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父母死後如何守孝有哪些風俗
在古代,當父母仙逝以後,子女有守孝的傳統。古代中原文化認為,父母死後,子女要迅速通知有關親屬和鄉里鄰居。唐宋以後,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鄉鄰報喪致哀。 奔喪,古代漢族認為,接到父母喪訊後,兒女應首先以哭來回報使者,然後詳問父母死因,問畢又哭,哭畢即應上路奔喪。奔喪路上,應該吃素。早上見星而行,晚上見星始止,不避晝夜。臨到家鄉時,應"望鄉而哭",若是奔國君喪,則"望都而哭"。因病殘、臨產、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喪的子女,則應寄物以吊。 追悼儀式 入葬死者之前舉行。古代漢族的追悼儀式,多由族長、巫師、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紹死者一生的功績,希望死者靈魂能保佑子孫後代發達興旺。 二次撿骨葬 我國南方、東北和沿海地區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種葬俗,大致有三類:先土葬後撿骨;火葬後再撿骨;同葬後再撿骨。 崖葬 包括懸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漢族和南方許多民族。如懸棺葬的主要特徵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絕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開鑿橫龕直洞;或在峭壁上鑿孔釘樁以放置棺木。 火葬 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之一。 居喪守孝 古代漢族在埋葬死亡親屬後,還有居喪守孝之俗。居喪期間,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納妾,不行房事;上層貴族出入不能走正門,上下不能走中階;孝子應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內要求做到"言而不語"、"對而不答"、"不與人座";前三日不飲食,前七天內只能吃粥,七天後才能吃蔬菜水果,過"二七"14天後才能吃肉。一般認為,居喪三年之內都不宜飲酒。三年期滿,要舉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後方能起靈除孝。 掃墓 有的也稱"掛青"、"上墳"、"掛紙"。實際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遺存。漢族、仫佬族、侗族、瑤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墳祭祖。 現在漢族還普遍保留著此俗。掃墓時,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著一席豐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陳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紙錠,一面叩頭行禮,然後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則只端一兩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紙錠;再次的人家,則只焚化紙錠,或掘幾杯泥土,捧堆在墳頂上,再隨便折幾支嫩綠新枝,插在墳上。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詔書,著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在戲劇里可以看到,有的戲里武將穿半邊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後,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別起用,名為「起復」。而起復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退休以後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譬如說喪其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B.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如下:
1、老萊娛親。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2、嚙指痛心。
曾參在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百里負米。仲由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聞雷泣墓。王裒的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C. 古代孝敬父母的例子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D. 父母去世了,子女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喪葬禮儀。
作為服飾,綾羅綢緞是華服的衣料。棉麻粗布是縫制窮苦勞工的便裝的。
在民間,有不成文的「丑孝」之說。意為喪失至親,哀傷之至,無心妝容。所以,孝子不僅僅「披麻戴孝」,身穿麻衣,頭纏(戴)宣紙白布。其它美化,裝飾性的飾品也要暫時摘下,不施脂粉,是為「丑孝」。同時素食,少吃飲,頷首戚眉,輕言寡語,不做歡喜狀。孝家路過之處,旁人主動退讓,注目,以示關切。
E.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生前孝,是發自內心最給自己的,死後孝則是外化給他人看的。
生前和死後,只要是人類或生物,都會面臨這樣的結局。關鍵是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樣的生前或死後。
中華文明延亘了五千年,尊老愛幼、扶老攜幼,一直是我們的民族美德。贍養老人、善待老人也是我們晚輩們應盡的義務,是一生下來就被天然賦予了的。只要是我們還有一顆跳動的心,只要是我們還有一口吐納的氣息,我們就有必要保持忠孝仁義、廉恥孝悌。
而且,我們民族的傳統最是看重這個觀念,也總結出了早已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中華文明的孝文化中,各式各樣的孝悌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贏取了民族的最大共識。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在我個人看來,生前孝才是真的孝,也是兒女晚輩發自內心的、純粹的孝道、孝義,萬事做在老人在世之時,讓老人家盡享天倫之樂,含飴弄孫,膝下承歡,給老人以最好的撫慰和寬懷,哪怕僅是一口吃食,也要讓老人家心滿意足,喜上眉梢。
當然也有死後孝的範例,不然的話,題主也不會發出如此一問。我本人就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一個老人得了病,子女們卻總是尋找各種借口遠離,反過來心心念念之間執著惦記著老人家的那點兒體恤錢。甭管老人遭了多大罪,總是漠不關心的樣子,即便就是到了床前,也是呵斥怒焰,像對待階級敵人一般,把老人家當成了前世的冤家,真難為了當初之時,老人家怎麼含辛茹苦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TA養育成人。
羊羔尚且跪乳,烏鴉亦知反哺。你這不忠不孝,難道還不如一個畜生和動物嗎?
人世間總有感人至深的總結和歸納。我個人經常對那句子女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淚目,甚而潸然涕下,涕泗滂沱:
嚴格來講,對父母生前孝和死後孝是不能分開的。人這一生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一個也不能少。對父母的孝,也是一個也不能少。
那麼,怎樣做人才是孝呢?夫子在《孝經》中提出了五條,我們來看看,並對照一下今天這個時代。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意思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侍奉雙親,居家過日子要把對父母的尊敬放在第一位,贍養老人要以父母快樂為第一目的,父母生病了就是你的心病,父母不在了就是你的心痛,祭祀父母要莊重肅穆嚴格禮俗。做到這五點,才算是一個孝子。
今天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但孝的主旨卻不可以變。父母的思想與節奏一般都會落後於這個時代,作為子女千萬不要以父母不懂而有教訓之態,因為尊敬尊重父母是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的,父母不懂高 科技 (比如手機、網路)我們要耐心教,小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不都是父母耐心教習的嗎?不要將自以為的快樂強行加給父母,要多理解父母,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快樂,然後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生病了,要把身心都侍奉床前,不是單單把錢打給醫院。
父母不在了,誰都會心痛,但怎樣放在心裡卻是一個問題。在整個傳統 社會 ,是三年守孝期制度。當然在今天,這個守孝時間定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我都跟孔子激烈地討論過這個問題。孔子定守孝三年,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而為人,起碼三歲之前是完全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守孝三年是為了報兒時三年養育之恩。夫子的道理沒錯。
孔子也給我們中華兒子提供了一個折衷方案,我們來看夫子說得有道理嗎?在《論語》中,夫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謂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孝不孝敬要看你的心裡有沒有父母;父母不在了,(不能守孝三年),要看你的行動,如果三年都能夠嚴格按照父母的道理去為人處事,這才稱得上孝。不要糾結於「三」這個數字,三在我們的文化里是個約數,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夫子講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實就是你的一生都要按照父母的為人之道去為人處事才算得上孝,知行合一在夫子這里早已如是。
談孝道的最後一點——祭。人這一生其實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現代 社會 太重視看得見的部分,而忽視看不到的,對生命也如此,一句「人死如燈滅」成為現代人忽視死亡與祭祀的主要理由。現在國家將清明節定為全國法定假日本質上就是恢復祭禮的表現,這是在國家層面上對祭禮的認同與支持。夫子重視祭祀,被不少人詬病為這是夫子的職業要求,甚至某些人認為夫子重視祭祀是為了「司祭」這個工作的利益,實乃以小人之心度聖人之腹。
一個失去象徵的世界,儀式感的匱乏使一切存在只剩下存在本身,這是藝術、生命的無奈與敗退。這個由科學思維撞擊所形成的儀式感支離破碎的世界,藝術、生命對之幾乎無可奈何。以至於科學這400多年的發展行至今天,幾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無神論者,都被赤裸裸的真實收拾了。我們總得剩下點什麼吧?!祭祀就是飽含儀式感的 社會 情感 留給我們最後的一塊「遮真布」。
祭祀與鬼神無關,更與迷信沒半毛錢關系。我們的世界裡幾乎從來都沒有鬼神的地位,連孔子也從來不語「怪力亂神」,即便鬼神存在,孔子也教導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老人家智慧得很,什麼都看明白了,但為什麼他依然把做一個司祭作為自己的理想呢?夫子的「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必須虔誠地篤信父母和祖先真的存在一樣,這是讓子女們不要忘本,子女不忘本子孫才能不忘本,我們這個民族才會不忘本,民族的血脈才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
夫子當然明了這些,他知道他最本質的工作就是要保持這種儀式感,他的目的是為了民族文化的血脈不斷。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靈的肅穆與庄嚴,虔誠地篤信不僅是對祭者的心理暗示,更是要做如此給後世子孫來看,讓一代一代的人模仿儀式並繼續傳承,這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並富有人情味。
所以,明白了祭祀的本質,也就通透了整個孝道倫理的最後一環。祭祀是明知無有之事也要為之的事情,目的不是表演,是文化傳承,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聖人之心了。整個中華文化就是孝道一以貫之的文化,「生老病死祭」一樣也不能少,我們的民族文化才會更久遠,更有生命力。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我回答如下:生前孝是真孝,是大孝,是孝人;死後孝是假孝,是小孝、是孝鬼。
第一,生前孝是具體的。或端茶倒水、或掐頭捶背、或請醫看病,都是為了老人能夠好好活著,延年益壽;死後孝是虛假的,祭奠先人,或燒香磕頭、或念經念佛、或掃墓獻花,那一樣祖先能用得上?只不過是哄鬼,遮人耳目罷了。
第二,生前孝的是真人,是父母,是具體的老人人;而死後孝的是墳墓、是死屍、實際是已經不存在的鬼了。
三是生前孝的是油鹽醬醋茶,管的是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死後孝僅僅是幾張冥幣、幾張燒紙、幾朵紙花,幾個金斗銀斗、金山銀山等紙糊的東西,一把火,就什麼都沒有了。
生前不孝,死後胡鬧。就是老百姓對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分別。如果老人活著不贍養,不孝順,人死了卻大操大辦鬧排場,這不是真的孝順,而是胡鬧台。
回復誠邀: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這二則的區別在於,生前的孝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報恩。是憑善心做子女的份內事。
換言之:死後的孝形態各異,當然也是盡孝,各有各的道理無可厚非。
我們說: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正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生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麼樣對你!
以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閱歷來說,當然是生前孝重要,生前孝和死後孝的最大區別是:一個做給自己良心看,一個做給別人看。父母生前盡孝的人,捫心無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讓父母安享晚年,盡度餘生,這樣的人福報無窮,後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將來也會在父母膝下承歡盡孝;死後孝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生前不孝,生前不孝順父母,死後在父母靈前大操大辦、哭天抹淚,有什麼用呢,何況種種表現都是假的、虛偽的,都是做給不了解情況的看的,自己的父母又能享受到什麼呢,這樣的人根本也不會想念父母,巴不得父母早赴黃泉路,所以說我認為沒有死後孝之說,這只是不孝順父母之人的牽強附會之詞,生前孝敬父母之人,父母去世之後,才會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的含辛茹苦養育之恩,個人見解,不全面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生前不孝,死後孝,在是假孝,是做給別人看,要孝就父母還在人間就認認真真的孝,真心實意的孝。請不要做虛情假意的孝,死後再假悲傷,花費再多的錢,都不起作用,做人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微笑善待一切。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孝,
孝不是轟轟烈烈做給別人看
更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愚孝
孝存在於平平淡淡的財米油鹽中
存在於順老,存在於敬老的心中
孝順不是能給父母多少錢
孝順不是能給父母買多少豪華的衣服
其實,人老了不須要這些
人老了須要陪伴和問候
哪怕一個電話一聲問候
老人們都很高興很心慰
生前孝和死後孝有很大的區別
父母活著的時候哪怕給父母倒一碗開水
也比父母死後燒很多紙錢重要
生前孝父母能知道
死後孝父母能知道嗎?
父母活著不孝
等到父母不在了
哭的震天震地有什麼用
死後孝父母都是一些做給別人看的
都是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些人
都是一些帶著假面具的人
其實孝與不孝不是別人說了算
孝順父母是發自內心
孝敬父母不能攀比
個人盡個人的心自願
我們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我們就是孩子們的老師
我們怎麼做孩子會跟著學
請珍惜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別等了!別等到父母不在了孝順
等別父母死後在孝順就晚了!
生前孝,才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孝,老人生前能享受,兒女對他/她們真正實在的孝,才是真心實意實意出於真心的孝。
但是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特別在農村表現較嚴重,老人活著不管不顧,死了大操大辦,此類孝是做給別人看的,從表面看來,彷彿對去世的老人一片孝順之心,其實這一切全部都是假的。
這兩種孝上面一種才是真孝,下面是假孝,這就是本質上最最大的區別。
答: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這比較容易區分。生前都知道!在父母需要的時候能夠幫助!平時常回家看看,或去電話,微信問候!比較困難的時候會主動給父母貼補一一
。死後的孝是做給別人看的!平時又的根本不菅父母的生活⋯而死後卻大擺喪宴,又的農村風俗還數天,數夜!耗巨資!這是叫厚葬薄養。不用多說例子不少!這就是區別!我代表自己觀念。[玫瑰]
生前孝,才是真孝!是對親人的關愛和照顧。親人才會感到溫暖和親情。
死後孝,只是形式!是對外界的展示和表白。再孝也只能是」子欲孝而親不待」。只會減輕自己內心的愧疚和增加一些心理補償。
孝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人們常說要和不孝的人少打交道。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麼會和朋友有誠心呢?這里說的孝主要是生前孝。平時要多抽時間多去看望看望父母。說些家常里短,問些父母關心的話題。父母有那些擔心,有什麼憂慮自己要瞭然於心。父母年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關心父母的身體 健康 最重要。父母病了,要盡量照顧好。盡快使自己的父母心情愉快,減少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也改變不了,但我們盡了心就是盡孝了。
至於死後孝,量力而行就足夠了。沒必要大操大辦,辦簡單的喪事也是盡孝!
F. 父母在世時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上墳合適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吧,父母在的時候,你巳經盡到了做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從這點上來說、我非常替你感到欣慰和高興!在父母晚年的餘生時光!你陪伴他們度過最後的日子!這是非常令人感動和佩服!你是有孝心有愛心的孩子!
另外你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該做的事都做了,也送了父母們最後一程!現在因為工作的關系!常年在外奔波,及少回老家為過世的父母上墳燒紙,內心深處感到很糾結和矛盾!我勸你不要想太多或者有思想顧慮!如果沒有時間回去給父母上墳,你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地給他們燒點紙錢,說一些想對父母說的話,我想他們是不會責怪你的。這種情況不止是一個人,全國有千萬個,為了生活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外面打拚事業!
我也與你一樣!父母在世的時候,為了生活奔波勞碌!當送走了父母的時候!忍著悲痛的心情繼續前行!懷揣著對家鄉的嚮往、對父母的思念!依然在異鄉生活工作打拚!內心深處無數次夢想回家鄉!給過世的父母們上上墳、燒燒紙,對他們說一說心中的酸甜苦辣!可是時間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機會,也會有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事情!盡管內心深處感到很痛苦和無奈!我們只能在異鄉夜深人靜的時候,給他們燒些紙錢,心裡默默祈禱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自從父母們去世致今十年整,我一次都沒有回去給他上過墳。但是我並不遺憾和愧疚!因為他們在世的時候,我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最後希望你能放下思想包袱和不安,父母們在世的時候,好好的孝順和照顧、要比那些假孝子強一百倍!有些人就是:父母活著時不孝!死了亂叫。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做,天在看。
最後祝你一切順利!生活開心快樂幸福!
父母在世時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上墳合適嗎?
但你說在外面很多年沒有來跟父母上墳,你的父母埋葬在老家山坡上還是在公墓?如果在公墓的話,每年都會有人去管理,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最低兩三年來上墳一次,如果在山坡上的話,一年過清明節要抽一點時間回去跟父母上墳才行,現在清明節國家也放假。如果在山坡上你不去上墳的話,父母的墳上面生了大樹,這樣是對你不好的,對你已過世的父母來說,好像你不管他們了。雖然心中你是孝順他們的,你也抽不出這個時間,但想盡辦法還是一定要來上墳才行。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記得跟父母供飯,也代表你還心中記得你的父母。當然這也是各個地方的習俗,在我們這邊是要這樣做的。
也不知道你們那邊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這邊我就知道了幾個人家的祖墳上面生了樹,沒有人去管理,後來後代就生病,去找一些懂的人查才知道那是那個原因。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就是,我們那個大家族有一個大嫂家有一個祖墳,被牛弄壞了一半。後來那個大嫂的手半邊就動不了,請人來查過後知道是那個原因,修整好之後那個大嫂的手又好了。
從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生了兒子,就是希望老的時候有人養老。百年之後希望逢年過節有人供飯,清明節有人去掃墓,也就是說這一家人還有後人,這就是人們所期盼的人生規律。
這個事情不要去赳結,沒關系。
做為兒女,父母活著的時候盡量孝順孝敬,盡自己的能力吧,讓父母活著地時候,盡量享福也就夠了。
我和你差不多地情況,也是在外地打工,也是沒有時間回家上墳。
記得父母去世地時候,那些長輩們和我說,不用按我們這里的風俗,因為我不在家,要按我們這里的風俗,我得在家守孝一個多月,那樣我就沒法回單位上班。
記得那些長輩們和我說,把父母平安送入土下就行了,入土為安,該回去上班就上班吧,關於上墳地事,什麼時候有時間什麼時候上墳就行了,也不用按年節來算,長輩們這么一說,我心裡好象得到了安慰。
不知你們那裡是什麼風俗,我們這里長輩們也是做了修改,以前可不是這樣,他們也是如時俱盡。
以前如果家裡有兒女的,逢年過節不上墳可有說道了,最可氣地是,人家明明有後人,有些人偏偏說,這家沒上墳的,絕戶了,這個話最難聽。
所以說,我們這里不管孝子還是不孝之子,逢年過節都去上墳,一般情況都是為了這句話上墳而上墳,上墳都是給活著的人看的。
如工作忙不去也合適,可以理解,畢竟入土為安了,加之現都是公墓,墳頭上也沒雜草,也不用添土什麼的,看著我說這話好像不近人情,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現我說說我的父母,我為什麼說不去也合適,我父母都是是文明人,他們說活著時孝順點,千盞萬盞到墳頭,不如一口到喉嚨,等他們走了去世了,叫我們兄妹幾個別哭、別燒紙錢、別上供(就是做齋飯)並且說那都是騙人的,他們生前就是這樣遺言給我們兄妹幾個的,當然我們兄弟姐妹每逢正月初一和清明節,拿著鮮花,都會去墓地看望拜祭他們老人家………
我父親去世30多年了,我總共才去了三次,一是路遠,二是麻煩,三是沒空,我也不燒紙或其它什麼祭拜。我感覺沒什麼意思,老人活著時多順著點比什麼都好!我對我的家人孩子說了,我死後遺體捐醫學院,供教學用,能用的全用了,不能用的燒了,不留任何東西,不用祭奠。
心裡有爹媽,到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可以祭典。記得我老父曾經多次向我們說起過世的爺爺奶奶。他講的就是故事,這些讓我們記憶深刻,甚至聯想。父親在天津,一生中回老家次數不多,但是他對父母的懷念已經深深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父親最後一次回家是我們兄弟四人陪同一起去的,父親領我們到他出生的老屋,到埋葬地祭典。那已經是一大片樹林,墳塋已經深埋,我們都跪在地上,腦門頂著土地,深深的吸氣,那是我們永遠懷念的土地,那是我們的根。
這個怎麼說呢?按你說你確實盡到孝心了, 去世了你離得遠不能上墳,清明節的時候給家裡近親打點錢讓他們給捎著就是。那也得偶爾回家去父母墳墓看看念叨念叨。
我老娘去世好多年了,都是哥哥嫂子去上墳,我們老家那兒有說法閨女上墳窮娘家,所以我哥哥不讓我們去,我們就給他錢讓他們上墳用。
個人淺見,不一定對。
我個人覺得,父母活著多孝順,死了以後可以隨意。
人死如燈滅,你燒多少紙,他們也未必花得上。
不過,既然我們國人有這種習俗,我們生在 社會 中,也不應該完全脫俗,隨意吧,有時間還是應該多去看看,生活中有什麼委屈和父母念叨一下,不管他們是活著,還是故去,畢竟還是父母。在這個薄情寡義的世界裡,除了父母,沒人真的在乎你。
還是要上墳的,我不知道你老家的風俗習慣,我老家的風俗習慣是,如果不能回家上墳的,可以在十字路口燒紙,紙錢上寫父母的名字(意思就是讓ta們收錢的意思),這些雖然都是迷信,但也不得不信,因為我爸爸就經常夢見過世的爺爺,說夢見爺爺問他要錢,因為爸爸住在農村,清明和爺爺的忌日,爸爸都會去上墳燒些紙錢的,按爸爸做的夢來說,是說爺爺在另一個世界缺錢了,沒錢買東西了,每次爸爸說時,就跟爺爺真缺東西一樣,所以爸爸第二天馬上會去墳前燒些紙錢的,說給爺爺花,缺啥少啥讓他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買,反正農村燒紙也方便,不像城裡不方便,題主可以在路口給逝去的父母燒些紙錢,安慰逝去的老人,也是安慰自己吧。
我是50年代的獨生子女 ,父母都是我和我的子女和老公一起送走的,我就是在忙也會想盡辦法去按照節令,為我的先人燒紙上香,從不找任何理由減少一次,包括我的未見過面的公婆,一次不落的去祭奠。我的生活很好,我自己認為這都是自己給自己再積陰德。
G. 父母去世後兒女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由孔子所創 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墳塋。據說這風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陽一帶流傳。 相傳,孔子是個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今淮陽)弦歌台上向弟子們講經,忽然,老家人快馬來報:「先生,大事不好,老婦人得緊病過世了!」 這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轟頂,孔子當即昏了過雲。他醒過來後,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隨手拿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向子路、顏回簡單囑咐一句,就隨來人火速往家奔。 孔子到家後,撲到母親床邊跪下大哭。一連幾天幾夜,他沒脫衣,沒睡覺,一直啼哭不止。到送葬的時候,他哭得嗓子嘶啞,累得腰疼腿軟,但還是要堅持送母親到墳塋安葬。家人們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棍子當拐杖拄著,由一個人攙扶著他去給母親送葬。一路上,他想著這一去就和母親幽冥路隔,再無相見的機會了,不由哭得更加撕心裂肺、泣不成聲、悲痛欲絕。 孔子是出名的知書達理的大孝子,很受人尊重,所以來幫忙送葬的人很多,人們見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覺得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者。老者想了半天,用手捋著尺多長的白鬍子慢條斯理地說:「白為素,素為凈,凈為純,純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對母親的一片至純至真的孝心。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失去依靠,自己連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們看到夫子的鞋後跟沒提上,那也有個講究哩,是說父母的喪事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急得連鞋跟也顧不上提呢!」 人們覺得老者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成了淮陽一帶人們效法的對象,並越傳越遠。久之,都固定為不可更改的殯葬禮儀,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