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簡短50字
重陽節歷史悠久,用美好的文字去對這個節日進行描述吧。我整理了重陽節手抄報內容簡短,來看一下!
重陽節的由來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寓意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1、九九陽剛氣血旺,重陽登山不服老。祝你:龍精虎猛,健康不老;與時俱進,心態不老;浪漫甜蜜,愛情不老;高歌猛進,事業不老;活力四射,精神不老!
2、九月九日重陽節,爬山跑步健康行;九月九日重陽酒,朋友乘興碰干酒;九月九日重陽情,溫馨甜蜜多歡喜。祝你在金秋十月里: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3、九九重陽悄然至,片片菊花撲鼻香;登高遠眺心情好,憂煩無影樂陶陶;茱萸在手好運來,晦氣遠走不復還;吃口甜糕長精神,健康平安福壽長;送份祝福表心意,情誼深厚悅你心;祝君重陽步步高,幸福如意到永久。祝重陽節快樂!
4、九月九,迎重陽,賞秋菊,享幸福,插茱萸,迎福星,品美酒,快樂久,登高峰,仕途升,逢佳節,送祝福,願祝你,好運來,快樂伴,幸福隨,體健安。願你節日開心快樂,幸福安康!
5、九九重陽,登高遙望;親朋聚首,賞菊飲酒;秀色美景,思念老友;萬水千山,祝福相連。祝願老友健康長長久久,幸福永遠伴你走。重陽節快樂!
6、重陽節就要到了,送一支山茱萸,願你永遠愉快;送一塊重陽糕,願你永遠高興;送一杯菊花酒,願你幸福久久。祝福您身體健康!
7、九九重陽,沉澱著金秋的豐碩,感受了生活的溫馨。它是屬於花甲卸任轉折的輕松、古稀牽手連接的和睦、耄耋拐杖支撐的充實的。一句貼心的問候、一條溫馨的簡訊,祝願所有朋友節日快樂。
8、秋風颯爽重陽到,秋菊怒放滿院香;登高遠眺心情爽,天寬地闊任你行;一覽美景樂逍遙,清風拂面長精神;一支茱萸插門頭,吉祥好運圍你轉;送份祝福給好友,重陽快樂大無邊!
9、九九重陽到,祝福跑不了,送一縷秋風給你,願它拂去你所有的不如意;送一杯菊花茶給你,願它沖走你所有的煩惱火氣;送一枝茱萸給你,願它帶走你所有的倒霉氣;送一條簡訊給你,願它帶給你歡喜。重陽節快樂!
10、編一個絢爛的菊花環,秋日艷陽映照你美麗容顏;斟一杯香醇的菊花酒,秋日清風吹走你無限愁憂;泡一壺芬芳的菊花茶,秋日朗月傾慕你正茂風華;切一塊香甜的菊花糕,秋日喜氣圍繞你耳畔眉梢。重陽節到了,祝你快樂!
B. 99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有哪些比較適用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99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猛鉛胡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庄》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中,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並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激虧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
憂愁之情
重陽節也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悲傷之情。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雖然詩中表現出詩人的在重陽佳節的喜悅之情,但卻又透露著絲絲的憂傷,暗喻了詩人在官場受挫,壯志未酬的無奈唏噓。南唐後主李煜在成為亡國之君時又到重陽節,寫下「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不禁讓人愁從中來。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與習俗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枝攔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節日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
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重陽節與驪山的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英文: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雙九節」
「九九」重陽節,攜家人一同登高賞菊觀景,這項傳統的家庭活動被人們沿襲至今。如今每年重陽節,不少子女將「送父母一趟旅行」作為禮物,成為重陽節的新時尚。
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英文翻譯為"Double Ninth Festival",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英語介紹: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注釋:
1、關於中國的歷法我會在新概念三冊的課文中講到的,其中一定會提到表示某個傳統節日時,一定不能用英語單詞中現成的月份,比如今天的重陽節就不說September 9。所以這里用的是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2、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就是中國的戰國時期了,春秋時期就是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3、yin和yang這兩個詞很多外國人是懂的,別以為他們不懂。在CSI的一集里,Gil和Catherine調查一樁用鈍器(猜測是錘子)謀殺的案件,他們在比較死者頭部的傷口和在現場發現的錘子的時候需要做模型,Gil沖著Catherine說:"I've got the yang, and you've got the yin."
4、Filial這個單詞我會在課堂說提到,中國有句話叫"百善孝為先,"英語可以粗略的翻譯成Among all the virtues, filial piety is the best.
5、Chrysanthemum是菊花。
6、The Old Men Festival是老人節。
重陽節詩歌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
【唐】李嘉佑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
【唐】李群玉
落帽台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C.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很重要的一個,人們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節日活動,包括登山,採菊等等,野知友如果我們要繪制重陽節手抄報,這部分內容可以加入,本文(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大全)由整理,歡迎閱讀。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來歷200字】
據記載,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乃是因為《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即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即陰數,其中“九”又稱“老陽”。九月九日因其月份、日數均為“九”,故稱“重陽”,又叫“重九”。
漢魏時期,這個節令的解釋及民間風俗就已經形成。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登高大約起於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
隋人杜公瞻在注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猛鉛登高的風俗,因此,漢唐時期的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舉行野宴。可以看出,晉代是相當重視重陽節的。
宋明以後,重陽節的活動代代相傳,到了清代,重陽節的風俗盛行不衰,舉國上下歡度重陽。
重陽節到了今天,仍然很受重視,只是現在的人們,更多地將這一節日用到了老人身上。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習俗】
一、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二、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三、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四、放紙鷂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
五、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六、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頌槐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七、敬老愛老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祝福】
1. 祝你理想幻想夢想心想事成;財路運路人生路路路暢通;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稱心;晴天雪天天天開心,親情友情愛情情情似海;重陽節節節快樂!
2. 金秋送爽丹桂香,時逢佳節九月九;賞菊登峰品美酒,思念友人在心間;九九重陽勝春光,溫馨問候情意長;願君重陽享安康,幸福恆久樂逍遙。重陽節快樂!
3. 九月九,菊花酒,夢中老友常聚首。重陽日,高處走,山外青山樓外樓。情相依,心相守,望斷歸雁天盡頭。情悠悠,在心口,朋友多多路好走!
4. 重陽九月九,祝福更長久;開心九月九,快樂伴永久;幸福九月九,愛天長地久;秋色九月九,浪漫長長久;九九重陽節,祝你和家人一切順利久久。
5. 重陽節到了,我又經擾你了,浪子久么得見嘍,想得很樂,把節過得好點,莫要欺太多入,多欺果木子,身體好,多和屋頭人拉哈子家常,感情好,曉得不啦?
6. 九九艷陽佳節到,彩雲疊翠扮戲樓,千層碧浪賽龍舟,共飲醇香菊花酒,楓葉此時正當紅,重陽美景賀長壽,糯米蒸出重陽糕,祝你健康快樂,青春永駐!
7. 問秋香濃末,待故客,淺醉游夢園。只座上,已無老兵。記走馬雕弓,夢誰到,華發盡星辰。與誰歌,未罷涕零。重陽日,又憶共飲插花人,只盼安好。
8. 九月九遙望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現在正是菊花爭艷的季節,願你的心情也和菊花那樣清爽淡雅!重陽快樂!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對聯藝術】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上聯點化了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上聯是關於陶淵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無酒可飲,對菊遣懷時,見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來送酒,遂把盞痛飲。下聯是關於劉禹錫的典故。劉氏作《九日》詩,本想用“糕”字,由於五經之中並無此字,遂罷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詩嘲之,其中有句雲:“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另外,“糕”與“高”諧音,“題高”也可指重陽節登高賦詩之意。
我精心推薦
D.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1、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美景就在眼前,你還不來嗎?
2、秋天的重陽,艷陽似火,時值冷暖時候,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重陽節快樂、好運、安康、幸福!
3、有一種,是重陽節的,有一種牽掛,是九月九的牽掛,這種感情,在這一天里慢慢升華,化作一份深深的祝福,傳向遠方,願你重陽節快樂。
4、久久重陽節,祝你:登高運勢高,飲酒福長久,賞菊創重舉,佩萸心歡愉,念友驅煩憂,思鄉萬事祥,重陽佳步步高!
5、思念如一葉扁舟,在歲月的長河中漂流,劃過一年一年、一天一天。記錄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到重陽節那天,一觸即發!祝重陽節快樂!
6、彩雲編織著美麗的夢境,晨露收集了心中的感動,星空里許下的每一個祝願,心頭里的每一絲企盼,都交織一首幸福美麗的樂章,在這重陽佳節伴隨你幸福快樂!
7、最近有一種手機病毒很流行,名叫“重陽快樂”,如果您很不幸收到有此字樣的簡訊,請馬上將其刪除,並永久保留這條簡訊,才能避免感染。
8、重陽佳節到,齊齊來相聚,親朋好友相聚,情人戀人相聚,你我他相聚,願身體安康,快樂常在!
9、重陽到,真熱鬧,大街小巷人歡笑;喝美酒,吃豐餐,迎接四方親人到;重陽團聚家家好,又盼重陽年年到!
10、重陽提示:氣候涼,愛身體;多喝水,多休息;蓋好被,添加衣;酒要少;營養齊;多鍛煉,少脾氣!祝福親或逗愛的朋友節日快樂,萬事如意!
11、重陽節到了!在這個豐收的季節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12、重陽節到了,我把久久的掛念,久久的祝福,久久的好運,久久的歡樂,融入一壇香醇的美酒,祝你重陽節快樂,讓我們舉杯共歡!
13、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飄流在外頭,此時的你也是一樣的想家嗎,那麼讓我送上我的祝願,讓你有一種家的溫暖。朋友珍重。
14、久久重陽節,祝你:登高運勢高,飲酒福長久,賞菊創重舉,佩萸心歡愉,念友驅煩憂,思鄉萬事祥,重陽佳步步高!
15、最近有一種手機病毒很流行,名叫“重陽快樂”,如果您很不幸收到有此字樣的簡訊,請馬上將其刪除,並永久保留這條簡訊,才能避免感染。
16、重陽夜,舉杯同慶,歡聚一堂,一杯酒,一句問候,都充滿著我的祝福。 天空的彼岸4
17、思念,時時刻刻從不間斷;問候,字字句句出自真心;,真真切切發自肺腑;祝福,永永遠遠適時送你。今日重陽九月九,祝你生活幸福永久!
18、斟一杯菊酒,願你健康長壽;插一棵茱萸,願你吉祥如意;嘗一塊花糕,願你步步登高。九九重陽節,祝你幸福快樂。
19、九月九的菊花酒,清冽甘甜;九月九的重陽糕,清香蜜甜;九月九的好時光,清爽酣甜;九月九的祝福話,清純純甜;祝你重陽快樂,美好無邊!
20、重陽節又到了,想想有啥可以送給你的,想想有啥又不用送太多,那就給你五千萬吧:千萬要幸福!千萬要快樂!千萬要平安!千萬要健康!千萬要多想我!
21、重陽節,秋高氣爽,願與你,把酒賞菊,秋風徐徐,九九重陽,備上香醇美酒,蒸上九重的粟糕,跟你一起分享,還不來啊?一會兒沒了。
22、朋友久久不見,我心久久思念。又到九九重陽,祝福久久相伴。祝重陽節快樂,幸福長久!
23、九九重陽節,登高遠眺暢身心,願你健康久久;賞菊飲酒祛災禍,願你幸福久久;品糕插萸辟邪難,願你吉祥久久。
24、重陽節祝福大家,愛情地久天長碼侍,家庭幸福久久,身體健康久久。心想事成,
25、我將祝願:快樂,幸福,安康,順利重疊;再加入無遲團吵憂,無慮,無煩,無惱;做成如意重陽糕,送給你,祝你九九重陽節如意逍遙!
26、重陽節,忘記煩惱,忘記憂愁,忘記生活中的不愉快,但是有一樣不要忘記哦---我的思念,祝你重陽佳節,幸福美滿,喜氣洋洋。
27、祝福在重陽節,幸福久久,家庭溫馨久久,發財久久,愛情久久。重陽節祝福大家長長久久!
28、你是否在外漂流?是否在訴鄉思愁?是否有人在心頭?遍采茱萸為誰留?獨自品嘗菊花酒,登高遠望山外樓。又是一年九月九,願我能為你分憂。
29、忘記生活的煩惱,生活就會美好;祛除日子的單調,日子就會奇妙。思念在心頭縈繞,問候在節日來到。重陽來到,開心一笑!
30、重陽到,手機叫,親朋好友祝福鬧,登山高,路迢迢,簡訊送福好運繞,菊花俏,杯酒妙,舉樽共飲樂逍遙,重陽糕,茱萸梢,驅難散愁煩惱消,重陽節節高!
31、九月九重陽節,願你幸福久久;開心久久;健康久久。用平凡的簡訊傳遞我對你的祝福,祝你重陽節快樂!
32、重陽佳節了,我求恆景賜福到;一把茱萸花,為你驅除病魔憂;一把降妖劍,為你驅除邪魔走;一瓶菊花酒,祝你重陽好事永停留!
33、重陽佳節送祝福,聲聲歡笑字行中,拇指一按幸福來,簡訊一至友誼到,祝願朋友生活美,( 節日快樂家人好!
34、九九艷陽天,秋收碩果笑開顏。九九重陽節,親朋相聚樂歡天。九九又重逢,祝福不變送給你。祝重陽節快樂!
35、57a重陽到,手機叫,親朋好友祝福鬧,登山高,路迢迢,簡訊送福好運繞,菊花俏,杯酒妙,舉樽共飲樂逍遙,重陽糕,茱萸梢,驅難散愁煩惱消,重陽節節高!
36、打竹板,話重陽,重陽佳節楓葉艷,重陽佳節菊花香;念親友,思故鄉,九月九日插茱萸,九月九日表衷腸,簡訊祝福您:重陽佳節快樂吉祥!
37、九月九,迎著秋風去登高,那有我的呼喚;插上茱萸去嘗糕,那有我的思念;品著淡酒去賞菊,那有我的祝福。祝你重陽節快樂。
38、重陽佳節多美妙,家人團聚幸福到,好酒好飯好生活,熱菜熱湯熱情高,待得明月漸升起,銀光灑遍人歡笑!
39、重陽節,願你事業猶如去登高,步步上升步步高;願你萬事好像去吃重陽糕,吉祥如意為你繞;九九佳節樂逍遙!
40、又是九九重陽節,為你送上一杯菊花酒。祝願你健康久久,快樂久久,長壽久久,幸福久久。
E. 重陽節手抄報文字內容怎麼寫
重陽節手抄報文字內容:
重陽節由來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祝福語
愉快摻雜在空氣中,祝福飄落在樹梢上,向你招手是溫馨的重陽,你的笑聲是節日的激情。我願化作,給你帶來幸福,化作健康,給你帶來健康。重陽快樂。
雨是我昂揚的戰鼓,風是我激情的號角,月亮代表我真誠的心聲,太陽代表我燃燒的熱情。無論你身在何時何地,我的祝福如影隨行:重陽節快樂!
願你工資加薪如漲潮,生意興隆買賣好,路上遇月老,之樹不會老,一天更比一天好,家中啥都不缺少,開開心心活到老,重陽節快樂。
願你如春日天空般嫵媚,願你如夏日天空般明麗,願你如秋日天空般高爽,願你如冬日天空般朦朧,祝你擁有甜蜜溫馨的重陽佳節!
又是一年重陽時,憶往昔,與親人朋友相聚的日子,多想再重聚首。登高之日,祝親人身體健康,朋友事業有成,孩子開心快樂!
秋風徐徐,重陽九九,一起遙望;菊糕軟軟,口感甜甜,一起品嘗;香醇菊酒,香氣飄飄,一起分享;問候暖暖,祝福連連,一起祝願重陽節快樂!
在艷陽高照的日子中,我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節日,與家人團聚,享受著快樂的洗禮,記得笑容多一點,重陽節快樂。
秋風習習重陽日,登高遠眺思念濃,共慶佳節好時光,舉杯共享幸福時,祝福祝願送不盡,願你快樂身體好,吉祥如意萬事順,幸福美滿笑開顏!
願像秋日的紅葉那樣美麗,願你心情像秋日的藍天那樣爽朗,願愛情像秋日的果實一樣豐碩,願老朋友重陽節開心快樂!
F.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重陽節來歷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
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G.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1、今日九月九,老人節,關愛老人你我做起。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
4、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5、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6、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7、九日黃花才過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15、這世界上什麼都可以等,只有愛不能等,孝不能遲,願年年逢重陽,歲歲皆平安。
16、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17、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
18、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19、歡快的歌聲,時刻縈繞著您。願歡樂年華,永遠伴隨你。祝重陽節愉快!
20、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好嗎?
H.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手抄報重陽節的內容如下: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節日別名:
1、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2、登高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I. 小學生重陽節手抄報文字
重陽節將至,趕緊製作一張寫有重陽節有關內容的手抄報喜迎重陽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重陽節手抄報文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的祝福語
1.秋菊綻放香飄遠,思念重重度遠山。身插茱萸登高望,祝禱親人都平安。一杯美酒敬二老,祝願身體都康健。重陽節到了,願你幸福無限!
2.賞菊花,品美酒,家人相聚樂悠悠;插茱萸,登高樓,共祝幸福安康無憂愁。重陽節到了,願縷縷秋風送去我的祝願。朋友,重陽節快樂!
3.坎坷起伏的日子裡,我靜靜的為你歌唱,一帆風順的日子裡,我默默地為你祝福,重陽佳節的日子裡,我悄悄的為你送去祝福。重陽快樂!
4.九九一數又重陽,秋風一笑處留香,青山一道是壽眉,歸雁一排聲聲唱,菊酒一杯相對望,茱萸一枝系衷腸,言之鑿鑿送心上,願你幸福永安康。重陽節快樂!
5.溫馨問候情意長,真誠關懷存心房。秋菊艷艷多欣賞,秋雨瀟瀟添衣裳。秋來天氣漸轉涼,不知不覺到重陽。秋風送去我祝福,幸福永伴你身旁。
6.酒的香醇,是友情的純真;菊的芳艷,是相聚的歡顏。重陽佳節,讓我們把酒言歡,共賞秋菊。今又重陽,讓我們相聚敘舊,共籌理想。重陽快樂!
7.值秋高氣爽,人壽花香,一條簡訊帶來我的九九的渴望;正值彩雲追月,桂花飄香,一條簡訊帶來我的九九的衷腸,祝你開心重陽,幸福重陽!
8.九九節日大聯歡,高朋滿座把酒滿;不問昔往各自處,只把今日歌暢歡。哪將憂然放心頭?尚須快樂盡滿懷;此刻勁歌頻伴舞,歡聚一堂賽神仙!
9.重陽節,我登上高山,斟一杯香醇的菊花酒,灑向長空,化為思念的雨,為你織起一片美好的祝福,願你擁有一個愉快的節日,願你收獲一份意外的喜悅!
10.春天百花齊放,夏天烈日融金,秋天蕭瑟悲涼,冬天冰封雪飄。四季在變,唯一永恆不變的是我菊月的祝福。讓溫馨圍繞在我們周圍,重陽快樂!
11.九九重陽花兒艷,秋菊朵朵吐芬芳;茱萸高懸福滿屋,絲絲秋風爽身心;登高臨風人逍遙,遙寄祝福情誼濃;祝你重陽心情好,其樂融融笑開懷!
12.您生命里的秋天,像楓葉一般的絢麗,猶如春光般的燦爛,顯得格外精神。恰逢這美麗的重陽佳節,愈發顯得安康慈祥,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幸福!
13.秋風瑟瑟到重陽,登高望遠牽掛長,身插茱萸祈平安,一束秋菊寄相思,斟杯美酒許心願,重陽節里開心伴,幸福永遠繞身旁,重陽快樂!
14.重陽節到啦,祝福快馬加鞭趕來了,願你將年齡存進銀行,獲得健康利息,身體永遠第一;把重陽過成六一,七十也可以是十七,美麗心情第一!重陽節快樂!
15.九月初九重陽到,我的祝福先送到:一送平安護著你,再送吉星照著你,三送健康陪著你,四送幸福伴著你,五送財神纏著你,;六送快樂繞著你。
16.重陽九九,丹桂飄香;菊花綻放,問候送上;願你好運,常在身旁;身體強壯,始終健康;快樂圍繞,幸福綿長;一生一世,日子吉祥,心情舒暢!
17.九九重陽節,祝你快樂長長久久,幸福長長久久,當然我們的友誼也要長長久久。記得沒事的時候想我。雖然不能見到你,但是你經常出現在我的回憶里。
18.重陽節祝福你;登上九層高台,極目九天雲外。蒸上九重粟糕,好運直沖九霄。掬一捧九色菊花,生活五彩繽紛。送上九壇美酒,祝你長長久久。重陽節快樂!
19.每一杯菊花酒,都帶有我真摯的問候;每一片菊糕,都帶有我真心的禱告;每一片花瓣,都帶有我美好的祝願,九九重陽到,你幸福快樂是我最大的心願!
20.九九重陽佳節到,幸福快樂把你繞;登高遠望心歡喜,神清氣爽樂陶陶;把酒臨風觀美景,愜意逍遙似神仙;憑欄遠眺送祝福,情誼綿綿入你心;祝你重陽樂開懷,事事如意萬事順!
21.重陽節,也是老人的節日。六十年內不分離,七老八十手牽手,共渡八千里路雲和月,九月九日重陽日,十指緊扣笑會首!祝天下的老人們長命百歲,身體康健!
22.紅顏未虛伏虎降龍,白發帶笑鋪金疊翠!天高氣爽,人壽花香!重陽節到了!在這個快樂的節日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快樂永相隨!
23.九月九重陽登高,我登上天庭,用菊花酒賄賂了全能的上帝,借他的手機給你發簡訊,因為收到上帝祝福的人定會健康久久,長壽久久,快樂久久,幸福久久!
24.重陽節,一樣的季節,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一樣的思念,一樣的深情,一樣的心情,一樣的問候,一樣的祝福,願你擁有一個愉快的重陽佳節!
重陽節的簡介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有關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費長房,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磨破了無數雙鞋,翻過了無數座山,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費長房。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費長房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他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幾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告別仙長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沒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一書中曾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