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父母面前盡孝,兒女應該互相攀比嗎
在父母面前盡孝,不應互相攀比,現在老年人需要的是兒女的關心,只要對父母體貼關心,經常噓寒問暖,有時常回家看看,賠他們拉拉家常,給他們說說孫兒孫女近況,他們就會很開心了所以沒必要十人攀比,盡自已的能力買些父母所需要的用品或愛吃的食品就行了,百事孝為先。
② 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不要攀比為什麼
一米孝敬父母是你應盡的職責,兄弟姐妹,經濟條件不一樣,能力有大小,所以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不要攀比自己,盡自己的孝心就行了。
③ 孝,如果掛在嘴上那就是假孝順
孝順是一個人良心的體現,孝發自於內心付諸於行動,是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
孝也是分層次的,就像產品一樣也有優劣真假。
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談起六零年鬧飢荒人們挨餓的事。當時村裡有娘倆,兒子四十多歲了,老娘七十多了。在當時那個食物匱乏到極點的危及到人們活命的情況下,兒子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搜尋可以下肚的東西,找到了就趕快給老娘送來。老娘讓他吃,他總是一句話,「我早就吃了,娘你快吃吧」
後來這個兒子就活活的餓死了,而他老娘生存了下來。
這是我們村裡的一個真實故事,我我現在寫到這里眼淚還不由得模糊起來,心臟在鼓脹,因為它感動了我。
這是真孝順,實實在在的發生的。
我們現代社會,物質條件已經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了,吃飽飯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沒有人會再因為孝順挨餓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在這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有些做兒女的對老人的孝順並不到位,有的甚至做的很差,有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孝、假孝。
據我觀察,很多農村裡比較缺乏孝道,如果趕上兒女不孝順做為生活條件相對落後,缺乏養老保障,又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講日子是非常艱難的。
有一個村裡,一個老太太快八十了,有三個兒子。兒子們的日子過得都不錯,但是都不願養老娘,老太太自己住在一個門洞里。說好了每個兒子每年給的口糧也經常拖著不給,老人只好每逢收小麥的季節,到地里、路上撿拾麥穗攢起來當口糧。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而且類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想聽我會寫一大堆出來,但是看了讓人生氣、郁悶!
有孝順的、有不孝的、還有假孝順的。孝和不孝很好辨別,但是假孝順就不容易一眼看出來了。
之所以叫假孝順是他骨子裡跟本就不孝順,或者不太孝順,而他為了擺樣子、搏名聲故意裝出孝順的樣子來給人看。
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兄弟姊妹間互相攀比,誰對老人付出的多了、誰付出少了,為此鬧矛盾甚至弄的雞犬不寧。有的對父母付出了一點他應盡的義務,就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孝順的不得了了,把自己當成大孝子,處處顯擺到處張揚。
他沒想想比起他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照料父母的那一點就像那九牛一毛,你的父母老邁了,或是有病了你伺候伺候,端茶送飯、洗衣疊被……這算的了什麼?不就是付出點體力和時間嗎?叫什麼苦?
你口口聲聲說那個哥哥兄弟不如你對老人細心照顧的好了,哪個姊妹不如你付出的多了,各人盡自己的心、盡自己的孝,你攀比別人干什麼?你攀比是你覺得干多了吃虧抱屈,你這個照顧老人比別人吃虧的想法,就是你對老人真實的內心,就是假孝順的真實反應。
「百善孝為先」,人一代代的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是應盡的義務應承擔的責任。你是怎樣孝順、對待自己父母長輩的,你的兒孫們會見樣學樣,你將來老了他們會用你的方式對待你,而且很快會應驗。
④ 孝不比兄什麼意思
孝不比兄的意思就是我們孝順父母,這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不要去跟兄弟姐妹攀比,兄弟姐妹孝不孝父母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做好自己,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社會文明的力量
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感恩,狹義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
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屬於魂,感恩是孝的體現,是人外在的品行,屬於形。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幾千年前,孔子曾寫出一部被譽為「使人高尚和聖潔」、「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經》,千百年來被視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力量,成為獨特的中國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