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和小孩文言文叫什麼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2、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5、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品德
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毀氏。(戴維·德克爾)
3、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茹貝爾)
尊老愛幼重在關愛
1、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俗語)
4、你不同情跌困薯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諺語)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尊老愛幼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2、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諺語)
3、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馬克思)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5、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有很多說法的啊
男子
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或美稱,相當與現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敬稱,纖尺散語氣比重於稱`子`.
父(讀第三聲)--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
父(讀第四聲)--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
甫--古代男子的美稱.
丈夫--古時稱成年男子為丈夫,並不專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個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須眉--古代稱男子為須眉.古曾以男子須眉稠秀為美,故有此稱.
女子
妾--古代女子表謙卑的自稱.
母--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長輩女性.
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稱.
裙衩--古時為婦女的代稱.
拙荊--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
粉黛--古代美女代稱.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稱.
巾幗--古稱婦女為巾幗.
姥--古稱老婦人為姥.
嫗--古對婦人,一般指年歲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媼--古對婦人或老婦人的稱乎.
娘--古代指母親.少女或泛指婦女
總角:童年。
古代,幼兒把頭發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 垂髻:童年。
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後因以「垂髻」指童年。
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及笄:女子15歲。
笄是古代婦女盤頭發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歲時,把頭發簪起,表示已成年。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十三四歲的少女。
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寇梢頭二月初。」後因以「豆寇」年華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破瓜: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戴冠,表示已成年。
《禮記·曲禮上》說:「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30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40歲。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
後稱40歲為「不惑之年」。 強仕:40歲。
《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謂男子40歲,智慧、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後稱50歲為「天命之年」。 艾:50歲。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發蒼白如艾也。
意謂頭發蒼白如艾的年齡。 花甲:60歲。
由天干、地支互相組合排列的60個名號而得名。循環一次為60歲,稱作一個「花甲」。
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耆:60歲。
《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歲。
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詩經·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
八十曰耋。」後因以八九十歲為「耄耋之年」。
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期是期望,頤是養。就是說,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壽,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很好地養起來。
於是,後人把「期頤」作為百歲的代稱。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
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
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
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
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度——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襁褓——泛指不滿周歲的初生嬰兒。
《孟子 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孩提——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
《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 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周晬,指嬰兒周歲。
垂髫、髫年、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兒童尚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故稱之,也稱作「垂發」。
晉。
《五倫佳語》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父慈而愛,子孝而箴。
兄愛而友,弟敬而恭。夫和而義,妻柔而順。
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視朝廷重,則爵祿輕。
視父母重,則妻子輕。視兄弟重,則財產輕。
輕其所重,重其所輕,是不知類。 內不溺於妻子者,事親必孝;外不欺於朋友者,事君必忠。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兄弟雖生有先後,其初只是一身,薄兄弟,即是薄父母。
根本既薄,福德焉茂? 嘗觀孝悌之風,盛於貧賤之族,而衰於富貴之家。蓋貧賤之族,骨肉相愛之情真也;富貴之家,勢利爭奪之私勝也。
五倫之要只在「敬」,仁義之全惟在「誠」。 處家庭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聯朋友道義之交,務懇切,不務容雅。
《孝順歌》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親恩 欲把親恩數一回,天高海闊總難猜。吾能數盡青絲發,只有親恩數不來。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萬事心焦只叫天,終朝終日未開顏。
不知這是如何說,望見嬌兒就喜歡。 都是爺娘養下來,何曾只痛小嬰孩。
只因兒大難姑息,不好將來捧在懷。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
蓼蓼縱是能描盡,也只依稀八九分。 孝道 慢把錢財穀米論,此身亦是爺娘身。
如何毫發能私得,你是雙親什麼人? 難道形容似去年,今年親已鬢毛斑。卻愁前面無多路,及早承歡向膝前。
父母孩兒總一般,一團精血遞相傳。如何這樣兒孫重,只有爺娘不值錢。
豈不深知父母恩,世間寧有鐵心人?只因看得妻孥重,沒得功夫到老親。 繼母 後娶多嫌前婦拙,這般緣故我難猜。
不知一個窮家富,多是前妻做下來。 前母孤兒最可憐,非般折磨彼何堪?不知戴孝披麻事,他與賢郎是一般。
媳婦 誰家媳婦大如天,不受公婆半句言。你不敬婆誰敬你?不宜做與後人看。
兄弟 分得些兒就是恩,不須還與弟兄爭。但凡爭少爭多者,就是人間不孝人。
情意偏生向外頭,春風四海五湖周。不知為甚傷心事,只與同胞作寇讎。
孤兒 惟有孤兒最可憐,沒人掛在嘴唇邊。願教伯叔看爺面,把作親兒一樣看。
妯娌 撇開姊妹到婆邊,妯娌雙雙做一團。就是同胞親姊妹,不宜分作外人看。
瞧風聽耳口紛紛,不怕家門禍不成。除去這般搬弄者,一家方享太平春。
《益語》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古雲:要做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
先學耐煩,切莫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無心之失,說開罷手。一差半錯,哪個沒有? 一不積財,二不結怨。
睡也安寧,走也方便。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
要求順子,先孝爹娘。 無可奈何,只須安命。
怨嘆躁急,又增一病。 內要令俐,外要痴呆。
聰明逞強,惹禍招災。 志卑氣高,能小欲大。
中淺外浮,十人九敗。 懊惱他家富貴,快樂別人災殃,一些不幹已事,可惜壞了心腸。
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要衣穿,強要塑畫佛像,不如救濟貧難。 只管自已門戶,休說別 *** 女,第一傷天害理,好講閨門是非。
厚時吐盡真心,薄了須防發泄,惱時說盡惡言,好了有甚顏色。 你看人家婦女,眼裡偏好;人看你家婦女,心中偏惱。
侵晨飯好,算不得午後飽。平日思多,抵不過臨時少。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人厄我以運,吾享吾道以通之。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常思失意時。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
莫起事上行不去之心。 論家計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論才學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更多。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之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已的根基。《韶山毛氏家訓十則》--- *** 祖輩的家訓一、培植心田一生吃著不盡,只是半點心田。
摸摸此處實無愆,到處有人稱羨。不看欺瞞等輩,將來墮海沉淵。
吃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從來人有三品,持身端正為良。
弄文侮法有何長,但見天良盡喪。居心無少邪曲,行事沒些乖張。
光明俊偉子孫冒,莫作神蛇伎倆。三、孝養父母終身報答不盡,惟爾父母之恩。
親意欣欣子色溫,便見一家孝順。鳥雛尚知報本,人子應含逮存。
四、友愛兄弟兄弟分形連氣,天生羽翼是也。只因娶婦便參差,弄出許多古怪。
酒飯結交異性,無端骨肉喧嘩,莫為些小竟分家,百忍千秋佳話。五、和睦鄉鄰風俗何以見古?總在和族睦鄰。
三家五戶要相親,緩急大家幫襯。是非與他拆散,結好不啻朱陳。
莫恃豪富就欺貧,有事常相問訊。六、教訓子孫子孫何為賢知,父兄教訓有方。
朴歸隴畝秀歸癢,不許閑游放盪。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為慈祥。
教子須知竇十郎,舔犢養成無狀。七、矜憐孤寡天下窮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
兒雛母苦最堪憐,況復加之貧賤。寒則予以舊絮,飢則授之餘糧。
積些陰德福無邊,勸你行些方便。八、婚姻隨宜兒子前生之債,也宜隨分還他。
一時逞興務繁華,曾見繁華品謝。韓侯方歌百兩,齊姜始詠六珈。
大家從儉莫從奢,彼此永稱姻婭。九、奮志芸窗坐我明窗講習,幾曾揮汗荷鋤。
驅蚊呵練志不休,誦讀不分晝夜。任他數伏數九,我只索典披圖。
桂花不上懶人頭,刻苦便居人右。十、勤勞本業天下有本有末,還須務本為高。
百般做作盡糠糟,縱有便。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五倫佳語》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父慈而愛,子孝而箴。
兄愛而友,弟敬而恭。夫和而義,妻柔而順。
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視朝廷重,則爵祿輕。
視父母重,則妻子輕。視兄弟重,則財產輕。
輕其所重,重其所輕,是不知類。 內不溺於妻子者,事親必孝;外不欺於朋友者,事君必忠。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兄弟雖生有先後,其初只是一身,薄兄弟,即是薄父母。
根本既薄,福德焉茂? 嘗觀孝悌之風,盛於貧賤之族,而衰於富貴之家。蓋貧賤之族,骨肉相愛之情真也;富貴之家,勢利爭奪之私勝也。
五倫之要只在「敬」,仁義之全惟在「誠」。 處家庭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聯朋友道義之交,務懇切,不務容雅。
《孝順歌》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親恩 欲把親恩數一回,天高海闊總難猜。吾能數盡青絲發,只有親恩數不來。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萬事心焦只叫天,終朝終日未開顏。
不知這是如何說,望見嬌兒就喜歡。 都是爺娘養下來,何曾只痛小嬰孩。
只因兒大難姑息,不好將來捧在懷。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
蓼蓼縱是能描盡,也只依稀八九分。 孝道 慢把錢財穀米論,此身亦是爺娘身。
如何毫發能私得,你是雙親什麼人? 難道形容似去年,今年親已鬢毛斑。卻愁前面無多路,及早承歡向膝前。
父母孩兒總一般,一團精血遞相傳。如何這樣兒孫重,只有爺娘不值錢。
豈不深知父母恩,世間寧有鐵心人?只因看得妻孥重,沒得功夫到老親。 繼母 後娶多嫌前婦拙,這般緣故我難猜。
不知一個窮家富,多是前妻做下來。 前母孤兒最可憐,非般折磨彼何堪?不知戴孝披麻事,他與賢郎是一般。
媳婦 誰家媳婦大如天,不受公婆半句言。你不敬婆誰敬你?不宜做與後人看。
兄弟 分得些兒就是恩,不須還與弟兄爭。但凡爭少爭多者,就是人間不孝人。
情意偏生向外頭,春風四海五湖周。不知為甚傷心事,只與同胞作寇讎。
孤兒 惟有孤兒最可憐,沒人掛在嘴唇邊。願教伯叔看爺面,把作親兒一樣看。
妯娌 撇開姊妹到婆邊,妯娌雙雙做一團。就是同胞親姊妹,不宜分作外人看。
瞧風聽耳口紛紛,不怕家門禍不成。除去這般搬弄者,一家方享太平春。
《益語》出處:《解人頤》[清]錢德蒼 古雲:要做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
先學耐煩,切莫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無心之失,說開罷手。一差半錯,哪個沒有? 一不積財,二不結怨。
睡也安寧,走也方便。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
要求順子,先孝爹娘。 無可奈何,只須安命。
怨嘆躁急,又增一病。 內要令俐,外要痴呆。
聰明逞強,惹禍招災。 志卑氣高,能小欲大。
中淺外浮,十人九敗。 懊惱他家富貴,快樂別人災殃,一些不幹已事,可惜壞了心腸。
天公不要房住,神道不要衣穿,強要塑畫佛像,不如救濟貧難。 只管自已門戶,休說別 *** 女,第一傷天害理,好講閨門是非。
厚時吐盡真心,薄了須防發泄,惱時說盡惡言,好了有甚顏色。 你看人家婦女,眼裡偏好;人看你家婦女,心中偏惱。
侵晨飯好,算不得午後飽。平日思多,抵不過臨時少。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人厄我以運,吾享吾道以通之。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常思失意時。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
莫起事上行不去之心。 論家計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論才學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更多。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之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已的根基。《韶山毛氏家訓十則》--- *** 祖輩的家訓一、培植心田一生吃著不盡,只是半點心田。
摸摸此處實無愆,到處有人稱羨。不看欺瞞等輩,將來墮海沉淵。
吃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二、品行端正從來人有三品,持身端正為良。
弄文侮法有何長,但見天良盡喪。居心無少邪曲,行事沒些乖張。
光明俊偉子孫冒,莫作神蛇伎倆。三、孝養父母終身報答不盡,惟爾父母之恩。
親意欣欣子色溫,便見一家孝順。鳥雛尚知報本,人子應含逮存。
四、友愛兄弟兄弟分形連氣,天生羽翼是也。只因娶婦便參差,弄出許多古怪。
酒飯結交異性,無端骨肉喧嘩,莫為些小竟分家,百忍千秋佳話。五、和睦鄉鄰風俗何以見古?總在和族睦鄰。
三家五戶要相親,緩急大家幫襯。是非與他拆散,結好不啻朱陳。
莫恃豪富就欺貧,有事常相問訊。六、教訓子孫子孫何為賢知,父兄教訓有方。
朴歸隴畝秀歸癢,不許閑游放盪。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為慈祥。
教子須知竇十郎,舔犢養成無狀。七、矜憐孤寡天下窮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
兒雛母苦最堪憐,況復加之貧賤。寒則予以舊絮,飢則授之餘糧。
積些陰德福無邊,勸你行些方便。八、婚姻隨宜兒子前生之債,也宜隨分還他。
一時逞興務繁華,曾見繁華品謝。韓侯方歌百兩,齊姜始詠六珈。
大家從儉莫從奢,彼此永稱姻婭。九、奮志芸窗坐我明窗講習,幾曾揮汗荷鋤。
驅蚊呵練志不休,誦讀不分晝夜。任他數伏數九,我只索典披圖。
桂花不上懶人頭,刻苦便居人右。十、勤勞本業天下有本有末,還須務本為高。
百般做作盡糠糟,縱有便。
❷ 孝歌歌詞大全100首
孝歌歌詞大全100首 - >>> 孝歌游十殿歌詞 甲:來到靈堂前,孝子哭得淚漣漣,(我)唱段孝歌把你勸:只為大人歸了陰,永生永世難見面;孝子不必太傷感,人的生死古難全;生老病死是常情,莫怪亡者壽路短.乙:叫聲孝家聽我言,人生生死古來有,是長是短各有限...
√ 農村喪事孝歌歌詞 - >>> 歌詞如下:孝子傷心流淚拜,引亡來進九重門. 進了孝家九重門,九天玄女下凡塵, 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尾出公卿. 九重門上道古人,孟宗哭竹孝雙親, 二拜亡者早托化,早生托化往生方, 三拜亡者多蔭佑,蔭佑兒孫代代昌. 禮應靈前...
√ 孝歌歌詞大全 - >>> 跪羊圖是首佛教歌曲,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曲調清新,童音澄澈,女聲清脆,加之男聲和唱,令人內心寧靜,同時又有至誠至真的感動緩緩流動. 唱:古聖先賢孝為宗 萬善之門孝為基 禮敬尊親如活佛 成就生命大意義 父母恩德重如山 知恩...
√ 孝敬父母的歌曲大全100首 - >>> 1、歌曲:孝敬父母 2、歌曲:母親 3、歌曲:媽媽的吻4、歌曲:爸爸的背5、歌曲:聽媽媽的話6、歌曲:燭光里的媽媽7、歌曲:父親8、歌曲:吉祥三寶9、歌曲:常回家看看10、歌曲:念親恩 應該沒有100首那麼多,畢竟現在是愛情歌主導的時代,孝敬父母,你可以去孝子心看看,裡面有孝順的方法和建議.
√ 農村孝歌歌詞 - >>> 1.一進孝堂唱孝歌,寨鄰要比遠客多,寨或侍敬鄰是來湊熱鬧,遠客是來唱孝歌.2.黑柒棺材黑黜黜,唱孝歌不像讀詩書,讀書有書本照著念,唱孝歌可以憑最不.3.白布不是粉染白,棺材不是墨染黑,孝歌不是生來會,別人掉了我撿的.4.老來難來老來難,小人莫把老人嫌,十字街前賣甘蔗,嫩的沒有老的甜.5.人生在世不要憨,整點吃來整點穿,閻王要你三更死,難得活到五更天.6.人生在世不要憨,整點吃來整點穿,銀錢苦成山堆起,死了不會給你打銀棺.7.人生在世不要憨,整點吃來整點穿,衣裳褲子縫得一百套,死了不得套套穿.8.人生在世不要憨,整點吃來整點穿,頭晚脫下鞋衫慎和襪,認不得第二天早上給得穿.9.人人都要講良心,好好孝順父母親,一尺五寸父母來養大談困,沒得父母無本身.
❸ 閩劇評話有哪些
閩劇
閩劇沿革
閩劇俗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方言與寧德、建陽、三明等地、縣以及台灣省和東南亞華僑旅居地。閩劇,已有400年的悠久歷史。明朝末年,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與福州地區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從"三小班"、"七子班"的角色行當體制,發展為十二角色的規模,其班社被稱為"閩班"。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講班互相吸收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彼此滲透,民國13年(1924年),鄭振鐸將《紫玉釵》、《墦間祭》送商務印書館出版,以"閩劇"取代"閩班"之稱,從此"閩劇"成為福州地方戲的統一名稱。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善傳奇、賽天然、慶樂然等班社,涌現了"閩劇梅蘭芳"鄭奕奏及曾元藩、薜良藩、馬秋藩等"四大名旦"。後又有陳芝卿、傅億儂、黃蔭霧、林依豹、林芝芳、黃銘卿等。武生陳春軒吸收京劇武打技藝,創造一套獨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錘》曾由福建省立民眾教育館拍成無聲電影,為閩劇首次搬上銀幕。三十年代,上海益書局就曾出版了許多閩劇曲本,上海百代、高亭、聯星等唱片社亦曾灌制了許多閩劇名家名劇的唱片,使閩劇傳唱到了東南亞等地。新中國成立後,閩劇獲得了大發展,有《釵頭鳳》、《煉印》、《六離門》、《貽順哥燭蒂》、《夫人城》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在省內外獲獎。改革開放以來,閩劇再展新姿,《洪武鞭侯》、《林則徐充軍》、《魂斷燕山》、《天鵝宴》、《丹青魂》、《御前侍醫》、《拜石記》、《鳳凰蛋》、《灞陵傷別》和《畫龍記》等一批新創作劇目在全國、華東地區和全省會演比賽中均取得了佳績。其中《畫龍記》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天鵝宴》、《丹青魂》分獲文化部"文華大獎"和"文華新劇目獎",演員林友泉等還榮獲"文華表演獎",陳乃春也同時榮獲戲劇"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2001年反腐倡廉題材的古裝閩劇《蘭花賦》又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最高獎--曹禺優秀劇目獎。閩劇作為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閩劇藝術團體曾先後出訪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法國和香港、澳門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在海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閩劇唱腔
閩劇唱腔有"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啰啰"和"板歌"6個部分,統稱"榕腔"。曲牌有190多首,其音樂旋律與福州方言的音韻、聲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逗腔 出自儒家班,是閩劇唱腔的主體。音樂結構方整、嚴謹,有板腔體、曲牌體和板腔、曲牌綜合體3種。旋律婉轉,纏綿悲惻,風格高雅,拖腔較多,以"呀、哎、�、啞、�"等音為襯。如[寬板]、[水過浪]。句尾常有後台幫腔,俗稱"掏嶺"。現在多加嗩吶、逗管、笛吹奏或由腳色自唱。如《紫玉釵》、《拜塔》、《女運骸》、《孟姜女》等。
逗腔曲牌正體有13題。稱為"十三腔"。包括"急板族"和"寬板族"。曲牌有[急板]、[倒板]、[急板疊]、[訴牌疊]、[水過浪]、[觀容吟]、[寬板]、[寬板疊]、[寬板吟]、[淚透]、[自掏嶺]、[板下闖]等13首。另有變體20多首。樂器以吹奏樂器為主,拉弦、彈撥樂器為輔。
洋歌 有傳統曲牌30多首。分4種類型。由引子、主曲、尾聲3部分組成的有[雙蝴蝶]、[孝順歌]、[金湘]、[清言詞]、[花鼓相罵]、[皈禪]等;由引子、主曲兩部分組成的有[水底魚]、[賞花]等;只有主曲部分的有[山坡羊]、[紗窗外]、[看相]、[彌陀寺]、[花鼓]等;唱念相間類型的有[浪淘沙]、[拍妻]、[鰲頭金桂]、[駐雲飛]等。4類曲牌的旋律互相牽連、滲透、可連串成套。唱腔字多腔少,行腔簡凈。伴奏樂器以京胡、月琴、三弦為主。曲牌後末句用吶仔代替幫腔,俗稱"吶仔尾"。小過門也用"鑼仔嚙",旋律流暢如話。適宜敘述,盤答(對唱),亦可描景抒情。代表劇目有《蘇百萬討親》等。配器以彈撥樂器為主,拉弦吹奏樂器為輔。
江湖 出自"江湖"戲,是在本地區民間歌謠和"評話"(說唱藝術)腔的基礎上,揉合來聲腔(如徽腔、弋陽腔等)發展而成的。旋律簡朴,強變性較大。在上下句落音不變的前提下,可按唱詞的語言聲調自由行腔。節奏自由,說唱性強。曲牌十幾首,常用的有[江湖調]、[陰調]、[江湖疊]、[柴排調]、[討封]、[公堂告]、[江湖急板疊]等。伴奏樂器主要用弦樂。唯[陰調]一曲的幫腔和過門用大嗩吶。"江湖"高亢粗獷,緊拉慢唱時,最能體現激情。現有曲牌正體5首,變體7首。配器以拉弦樂器為主,彈撥吹奏樂器為輔。代表劇目有《開封府》、《白羅衫》等。
小調 被吸收入閩劇唱腔的各地民歌小調約60多首,旋律簡潔流暢,溶入閩劇後,顯得活躍清新。曲調有[一枝花]、[四大景]、[茉莉花]、[小放牛]、[牡丹亭]、[鐵斷橋]、[小小魚兒]、[美貌嬌容]、[更打]、[銀柳絲]、[盤關]、[趕船歌]、[醉春紅]、[湘江浪]、[寄生草]、[奈何天]等。
啰啰 為外來劇種腔調之統稱,吸收進閩劇後,其曲體、板式等基本不變,常用調有[反二簧]、[無頭二簧]、[滴水]、[梆水迭]、[琵琶怨]、[惜寸陰]、[滴水別]、[千里駒]、[大補缸]、[崑腔引]、[北調]等。現有曲牌50首。
❹ 曲劇調門有哪些
曲劇調門有陽調(包括哭陽調,喜陽調,快陽調等等)、慢垛、書韻、詩篇、扭絲、哭書、軟詩篇、滿洲、上流、平垛、撩子、謂調、飛板陰陽、翦剪花,大漢江,小漢江等。
調門就是平時書面上的曲牌,在南陽鄧州那邊一般都稱作調門或調,也就是一段比較獨立的旋律,這段旋律有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就成為調門的名,也就是曲牌名。比如說哭陽調,它對應有一段旋律,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旋律進行演唱,唱出來的調就是哭陽調。
曲劇音樂的構成,就是這樣的一個一個的調門構成,這些調門的旋律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沉穩大方,也有的大喜大悲。喜怒哀樂都可以用不同的調門來表現,因此曲劇的音樂就通過這些調門的組合形成。從這種意義上說,曲劇也屬於曲牌體戲曲的一種。
對於調門本身來說,從旋律是否演唱方面,我覺得應該分成兩類:演唱類和游場類。演唱類的調門可以填上對應的唱詞進行演唱。比如我們經常演奏的陽調。
游場類的調門不需要填詞,大多用於演出的背景音樂,例如雙疊翠,自由花。從情緒表達方面,我覺得應該分為喜,怒,哀,樂,悲等類別,只有了解了不同調門旋律所要表達的主體情感,才能在具體的情節中運用不同的調門進行表演。
(4)孝順歌有哪些擴展閱讀:
另外,不常用的調門有(一般都是大調曲子用到):鼓頭、鼓尾、破兒下、定缸調、上小樓、石榴花、川陰陽、太平年、一串鈴、念奴嬌;
滿江紅、西滿洲、四股繩、老陽調、西洋調、蓮花落、梅花落、太湖、潼關、玉娥郎、雙翠鳥、老翦剪花、疊落、大桃紅、小桃紅、邊關調、疊斷橋、倒提簾;
二簧平、倒推船、孝順歌、南羅兒、垛子頭、垛子尾、起字調、寄生草、耍孩兒、越調頭、越調尾、雙疊翠、自由花、採花落、蕭飛舞等。
過門和調門的關系:
過門是演員在演唱中間的間隔旋律。也就是演員在演唱之前,或者在演唱之間。樂隊給予的旋律。所以就一個用於演唱的調門而言,它由過門旋律和唱腔旋律構成。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一個調門中演員不唱時樂隊的伴奏都是過門。但在這些過門中他們的用處是不全一樣的,有的過門用於渲染整個場面的情緒,有的用於為演唱者墊板。
有的則用於讓演唱者表演。過門分為前奏和間奏。前奏是指演唱者開腔前的演奏,間奏指演唱者在唱的過程中所演奏的過門。
平時我們也許會聽到拉個大過門,拉個小過門。大小過門主要是針對過門的長短。究竟多長算大過門,多長算小過門。我覺得一個開腔過門少於四板的過門一般大家都稱為小過門。
❺ 寫小令詞要怎麼寫啊有什麼要求么 如格式、字數之類的...
分類 小令大多數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小令有以下四種: 一、尋常小令:指單闋之曲,為曲中至簡者,與詩一首、詞一闋相當。如黃鍾節節高、賀聖朝。 二、摘調小令:指從套曲中摘出之曲調,有如詞中之摘遍,所摘之調必是套中精粹者。如中原音韻作詞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兒落帶得勝令」,題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帶過曲:即作者填一調畢,意猶未盡,再續拈一他調或二他調,而其間音律又適能銜接。北帶北如正官脫布衫帶小梁州,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南帶南如雙調朝元歌帶朝元令,南北兼帶如南中呂紅綉鞋帶北紅綉鞋。 四、集曲:即集合數調之美聲而腔板可以銜接者次為一新曲,此南曲為盛。如仙呂九回腸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學士首至合、急三槍四至末而成。另一種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調,此亦南曲為盛,如仙呂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羅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1]
小令專用曲牌:
黃鍾: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聖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山).綠幺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干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伍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嚴贊.河西六娘子.山丹花.魚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鍾: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六幺遍.雙鴛鴦.風腔茄猛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後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後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斗鵪鶉.粉蝶兒.醉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雲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台.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凈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慶宣和.落梅風(納逗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鍾: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綉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吒令.鵲踏枝.村裡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四門.後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羊關.紅芍葯.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後拍.恁麻郎.金錢花.粉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綉鞋.古輪台。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後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聖葯王.麻郎兒.絡絲娘.雪裡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後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吒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採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恩採茶歌。 中呂: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醉高歌帶過紅綉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定格句
人月圓:上片7,5。4,4,4。 下片4,4,4。4,4,4。 括地風:7,4。7,4,4。7,7。3,3、4。5,7。 晝夜樂:(7,2。7),7。7,7。3、4,4,6。 〔幺〕7,2,2。7,7。7,(7。4,4,6)。註:其中第三句首二字需疊上句,例:風吹梅花過小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第八、九兩個四字句需疊用,例:空教人夢斷魂芳。心癢難揉,心癢難揉,盼不得雞兒叫。 紅納祅:6,6,6。5,5。6,6,6。 賀聖朝:3、3,3,7。7,6,6。 黑漆弩:前片7,7。7,6。後片7,6。7,7。 甘草子:3、4,5。6,6。7。3、3,7。4。 漢東山:5,5,5。2(也么哥)7,3,3,3。 綠幺遍:5,5。4,4。4,4。7,2,7。 普天樂:3、3。4、4。3、3。7,7。4,4,4。 青納祅:6,6,7。7,5,6。6。7。6。 錦橙梅: 太常引:7,5。5,7。〔ㄠ〕4,4,5。5,7。註:〔ㄠ〕需換頭連用。 元和令:5,5,7。5,7,6,6。 干荷葉:3、3,5。3、3,7,5。 三棒鼓聲頻:4,4。4,4。7,4。7,4。7,4。7,4。7,5。5,3。7。 攤破喜春來:7,7。6,6,6。3,5。 歸來樂:7,7。5,5。6,6。5,6。5,4。 平湖月(小桃紅):7,5,7。3,7。4,4,5。 大德歌:3、3,7.5,6(3.3.)7,5 十棒鼓:7,5。7,7。7,5,5。 驟雨打新荷:上片4,5,4。4,5。6,7。3,4,4。 (小經樂) 下片4,5,4。4,5。6,7。3,6,4。 出隊子:4,7。7,7,7。 醉花陰:7,6。5,4,5,5,7。 喜遷鶯:4,7。2,5,7,3,4,4。 四門子:7,6。7,6。3,3,7。3、3,7。 竹枝歌:7,7,7。5,5。5。 滴溜子:5,4。5,4,6。5,5,4,4。 鮑老催:4,7。7。3、3,3。7,7,3,3。 雙聲子:3、3,6。3、3,6。3、3,3、3。5,4。 太平令:4,7。7,6。 黃龍袞:5,5,5,5,7。4,4。3、3,3。 叨叨令:7,7。7,7。5,5,7。 塞鴻秋:7,7。7,7。5,5。7。 脫布衫:7,7。7,7。 小梁州:7,4。7,3、4。〔幺〕7,6。3、3。4,5。 醉太平:4,4。7,4。7,7,7。4。 六幺遍:3,3。4,4。4,4。7,2,7。 風入松:7,4,7。7。6,5。 梁州令:7,5,7,3,3,3。 雁過聲:7,7。7。6,7。5,7。7。 寄生草:3,3.7,7,7,7,7。 醉扶歸:5,5。7,5。7,5。 醉中天:5,5.7,5.6,4,4 一半兒:7,7,7。3,7。 青哥兒:6,6。6。6,6,6,6。4,4,4,4。5,4,4,4,4,4。7,6。 皂羅袍:6,3、4。7,7,4,4,4,4。7。 好姐姐:6,3、4。4,7。3,7,7。 桂枝香:4,4。7,7。5,5。4,4。3,7,7。 四塊玉:3、3,7。7,3、3,3。 玉交枝:4,6。7,3、3。7,7。6,6。 一枝花:5,5。5,5。4,5,5。7,7。 香柳娘:5,5,4。7。5,5,5,5,5,5,4,4。 註:第一.二雙五需同字,3.4亦同,6.7亦同。 例:乍沉沉、夢醒,乍沉沉、夢醒,故吾久失,形神忽地重圓就。猛回思、惘然,猛回思、惘然,現在自周庄,蝴蝶復何有。似亡家、客游,似亡家、客游,歸來故丘,室盧依舊。
❻ 元曲有什麼講究
繼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我們在此對其予以簡略介紹。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鍾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於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
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
〕〔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
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
、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
?也因其與音樂關系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
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系密不可分。以詞
來說,其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則出於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
,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麴十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
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
〔陽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
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
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
,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
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
〔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
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麴〕〔鼓子詞〕〔傳踏
〕〔諸宮調〕〔賺詞〕等見於〔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
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
〕〔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
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雲: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
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於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
原音韻>>北曲黃鍾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
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
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
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
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
宮調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
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
,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於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
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
、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
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鍾
的長九寸為准,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
。十二律呂以〔黃鍾〕聲最低,黃鍾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鍾止
這相當於西洋音樂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鍾=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鍾=#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鍾=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鍾=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征=#3(凡)
征=5(六)
羽=6(五)
變(閏)宮=#6(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
。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
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鍾、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
黃鍾、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
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後名子又不一樣了。俗名
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鍾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鍾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鍾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鍾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鍾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鍾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
無射商)=A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
聲情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鍾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並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小令專用曲牌:
黃鍾: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
聖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
山).綠幺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干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
嚴贊.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魚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鍾: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
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雙鴛鴦.風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後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
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後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
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
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斗鵪鶉.粉蝶兒.醉
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
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雲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
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
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台.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凈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
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
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
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
慶宣和.落梅風(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
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
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
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鍾: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綉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
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吒令.鵲
踏枝.村裡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
四門.後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
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
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
羊關.紅芍葯.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
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後拍.恁麻郎.金錢花.粉
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
.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
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綉鞋.古輪台。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後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
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聖葯王.麻郎兒.絡
絲娘.雪裡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後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吒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採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
恩採茶歌。
中呂:
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
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
醉高歌帶過紅綉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
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
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
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
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❼ 元朝的曲有哪些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鍾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於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
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
〕〔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
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
、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
?也因其與音樂關系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
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系密不可分。以詞
來說,其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則出於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
,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麴十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
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
〔陽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
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
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
,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
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
〔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
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麴〕〔鼓子詞〕〔傳踏
〕〔諸宮調〕〔賺詞〕等見於〔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
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
〕〔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
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雲: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
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於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
原音韻>>北曲黃鍾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
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
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
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小令專用曲牌:
黃鍾: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
聖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
山).綠幺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干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
嚴贊.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魚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鍾: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
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雙鴛鴦.風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後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
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後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
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
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斗鵪鶉.粉蝶兒.醉
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
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雲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
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
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台.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凈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
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
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
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
慶宣和.落梅風(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
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
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
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鍾: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綉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
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吒令.鵲
踏枝.村裡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
四門.後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
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
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
羊關.紅芍葯.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
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後拍.恁麻郎.金錢花.粉
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
.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
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綉鞋.古輪台。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後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
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聖葯王.麻郎兒.絡
絲娘.雪裡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後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吒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採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
恩採茶歌。
中呂:
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
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
醉高歌帶過紅綉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
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
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
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
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❽ 悔不當初是什麼意思
悔不當初的意思為:後悔當初沒有那樣做或不該這樣做。
成語用法:
動賓式握和;作謂語、定語;與「肢如早知今日」連用。
示例歷皮啟:
這一聲嘆息,大有~的意味。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之八:「如今淪棄念故鄉,悔不當初放林表。」
宋柳永《晝夜樂》詞:「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初留住。」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早知如此掛人心,悔不當初莫相識。」
明 唐寅 《孝順歌》:「恩多成怨,悔不當初莫識風流面。」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他臉上露出悔不當初的神情。」
悔不當初的現實背景:
1、因為當時沒有做對一些正確的事情,所以在後續的過程中心中始終都是非常懊悔的。
2、因為在當時沒有主動加入一些正確的組織或者工作團隊,所以造成了遺憾。
3、因為在當時沒有主動好好學習,所以才會悔不當初。
❾ 悔不當初是什麼意思
悔不當初的解釋
[regret having done sth.]
因今日的 不幸 結果 ,而 後悔 當初的錯失 早知如此,悔不當初 詳細解釋 後悔當初不該 這么 做。 唐 劉商 《 胡笳 十八拍》 之八:「如今淪棄念故鄉,悔不當初放林表。」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 第二折:「早知如此掛人心,悔不當初莫 相識 。」 明 唐寅 《孝滲碧慶順歌》 :「恩多成怨,悔不當初莫識風流面。」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 第一部十:「他慧蔽臉上露出悔不當初的神情。」
詞語分解
悔的解釋 悔 ǐ 懊惱過去做得不對:後悔。 懊悔 。悔改叢握。 悔恨 。悔悟。追悔莫及。 部首 :忄; 當初的解釋 ∶一 開始 ,最初當初打算在這里蓋棟大樓 ∶泛指從前或特指過去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阿當初很不快,後來便很不平。;; 魯迅《阿正傳》詳細解釋起初;過去。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滱水》:「蓋城地當初山水渀
❿ 民間風俗
禮生:指司儀,即儀式的主持人。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等。
·守 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族派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後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後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後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紮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並掛有輓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裡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腳尾燈(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在福州,「腳尾燭」點到一半時須吹滅另換一支,出殯時將剩下的那半截燭分發給子女,寓意子孫綿延不絕。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屍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屍體上躍過,屍體會變成僵屍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屍抱住,才可脫險。霞浦一帶又雲,屬鼠的死者聽到貓叫會跳起來抓人,所以往往在屍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後孝心。�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在福州,民間流傳有《十訴苦情》、《十二月孝順歌》、《可憐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對象,哭的內容也不同,如對上壽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罷,福州方言,娘奶是母親、郎罷是父親)呀,汝的一生又勤又儉,沒吃過補、也沒過一天好日子,怎麼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涼……。」要是「少年亡」,哭調更為檔桐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誤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顧父母年邁,佬媽後生伲仔細(小)。汝不顧青春年少……。」女兒哭唱其父:「十層樓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罷呀,你親手栽樹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長大,一生沒吃沒補,埋在田園,四季不閑。如今你歸土去,可憐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罷你不應,見我郎罷造梯的影子你不現……。」童養媳哭唱其婆婆:「要訴苦情當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當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鐵鑄五臟,不顧風霜雨雪,不問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馬……。」早晨供飯湯時唱道:「早晨起來思量我親奶娘(或郎罷),上湯上桌,心酸好凄涼……。」出殯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為褒詞:「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蔭兆蠢賀後人。好讓男仔多出息,好讓女仔有富榮……。」或「奶像萱花長青草,一年綠滿蔭後人。好讓家庭長進益,好讓子孫享安寧……。」在閩南,出嫁之女接到訃告後,沿途號哭,稱「哭路頭」,家人接入廳堂後,哭得更為凄絕:「我的父(母)呵,亦無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來成子成兒呵,我的父(母)喲……。」閩東地區有《四十九孝歌》,守靈期間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喪時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顯得更加悲切。舊時在閩南一帶還有僱人來哭喪的。近年來,福州一帶則用錄音機錄下哭喪過程,以供送葬時沿途播放。�
哭喪自古以來都有一定慣例,《禮記》中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寢門見人不哭」的記載。福建大多數地方也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等說法,俗忌淚水滴在屍體上,穿壽服時不哭,蓋棺安釘時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後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龍岩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餚,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後廳放一張太師椅,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後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後兒,俗謂「坐案」,再象徵性給死者喂面,並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紮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大殮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錢」習俗。主事在放手尾錢財時,口中念吉詞雲:「米斗響,有錢千萬來買田;放手尾,子孫得傢伙(家產)。」或念道:「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孝眷視手尾錢極為珍重,出殯時手上系以手尾錢(孝男用白帶,孝女用青帶)送葬。在霞浦等地,將「水被」或在壽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塊,分給孝眷,俗謂「分手尾物」,其意與「分手尾錢」相同。�
棺木多是預先備辦,一般上50歲的人就有資格預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為松木,大多數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長約8尺,寬1.6尺(蓋寬1.8尺),幫高1.05尺,由四塊木板做成的稱「四甲」,六塊板做成的稱「六甲」,「八塊板」做成的稱「八甲」。「四甲」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選擇閏年進行,「取增長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錢多由女婿承擔,棺木做好時,出嫁女要備辦祭品來祝賀。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紅色,特別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風,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屍體腐爛也不會泄漏出來,俗稱「金漆棺」,貧者則油而不漆。棺頭要寫上「福」或「壽」字,男性用的棺木寫「福」,女性用的寫「壽」。然後將做好的棺木豎立在前廳或家中,貼上紅紙或披上紅布,俗稱「豎壽」或「豎喜壽」。男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左側,女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右側,不能顛倒。此後,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打開。入殮時,已備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時要用鹽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閩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臨時購買的。親人死亡後,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購買,俗稱「買大厝」,沿途逢過橋或十字路口,須放一些紙錢或放一塊紅布條,俗謂「放紙」。喪家須在村口或巷口燒紙錢,跪迎棺木入屋。入殮時,棺材內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銀、碎紙、木炭之類能吸水的東西,再鋪上草席或被單。閩南一帶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鄰右舍乞討木灰。孝眷在門口迎草灰入宅,鋪於棺底,主事口念吉詞曰:「一斗變十斗,一石變十石,富貴有了,子孫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塊長約1米,寬約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鑲嵌銀元或銅板,俗謂「安古銅,代代子孫中狀元」,「安七星,子孫富貴千萬年」。舊時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閩南地區在納棺前還有「收烏」(又稱收禍)習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著「法水」遍灑室內外,同時撒鹽米,用菜刀砍門檻,俗謂此舉可祓除不祥,確保全家平安。在廈門,主事者手提小香爐,在遺體上繞圈凈身,以示驅逐魔鬼,純潔亡魂。隨後又提香爐在棺內繞數圈,以示祓除棺內穢氣,口中還念吉詞道:「凈身子孫發了金,凈厝子孫旺旺富。」�
移屍入棺多由長子抱頭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腳部輕輕放入,個別地方用麻繩套屍體放入棺內。移屍入棺時,須用雨傘斗笠之類的雨具遮蓋遺體頭部,俗謂若死者見到天日,日後會鬧鬼。孝眷的眼淚忌諱滴在遺體上。遺體在棺內的位置也有定規,俗雲:「男頂天,女立地」。即男屍的頭部要頂著棺材上端,而女屍的腳部要頂著棺材下端。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以白布蓋住面部,據傳此俗源於清初,表示作為明代遺民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親友弔唁時送來的「被仔」要逐條蓋在遺體上。主事者要對死者唱明某條「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時,不唱姓名,只唱稱謂。俗信唱姓名會被死者攝去魂魄,到陰間作伴。� 棺內往往放有一些隨葬品,諸如手帕、頭梳、玉器、紙錢、紙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愛的小物品,各地風俗差異較大。在松溪,棺內除放紙錢外,還放一個裝有木炭的火籠,少許食鹽,一把掃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隨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穀、麥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還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閩南,蓋棺前要舉行「割鬮」禮,即用麻縷或白紗線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則由孝眷和親朋好友各執其一段,然後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詞:「生者猶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從此割斷。」同時將麻縷或白線一節節地割掉,每人再將手中的那段麻縷或白紗線用紙錢包裹後焚化,俗信這樣就可以與亡魂斷絕來往,免受驚擾。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擬再娶或再嫁,須在入殮時,手持雨傘,背負包袱,從棺內跳過,口念到:「跳過棺,走過番。」據傳此俗源於飄洋過海而客死異國的僑胞,他們臨終時懷念故土,囑其親屬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復,永難相見,認為這樣亡魂不會再來糾纏,可以安心續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屍入棺時,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兩張長椅上),廳前放三張草席。入棺後。孝眷到第一張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開水被,接著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聲,表示人確已去世。然後相繼退到第二張、第三張草席上跪拜。爾後其他親屬依次跪拜。此俗類似於古代的「屬纊」。閩東一帶有「辭棺」習俗,即納棺後,孝子將少許冰糖(或甘草湯)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許酒灌入,寓意祝願死者在陰間過上甜蜜日子,並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篩擺上與死者子孫人數相同數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孫作吃飯狀,俗謂「吃干飯」。
� 蓋棺前,許多地方流行「巡棺」習俗,即孝眷按親屬排列,手持冥香和紙錢,繞棺數圈,瞻仰遺容。繞棺多是先逆時針繞三圈,再順時針繞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繞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達一百餘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則是在蓋棺後才巡棺(龍岩)。在霞浦,棺材兩頭各燃一火把,由兩人擎舉,孝子膝行從棺材一端繞到另一端,不能繞過棺材頭部。在漳平,蓋棺前要舉行「辭世奠」,宣讀祭文。� 蓋棺時辰大多由巫師擇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漲潮時刻蓋棺。蓋棺或由鄉村中德高望重的紳士負責,或由專門為人辦喪事的人(俗稱土工)負責。蓋棺時,孝眷及旁觀人遠離棺材,忌諱人影倒映入棺內。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內,魂魄會被死人攝去,日後會精神錯亂等。與死者生肖相沖克者也不能在場。�
蓋棺後即安釘。在閩南,孝子捧木盤,上面放一把斧頭,跪呈安釘者。先由舅父象徵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釘,然後由安釘者釘牢,邊釘邊唱吉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有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已土,子孫壽元如彭祖。」最後留一根松動的釘子,由孝子或孝孫用嘴把釘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穀、銅錢、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釘」與「丁」同音)。在漳平,若母親去世,安釘須由外祖家認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鐵錘、四枚鐵釘、一對蠟燭、一包紅包的盤子到外祖家的長輩面前。等他拿起紅包,用手在鐵錘和棺蓋上觸摸一下,才可以蓋棺安釘。在古田,蓋棺安釘後,要請鄉紳宣讀祭文,文曰:「泣涇顙血而言曰:凶積厥職,禍延我父(母)。一疾遽嬰,九泉弗起。茲值蓋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惡至此?嗚呼,哀哉,尚饗!」�
蓋棺安釘後,孝眷將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頭板、腳尾燈、舊衣物)扔到野外,俗稱「送腳尾」或「送草」。� 舊時,男性去世,須請族長視殮;女性去世,須請外祖家視殮。否則不能入殮,俗謂「男死怕親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別是外祖家視殮必不可少,俚語又雲:「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來。」所以「接外祖」習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閩南地區尤甚。在向外祖家報喪的同時,喪家門口須設香案准備接外祖。外祖家來人時(多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後,若是正常死亡,就將覆蓋在香案上的紅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轉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鋪前吊喪。若外祖家認為孝男平時不孝順,輕則怒聲斥責,重則拳腳相加,讓孝男一直跪在那裡,直到認為懲罰夠了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來一班人馬前來打鬧,輕則砸毀傢具器皿,重則扒去屋頂,甚至不讓入殮、下葬,直至屍體腐臭,俗稱「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見,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無親屬,則以村外蔗園代儀,即挖一塊蔗頭代祖,俗稱「蔗頭祖」。在政和,外祖家奔喪人來到時,披麻戴孝的孝眷須跪伏香案前。奔喪人進村時要發詩,開頭一段雲:「銅鼓圓圓過山東,今日打來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發,千年發福萬年興」。以下每段四句,分別唱蠟燭、冥香、火炮、龍傘各一段,最後一段是:「孝子孝孫真孝心,跪在路邊接諸親,孝子孝孫齊齊起,回家發福滿路興。」若是孝男平時不孝,也要予以種種懲罰,諸如罰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讓他丟臉與破費等。�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弔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岩、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弔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弔唁為「看殮」,閩南地區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弔唁者通常要送輓聯、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輓」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弔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弔唁時送花圈、輓聯者也常見。�
舊時有停柩待葬陋習,故從發喪起四十九日內均可弔唁。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將弔唁時間縮短,按照封建禮制,凡來吊者,孝子俯伏於旁,吊畢出位叩謝,並須舉哀陪泣,故有「孝子頭,嗑破頭」之說。若長輩前來弔唁,有的地方要以鼓樂迎送。民國以後,弔唁提前到小殮後進行,一般親友弔唁時行脫帽三鞠躬禮。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在絕大多數地方,殯葬儀仗隊都相當隆重,隊伍的排列順序也頗為講究,不但不同方言區有差別,就是同一方言區的不同縣、市、甚至不同鄉村也存在某些差異。�在福州市郊,送葬時,須鳴炮送行,旗幛引路,鳴鑼開道。前有紙糊開路神一尊,壽身亭內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畫像,無照片者用紙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蘭、紅三色,白色彩旗數與孝子孝孫人數相等,蘭色彩旗數與孝女、孝孫女人數相等,紅色彩旗數則與媳婦和出嫁女兒的人數相等。有的地方則以二個「高照」和二尊神像為前導,「高照」即大燈籠,上書死者姓氏名號和五世同堂之類的字樣。神像用紙糊成,高達數丈,俗謂「開路神」。隨後是樂隊和舉著綉有虎、豹、獅、象之類動物的「生幡」隊,接著是由兩名兒童抬的靈轎,內置遺像或牌位、魂帛。靈轎左右有小樂隊伴行,哀樂曲調不絕於耳。靈轎之後,依次是送葬賓友、靈柩、哀樂隊、二十四孝牌、孝眷、族黨戚屬,最後是挑晦飯和「百子千孫」燈籠的人群,孝男有幾個,便挑幾擔。送葬隊伍中還須有人專門撒紙錢和放鞭炮。長樂縣的殯葬儀仗在福州方言區中是較為隆重的。隨後是靈轎、樂隊、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最後是抬著米時、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貧窮人家沒有這么講究排場,薄棺收殮後即葬,稱「起馬上任」,葬儀從簡。�
在閩南泉州,殯葬儀仗以開路神為先導,接著是橫彩,紅白各一面,出殯時,白色橫彩在前;歸虞時,紅色橫彩在前,上書「某某出殯儀式」,用兩桿竹竿撐著。隨後是孝燈、吉燈各一盞,上書「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孫則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虛增一代)。出殯時孝燈在前。接著,依次是大鼓吹樂隊、銘旗(由女婿、子女婿贈送,上書死者姓名、官銜等)、鼓樂什音鈸鼓、魂轎(共兩頂,一頂放死者遺像,一頂放死者魂主)、親友族人的送葬隊伍、靈柩、孝眷,最後是鼓吹樂隊。靈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紙龍頭,從龍頭拉出兩塊白布條,俗稱「龍須」。由孝眷中兩位長者各拉住一塊布條,俗謂「拔龍須」,「龍須」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孫女婿,俗謂「龍目」。靈柩後面也拉有兩條長白布條,由孝眷及親友拉住,俗謂「挽留」,以示惋惜哀傷之意。在晉江,一人鳴鉦先行,一人沿途壓紙錢,又以一人鳴鉦為先導,依次是銘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轎、靈柩、喪眷及送葬賓友戚屬。隊伍中間有挽軸、花圈、樂隊、高蹺、舞獅隊、拍胸隊,舊時還有馬戲、裝閣等。在安溪,以火把為先導,有幾個孝男舉幾把火,寓意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隨後,依次是僧道引魂、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當然,在儀仗隊中少不了靈轎、挽軸及樂隊等。在漳州詔安,女婿提燈、舉傘、撒紙錢為先導,隨後依次是靈幡、彩旗、鑼鼓、八音、輓聯、銘旗、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等。�
在閩西寧化,殯葬儀仗以鼓樂、銘旗為前導,紙扎祭品及實物祭桌、靈轎隨行,送殯親友執紼列前,女婿、外孫各戴白帽,腰纏黃帶,族親各戴黃帽、腰纏黃帶,順序行進;後面是披麻戴孝、腰纏麻索、腳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寧,送葬隊伍被用兩條白布攔在中間,緩緩而行,前為白彩開路,接下去是高照、銘旗、輓聯、魂軸、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在永安縣城,舊時出殯隊伍進出城門多擇東門或西門,俗傳「東富西富,南窮北絕」。當地還有所謂「取上」規矩,即殯葬時,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這樣福運才不會隨著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隊伍中以煤油燈為先導,靈柩若用車運,上下車時,親人往往要高喊「父(母)親跟我們走啊!」到了墳地時,也要高叫:「父(母)親到了!」在連城,殯葬隊伍的前導為燈籠、火把,依次是鑼鼓、執事牌、靈轎、靈柩、孝眷及送葬隊伍等。在漳平,撒紙錢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燈籠、魂亭、銘旗繼之,吹鼓手、白帳(或花圈)隨後,孝眷及送葬親友殿後。� 在閩北,出殯儀仗也相當隆重。建陽一帶,出殯儀仗一般是高照前導,鳴鑼開道,嗩吶隨後。接著,依次是開路神、旗幡、銘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擔、香亭、靈柩、樂隊,最後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孫捧遺像走在隊伍最前頭,其次是孝燈、招魂幡、吹鼓手、輓聯、銘旗、香亭、魂轎、靈柩,孝子執孝仗隨靈柩之後,媳婦乘竹轎尾隨。�
在閩東,出殯儀仗也十分鋪張。志稱:「豪富者出喪更以紙扎一神像,約高二三丈許,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為前驅,俗稱開道神,並導以燈繖、彩旗全付儀仗。有職銜者則盛列銜牌,繼以顏亭、香亭、誥封亭、大小鼓吹及洋號鼓等,間有僧眾以鐃鈸和之。期功之親則分別執魂幡銘旌等,賓朋執紼步隨,延長幾里余。末後一魂轎,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數十人乘素輿哭送,俗稱白轎。報本之禮,費雖巨,而俗不以為嫌。」� 莆仙一帶(特別是山區)的出殯較為簡朴,既不放鞭炮,也沒有樂隊鼓吹。出殯隊伍以「草龍」為前導,「草龍」即用稻草捆紮成龍形,焚其端,使其冒煙。緊接著就是撒紙錢、靈柩、孝眷及送葬親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嘩,整個葬禮庄嚴肅穆。與其他縣市迥異。�
福建許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稱半路祭、攔路祭)習俗,即親戚故舊或受恩於故人者,為答謝其生前恩德特於殯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稱:「親賓設幄於郭外道旁,駐柩而奠途中。」靈柩到時,須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並以白布等作為答謝。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順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後才是親戚故舊,路祭的次數只能是單數。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後「回龍」途中進行。� 送葬途中,靈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時,只能把棺材放在兩條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撐住,棺夫忌說很重,俗信否則會越來越重,送葬隊伍即使走錯路,也不能回頭,忌重復路線,只能繞遠路。有些地方靈柩由小路經過某些村莊時,要停鼓息樂,孝眷脫孝帽、逢人行禮。� 送葬隊伍中的賓友和族人,大多隻送到村口即返回。喪家要給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禮物,諸如用紅紙包裹的幾個硬幣、紅織帶、手帕等,討個吉利。喪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屬賓友也要給「紅包」等禮物,在政和每人分給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餅的),寓意「發達」(「發」與「劃」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