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人要孝順父母
這個問題,首先是很多國家的人都會孝順父母不僅僅只有中國人。其次,中國人孝版順父母主要是因為權根植在中國傳統裡面的觀念,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而且,我們從小到大,父母都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給與我們所要的東西,而且在我們成年之後也還一直擔心我們,還一直為我們付出。所以我們孝順父母不管從義務上還是情理上也是應該的。
『貳』 孝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孝有四個境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
一是孝身。即從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孝道,如多做家務,從體力上與父母分擔壓力,用自己的力量為父母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是孝慧。當孩子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廣闊的世界,他們應該想辦法提高父母的智慧,讓父母可以盡情享受,甚至做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得到他們最堅定的信仰支持,成為真正有權勢、不懼疾病和死亡的聰明老人。
“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倫理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叄』 孝敬老人是傳統的美德
在我們的傳統中,孝順老人,該是一種美德。中華文明遠遠流長,在我們剛剛懂事的時候,接受最早的教育就該是尊老愛幼,老人養育了我們,當他們老了,行動不便了,我們去照顧一下,也是理所當然的。
人老了,住院的時候,是對子女的一次大考驗
去年父親住院的時候,同屋的一個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而同屋其他人也很注意他們,老頭很健談,也很願意講自己的故事。
他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陪老人的都是中年人,而他是兩個年輕的女孩。
他的姑娘怎麼這么小啊。他大概也看出別人的疑問,他就主動與大家講了起來他的故事,原來這是他的一對雙胞胎孫女,大兒子離婚之後,就扔下了兩個姑娘不管了,是他老兩口將兩個孫女養大的,兒子離婚去了南方,從此遙無音訊,而他的其他三個兒子,雖然都在本地區,但在他生病的時候,都沒有來看過他,他還有兩個女兒,都嫁到外地去了,也很少回家。
能夠在他生病的時候照顧他的也只有這兩個孫女了。
這也是上天賜給他的福吧,他說如果沒有兩個孫女,他還真的沒有人照顧了。
幾個兒子都不管他,其中一個因為家庭瑣事還與他斷絕了父子關系。
好在兩個孫女特別孝順,特別是住院的時候,能夠一直陪伴著他。給他跑前跑後,送飯陪夜。
是啊,人老了,行動不便利了,特別是生病住院的時候,需要的是子女的照顧,這個老人的兒女卻裝聾作啞,不照顧老人,太不地道了。
老年人,許多行動不便利,不能外出,需要兒女常回家看看,排遣寂寞。
現在人都很忙,可以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一陪自己的父母。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曾經唱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聲:「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福,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
一晃,當年常這首歌的人都快進入老年人的行列了,人太不禁混了,幾十年一晃而過,不經意就老了。
正如歌里所唱,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
現在的老人,很多人都有養老金,他們不缺錢,也不需要太多的錢,只圖個兒女團圓,平平安安。
他們時刻想著自己的兒女,只想兒女來了說說話,就知足了。
抽空忙裡偷閑也要看看自己的爹媽,不要找太多的理由,父母已經老了,再多的理由也是蒼白的。
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去懺悔,有用嗎?活著不孝,死了亂叫,這樣的人太多了。其實,這不是孝順,是在裝模作樣。
孝順父母,也是在為自己積蓄福報。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不光說在嘴上,更應該做到實處,孝順父母,也是為自己積蓄福報。
有一個小品,一個小孩子,見父母經常把剩飯給奶奶吃,她於是也把剩飯端給爸爸媽媽吃,媽媽問她為什麼要爸爸媽媽吃剩飯,她說每次都見爸爸媽媽這么做,她也這么做了。並且說長大以後,等爸爸媽媽老了,她也會這樣對待爸爸媽媽。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思想是潛移默化影響。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孝順,怎麼能教育好自己的後代?
自己孝順,相當於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榜樣。這比說一百遍,一千遍的好聽的話經用。
我們都會老的,老了的時候,孩子能夠孝順,就是最大的福分。
『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百善孝為先,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有很多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有上千年的歷史,優良傳統也是十分的多,但是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晚輩來說,對於長輩是要有一定的孝順的,那麼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子女平時的一些所作所為,就關乎我們孝不孝順。
第三,不孝有三無後偉大,作為我們子女們來說,一定要讓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所謂的天倫之樂,就是要生養自己的孩子,傳宗接代。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一種孝順的方式,父母在老了之後就希望有自己的孫子孫女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無論是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自己的家庭,看到自己的孩子生養了自己的孫子孫女,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伍』 百善孝為先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百善孝為先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一位可憐的老奶奶。她有三個兒子,他們幾個都在外頭工作賺錢。在這位老奶奶眼裡,她的孩子是懂事。老奶奶希望她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回來看望她,還可能把她接到城裡去,看看那些高樓大廈。可是現實來得比想像殘酷許多。她的孩子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一個來看望老奶奶,可當老奶奶見到孩子們時,她們卻把自己的兒女放在老奶奶家,讓老奶奶撫養,可是一個又一個孩子讓老奶奶增加了許多煩惱。當最小的孫子被接走時,老奶奶終於再也支撐不住了,漸漸地,老奶奶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有很多人,因為工作的繁忙和種種原因而常常會忘記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我真是搞不懂大人們的思想是什麼樣的?有了工作,難道連你的父母就不要了嗎?現在的法律規定子女要常回家看望老人。原本子女操望父母是天經地義的,如今卻成為了法律。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類的退步?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位老奶奶為了三個兒子簡直是操碎了心啊!得到的回報卻是如此下場,我真是為老奶奶打抱不平啊!
我一定要做個「百善孝為先「的乖孩子!
今天,傳統文化教育的義工老師來到我們的學校,為我們上了一堂《弟子規》,給我們解讀了「孝的真諦」,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百善孝為先」。
首先,我們衣冠整肅,面朝孔夫子鞠了三躬,以示我們的敬意。接著,老師播放了一個視頻,叫《天下父母》。大名鼎鼎的翟導演一上場就說:「孝道,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幸福。」我聽了,有些不解,他接著說:「我一個60多歲的人了,回家後還能喊一聲媽,是非常幸福的。有時,問問母親身上獨特的氣味,就會給你增添無限能量。」我聽了,心裡有所觸動,眼眶也不禁有些濕潤了。翟導又從兜里拿出一個小瓶,他告訴大家這是母乳,它被放了幾十年之後變成了血紅色的。我們從小到大竟然是喝著媽媽500多斤血長大的!而媽媽卻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這是用黃金萬兩都換不來的無價之寶啊!人們都說十月懷胎,媽媽挺著個大肚子,行動不便,倍受痛苦的煎熬,我還任性,真是不應該。
最後,我們欣賞了《跪羊圖》,我陷入了沉思——連小羊兒都知道跪下來喝媽媽的奶,我們不是更因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嗎?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子女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孝順我們的長輩,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看了《成長的翅膀》第十六講孝敬父母後,深受感觸。
內容中有許多,兒子或女兒不孝敬父母,對父母不尊重等行為做法。由此,我想到了班上有些同學,父母對他(她)們滿抱希望,不怕冒烈日暴雨為他(她)們送飯,接送他(她)們上學回家;不怕花錢為他(她)們買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而他(她)們卻辜負了父母,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啦!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擔,聽話、不讓父母操心,做力所能及的事。
每當我聽到那些對父母不敬的話,我的心就像陷進了冰窟窿中,刺骨銘心的疼痛。他們不知道父母是多麼的愛他們,也不知道父母對他們滿報希望。如果全天下人都孝敬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不會有「可憐天下父母心」七字。如果天下人都想父母對我們的恩,永遠也報不了。那怎麼會有兒女離家出走的事件呢?!如果兒女都能一直寬容父母,這個家庭就不會走向毀滅!可——不是這樣,世上無奇不有,但如果我做到了,你做到了,他做到了,一起慢前進,我相信,終有一天會天下人孝敬父母的。
讓我們踏上成長的路程,想禮儀出發!
雖然「百善孝為先」,但我總免不了和媽媽頂嘴。母親節快到了,我想准備一份禮物給媽媽,祝她節日快樂,順便想為以前對她的無禮賠罪。我將這個秘密埋藏在心底,悄悄籌備禮物。
終於,母親節到了。媽媽一早就去上班了,正好,我可以把精心准備的禮物拿出來:一封賀卡,賀卡上畫著一些精美的圖案,賀卡內有一連串向媽媽的祝福語。賀卡的背面有一件我用紙做的衣服,代表著我對媽媽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還有一句是我對經常和媽媽頂嘴表示的歉意的話。
我看著這些禮物,幻想媽媽回來時收禮物的情景:我把禮物給媽媽,並祝媽媽節日快樂時,她高興地合不攏嘴,潔白的牙齒露了出來。媽媽不停地誇我真孝順,我聽了心花怒放,媽媽過來緊緊地抱住了我……
我笑了笑,可有一件事讓我為難!我是一個羞於表達的人,媽媽回來時我一定膽小的不敢說。唉,這該怎麼辦呢?我苦惱地搖搖頭,准備放棄時,視線里出現了救命的「武器」—手機。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手機給媽媽發簡訊,嗯,就這么辦。
傍晚,媽媽回來了。經過一道道程序後,我果斷按下發送,告訴媽媽我對她的感謝和道歉,還有獻上我給她准備的禮物。
美好的明天有無限的遐想,讓我們努力的去實現吧。
百善孝為先,雖然這句話很淺白,但是意義卻是很重大。就是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至於孝順是什麼意思呢?孝就是孝敬,順就是順從。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士以孝聞名的,例如:李密,他是由祖母一手扶養長大的,他對祖母百依百順,祖母生病了,他也寸步不離的守在她身邊,令人感動,才會成為孝順父母而聞名的人。
自從我出生到現在,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父母為了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苦心,為了扶養我,教育我,他們終日不辭辛勞的工作,而我卻不知感恩,還時常跟爸媽唱反調﹑耍脾氣,所以我決定要聽話,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至於要如何孝順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幾點:
一、我們應該幫助父母作家事:例如看顧弟妹,打掃庭院,料理家事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幫助父母親的工作,這樣才可以在無形中減輕父母親的負擔。
二、孝順父母:我們在學校要做個規規矩矩的學生,在家裡做個孝順的乖孩子 ,聽父母的話,才不會辜負父母們的期望。
三、努力求學:我們在學校里讀書,應該專心學習,用功讀書,求得好的成績,以安慰父母撫育我們的辛勞。
希望我能做到以上三點,並懂得知恩圖報,無時無刻好好孝順父母 。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順父母是兒女的本分和義務,孝順父母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還要我們為之付出行動。在一次我母親發燒後,我就付出了行動。
那天我媽媽發燒了,我看她那難受的樣子—臉色很白,於是我便讓她進屋休息。可到了中午,媽媽還沒好,只能我來做飯了。我先向媽媽問了面條在哪,得到回答後,我便開始准備了。我先拿出面條,然後從冰箱里找到了青菜,將它拿到水龍頭下開始洗菜。我又去燒了一些水,再將之前媽媽炒的花生米備好。萬事俱備了,只差開始做了。
我將天然氣的閥門打開,然後先將開關向下壓住,再緩緩地逆時針轉動。很快火就打著了,然後將之前燒開的水倒入鍋中,再將適量的面條倒入其中。小煮一會兒,將洗好的青菜放入其中。等煮好後,將炒好的花生米放兩勺進去,再將面條撈出來,放入碗里。
面條做好後,我將兩碗面條放到窗口吹吹風。等面條冷好後,我便端著這碗面條給媽媽送去了。媽媽見後,開心地笑了,笑得是如此燦爛。媽媽也沒有立即吃掉,她將這碗面條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裡。
我們要善事父母,盡心侍奉父母,順從父母,尊重父母,關心體貼父母。這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孝」。百善孝為先,我要多多孝順父母。
老話常說:「百善孝為先。」可是摸著良心自問:「孝順,我真的做到了嗎?」回答可能都是:「沒有。」
或許孝太難,可是如果你認識他們——「武陟縣孝親敬老十佳小孝星」,那麼你就會覺得,一件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是孝。
看到比我大、比我小或與我同齡的一個個孩子們,吃苦受罪,挑起家裡的重擔,我的心裡酸酸的,當他們在家裡、田裡,在烈日炎炎下揮灑著汗水,幫家人幹活兒時,我們正在家裡,或許吹著空調,或許吃著雪糕,享受著夏日帶來的歡樂……
在這二十位「十佳小孝星」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二年級的劉毅。他還那麼小,就挑起了家裡的重擔。家裡唯一能勞動的是年過花甲的爺爺,劉毅很懂事,幫爺爺幹活兒,幫爺爺買雪糕……
看著看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媽媽讓我干什麼,我總是找各種理由搪塞過去,還惹媽媽生氣。什麼都不會干,還要依賴媽媽。
如果我們兩個人擺在一起,那就會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一個懶惰,六年級了還不會幫媽媽幹活兒;一個勤勞,能吃苦,才二年級就會幫爺爺分擔重任。
所以,我要向這位小弟弟學習,學習他的懂事,學習他的勤勞,學習他幫爺爺分擔重任的精神!
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你做到了嗎?
「他百善孝為先」是中國的一句古話,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第一位的。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孝是父母勞累一天回家後我們端上的一杯熱茶,孝是父母累的時候我們一句安慰的話,孝是能夠讓父母看到我們成績進步,孝是能夠讓父母看到我們健康成長……
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老年人,是對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今天,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勞動能力了,我們就應該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多多照顧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老人,多陪他們聊聊天,多給他們送點好吃的,乘坐公共汽車時,必須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
孝順不難,對於我們學生而言,能夠努力學習好文化知識,鍛煉身體強壯體魄,物質生活方面少一些攀比,這也是孝順。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敬老,愛老,助老。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周末到老家去玩兒,看見了剛出生的小羊,爸爸就給我講了「羊羔跪乳」的故事,說的是羊羔為了感激媽媽的喂養,總要跪著接受哺乳。其實,我在讀書的時候,還讀到過烏鴉反哺的故事,長大了的烏鴉,會給老烏鴉尋找食物。據了解,類似的動物還有很多。
我不知道是什麼讓這些小動物們也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也許「孝」是一種天生的本能吧!不過我們人類的孝敬已經不單純是一種本能了,比如我讀過的《弟子規》《三字經》中都提到了很多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當然,還有些著名的歷史故事,如「孔融讓梨」。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告訴我們,孝乃百善之首。讀著這樣的書長大,很多同學都更加懂得感恩。
剛剛過去的「母親節」中,我們班裡的同學有的為媽媽洗了一次腳,有的為媽媽做了一次可口的飯菜,還有的為媽媽泡上一杯茶。我們的媽媽都很容易感動,她們很欣慰我們學會了感恩。可是母親節過去以後呢,我們會不會因為學習的忙碌而忘記去做這些小事呢?不會總有節日來提醒我們。我想,我們也要像小動物一樣,把「孝」和「愛」當成一種本能,時刻惦念父母,牽掛父母,傳承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在每個學期的開始,也就是9月1號。我都會看由cctv1台播出的《開學第一課》,每次都讓我有所收獲,有所感動。
第一堂課是講孝順。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做人准則和行為規范。孝順,也是教會了我要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不要和父母頂嘴、要尊重長輩的道理。在講課中,有一句話讓我刻骨銘心「讓父母對你放心、讓父母為你自豪、讓父母有你踏實、讓父母因你富足,就是孝順。」這句話正體現:孝順金錢多少都可以,但常回家看看才是最主要的。
對於我們而言,只要能夠努力學習好文化知識,物質生活方面少一些攀比。在父母勞累的時候,能為他們沏上一杯茶、能為他們捶捶背、能陪他們聊聊天、給父母洗洗腳。但我要始終一條記住「為家裡多減輕點負擔」,這就是孝順。
放寒假了,我和爸爸媽媽坐了10小時的火車,從合肥趕回洛陽。到了洛陽,爸爸又馬不停蹄的去靈寶接爺爺來洛陽過年。
爺爺來的那天下午,我和媽媽去車站接爺爺。等了好一會兒,才看見一輛48路車搖搖晃晃的開了過來,等到車子停穩以後,媽媽先接過行李,爸爸攙扶著爺爺下了公交車。爺爺的精神看起來很好,但是腿腳不是很方便,爸爸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扶好,很短的一段路我們卻用了很長的時間才走回家,到了家裡媽媽又張羅著端出很多好吃的飯菜,我們圍著飯桌開心的'吃了起來,一家人其樂融融。
爺爺的腸胃功能不是很好,不能吃大肉,媽媽就買來牛肉和羊肉;爺爺不能吃煮雞蛋,媽媽就每天早上蒸雞蛋給他吃,並且每天變著花樣做好吃的。到了除夕,根據風俗要吃餃子,媽媽包了很多的羊肉餃子,好吃極了。餃子煮好以後,爸爸先給爺爺端了一碗,但是爺爺的手有點不好使,一手端碗,一看拿筷子,餃子怎麼也夾不到嘴裡。爸爸看見了,把餃子放在盤子里端到爺爺的面前,爺爺才吃到了餃子,看到這一幕,我感動極了。
我私下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對爺爺這么好?」媽媽說:「百善孝為先,沒有父母哪有我們啊!」我暗暗發誓:長大了我也要孝順父母。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是啊,從上學來,我就知道了「孝」這個字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孝」這個字的幸福。
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也得過腦病。自從爺爺手術後,就一直迷迷糊糊,對什麼東西都挑三揀四的。
有一次,我們去爺爺家玩。媽媽給我們做大米飯。那顆顆飽滿的米粒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慾。我興奮得給爺爺盛了一大碗,但爺爺卻沖著我大吼「你不知道我不吃米飯嗎?還給我弄這么多?」我望著爺爺,委屈地說:「爺爺,你想吃什麼呀?」爺爺說想吃面葉蘸蒜。奶奶去擀麵葉,搗蘸水的事就交給我了。
爺爺教著我做,「先放蒜和鹽,再放一點姜絲,好,就是這樣……」我按照爺爺說的做,一步一步,終於把蒜搗好了,我把蒜倒進了碗里,放點水、雞精和香油,香噴噴的蘸水終於做好了。
我把面葉和蘸水端到了爺爺面前,爺爺開始狼吞虎咽的吃著,我問爺爺好不好吃,他連著說了幾句好吃,看著爺爺吃的那麼開心,一種幸福的感覺湧上了心頭。
百善孝為先。孝,其實很簡單……
我們同學們都知道一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顧名思義,就是在所有的美德中孝在第一位,沒有了孝,即使他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也不會受歡迎的,如果你即對社會有貢獻,又對父母特別孝順,就會成為社會上最受歡迎的人。
在這個暑假,我參加了」孝親感恩「夏令營,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我也學到了許多,使我終身受益。正是這次夏令營,讓我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正是這次夏令營,母親懷胎十月的艱辛;正是這次夏令營,讓我知道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父母對我們有十重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這十重恩,我們一輩子也還不清。
老師讓我們在父母幹活回來的時候倒上一杯溫水,讓他們解解幹活之後繁重的心;有空給父母捶一捶背,讓他們緩解沉重的肩膀。我以後要懂事。聽話,幫父母分擔家務。
從現在做起,我要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百事孝為先,珍惜現在的時光,莫到懺悔時,未報父母恩。
一個星期三的上午,我家養的「花狗媽媽」生了五隻小花狗!它們身上的皮毛各不相同。有黑白相間的,有白色的,有紅色的,還有黑色的……它們在一起玩,非常開心。狗媽媽見了,連忙說:「我的乖寶貝,你們在一起玩,一定要注意啊,別摔倒或者是磕到哪了,記住了嗎?」花狗們不約而同地說:「 記住了 !」
忽然有一天,狗媽媽生病了,獸醫院的醫生不知道得的是什麼病,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醫治 ,只好讓它們失望地回家。
打這以後,小花狗們天天到了晚上七八點才睡覺,早上五點起來給狗媽媽舔身子。我在旁邊用放大鏡觀察著,看到狗媽媽的身上有數不清的小蟲子。我估計狗媽媽的病跟這些蟲子有關,可是我不確定。
花狗們每天都按時起床,給狗媽媽舔身子。多麼孝順的小花狗啊!
過了幾天,狗媽媽「走了」,花狗們非常的傷心和難過。我去安慰它們了,其實我也懂得母子分離的傷心和難過 。我對他們說:「花狗,花狗,讓我做你們的」媽媽「吧?花狗好像在說:」好吧!「從那時起,我就們天晚上給它們講故事,我想:我既然說了要當他們的媽媽,那我一定會非常愛它們,珍惜他們的。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一定要學會珍惜、關心和理解他人的感情。
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他們待人友好,尊師重道,因此深受周圍人的歡迎與愛戴。可是當我得知他們對於自己的父母往往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經常與父母爭吵,讓父母非常難受、難過,於是我就有不會覺得這種人有什麼好的。
這就引申出了一個道理:百善孝為先!需要詳細了解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什麼是善。我認為,善應該是沒有存害人之心,善應該是知恩圖報,善應該是平等、寬懷待人。
這其中,我認為知恩圖報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知恩圖報,說的簡單一些就是感恩,感恩就是一種善。
我們的父母辛苦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的艱辛、對於我們的關懷是世界上任何人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為善首先當然是孝敬父母,當有所成就之時,應該懂得關懷父母。只有對父母好了,然後對身邊的其他人好才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因此,百善孝為先,更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種知道輕重之分的行為。
『陸』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
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有道理的思想,其中的很多想法綿延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卻用一生來踐行遵守。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我們要始終去貫徹落實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人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呢?第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孝順,那麼我們還會對什麼上心?第二,一些君王將他們稱為君父,希望百姓們能夠像對待父母一樣,去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君王。第三,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名人先哲讓我們敬仰。
自從孔子之後,歷朝歷代都將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正統文化,向百姓們宣傳這些東西,孝仁禮義信。希望百姓們能夠受這樣熏陶,能夠全力的支持自己的統治。孝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些家長的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很好,因此,就要求們子女們要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這樣來了。
『柒』 為什麼「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
因為孝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
1、「孝」含四種文化形態 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不僅是一個人對父母、對祖先、對社會的一種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更是一種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它實質上是要求一個人終生修養道德,報效社會,報效國家。
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特點使孝文化的思想從事親、尊敬長輩、厚待親友進一步深化為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責任,「小孝事親,大孝事國」成為孝文化的深層內涵。在古代社會,孝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愛敬的情感,更是每個人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僅用來協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還延伸到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用來協調整個社會當中年輕人與年老人、君主與臣下、上級與下級、地位尊貴的人與身份卑賤的人之間的關系,用來維系和強化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孝對於古代社會、古代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特殊意義。
2、孝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 是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
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使得孝文化變得異常豐富、復雜,以致成為中國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捌』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孝敬父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
試題答案:1)「孝」是一種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版華文化中一個非常權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的中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4分)(2)①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一要繼承二要發展,對文化作出正確的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②一要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繼承「孝」這種思想,既要做到孝順長輩、尊敬兄長,同時克服「愚孝」。③二要發展,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根據時代的要求發展傳統文化。發展「孝」這種思想,就要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履行子女對父母在法律和道德的義務與責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