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子對孝敬解釋

孔子對孝敬解釋

發布時間:2023-02-15 06:18:26

『壹』 孔子認為什麼是孝

問題一:分析並歸納孔子所認為的「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問題二:在孔子看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據說宋朝,宋太祖在奪取天下以後,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所以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下面我就通過這些記載來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層面的含義。

一、依禮行孝
先來看論語中這樣一個故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孟懿子問:「怎樣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復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孝首先就是要不違背最基礎的禮節。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周禮」,即周朝所遵循的禮法制度,就是發源於周公的思想。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來表現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的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如何處,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孔子特別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樹根,樹根扎實是枝繁葉茂的基本保證。所以,孝道是人倫根本,就是說如同大樹的根基一樣,人的一切的道德倫常都是從孝道的這個根基處開始生發。盡管樹根並不是大樹的全部,孝悌之道作為做人以至於成仁的基點,卻是人類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著這樣的原則,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步。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們還是從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日常的問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問題三:孔子認為,孝道的最高表現是什麼 根據《孝經》里邊孔子和曾子師徒的對答,孝道包括三個層次:(1)「始於事親」的層次;(2)「中於事君」的層次;(3)「終於立身」的層次。孝道的最低表現在於照顧好自身,不讓父母為因自己「身有傷」而擔憂閥或因「德有傷」而蒙羞,孝道的最高表現在於「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光宗耀祖,有功於社稷,名留青史。

問題四: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孝的實質是什麼? 現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馬,也都能得到人得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我覺得孔子認為以敬愛的心理來孝順

問題五: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有孝順的名聲,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孝順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是隨時滿足父母的心願,而是從心裏面,他說如果如果父母餓了就給他吃的,渴了就給他喝的而不從心裏面尊重他們,那這樣和養牲畜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從心裏面尊重父母,孝順他們,但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樣作為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可以不執行,但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聽著他們說,不能頂嘴

問題六:在論語裡面有三個人問何為孝,孔子都怎麼回答的,什麼意思了? 子夏問孔子: 何為孝? 子曰: 色難。
一開始,俺對孔子的「色難」很不理解。今個咱就說---「色難」!
子夏問孔子:「何為孝?」子曰:「色難。」
過去,我只知道對父母好就是孝,認為給老爸老媽及祖輩們錢就是孝,給親人們買東西就是孝,總之給予物質回饋就是我理解意義上的「反哺」了。其實不然,孝最難的是「色難」。
「色難」:就是指在對父母及長輩們的孝順過程中,一直保持什麼樣的表情與心態。一般人很難做到對父母態度上的和氣和謙恭。
確實,如果一個人在對待父母的時候,如果表面上是孝順的,但是心裡卻並不是那樣想的話,我想,這樣的孝順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孝。
記得《論語》里有這樣一段:「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說,事奉父母,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委婉地進行勸諫,如果父母心裡不願意聽從,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觸犯他們,只在心裡憂愁而不怨恨。我認為這體現了孝順的核心理念,也就是「順」,順應父母意志,不可粗暴無禮地對抗。這說明了---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把贍養父母問題提升到關心父母心理健康的層面。
有時回想起自己的任性撒嬌(有的近似耍賴),有時總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父母,有時候會責備老人這不對那不對的,雖說是至親,無拘無束,但這是孝而不順,不是真正的孝順,是一種粗暴的態度。因而懂了「色難」的意義後,甚感汗顏。
「孝」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老人緊緊靠著兒子,其基本含義是子女要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它是家庭美德的具體體現。當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條件的不同,孝的意義已經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孝,除了養,還包括了尊敬,關愛,人格的認可等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
我們不否認的說,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注重經濟的發展,對於傳統道德的傳承卻日漸淡去。在人們的心裡,金錢的地位是越來越重了,這是相當危險的。我們做人要飲水思源---人的生命從何而來?人生如何成就?
曾聽人議論過,說孔子思想過舊了,不適宜當今時代了,雲雲......我以為,看孔子思想不能脫離孔子的那個時代,就象我們不能將花草揪斷來觀察其生命是不是絢爛一樣,我們應該從孔子思想中學習和汲取對人生和社會有價值的精華。將「孝」升華為「愛」,我以為,做人就要保持一顆真正的、善良的、憐憫的心去做善事(包括公益的慈善事),不論是對我們的至愛親朋,還是對街坊四鄰或不認識的同胞,廣義的說是對這個社會。
我覺得,就是現在,「孝」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問題七:為什麼孔子認為孝是至德要道 1、「孝」是眾德次第之首。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列第一位。
2、孝是德行的根本(做人的底線)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為做人,入道的根本)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3、孝親常以愉色《為政第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問題八:談一談孔子對孝的理解,你認為什麽才是孝 孝而不順,有空多陪陪爸媽。有好的東西想著給爸媽,但不能什麼都聽爸媽的比較他們有時候犯老糊塗
如有疑問可追問,如果滿意 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即可!
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盡力為您解答
――網路團隊 半夏秋風心未寒 為您回答
來自網路貼吧 我們所存在的定理吧

問題九:孔子認為,孝道的最高表現是什麼 根據《孝經》里邊孔子和曾子師徒的對答,孝道包括三個層次:(1)「始於事親」的層次;(2)「中於事君」的層次;(3)「終於立身」的層次。孝道的最低表現在於照顧好自身,不讓父母為因自己「身有傷」而擔憂閥或因「德有傷」而蒙羞,孝道的最高表現在於「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光宗耀祖,有功於社稷,名留青史。

問題十:在孔子看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據說宋朝,宋太祖在奪取天下以後,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所以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下面我就通過這些記載來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層面的含義。

一、依禮行孝
先來看論語中這樣一個故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孟懿子問:「怎樣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復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孝首先就是要不違背最基礎的禮節。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周禮」,即周朝所遵循的禮法制度,就是發源於周公的思想。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來表現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的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如何處,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孔子特別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樹根,樹根扎實是枝繁葉茂的基本保證。所以,孝道是人倫根本,就是說如同大樹的根基一樣,人的一切的道德倫常都是從孝道的這個根基處開始生發。盡管樹根並不是大樹的全部,孝悌之道作為做人以至於成仁的基點,卻是人類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著這樣的原則,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步。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們還是從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日常的問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貳』 孔子對孝的解釋有哪些

孔子認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也就是說,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麼,什麼是孝呢?《論語·為政》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不違禮).」
那麼,什麼是無違呢?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論語·為政》).由此可見,孔子對孝有兩個標准,即對老人生前的無違和死後的無違.
所謂生前的無違,就是 「生,事之以禮」.怎樣才是「生,事之以禮」呢?1.《論語·為政》記載:孟武伯問孝.子曰:「關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憂).」 2.《論語·為政》記載:子游問孝.子曰:「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3.《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子曰:「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了嗎(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也就是說.孔子的「生,事之以禮」絕不僅僅是應付差事和對老人物質生活的關心和滿足,更是要發自內心、關心和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所謂死後的無違就復雜了.孔子絕不僅僅滿足於「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樣的簡單應付差事,他還要求無改呢!什麼是無改,怎樣才是無改呢?《論語·學而》記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父親死後看其行動,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以說是孝啦).」這簡直就是荒唐致極的嘛!秦二世胡亥果然是三年無改父道,算是盡孝了,可也卻亡國了,不僅沒得到贊美,反而讓司馬遷著實嘲諷一通,留下千古罵名.那麼,孔子為什麼提出這樣的標准呢?所謂無違,就是能養、能敬、能葬、能祭.這似乎好理解,就是為了讓人老有所養,是愛人,這是文明進步的結果.其實,問題也並不盡如此.孔子提出無違和無改這兩個孝的標准,那可是非同小可:一是、養兒防老,促進生育,文明社會.古中國地廣人稀、生產以人力為主.所以,先賢們早就認識到人是立國之本,是生產力第一要素,自然十分重視人口的增加.增加人口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提高生產率.可生兒育女不僅很艱苦,而且撫養成人還要付出很大.這樣,國家就採取獎勵和強制生育的政策.僅是如此,作用還畢竟有限,尤其是有違民意、易引起反彈.所以,孔子提出了孝道,以養兒防老、延續香火的理念刺激自願生育,同時實現了老有所養的社會文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正是在養兒防老、延續香火的理念刺激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至今雖然有觀點認為已是中國人滿為患了,可也沒人能否認支撐當今中國經濟繁榮的主要還是物美價廉的人口優勢.西歐則不然.因為那裡適合早期人類發展的空間有限,一旦人多就必須向外殖民.所以,哪裡自然也就沒有多生多育的動力,自然也就沒有產生孝道倫理的條件.二是、積累經驗,汲取教訓,減少失誤.古代社會不僅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化緩慢,而且教育范圍極其狹隘、各種知識主要是經驗的積累和口傳心授的傳播.這樣,一般人是年齡越大、經歷就越多、見識就越廣,經驗就越豐富,知識就越廣博.所以,得到老人的指導、學到老人的知識,就能積累經驗,汲取教訓,減少失誤.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是要想得到老人的指導、學到老人的知識,就必須首先得到老人的好感和賞識.所以,中華文明就有了尊老敬賢的美德,孔子特別強調了「敬」.在哪個時代,社會變化節奏遲緩,積一生經驗教訓留下的父道,那是行之有效的,是不好輕易改變的.所以,孔子才說,三年不改父道可謂孝.三是、由近及遠,從小到大,等級和諧.愛是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來自繁衍的本能,來自生產的艱辛,來自生存的需要.動物為繁衍延續種族就必須生產和養育後代.生產過程的艱辛決定了必然要珍惜和呵護後代,這就產生了愛.看看動物世界中,雄野狼忍飢挨餓奔跑百里獵獲食物後馬上就跑回家,等候的母狼則不顧一切地從雄狼口中奪過食物喂給小狼後,就知道了什麼是世上第一愛!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東西.唯有父母的愛才是本能的愛、純潔的愛、無私的愛、高尚的愛、奮不顧身的愛、自我犧牲的愛.動物本能的愛原本是沒有回報的愛,一旦幼仔長大即被逐出家.但是人類為了生存形成了群居社會,為了發展又必須鼓勵生育.這樣,就產生了養老、敬老、葬老和祭老的需要.不僅如此,團結就是力量.在自然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獨立是無法生存的,每個人的生存必須依靠他人的生存,只有相互團結才能相互生存.這樣,就必須關心他人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愛人.客觀環境決定,愛人是以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作用大小遠近為依據,從近到遠、由小到大的.第一的就是父母,而後是兄弟姊妹,再後是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然後是同事領導.一般的,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他人.仁者愛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緣的親情之愛,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愛人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本之末.只有先父父、子子,才能有君君、臣臣.所以,孔子才把「孝弟」列為是「仁」的根本所在.

『叄』 孔子論孝道_孔子對孝道的論述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對孝道的論述也是頗有見解。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孔子論孝道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對孝道的論述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 倫理道德 就會產生出來。

孔子強調,作為人子,不但要奉養父母、尊敬父母,還不要忘記父母的年齡。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壽應該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所恐懼。因為,年齡大了,隨時可能生病,也隨時有可能死亡。因此,更應該多關心父母。

孔子認為,繼承父志是”孝”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死之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志向和優點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在《里仁》篇中又一個字不差地重復了一次,孔子的學生在編輯《論語》這部書時,為什麼要重復這句話呢?除了強調這個意思重要性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孔子認為,為人子者不要給父母增加精神負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朱熹註:”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 疾病 ,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四書集注·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義而使父母擔驚受怕。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常言說:”兒行千里娘擔憂”;當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常父母身的邊盡孝道。
孔子對孝道德理解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養”,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還回答子夏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如果,只養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發出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事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事生”,還應該使兄弟之間互愛互助。孔子說:”《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論語·為政》)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妹尊敬兄長,兄長要友愛弟妹,這種兄友弟恭的場面,才能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孔子贊頌閔子騫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閔子騫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別人對於他的父母、兄長贊賞他的話都不持異議和懷疑。

“事死”有兩個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主張”三年之喪”,認為”三年之喪”,是” 天下 之通喪也”。 有一次,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的時間太長了,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一年就足夠了。最後,孔子批評說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批評宰予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難道他就沒有得到過在父母懷抱里三年的愛護嗎?同時孔子強調,”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記·檀弓上》)”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陽貨》)辦理喪事,與其把 禮儀 辦得周到詳備,寧可過度悲哀。

『肆』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

關於孝敬父母的話題,是老生長談了,實在也說不出什麼新意了。這么多年,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情,深深的被困擾甚至是刺痛了心,心緒一直不得解脫,而深陷其中,可以說是充滿了痛苦。因此看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書,希望從中能夠得到答案。下面學習《論語》、《孝經》中孔子的關於孝敬父母的觀點,希望能從這些道理中得到答案、精神得到解脫。

1

    《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們的談話,《孝經》是孔子與他的弟子曾子之間關於孝的談話。其中有些觀點已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如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孔子在對待父母親上要求子女,對待父母要竭盡全力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 「入則孝」(論語學而篇)。「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篇)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庶人章)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級孝行章) 關注父母的年齡,做好與年齡相關的事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篇) ;父母健在的時候,不遠離,但是有了必須要做的事情,要把父母安頓好,告訴父母,讓他們不要牽掛擔憂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

3

在與父母朝夕相處之中,孔子說到:要體會到父母擔憂子女生病的擔憂,不讓他們操心,也是像他們擔憂自己一樣關心他們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篇); 在對待父母的時候,最難做到臉色一直讓父母覺著舒服和不頂嘴,就是 「色難。」(論語為政篇);「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篇)。

4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父母有仁愛之心 ,通情達理之最普通的人的情況。 然而,孔子並不是個教條的人,一味讓子女盲目順從,不抱怨。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篇)以杖叩其脛。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諫諍章) 對於為老不尊的老人,孔子依然不贊成「老而不死是為賊」。同時對於怨,講求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篇}

『伍』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養親是孝的最低層次

孔子的孝是對西周以前的孝進行改造,更加突顯孝的人文意味。能養是對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養就是孝。能養是對孝的基本要求。奉養保證了父母的物質需求,但作為人類還有更高的需求。人類的高需求說明能養是孝的最低層次。

2、敬養是孝的較高層次

奉養是對父母物質需求的滿足,僅是物質供養不能體現孝的人文特質。「敬」著重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孝不僅是能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敬。如果僅僅做到養,那和動物沒有區別,對父母的敬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敬是尊重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

敬是建立在對父母深愛的基礎上,有深愛之情而發出,如無此情,只是奉養不足以稱之為孝。孝應是物質供養與精神敬愛的統一。敬愛父母,還應對父母進行勸諫。父母有錯,要對父母進行微諫,從而不使父母陷於不義之地。

3、「繼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層次

「繼志述事」是對合理之政應當之事的傳承,而對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永恆的追求,這種追求是最高層次的。

對人生的關懷,孝表現為對父母無時不在的關愛,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生病。為人子女應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做事謹慎,關心父母。將心比心,以父母愛子之心愛父母,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5)孔子對孝敬解釋擴展閱讀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會有缺點和錯誤,孔子允許子女勸諫,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如果他們不聽,還尊敬他們,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裡鋤草,不小心斬斷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聽說就很生氣。就教訓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親就犯了法。這當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導是,小棍子打就受著,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著被打傷、打死呀。

『陸』 孔夫子曰:何為「孝」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孝順,就是想辦法把最好的一切給父母嗎?

孔子認為,孝順是有原則的。生,事之以禮,即滿足父母要求也應當在不誇張、不過分的合理范圍內,不要以滿足父母為理由損害別人的利益。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時才擔憂。」

父母唯其疾之憂:三個理解都是孝。

對這句話的理解,到目前為止基本有三種說法:①父母病了你要好好照顧,不要「久病床前無孝子」;②只擔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在他們生病的時候才去操心,平時不要過多插手父母的生活,尊重他們;③讓父母只為自己的身體或者疾病擔憂,也就是說,其餘所有的事情我們應該自己處理,不要讓父母太過操勞。這三種理解沒必要分出誰對誰錯,怎麼理解都是孝。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這裡面的意思是說,孝順不能只是在物質上滿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要尊敬老人,他們更在乎的是主觀感受。

得到尊敬,感受到溫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平時多關心體貼老人,多聽聽他們說話,多照顧照顧他們的情緒,讓老人身心舒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孔子認為,你在養一個寵物的時候也能讓它「吃好、喝好、住好」,那如何與孝順區別開來呢?那就是「色難」,即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我們的本事日漸增長,而父母卻在日漸老去,越來越需要我們,也越來越像個小孩。有時他們的行為會很容易讓我們生氣,甚至會責怪他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依舊能保持「和顏悅色」,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替他們解決麻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柒』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釋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豐富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什麼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9.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0.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4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6.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1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20.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1.首孝弟,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23.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25.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2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

『捌』 孔子的「孝」的觀點是什麼

孔子「孝」論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能養」,即贍養和養護父母;

二、是繼承父志,完成父業,並使父之事業發揚光大;

三、是要從內心裡對父母充滿愛意。

孔子孝論的三個層次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

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8)孔子對孝敬解釋擴展閱讀:

孔子在書中提到的孝論:

1、孝要有必要的物質供養

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父母,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這里卻說得很少。大概以為這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論。當時的人們認為,能養活父母,服勞先食,這就是孝了。但孔子認為,這還算不上孝。孔子對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讓父母精神愉悅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這是高層次的孝。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

3、孝要遵守禮制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具體地講,就是父母活著,要按禮制來奉養他們,比如穿什麼等級的衣服、坐什麼等級的車子、吃飯時奏什麼樂跳什麼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禮制來安葬他們,以後也要按禮制來祭祀他們。

4、孝要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就是說,在父親去世三年之內,對父親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規則,都不加以改變,可以算是孝了。這體現了對父親的尊重。

『玖』 儒家對孝道的解釋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誡這要求的是人要孝順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須孝順,如果不孝順的人無法投人。
當然,非要從理論上來論述,孝產生於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經常說慈孝,慈孝,就是這個原因。孝也是產生福報非常大的一個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恥謙,忠來自於義,孝順來自於仁,廉潔來自於義,謙虛來自於禮。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至關重要。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而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拾』 孔子講孝

《論語·為政》與孝的聯系有四篇,古時候大部分時期以孝治國。

第一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與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利;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第二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三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第四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面對不同的人,相同的問題,給予的定義和解釋也各不相同。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

孔子根據不同的提問者,給出了四種不同的回答:第一種孝,是無違,也就是不要違反禮節,一個人要依據禮法,有原則地對待父母,關於如何對待父母,周朝是有明確禮法的,但這並不表示一切都聽父母的,孔子認為,作為子女也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第二種孝,是「父母唯其疾之憂。」關於這句話有3種解釋,一是作為子女要擔心父母的生病,二是父母只有病了你才需要擔心,其他事情不用擔心,不幹涉父母言行,三是真正的孝,是不讓父母擔心。其中一二種意思相近。第三種孝,是指對父母要有足夠的尊敬,即使父母可能年齡大了,能管的事少了,但只要父母問到的、提到的,作為子女都應該恭敬、遵從、耐心溝通。第四種孝,是指對父母要始終做到和顏悅色。

當今社會,父母為了子女、孫輩,付出了很多很多,出現的親子問題、家庭矛盾也很多,「孝文化」也顯得尤為重要,很多父母幾乎竭盡全力為家庭付出:傾其所有(時間、金錢)、承擔家務(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接送孩子、承擔教育(教育孫輩、看做作業)……一天、一年、數載……無欲,無求……

但,多少老人還要忍氣吞聲,唯唯諾諾?老人被當作免費的保姆,被批評,被嫌棄,被貶低,被責備……有些批評看起來是對老人好,實則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太想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比如為什麼要省錢?為什麼不去旅遊?為什麼不吃好喝好……這樣以愛的名義的責備,對老師也是一種傷害。

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為老人好還是為自己好,如果真正為老人好,就一定要做到敬,認識的「色難」,學會尊重,知禮,做好自己,這才是孝的前提。

閱讀全文

與孔子對孝敬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雜訊崗前體檢為什麼要查尿檢 瀏覽:600
50周歲還能交社保 瀏覽:298
中老年人必吃的健康食物 瀏覽:93
醫院怎麼開失能老人證明 瀏覽:618
2013年沈陽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160
你們有退休金嗎英語怎麼說 瀏覽:440
70歲的人刑事犯罪規定 瀏覽:223
國家政策對軍人父母有哪些好處 瀏覽:899
70歲老人手指抽筋怎麼辦 瀏覽:170
幼兒繪畫重陽節 瀏覽:603
豐富老年黨支部活動 瀏覽:328
養老保險新政策2016每月交多少錢 瀏覽:591
黃岡哪個地方有養老院 瀏覽:412
安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瀏覽:456
高考體檢檢查有紋身怎麼辦 瀏覽:476
孝順的感人 瀏覽:379
哪裡有養生葯貼 瀏覽:187
聘請退休人員用交社保嗎 瀏覽:502
廈門60歲以上 瀏覽:408
遼陽逸和居老年公寓離哪近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