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古代過重陽節

古代過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3-31 10:15:05

『壹』 重陽節古人有哪些風俗 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風俗

導讀:重陽節自古就有,據史料記載,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所以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歷經那麼多個朝代,已經形成特定的風俗習慣,那麼重陽節古人有哪些風俗?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風俗呢?想知道古人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重陽節古人有哪些風俗

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的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我國古代,到了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每當重陽節來臨的時候,人們都會登高山,登高塔。杜甫的《登高》就是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賞菊喝菊花酒:九月是菊花盛開的節日,萬物蕭瑟,而菊花依舊傲立在北風中,帶給人了溫暖。所以每到重陽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賞菊,喝菊花酒。

插茱萸:插茱萸是重陽節的風俗,古人認為重陽節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他們還會把放進茱萸香袋裡面,隨身佩戴。

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風俗

1、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3、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4、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5、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貳』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的為什麼會有辭青這樣的別稱

賞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在古代,人們有在重陽節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和古人對山的崇拜。爬山的「辭青」也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節爬山的「辭青」,對應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

爬山的「告別綠色」也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節爬山的「送青」,對應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一般來說,重陽節是思念親人的節日。

『叄』 古代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古代重陽節的來歷睜蠢

此習俗源自東漢。傳說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初九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在他家鄉,他應立刻回家,只有讓鄉親們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裡面插上茱萸,然後全都外出登高,飲孝源菊花酒,才能躲過這場大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讓家鄉人全部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已死了。費長房說這些動物代家鄉人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至今。

重陽節,為每悉慎陪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肆』 重陽節古人要干什麼

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的一個敬老愛老的日子。你知道重陽節古人做的事嗎?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重陽節古人做的事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重陽節古人做的事
重陽節習俗1:賞菊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重陽節習俗2:飲菊花酒

我國古人在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可祛災祈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飲菊花酒。

重陽節習俗3: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節習俗4: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習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各地習俗
就貴州而言,如黔東北的土家族較為重視,重陽節時要打糯米粑粑,磨豆腐,祭“家虎”,不少地方還流傳著“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諺呢。另外,貴州一些地方有將米花、黃豆、茶葉、炒米等一鍋煮,做成“豆茶”的習俗,聽說種類頗多,如清豆茶、紅豆茶、白豆茶等。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人晚上過重陽節,因為白天忙於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吃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重陽節吃的水果
柑橘

橘子常與柑子一起被統稱為柑橘,顏色鮮艷,酸甜可口,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水果之一。橘子性平,味甘酸,有生津止咳的作用,用於胃腸燥熱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於腹部不適、小便不利等症;有潤肺化痰的作用,適用於肺熱咳嗽之症。橘子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心臟興奮,抑制胃腸、子宮蠕動,還可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減少微血管出血。橘子對減肥有利。

橘子富含維生素C與檸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後者則具有消除疲勞的作用。如果把橘子內側的薄皮一起吃下去,除維生素C外,還可攝取膳食纖維——果膠,它可以促進通便,並且可以降低膽固醇。橘皮苷可以加強毛細血管的韌性,降血壓,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

石榴

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形狀如瘤,皮內有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兩種。鮮艷奪目的石榴紅如瑪瑙、白似水晶,十分惹人喜愛,石榴鮮食味甜微酸,加工製成飲料也清涼可口。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維生素的含量要比蘋果高出很多倍。

石榴汁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潰瘍、軟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多種功能。可防止冠心病心病、高血壓,可達到健胃提神、增強食慾、益壽談話派延年之功效,對飲酒過量者,解酒有奇效。

板栗

板栗雖然不屬於水果類型,但是吃板栗功效作用多,尤其適合重陽節吃。10月份是栗子的上市季節。板栗又叫栗子,是一種補養治病的保健品。中醫學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消腫等功效。板栗中所含的礦物質很全面,有鉀、鎂、鐵、鋅、錳等,雖然達不到榛子、瓜子那麼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蘋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很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此外,栗子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也非常豐富,能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佳品。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主題作文300字

2. 古人重陽節習俗

3. 重陽節作文800字

4.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伍』 古人過節,比我們還接地氣,他們是怎麼過重陽節的

1、登高:

古時候,民俗在重陽有登高的習俗,故重陽節也叫「登高節」。流傳此風俗習慣起源於漢朝。唐朝文人墨客寫下的登高詩許多,基本上都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便是寫重陽登高的名作。登高所在之處,並沒有劃一的相關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在福建莆仙,大家承襲鄉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中國古代就會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始出之點心、米果這類。宋朝《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那時候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鮮,遂成積弊」。明末清初莆仙作家宋祖謙《閩酒麴》曰:「驚悉新春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爛成綠粉濕,耀眼明珠一顆顆喚郎嘗」。近代,大家也把米果改革為一種很有特點的九重米果。將高品質晚米用溫水清洗,泡浸2鍾頭,撈起來控干,兌水碾成稀漿,添加明鞏(自來水融解)拌和,加紅板糖(兌水熬出糖濃液),然後放置籠屜於鍋上,鋪平清潔炊布,隨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多個時即熟出窩,米果面塗上食用油。此米果分九層重合,能夠解開,切割成稜角,四邊條理清楚,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鮮美,也不粘牙,稱得上重陽尊老的絕佳禮饌。

『陸』 古代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孝如。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巧扒啟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此友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柒』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源於天象崇拜,是根據上古時代,秋季豐收後祭祀演變而來的。重陽節的傳統風俗有:登高、賞秋、賞菊、懸掛葫蘆、佩茱萸、放紙鳶、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認為在重陽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一:懸掛葫蘆🌹✨

重陽節有懸掛葫蘆的傳統風俗。民間傳聞,葯王下凡到人間時,毒蟲亮卜磨橫行、瘟病四起。為了解救眾生,他將自己的神葯裝在葫蘆里掛在眾人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因此留下了重陽節家門口掛葫蘆這一風水習俗。

而在重陽節當天,瘟氣降臨、凶毒四起,人們就會在門口懸掛各式各樣的葫蘆以鎮凶化煞、祛除病氣。其中,尤屬黑曜石葫蘆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當多有關於鎮宅或避邪的黑曜石聖物或佛像。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捌』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是在哪個朝代古人怎麼過重陽節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是在哪個朝代?

重陽節正式被定為民間節日的朝代唐朝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這一天的,重陽節也是屬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的。
根據史料記載驗證可以知道的,重陽節是起源於上古時代的。在古代,重陽節是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等活動的。
在《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所以說,重陽節正式被確定為民間的節日是在唐朝時期。

古人是怎麼過重陽節的?

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一:登高望遠
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屬於附加活動。此風俗始於東漢。
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二: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三: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古人過重陽節的習俗四: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

閱讀全文

與古代過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