孝道觀念有哪些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3)新時代孝順觀的新特點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⑷ 談一談當今大學生應當怎樣踐行孝順之道
1、我復認為「孝」在每一個制人的心裡,孝順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哪怕自己是乞丐,讓父母吃乾的,自己吃稀的,也是孝。
2、孝順、孝順,「孝」很重要的是「順」,做父母希望的事情,不去做父母不希望的事情。
3、「孝」就是愛惜自己、遠離危險:遵守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珍愛自己的生命,不能「輕生自殺」和自殘,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發肌膚,受之於父母,不敢輕易損傷,這就是盡孝的第一步。自殺、自殘最難過和痛苦的是父母,是最大的不孝。
4、「孝」就是使自己變的越來越優秀,多上領獎台,少挨批評,讓父母以自己為榮,一提到自己心裡就感到愉悅和驕傲;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和蒙羞。
5、尊老愛老:要深刻領會「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的深刻內涵,達到孝的更高境界。
6、注意不孝的人不能與之為友,更不能重用。
⑸ 孝順,孝敬,傳統孝道和新時代孝的內涵與區別是什麼
簡單說:
孝順就是愚孝,也是傳統孝道,凡事意向以父母為首的長輩為主,自我意向為次,比如傳統二十四孝,包辦上學,包辦婚姻,包辦工作等,重在順字,帶有一定的強迫性。
而孝敬就是新孝,同時范圍更廣,除了孝敬長輩,還有孝敬領導,孝敬老婆等,凡事更多以自己意向為主導,可敬可不敬。重在敬字,帶有更多的自我主見性。
⑹ 孝道的現代意義有哪些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准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
曾子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
曾子認為,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孝的現代意義:
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鬆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於父之志」。
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友塌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明叢,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
(6)新時代孝順觀的新特點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激告櫻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
⑺ 孝與新時代孝順觀特點的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個人覺得:
孝:愚孝。只要長輩願意做什麼都行!
新時代:可能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
具體也不曉得!
⑻ 新時代的孝道應該是怎樣的
作為歷史教師,我自己在授課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古代社會強調「孝道」從根本上就是為了愚民。在家孝順父母,在國才能忠君。所以,古代孝和忠是緊密結合的。孝的第一要求就是「順」,從孝開始培養順民,維護統豎茄瞎治,養出一群群溫順的綿羊,多好管理啊!因此,封建社會,從漢代開始,不斷渲染「孝道故事」,什麼卧冰求鯉、戲綵娛親,最恐怖的故事是殺子養母,在飢荒之年為了養活老母親殺掉幼子作為食物。官宣的威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逆的,皇帝自己也要做表率。可是皇帝給人家看的並不是真實的內心世界。舉個例子,漢元帝好儒術,就是那個昭君出塞因為看畫像弄丟了美人兒的皇帝,是儒家經典教育出來的典型的書獃子,遇事總是用儒家經典言論解決,其父漢宣帝深知權力的真諦,明白政治的狡詐,主張王道霸道並用。儒家思想就是用來忽悠人的,凝聚人心的,真要是以此治國就危險了!所以當還是太子的漢元帝依據儒經在朝堂上據納岩理力爭時,漢宣帝大怒:亂我漢家者,必太余空子也!果然,浸潤政治多年的老油條絕不相信儒家所提倡的理想政治。他明白那都是愚弄百姓的。然而,幾千年來我們都津津樂道,深以為然。思維定勢是非常可怕的。
聽了武志紅老師的演講深有同感:孝除了在生理上繼承父輩基因外,還有順,什麼是順呢?就是關閉你自己的思想你才能順從他人意志。順了之後,你在哪裡呢?
那麼,新時代的孝道應該是怎樣的呢?它必須建立在獨立的人格基礎之上,建立在沒有道德綁架、沒有心理控制,不是利用孩子尚未成熟的內心灌輸自己的觀點,而是雙方都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家庭關系。
⑼ 現實社會下中國孝道文化有什麼特點
在以孝治天下的大環境下,中國現實的孝道是為政治服務的。已經背離了孝道最天然的純粹。可以參看《被荼毒的孝道》;父慈子孝本是最天然的東西,甚至不必過分渲染,否則,父子雙方任何一方過於強調了都會對另一方造成傷害。現實中,這個例子比比皆是,就連孔子時代,孔子不得不憤怒的責罵那些宣揚自己孩子不孝的父親為「德之賊」也!意思他們才是真正敗壞道德的賊人!
父母養育了孩子,孩子依戀父母、關愛父母、熱愛父母的情節彷彿被養大的小狗一樣,無論如何都不會背叛的,而現實中,似乎『不孝之子』很多,這個是一個公共黑幕,是中國自漢朝以孝治天下以來的最大冤假錯案,以至於,今天,誰被利用孝道所傷害的人子,都沒有地方述說,孝道已經成為最厲害的傷人武器。這樣的被利用的孝道,上古時代沒有倡導所謂『孝道』時間、就存在,就存在那樣被孔子所怒的『德之賊』!
比如,我們的唐堯虞舜的舜黃帝,就是被自己父母與弟弟多次傷害的典型,史記中都有記載。倡導孝道對國家與社會是有利的,然對不明就裡的個體來說,是有害的,真正的孝道不是倡導孝順自己的父母,那是不必倡導的,即使我們倡導不要孝順自己父母也擋不住人類這個孝的天性的,好比任何宗教都頭疼的『性之慾望』一般,孩子愛父母是擋不住的。那麼,真正的孝道的孝文化意義及范疇是什麼?
聖人在幾千年前早已做出來回答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見孝道倡導的真正內涵是去『孝順』別人的父母,就是尊老愛老的大愛意思。同時,孝道還包含要愛護別人的孩子。可見,孝道與孝文化不是僅僅規范子女的,還規范了『人父』。孝是老人與孩子的雙重結合,所以,才有流傳很久的中國國學文化:
父慈子孝!
這里,我僅僅給你一個提示而已,詳細,請網路《被荼毒的孝道》;多從裡面汲取智慧,做到『知孝道』『懂孝道』然後『了悟大道』!在生活中,藝術的、辯證的對待孝道,將是一切道與大智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