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胡適:父母於子無恩
《胡適:父母於子無恩》
這是【意安安廢影舊文】的第19篇文章
1.自古忠孝難兩全
適逢又有一大撥青少年攢著拳頭,緊閉雙眼,狂奔著流向社會的大海洋,可是在高歌「敢問路在何方」的同時,細膩的小心臟里也嘹亮地響起了耳熟能詳的《論語》教誨:父母在,不遠游。
於是 你便有了麻花式的健碩糾結:都說小年輕志在四方,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什麼毛線都沒有成就就要回老家去蹲著嗎?要是不回去老爸老媽在家就成了四方盒電視的公益廣告裡面的「空巢老人」怎麼辦? 爸媽為你操勞了半輩子,一旦他們堅持要你回去「務實安分」地生活,你是要殺死你對這個世界還懵懂年幼的求知慾和狂妄沸騰的漂浮夢想,還是要殺死你對這個世界還懵懂年幼的求知慾和狂妄沸騰的漂浮夢想呢?
問題一旦出現,你好像完全沒有選擇? 自古忠孝難兩全。不回去就是不孝,回去就不能再忠於自己的內心。 這是似乎是一個永遠博弈不出結果的「倫理難題」。所以要麼,你選擇徹底妥協,要麼,你選擇拖延逃避。總之,你找不出真正對症下葯的良方。
除了「你回去還是留外「,還有」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這些個問題, 只要父母持否定態度明確表態,從小被教育「百善孝為先」的你,是不是都要為難得分分鍾哭出來呢?
2.父母於子無恩
一個出生於距今124年的中國「自由主義」先驅胡適就在和友人的書信中明確表達過:父母於子無恩。他認為父母在沒有徵求孩子意願的情況下,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可能是帶孩子來世間受苦,其次,如果孩子長大有種種陋習,對社會造成危害,那麼生為父母也會對社會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所以他主張,要教他養他,但是絕不居功,絕不市恩。 孩子將來如何待他,那是他自己的事,胡適身為他兒子的老爹,這些卻通通都是不管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來這世界上進行自我實現的。 父母不應該以「愛」為名綁架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的選擇和生活方式;而子女不應該以「孝」為名,或是懦弱地主動妥協,或是被動的抑鬱求和。
無論是哪種,都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因為就短淺的眼光而言,當前的妥協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折騰,去成全自己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所謂理想。只要往自己的心裡退一步,就不用冒著背棄主流的風險去投資一項「看上去很懸「的方案,正確答案似乎呼之欲出,無需多言。但是! 代價就是此後多年,你將永遠隱忍著自己蠢蠢欲動的慾望,左手疊加右手地按耐住胸膛左側的勃勃野心,記著是自己」自願吻別心上人,糊塗換來一生淚印,何故,原是痛苦傷心。「 (陳百強《等》)
而如果因為父母的外力,我又想起來胡適在這其中說道的一句話。他說, 我要我的兒子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順兒子。
何謂之「堂堂」,我想大概脫不了「坦然、磊落」的意思。 對自己坦然、磊落,就是要對自己的意願正常表達,努力實現,而不是倒幫助著外力自行扭曲;對外面的世界坦然、磊落,就是一旦有機會有能耐,我們就要做一些格局大一點的事兒,不只是為了自身吃喝拉撒,榮華富貴操勞本生,而是要想辦法為人類社會,為這個世界做點好事。 那麼這些,歸根結底其實都是你自己的事。除非你就是立志於做個殺人放火的反社會人士,那麼就請警察叔叔把你抱走,要不這些都是你自己的生活規劃,你的人生選擇,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來指手畫腳,就是你的老爸老媽也不行。
涉及自己的人生原則大問題,不妥協不退讓,不要再心理層面就首先覺得自己理虧,自己不孝,這點尤為重要。但是細節的具體情況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胡適也說,那麼既是「堂堂」的人兒,自不會打爹罵娘,對自己的爹娘毫無感情。 凡是還有點人性的,怎會對自己的爹娘沒有感情,如果不是害怕傷害了自己的爹娘,小年輕又有什麼為難之處呢?大可肥著膽兒去做不就是了嗎?這一大篇的文章也自然無從談起。 所以這就要考驗我們作為兒女的機智能耐咯。
最後,用羅胖說的一段讓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的話來結束這篇又臭又長的文章唄。
作為我們這一代,我們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我們既要堅定地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善意去抵擋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決定的干涉。而對於下一代,我們又要放過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哦,對了。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方的意思是原由,道理。
B. 胡思杜的生平
胡適1917年在安徽與江冬秀完婚,兩年後長子出生,取名「祖望」(又名「思祖」)是為了紀念胡適的母親馮順弟。又一年,女兒素斐出生(有說為紀念昔日戀人陳衡哲,陳昵稱莎菲),翌年,幼子思杜,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這天正好也是胡適的生日,取名「思杜」是為了表示對恩師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感激之情。
胡適為國家奔忙,長子思祖經常跟在身邊,幼子思杜經常跟在江冬秀身邊,但是一般父母都喜愛最小的孩子,胡適也一樣。在保存下來的胡適給胡思杜的信中就有許多父愛的語言,而且幾乎每封信都有他催促兒子給自己寫信的內容。
胡適「看見小三走路有點搖頭擺耳的神氣」,於是趕緊囑咐妻子「叫他自己留心,不要養成這種不好看的樣子」,又讓她多給孩子錢,「買書的錢,是值得花的」。但他不是溺愛,他是為了兒子的全面發展:
不要單讀舊書,英文要用功讀;我盼望你好好的用功,也許我能接你出來上學。要用功學英文。要保重身體;你是有心學社會科學的,我看國外的大學在社會科學方面未必比清華、北大好。所以我勸你今年夏天早早去昆明,跟著舅舅(即數學家江澤涵)預備考清華、北大…… 但思杜並沒有去西南聯大,後來他也到美國讀書了。思祖在美國讀書,這時弟弟也想來,作為父親的胡適當仁不讓地為他們做牛馬,「大兒子現在進了大學,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麼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書,替大兒子掙兩年學費」。此外就是盡量減少開支,讓思杜去了生活水平較低的美國中部。
胡思杜少年時候患有肺病,時讀時輟,所以胡適專門請家教輔導兩兄弟,其中有一個家庭教師,就是胡適的弟子,後來成為著名歷史學家的羅爾綱。
羅爾綱當過小學教師,對付小孩子有一手,把兩兄弟管教得服服帖帖的,其它老師教不了多久就要走人,羅爾綱一直教了五年,所以他對胡家也比較了解。在羅爾綱晚年著的《胡適瑣記》中,有一章提到了胡思杜,說他從小就有進步思想,比較愛國熱愛魯迅等等,這是他在有意替胡思杜澄冤,有政治上的企圖。當時的胡思杜只是小孩子,不可能有這么豐富的想法,他的舉動應該歸因於他生性比較活潑。胡思杜的堂兄胡恆立回憶他少年時,說他臉圓圓的,異常的活潑搞怪,常常妙語如珠,是大家的開心果。
胡思杜不怎麼好讀書,「善交朋友,好玩樂。」抗戰開始後,胡適赴美任駐美大使,1939年胡祖望赴美到胡適母校康乃爾大學就讀。胡思杜則隨母親避難上海,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這位竹姓朋友寫信給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胡適青年時在上海墮落過一段時期,他怕幼子蹈他復轍,於是在1941年5月安排思杜赴美,進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胡思杜在美國一直呆到1948年夏,他回國的原因據羅爾綱說是在美國染上了吃喝的惡習,被學校驅逐。胡適當時對這個兒子有一點惱火,所以胡思杜回國後,胡適的許多朋友替他介紹工作,都被胡適以不可勝任為理由而拒絕。後來胡適安排他到北大圖書館工作,裡面也含有要他多讀書長學問的用意。
胡適的家庭教育是相當開放的。「你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這「堂堂正正」除了人格獨立,就是他從美國學來的個性主義,包括生活、思想、擇業等等的完全自主。於是,擇業,思祖學了航空機械,思杜學了社會科學,胡適都沒有干預。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胡適的兩個兒子從小懂得禮節,生活儉朴。羅爾綱先生曾是胡思杜的家教,在他眼裡,思杜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少年:論舉止行為,對老保姆楊媽、在他家做雜役的小二,親如家人,一點也沒有闊少的架子;論天資,兩天能看完《水滸傳》,又唱得一口郝壽臣的好戲;論思想覺悟,小小年紀就「高喊打倒帝國主義口號」,「是非分明」。
胡思杜於抗戰勝利後返國,據說是被美國驅逐回來的。傅斯年後來讀了胡思杜批判父親的文章,氣憤之餘發表聲明說他:「因失學之故,養成不讀書的習慣,對於求學一事無任何興趣,且心理上亦不無影響。然其為人,據我所知,尚屬天性醇厚。後來適之先生在美期間,彼曾赴美就學,連續兩個大學,均未畢業,並於適之先生回國後染上吃喝之習慣,遂於1948年夏由在美朋友送其回國。」 且說回國後,胡思杜被父親安排在北平圖書館工作,那是讀書的地方,他果然埋頭讀書。又過了些年,北大校長胡適隨國民黨出逃,也是他走得太匆忙,把思杜留下了(一說思杜堅持不走,要留下來迎接解放)。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軍包圍,國民黨開展「搶救運動」,用飛機空運出陷在北京的專家學者。胡適作為國際名人知名學者,排在被「搶救」的第一批。但是胡思杜不願意隨父母南行,具體原因不明,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胡適夫婦沒法,留下一箱細軟,乘傅作義安排的飛機飛南京,後赴美國,1958年定居台灣。直至老死,沒能再見上幼子一面。 北京解放後,胡思杜到華北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政治部學習。胡適當時被稱為「資產階級唯心論的代表」,「國民黨的忠實走狗」,作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背負著與生俱來的罪孽。但他急切的想要融入新的社會,想要被新的政權肯定。於是他主動上交了胡適留下的一箱財物,並順應要求,努力「改造」自已的思想,表現十分積極。他寫了一份思想報告《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叛》,表示與胡適劃清界線,這一舉動得到了上層的贊賞,使他得以在畢業後能夠到唐山鐵道學院「馬列部」教歷史。
胡思杜的文章說:胡適「對反動派的赤膽忠心終於挽救不了人民公敵的頹運,全國勝利來臨時他離開了北京,離開了中國,做了『白華』,他還盛贊『白俄居留異土精神之可佩』」。「從階級分析上」看,胡適是 「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在政治上他是沒有什麼進步性的」,並開列了這位「戰犯」的種種罪狀,如「出賣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和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利益密切的結合」、「甘心為美國服務」等。自然,胡適也不相信這是兒子的真心話,他只是平靜地將剪報貼進日記中。胡適批註道:「小兒此文是奉命發表的」。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在《中國青年》等刊物上轉載,以此為契機,大陸方面興起了第一輪胡適批判高潮。其間許多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如湯用彤、金岳霖、馬大猷、朱光潛、梁思成等等,都寫了思想反省,表明立場。
1954年,兩個「小人物」批判紅學權威俞平伯,因為俞平伯是胡適的弟子。到11月份風潮又向胡適卷來,當時文藝界的兩個旗手周揚和郭沫若,秉承旨意,號召發動「馬列共產主義思想與資產階級唯心論思想的斗爭。」打倒「中國共產主義與馬列主義思想的最早的,最堅決的,不可調和的敵人」「當代孔子」胡適。
胡思杜以為與胡適劃清界線,就可以擺脫父親的陰影,無所扯絆的投入新社會去了。他顯然低估了胡適影響力,也低估了新政府的決心。新政府認為他是有罪的,那麼這個罪至死方休。
這場批判風潮持續了十個月,范圍廣力度大,徹底的把胡適批透了,以至於「胡適話題」變得不新鮮,在文革里人們也懶得抓這根辮子。胡思杜是「漢奸」「走狗」「賣國賊」的兒子,壓力可知。
胡思杜生命最後幾年唯一的親人是他遠房堂兄胡思孟,其他親戚如堂兄胡恆立,舅父江澤涵等,身份都是黨員幹部。胡思杜怕連累他們,不常往來,而胡思孟是個工人,目不識丁,沒什麼好怕的(胡思孟在文革中被打為「黑幫分子」)。
因為成分不好,胡思杜一直沒交上女朋友,三十好幾的人單身度日,他一直努力工作,盡量樂觀,以為會得到新社會的容納,但卻一直是二等公民。 他一直想入共產黨,到了1957年,中共號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他認為貢獻的機會來了,就積極主動的給他所在的院部領導提了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沒想到這只是「引蛇出洞」,一昔風去突變,他被打成了「右派」。他終於承受不了打擊,在1957年9月21日,這一天夜晚,絕望中他上吊自殺了。
留下一封遺書給胡思孟,滿紙辛酸:「現在我沒有親人了,也只有你了。你來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個同事,他會告訴你我的一些情況。你是我最親的人了,現在我已經死了,你不要難過。你能吃苦,耐勞。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錢,公債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學的話,供給他們上大學。一個手錶也給你,留個紀念。希望你們努力工作,你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立點功。」(引胡思孟口述)
胡思孟趕到他所在單位的時候,看見大院牆上貼滿了大字報,有批他的,也有批胡適的。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郊外空地上,立了個小木牌,如今已經找不到了。
他遺有一封遺書,是給堂兄的,上面寫有「工作,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立點功」等,看來是囑咐其堂兄的。那年他不過36歲,而且還是單身。
1958年3月,胡適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加「東方學術座談會」,他從「泛亞社」香港來電獲悉:思杜已被革除副教授一職下放勞動。5月,當胡適正在台灣作完關於五四的廣播時,在5月4日這一天,也是從「泛亞社」香港來電傳出思杜「去年八月自縊身死」的消息。
對此,胡適將信將疑;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台北因心臟病遽死。
胡適、江冬秀至死也都不願相信思杜已死,在胡適的葬禮上,江冬秀問思祖:「思杜兒也知道你父親的死訊嗎?」思祖想了想,對母親說:「他已先於父親離世了。」江冬秀大吃一驚,問思祖消息出處,思祖答是從美國聽中國內地來人講的,他怕父母傷心,一直也沒有報告給他們。江冬秀聽到噩耗,昏了過去。
1980年11月,也就是胡思杜死後23年後,他被組織上重新審查,以錯劃為右派平反昭雪——一個時代的悲劇,應該結束了。
C. 胡適說,怎麼對待孩子
胡適說,怎麼對待孩子
五四先賢怎樣對待孩子
紅星照我去奮斗
又要到孩子們的節日了。記得胡適曾經說過,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怎樣待女人,第三看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那麼,胡適自己又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呢。這得從1919年談起,這一年,胡適的長子胡祖望出生。「升級」做父親的胡適寫了一首詩,題目直白得令人叫絕,就叫「我的兒子」。
而詩的內容比題目還要白。詩曰:「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將來你長大時,這是我所期望於你: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雖然是詩,但話說得很清楚,父母並無恩於子女,養兒教兒只是盡義務,自然不應也不能期待子女有什麼回報。這無疑是給了以父慈子孝為天理的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一記當頭棒喝。
不過,這些想法並非胡適首倡。漢代的王充早就說過,「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後來,還有人把話說得更絕,「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用現在的話來說,懷孕不過是情慾沖動的結果,母腹不過是孩子暫時寄居的容器,孩子出生就好比一件東西從容器中倒了出來,從此就不應與容器再有任何干係了。這位高調宣揚父母於子女無恩論的高人,就是那個據說三歲時就知道讓梨的孔融,這是不是令有些道學君子大跌眼鏡呢?一千多年後的胡適,其實只是發揮了王充、孔融的思想而已。
1919年,另一位五四大咖魯迅也探討了類似的問題。他在《今天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力挺王充、孔融。他說,社會代際更替乃自然現象,父母生兒育女不過是人類社會延續的「經手人」罷了,並無什麼恩義可言。不過,魯迅的深刻之處在於,他否認父母對子女有恩,並不是主張子女和父母應如陌路之人。相反,他覺得,人們所謂的「恩」,實質是把子女作為個人私產,內里還是貪圖回報的念頭作怪。而只有擺脫了蒙著「恩」字面紗的利害考慮,才能回歸到代際關系的真正本質,這就是源於天性之「愛」。又只有以「愛」重塑代際關系,方能正確地看待孩子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魯迅是這樣說的,「往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以孩子為本位,就是要讓孩子像一個人那樣被對待,讓他一個人那樣去生活、去發展。而父母對待孩子,只應將天性之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之新人。
我們知道,魯迅也好,胡適也罷,當他們做孩子時,深受傳統家庭倫理之束縛,而且,兩人均早年喪父,備嘗孤兒寡母、寄人籬下的心酸和窘迫。但是,賢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不讓後人復制自己的人生,在於身體力行地改變那些世人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當胡適和魯迅自己做父親的時候,他們沒有讓孩子復制自己的成長經歷,而是給孩子以充分的發展自由,去做一個獨立的人。胡祖望10歲離開父母,到蘇州去讀書。胡適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這么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在信中,胡適語重心長地講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告訴孩子「志氣要放在心裡」,為人要謙和。他還嘮嘮叨叨地說,「不要買攤頭上的食物」「不要喝生冷水」「不要貪涼」「有病趕快尋醫生」等等,並說「這幾條都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忘記」,一片父愛,溢於言表。當孩子學習不用功,又沾染了一些壞習慣時,胡適有些失望和傷心,但他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反省自己「人道的義務」沒有盡到,並告誡妻子,對兒子總是責怪,這是錯的,應該以鼓勵的態度對待孩子,引他們向上向善。
D. 作文《兒子》
嗨,大家好,我們第一次對話,請多關照。我是一個當父親的,今年四十一歲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我兒子的成績變好,也希望每天多陪陪兒子。
我經常說我兒子笨,其實他一點都不笨,他很聰明,只是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只把聰明放在玩耍上,他一玩游戲可是盤盤過關,要是讓他學習的話,那他可就盤盤都輸。讓我感到高興地就是,他十分的懂禮貌,每次回老家看望親人他都不會忘記打招呼。
他特別喜歡看一些漫畫書,比如有《阿衰》、《幽默大師》、《烏龍院》、《偷星九月天》等等。放假的時候,每天吃完早飯就叫他寫自己的家庭作業,他一聽寫作業,表情愁眉苦臉的,一聽可以休息了,表情一下子變得眉開眼笑。要是我說可以出去玩了,他肯定很不得自己有一雙翅膀飛下樓去玩耍,如果我說可以上網,他一定比誰都要跑得快。他在計算機課上可是英雄啊,老師每次說完成任務後可以打小游戲,他常常以最快的
E. 介紹自己的兒子,怎麼寫作文
寫作思路及要點:結合實際
正文:
很榮幸能貴校能夠接納我的兒子,給他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的孩子叫XXX,男,今年XX歲,系XX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為人誠實守信、安靜祥和、開朗、活潑,平時最愛看看書上上網聽聽音樂,興趣愛好廣泛。
介紹孩子學習上的特點:
介紹孩子的優點:
總的來說,生活中他的性格比較熱情開朗,容易相處,在學習上他卻認真而嚴謹,沒有一絲馬虎。我相信同學之間的互助是前進的動力。願與老師共同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青少年,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
普通介紹信。用公文紙書寫:
1、在公文紙正中的地方寫「介紹信」三個字,字要比正文大些。
2、聯系單位或個人的稱呼。
3、被介紹人的姓名、身份、人數(派出人數較多,可寫成「×××等×人」)。
4、接洽事項和向接洽單位或個人提出的希望。最後可寫上「請接洽」、「請予協助」、「此致敬禮」等語。
5、本單位名稱和寫信日期,加蓋公章。
F. 我和我的兒子 作文600字
思路:根據題目我和我的兒子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生命源於感悟,我的工作看似平淡細碎,但若能細細思索,娓娓道來,那小小的瑣事也能編成一串串的故事,給人思索,令人回味。
晨晨是個特別的孩子,別看他長的高高大大的,但是卻特別的害羞,早晨來園他總是跟在媽媽的身後,低著頭用只有他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跟老師打招呼,平時惜字如金,跟男孩子玩時奔來跑去,呼朋引伴神氣的很。
為此他媽媽苦惱的很,有一次,晨晨和男孩子拿著紙棒,邊耍邊大聲唱著《西遊記》里的歌,聲音響亮的很,於是在集體活動時我請晨晨上來唱歌,剛開始他很不習慣,我就讓兩三個孩子陪他一起唱。
有了同伴助陣,他顯得自在多了,臉上有了笑容,聲音也大了,我交給他一個話筒,當其他的孩子耍起猴拳時,他也終於忍不住,大聲的唱著,還加上了動作,我適時捕捉了這樣的一瞬,用照片告訴他和他媽媽,晨晨很勇敢,晨晨唱起歌來真神氣。
然後在遇到晨晨害羞,不敢開口的時候,我總是微笑著做個「咔嚓」的動作來提醒他鼓勵他。慢慢的晨晨能在集體面前大聲的朗誦兒歌了,我和他媽媽都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孩子稚嫩的心需要百般呵護,有些孩子喜歡和老師交流談心,有的卻不善言談,不太會表達自己。
這就需要老師因材施教,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語行動,啟發誘導孩子多講,給他一個表現的舞台,送他一個鼓勵的眼神,使他變的自信。但是,就是這個看似內向、膽小的晨晨有一天卻完成了一個「壯舉」,讓我乘坐了一趟「雲霄飛車」似的,心情起伏跌宕。
那一天,我們帶孩子去湖邊秋遊,參觀完了幾個景點後,孩子們在湖邊邊找了個地方,迫不及待的開始吃了起來。晨晨背著他的包包,在男孩中間走來走去的,今天是他父母一起送他來的,他顯得特別的高興,因為他從小跟在外婆身邊,父母平時都在寧波,只有周三才來看他一次。
戶外活動時,我把呼啦圈提的高高的做籃筐,讓他來練習投籃,漸漸的晨晨看到我時臉上多了一絲笑容,有時還會故意逛到我的身邊,來跟我聊天,我感覺到這個孩子正在漸漸的向人打開心門,溝通使我和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孩子的笑厴在我眼中綻放成世上最美的花。
就是這樣,我和孩子的故事串連成了一條成長的軌跡,一邊盛載著孩子的童年,一邊流逝著我的歲月,就象兩條緊緊跟隨的平行線伴著我們共同成長,在我的歲月里我慶幸著擁有孩子的童年,正是孩子的純真滌盪著我的靈魂,也是孩子笑臉讓我感受到了希望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