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蒸面

重陽節蒸面

發布時間:2023-03-25 03:28:22

『壹』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

春節的習俗和文化:祭祀神靈、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

元宵節的習俗和文化: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

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和文化: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

端午節的習俗和文化:如掛艾草、午時水、沐蘭湯、薰蒼術、食粽子、扒龍船等習俗。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七夕節的習俗和文化:七夕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等習慣。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中元節的習俗和文化: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中秋節的習俗和文化: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祭月、賞月、拜月。

重陽節的習俗和文化: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祭祀、登高、飲菊花酒等風俗。

『貳』 中國的節日飲食習慣有哪些

1、春節 正月初一(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大餅炒雞旦):

餃子、年糕、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2、元宵節 正月十五:

湯圓、餃子、面團子、生菜。

3、春龍節 二月初二:

吃燜子、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

4、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棗餅、寒食粥、寒食麵。

5、清明節 四月四日:

煮雞旦、驢打滾、麵茶、青團子、饊子。

6、端午節 五月初五:

粽子

7、入伏 五月二十六:

吃餃子。

8、天貺節 (中伏)六月六:

面條、曬蛋、干食、包子、焦屑。

9、立秋 六月十六:

吃餃子、吃瓜。

10、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

酸菜土豆湯、坨坨肉、苦養餅、洋芋湯。

11、未伏 六月二十六:

大蔥炒雞旦。

12、七夕 七月初七:

巧果

13、孟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

包子、餃餅、蒸面、粗茶淡飯。

14、中秋節 八月十五:

月餅、柿子、桂花、芋頭。

15、重陽節 九月初九:

喝桂花酒、吃重陽糕、品菊花茶。

16、立冬 九月二十二:

湯圓、餛飩、餃子、赤豆粥、黍米糕。

17、冬至 十一月初七:

吃餃子。

18、臘八節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19、小年 臘月二十三:

灶糖、餃子、火燒、關東糖、炒玉米、粘糕。

20、除夕 臘月三十:

餃子、雞、豬脷、魚、肉、蚝豉、蝦、年糕。

『叄』 重陽節飲食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飲食習俗】
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志,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漢《淮南萬畢術》記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可見,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飲之風興起,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此風更盛。茱萸酒的飲法有二:一是將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許鹽;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灑門戶間避邪。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說:「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惡。」嘉靖安徽《石埭縣志》:「飲茱萸酒,雲避不祥。」到了明代,飲茱萸酒南方更甚於北方。避不祥、避山嵐、避毒、避邪氣,是人們飲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稱。菊花,在重陽節,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飲酒之用。《西京雜記》不僅指明重陽飲菊花酒,令長壽;還介紹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此後,歷代詩歌、筆記,均有對重陽飲菊花酒的記載,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壽」。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之稱。
食「重陽花糕」。最早記載重陽美食的是《西京雜記》,書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楊雄《法言·卷一三》解釋曰:「餌,謂之糕;或謂之粢。」可見,餌、糕是同物異名。關於「餌」的材料,晉干寶認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飾以棗豆。這就是最早的「重陽花糕」。此後,歷代沿襲,同中有異。
隋唐時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時,九月九日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後,重陽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義。宋代,食「糕」之俗,益盛。《歲時雜記》記載:「二社、重陽尚食糕,而重陽為盛。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黃米糕,或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麥粉制的面糕和用黃米面制的黃米糕兩類,糕中可以加入棗、粟、肉等。
品種增多了,內容豐富了。宋代食糕,還出了不少的花樣。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豬羊肉、鴨子肉為絲簇飣,插上小彩旗,謂之「重陽糕」。又據《歲時雜記》記載: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以「鹿」諧音「祿」,取吉祥之意。明清時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異。北方,多「用棗蒸面糕,謂之花糕」;「花糕」的名稱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揚州人還將糖、肉、秫面雜糅在一起,蒸之為糕等等,不一而足。
時至今日,北方重陽之日,仍以黃米面蒸糕,綴之紅棗,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肆』 日照的民風民俗

1、過年習俗

海邊和西部山區有區別,基本上還是一個家族的從長到幼的次序挨個拜專年,到24點的屬時候,全家族的男性從家族裡最長的長輩挨次放鞭炮燒芝麻桿,發完芝麻後各自回家下餃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餃子。

2、買年貨

過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3、觀燈

元宵放燈的傳統民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

4、偷菜節

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5、舞獅



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伍』 重陽節漫思

家中幾位長輩都年事已高,雖說彼此住處相隔不算太遠,平時走動起來卻並不容易。只有到了過年或有重大喜慶的日子,我們才把長輩們接到一塊聚聚。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前些年,我都是把長輩們接到家中,專門為他們蒸一鍋長壽面,煲一缽排骨湯,炒幾個普通菜,讓長輩們邊吃罩腔高邊談。我和妻在旁侍候並快樂著!
長輩們都出生農民,在他們所共同經歷的那段飢餓歲月里,蒸面一直是他們嚮往的美食。我用這種古老的方式招待長輩們,既是想表達我的祝福,又是想喚起他們的記憶。長輩們於今豐衣足食,能否品出當年的味道呢?
去年重陽節,女兒帶著剛滿周歲的祺祺住在家中。為了省些麻煩,我沒接長輩們來家裡,而是給他們每人送去一份蒸好的長壽面。在給長輩們解釋原因時,我總覺得虧欠了什麼,打算下個重陽節一定好好補償。
今年的重陽節又到了,沒想到岳母大人因病住在醫院里。沒辦法,我又只好給長輩們每人送去一份蒸好的長壽面。
哎!到了我這個年齡段,苟且偷懶之心有了!顧此失彼的事也多了!
我這廂冷落了家中長輩,那廂卻應邀出席學校安排的重陽節老年教師聚餐。這對我來說似乎既打臉又滑稽!
太湖三中剛成立時,只有張秀勝、張以文、葉正順、李傳華四位老師年齡過了五十。物以稀為貴!學校領導為表示物尺敬意,選在重陽節請他們吃頓飯。我當年四十六歲,也忝列其中作陪。此後就形成了一個慣例:凡滿五十歲的教職工都有資格參加重陽節聚餐。
轉眼十一年過去了,太湖三中已有六名退休人員,我也由四十六躍升為五十七歲了!作為重陽節聚餐的老人,我越來越感到不安!
我仔細看了一下今年聚餐的人員名單:退休人員六人,五十歲以上在職的十九人,兩者之和幾乎佔全校教職工人數一半,並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攀升。如此規模的聚餐早沒有儀式感和莊重感了!
幾位剛剛邁進五十歲門檻的老師感嘆:「不吃這頓飯是不識抬舉,吃了等於承認自己老了,感覺有點心酸和彷徨!」怪不得毎年聚餐,女教師總是迴避,而我們這些男老見不到女老,內心也覺凄涼!
老不老既要看年齡,更要看心態。現代人心態年輕,並不服老,絕大多數五十歲以上的教師仍然精神飽滿奮斗在教學一線。這既是個人的追求,更是老齡化社會所需。五十歲這條「紅線」已經不合時宜了!
如何看待和把握五十歲的人生呢?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五十歲的年齡剛好到達折返點。站在人生這個折返點上,我們應該意識到:現在的我,才是最本質的我;現在的生活,才是圓虛最真實的生活。在這條連接昨天和未來的分界線上,我們如果找不到真實的生活,那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只有珍惜現在,才能救贖過去,贏得未來!
五十歲知天命,就是說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自己的脾氣和秉性;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責任;知道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知道什麼是「天命難違」……有了五十歲的「知天命」,才會有六十歲的「順耳」!
五十歲的人生閱歷和漸趨淡定的心境,有助於我們在回返的路上,去欣賞另一番風景!
古人倡導的重陽節「登高望遠」真是意味深長啊!

2019.10.21

【編者按】:作者感悟,值得思考。年過五十,從容淡定,陽光生活,人生的風景更美麗。

『陸』 山西磧口古鎮有什麼民風民俗先謝謝大家了

「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磧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磧口主要承載了黃河商貿文化和晉西北文化。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磧口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商業習俗。磧口歷史悠久的商會也有許多商業上的行規行風、公益事業、集鎮建設等方面的規矩。磧口當地居民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著晉西北的傳統民俗文化。磧口的民俗深深地紮根於磧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磧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九月中旬旅遊啟動儀式及紅棗節期間,有臨縣傘頭秧歌、社戲、道情等多項民間文藝及纖夫拉纖等民俗表演。
磧口歲時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進入農歷臘月後,人們就開始籌備「過年」,蒸年糕,擀豆面,沽酒買肉,置辦年貨,添置新衣。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家家戶戶翻箱搗櫃大洗涮,大掃除,夜晚鄉民用飴祭灶神,祈禱「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三十日為除夕,是日,鄉民們擔水、掃院、貼對聯、掛燈籠,壘「塔火」,上墳送年食,傍晚舉家團聚吃年夜飯,給孩子「壓歲錢」,燃燭放炮,燈火徹夜通明,老年人通夜不眠,謂之「守歲」。正月初一謂之「大年」,家家起四更,穿新衣,放開門炮。早晨吃「寬心豆面」,中午吃餃子,小輩給長輩行禮拜年,長輩給「歲數錢」。大年為一年之首,忌口舌,忌說不吉利的話,鄰里見面,互道「恭喜發財」。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民間最為熱鬧的節日。是日,磧口周邊村落的秧歌隊與群眾皆趕到鎮上,載歌載舞,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夜晚還有舞龍燈,掛彩燈,放焰火,鬧燈會。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在這一天達到高潮。
添倉節:農歷正月二十日,古稱「小添倉」。正月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此節日主要為祈願糧滿倉,面滿缸,五穀豐登。
春龍節: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抬頭」。當天,男剃頭,女剪發。
上巳節:農歷三月三日。當天清晨採得艾芽可入葯,亦可供針灸用。
清明節:清明之日為清明節。家家上墳祭祖。興食米麵糊煎,為兒童捏面「燕燕」、「蛇蛇」,用麻線夾棗串起,作為零食,並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另立門戶的子女,送父母大面燕,俗稱「送老燕」,意在報答養育之恩。
浴佛節:農歷四月初八日。舊時,縣內諸寺院舉行香火會以香湯浴佛。是日,風味小吃涼粉、碗脫最為暢銷。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吃軟米粽子。
天貺節:農歷六月初六。(貺,賜予之意)。合家吃一頓新麥子面,既嘗新,又謝天助豐收。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的節日。屆時,家家上墳燒紙,戶戶蒸面人。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家家戶戶燒月餅饋贈親友,出門在外者也要趕回過團圓節,全家人團聚吃菜餚果品,夜晚設案於庭院,擺放月餅、瓜果,俗稱「玩月」。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親朋好友聚會飲酒登高。多食軟米糕。
冬至:稱「冬」,亦稱「過冬」。是日,家家上墳祭祖,焚紙衣服,稱為「送寒衣」。人們多遲睡,熬煮食物吃,稱「熬冬」。
嘉慶節:農歷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佛教稱為釋迦牟尼成道日。是日,家家戶戶食「臘八粥」,俗稱「軟米粥」,並以粥供佛,以驅邪惡,討吉祥,慶豐收。

『柒』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中元節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流傳著很多關於中元節的傳說與禁忌,中元節也有很多的民間習俗我們可以去了解,以下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1

一、中元節來歷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民間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時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准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先人。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

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二、中元節習俗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

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是中元節習俗之一,中元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

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習俗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三、我國各地的中元節習俗

河北省: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廣西省: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x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2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

道教傳說

「中元節」之名起於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說法。道教經典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又將「三元」與「三官」相配,說天官神主賜福,生於正月十五。

道家以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屆時地官檢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動物的表現,以便定罪免刑。東漢《老子章句》引《道經》:「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又《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道教會舉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民間都會准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佛教傳說

中元是佛教的「盂蘭盆會節」,首創者據說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盂蘭盆」一詞來自佛教的說法,被稱為「屋蘭瑪納」(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懸」的意義,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為旨意,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替孤魂野鬼誦經布食。

在民間亦有很多形式別樣的「薦新祭祖」的節慶活動,其意義與「中元節」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節」(河北)、「田了節」(廣東)、「鮮果節」(布依族)、「搶豬節」(畲族)、「豐年祭」(高山族)、花衣節(廣東)、施孤節(廣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民間的這類節俗都是圍繞著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慶豐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開的。自魏晉以來,佛道融合,將神佛混為一體,已是民間普遍信仰。又因為這些活動基本都定於七月十五這一日子,所以它們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而形成今日饒富慎終追遠、博愛精神的「中元普渡」習俗。

中元節的真正來歷是什麼

中元節(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

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與風俗3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 中元節是怎麼來的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宮神祗。據說天宮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宮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宮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中元節的傳說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蒸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一企業將退休年限放寬至80歲央視財經 瀏覽:244
老年痴呆症和偏執行精神病 瀏覽:917
南京今年退休人員年審 瀏覽:188
廣州退休金2016新政策 瀏覽:901
外國影視化的公主 瀏覽:99
老人心律不齊怎麼辦 瀏覽:865
肥城退休人員二次報銷多少錢 瀏覽:536
退休返聘人員薪資結構 瀏覽:234
八度電影院怎麼打不開了 瀏覽:492
有尺度的 同志電影推薦 瀏覽:749
女主角叫麥子 瀏覽:965
風月by蘇他未刪版下載 瀏覽:277
長筒襪韓國電影 瀏覽:477
為什麼中老年人會容易得尿酸高 瀏覽:839
蘇州退休人員招聘後勤 瀏覽:943
14路末班車迅雷下載 瀏覽:993
隆化縣婦科全面體檢哪個醫院好 瀏覽:539
番禺區大石敬老院 瀏覽:201
韓國大寸度電影男主是個老師 瀏覽:509
青島市企業退休軍轉幹部補貼201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