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生在義烏好人好事事跡
義烏十大好人評選候選名單
自8月開始,浙中新報與義烏團市委、義烏市創建辦、義烏市慈善總會,以及金華第一百貨義烏天成店、義烏熱線·稠州論壇等聯合推出「義烏好人———尋找身邊的道德力量」活動。一個多月來,新報記者深入義烏各鎮(街)、村(居),尋找從事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通過文字和鏡頭報道了20位愛心人士的事跡。
好人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只要積極向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在義烏200多萬父老鄉親和外來建設者中,好人遠遠不止十個,它可以是一百、一千、一萬、一百萬和每一個。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開展「尋找義烏民間好人」,挖掘時代真善美、弘揚社會正氣,激發全社會向善的力量,讓溫暖善良的愛心之舉傳遍義烏,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今天,我們將這20位「義烏好人」候選人集合在一起,讓大家來評選自己心中的「義烏十大好人」。(在讀者的報刊投票和網路投票的基礎上,我們將組成專家組,最終評出10位「義烏好人」。)
1.陶輝平 義烏稠城街道下西陶村人,34歲。他現在的職業是貨車司機,很辛苦,但14年來,他獻血48次,捐獻的血液超過3.1萬毫升,相當於6個正常人的全身血液。他曾是義烏「獻血狀元」,也是義烏捐獻造血幹細胞第一人。
2.年小恩 義烏佛堂人,「80後」。她是全國性公益組織「中國支教聯盟」負責人。6年來,她和她的夥伴在中西部地區建立150多個支教點,還在緬甸北部建立4個支教點,進行跨國支教活動。(圖為緬甸支教點)
3.金允泮 退休老師,74歲。他退休10年來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關注社區老人,二是關愛祖國下一代。他還先後走訪了義烏23所民工子弟學校,給他們關愛,並送去電風扇、書桌等愛心物品。
4.潘新榮 義烏上溪人,60歲。他在義烏城西街道何斯路村當了28年的鄉村醫生,工作兢兢業業,村民有病,隨叫隨到。28年裡,他有一半的除夕獨自在診療室度過。至今,他還在為鄉親們服務著。
5.李冬蓮 義烏佛堂人,55歲。她是遠近聞名的好媳婦,曾同時照顧身體不好的丈夫、中風的公公、偏癱的婆婆,如今婆婆癱瘓在床已12年,她仍一如既往服侍,每天摳屎接尿,盡心呵護。
6.何大妹 義烏女企業家,從小並不富裕的她,一直感恩和回報著社會。15年來,她默默資助貧困學子,花在修建學校、看望貧困家庭等慈善事業上的支出達數百萬元。
7.黃雪雲 來自寶島台灣,在義烏經商十多年。她默默資助著蘭溪、武義、磐安、義烏近200名貧困家庭及孩子,還曾在蘭溪游埠成立一家「特殊養老院」,供13名老人免費吃住。
8.吳忠尚 義烏義亭鎮鮑宅人,45歲。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痹症而留下右腿殘疾,但他身殘志堅。他創辦的動物葯物企業,僱傭的工人1/3是殘疾人。他還一直關注、推動殘疾人的健康事業。
9.鄭萬紅 網名「甜甜」,這個從衢州嫁到義烏的27歲女孩,從汶川地震以來一直堅持默默無聞做公益。她是義烏「義工之家」的賬房,同時也是助學組的核心成員,每年經她核實、登記的孩子達數十人。做義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10.林俏雲 義烏蘇溪女孩,「90後」,職校畢業後入伍。今年6月雲南寧蒗發生地震,她隻身前往救災。回義烏後,她發起成立首支民間公益救援隊———義烏藍天救援隊,目前他們已參與永康的一次搜救人員行動。
11.王榮凱夫婦 家住義烏保聯西街。他和老伴吳衛芳是一對「花甲夫婦」志願者。他們每年參加志願者活動達七八十次,3年來,累計志願服務時間超過1000個小時。
12.何志偉 義烏城西街道五星村人,22歲。他孝順,有愛心,獨自照顧生病的父親和81歲的奶奶。4年多來,他平均每月2次去敬老院,走遍了義烏14個敬老院,還是「義烏藍俊志願者俱樂部」敬老小組組長。
13.哈米朗朗 伊朗人,他來義烏經商8年,積極參與義烏社區公共服務,他還是一名義務消防志願者,先後被雞鳴山社區評為「和諧共建家庭」、「平安家庭示範戶」、「優秀居民議事會成員」。
14.樓園營 抗美援朝老兵,86歲。20年來,他利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資,先後救濟、資助177人,捐助款達10萬多元,受助者遍及周邊10多個縣市,包括莘莘學子、老弱病殘、烈士軍屬……
15.黃自立 陝西人,27歲。他是義烏一家小理發店店主,他的小店對70歲以上老人和10歲以下兒童不收費,兩年多來,已有2000多人享受過免費服務。
16.楊尚南 義烏江東街道江南社區人,85歲。10年來,患有「三高」的他,每月定時到小區為大家量血壓、測血糖,至今已累計為4萬多人次免費服務,包括很多上門服務。
17.義烏雷鋒車隊 2009年3月成立,今年3歲半。這支隊伍最初有13名成員,其中12人是來自義烏各計程車公司的「的哥」,他們收入不高,卻踐行「市區乘車三免」服務,在「高考日」、「無償獻血日」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18.丁玉平 人稱「老丁」,河南鄧州人,60歲。在義烏的11年裡,他先後幫助上百名外來建設者免費維權,還先後籌集3萬多件衣服,送到中西部貧困地區,將「義烏溫度」傳遞到千里之外。
19.鮑蘇明和龔洪才 義烏稠江街道人。他們加入義烏「愛心公社」6年多來,一直默默支持公益活動,先後到過雲南、青海、四川,參與「愛心書包漂流」活動,每年還為慈善活動免費提供貨運車輛。
20.陶旭明 自掏腰包建立了義烏外來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並聘請多名專職律師,長年免費為外來民工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至今工作站已受理360多起案件,為外來建設者挽回670多萬元損失
❷ 請大家說說對義烏人的看法
我是義烏人,這個問題我想我來回答應該不為過吧
首先,你們說的義烏人吹噓這很正常,義烏人相對來說都還上比較有錢的,當然,也有沒錢的人,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貧富的差別。
你說的那個情況我想是因為你的男朋友是義烏的吧!~~他們的父母這樣講更正常不過了,門當戶對的觀念在現在來講還是比較強的。不在乎面子上的問題跟兒女以後的生活方面是否合適這兩個問題。其實大部分義烏人都還是比較好說話的,當然,不是因為我是義烏人就這么說,事實是這樣。只是有一小部分類似於爆發戶類型的,可能你遇到過,就覺得義烏人怎麼怎麼的壞。
義烏這地方除了沒什麼好山好水外我覺得還是挺不錯的,最起碼沒什麼自然災害
像地震啊什麼的我活了這么久沒什麼感覺到過。
PS:回答下2樓的問題,義烏在浙江省中心地段,小商品城享譽全國(全球我不敢誇,畢竟我們這中東那邊的客人比較多,歐美的相對來說少點。)
❸ 漸江義烏人怎麼樣,人品怎麼樣,壞不壞,打架鬧事的人多不多,小混子多不多
浙江義烏,住著很會經商的一群人,其實當地的治安還是不錯的,義烏人很團結,只要你不主動惹事,不會有危險的。不過采購住旅店,最好找安全和衛生條件比較好的,這樣你或許會放心些。
❹ 如果婆婆不幫你帶孩子,你有會給她養老嗎
婆婆幫助帶孩子不是她的責任、義務!
你沒有權利不養婆婆的老!
會的,因為她對自己的子女盡了義務。作為子女為她養老是必須的。
她現在年紀大了,帶孫輩不是她的義務,要根據她的 健康 條件和意願,由她選擇
會的,法律沒有規定婆婆要幫你帶小孩的,但贍養老人我們晚輩是有責任和義務的。
我兩個姐姐的婆婆都是寧波人,據說寧波人生孩子,都到娘家去,由娘家人伺候。
所以兩個姐姐生孩子婆婆沒管,生完孩子,孩子又都是她們自己帶的。也沒說不養老的事,該做的事都做了。
我愛人生孩子,到孩子滿月,婆婆、媽媽各來家看過一次。
以後除了我們周末去看她們,就再沒來過我家,當然也沒幫過一天,她們也要上班,憑什麼要她們養了兒女,又養孫女?
至於她們的養老,我們當然義不容辭。說白了:父母幫子女看養孩子,是幫助、是關愛,不是責任。而子女孝敬父母,為他們養老,是責任、義務、做人的基本。
想想農村的父母,更不容易,從小艱苦的養大孩子,供他讀書,為他籌備成家娶妻的一切。養了一代,還要養下一代,而且這么理直氣壯,不然一個"不養老"足以嚇唬住,多少無養老金的農村老人,合理嗎?合法嗎?
老人不給我們花錢,我們就不孝順老人!
老人不幫我們帶孩子,我們就不孝順老人!
老人不給我買房子,我以後就不孝順老人!
什麼時候孝順老人給老人養老都成了一種用來交換的物品了?必須有一定的前提條件才能給老人養老?你小的時候父母把你含辛茹苦拉扯大有沒有跟你講條件?有沒有因為你考試成績不好就不養你?有沒有因為你太費錢就把你扔掉?有沒有因為你不聽話就放棄你?
我們孝順老人,孝順的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並且吧我們養大成人,有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能力,這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父母給我們創造了這個機會,我們才能學知識,結婚生子,找工作等等!
我是個男的,拿我自己舉例子,我對我的母親要孝順,對我的岳父岳母同樣需要孝順,這種孝順沒有任何人任何借口去加什麼條件!那簡直就是荒謬!荒天下之大謬!我孝順的是我岳父岳母把我妻子養大成人,給了我幸福的家庭,而不是說他們必須給我做什麼事我才能去孝順他,如果在孝順老人這種事情上都要加條件的話,那等你年老體衰之時,等待你的只能是繼承了你「優良傳統」的你的孩子們對你的嫌棄和白眼!
那個時候不要去怪你的孩子,他們一點錯都沒有,只是學了你而已!如果非要說孩子有錯的話,那就錯在成為了你的孩子,繼承了你的不孝家風!
老人把我們這一代人養大成人,他們的義務已經結束了,他們也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而不是給我們做免費保姆的年紀,想讓老人給帶孩子無非就是兩個目的唄,一是圖省錢,二是圖省力!
你想省力那就雇育嬰師,好,你又說沒錢,沒錢怪的誰了?自己沒賺到錢雇不起保姆那你還想省力?就非得讓老人臨死之前砸骨賣血為你奉獻最後一絲精力,為你的幸福人生鋪平道路?這才行嗎?這恐怕也不用你給養老了,直接就得累死在你們的腳下!
又沒錢又不想挨累,好,別要孩子唄,要完你也不想帶,有什麼資格帶孩子,不經歷孩子小時候的辛苦撫養,直接享受孩子長大以後對你的孝順?可能嗎?異想天開!
老人如果有精力並且願意幫著照顧孩子,那我們加倍感激加倍盡孝,如果老人身體不允許或者不願意照顧孩子了,那也無可厚非,照顧孩子的直接義烏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把什麼責任都推給那個為你忙碌操勞了一生卻無怨無悔的老人身上!他是你的恩人,不是你的奴隸!
百善孝為先,善養老人是義務也是本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美得。
會啊!
婆婆幫咱帶孩子,是情理。不幫咱帶孩子,也是應該。畢竟自古以來這婆媳矛盾,形式各種各樣都是在共同生活的罅隙摩擦出來的。
婆婆不幫咱帶孩子,也可能是年輕的時候吃過這方面的虧。為了避免影響婆媳關系,所以堅決不幫帶孩子。
再說了,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生活,也不能因為說要帶孫子,就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利益。
我家老大老二都是婆婆幫忙帶的。老大今年已經10歲了,老二也8歲了,老公從來沒有參與過孩子的童年。在老三生病的時候,老公還懟我,你是怎麼看孩子的?就連帶孩子去醫院看個病,還總是冷眉豎眼,你自己帶不了嗎?
等去了醫院才知道小孩子生病很正常的,給孩子看病是很困難的,給孩子書亦是難上加難的。還有孩子們在家破壞力也是超強的,衛生是超難搞的。
孩子咱們自己既然能生,就一定能養。養孩子本來就是小兩口的事兒。如果你專門讓老人來養,老公會退出這個圈子。而日後你們也會與孩子之間產生一定的隔閡。
再說了,咱們也年輕,與其那樣得不償失,還不如咱們自己辛苦一些。既促進了咱們小家庭的和睦,也讓孩子們只避免了隔代教育的寵溺,看到父母的辛苦。
你覺得呢?
這是兩碼事。如果你跟婆婆只是利益關系的話,容易混淆成一碼事。而實際是兩碼事。用利益去衡量這個思維其實是挺可怕的,因為如果你將來不給你的孩子帶孫子,你就會擔心你的孩子不給你養老了。如果你不做點什麼,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這會讓自己很累。贍養老人是對自己對家庭,對老人,對子女後代都有好很大好處的事情。
這個問題是很現實的,婆婆是否給帶孩子不能與養老相提並論。
帶孩子是傳統的觀念或者說是習俗而至。
養老是文化美德的傳承意務。
中國上下幾千年,尊老,愛老,養老這個問題己成為當今的 社會 問題,並且早已提到法律的意識日程,形成准則了。
這是國民應該尊守,維護,守護,牢記的。
婆婆不幫帶孩子是她的兒女心腸不夠重, 情感 主義思想心態失衡。
不幫帶孩子與養老成反比,不能成正比。
❺ 義烏孝順鎮有什麼特產
義烏特產
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 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古今中外屢獲殊榮。
另外義烏小商品特別多而且也便宜。
❻ 說一說義烏那邊的人怎麼樣呢和金華那邊的
我們義烏爆發戶很多,寶馬賓士奧迪凱迪拉克到處是,法拉利藍波賓利勞斯萊斯也不少,義烏金華我都熟悉的很,金華人和義務人視乎有針對一樣的說起來其實都還好的,我自己也是義烏人,義烏經濟較好,額比較匆匆忙忙的城市,金華休閑腳步慢慢的休息天你可以發現義烏公園沒什麼人的,金華就是都是閑散的很,區別!關於相處么,只要你是個容易相處的別人不至於排斥你!相對的!
❼ 大家人來講講「義烏精神」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義烏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成功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激勵、推動著創造奇跡的義烏人?對義烏精神該怎樣去認識和解讀?討論義烏精神,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體現並傳承著義烏精神的義烏創業者們。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飾品董事長周曉光,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不久前,記者特地采訪了周曉光,就義烏精神的提煉、傳承和創新展開對話:
什麼是義烏精神?
記者:義烏商人已經成為全國人數眾多、比例高、分布廣的經營者群體。義商的崛起,主要不在於有叱吒風雲的大企業,而是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和龐大的群體力量。大多數義烏商人都是貧寒出身、白手起家,從「草根」長成「大樹」的,你的創業歷程也不例外。那麼,是什麼在推動、支撐著你們?
周曉光:除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好的政府引導和市場機遇,主要就是義烏這個地方的人文傳統和千百年來附著在義烏人身上的一種精神。我不是專家學者,不能用精煉的幾個字來概括它,我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話來闡述。
記者:人們希望看到的就是最樸素、最接近本質的東西。
周曉光:從發展經濟的角度看,可以說義烏沒有一點優勢。地處浙中盆地,一不靠海,二不沿邊,環境閉塞,土地少而貧瘠,出產也不豐富。我出生的地方是義烏的鄰縣,情況也差不多。
為了謀生存,我們的祖先只好走出家門,於是就有了肩挑貨郎擔、手搖撥浪鼓,以「雞毛換糖」換取微薄利潤的商業傳統。這樣的生存環境和謀生方式,造就了義烏人能吃苦、不怕困難、善於適應各種環境的堅韌性格,以及不以物不而不為,不以利小而不幹的獨特商業理念。義烏今天的成功,也就在於選擇了誰也看不上可誰也離不開的小商品行業。
記者:當年你開始創業時,一定也有很多艱辛。
周曉光:是的。我出生在諸暨市一個偏僻的山村,出入全靠步行。那時候家裡生活非常艱難,因為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家中也沒有能力再供我讀書,所以才17歲的我就進出家門,到外面的世界找活幹了。我母親是廿三里鎮人,從小就經常給我講雞毛換糖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以後的創業歷程中給了我很多的勇氣和力量。靠著借來的幾十元本錢和一本中國地圖,7年多時間我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北到冰天雪地的大興安嶺,南到雲南的少數民族村寨,都留下了我的腳印。白天擺地攤賣綉花樣,晚上趕夜路睡車站,靠著一分一角的積攢,攢起了2萬元錢,算是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
記者:或許沒有那一段生活,也就沒有今天的周曉光了。
周曉光:當然。艱苦的生活不但能夠磨練人的意志,培養生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也能從中學習,積累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比如我擺攤賣綉花樣、綉花針的時候,不少女孩子對綉花感興趣,我就手把手教她們綉,她們學會了要自己回去綉,我的生意也就做成了,這讓我明白什麼叫服務意識。又比如有幾天生意不好,可回去的路費沒法省,時間也賠了進去,所以後面幾天就必須多賣幾件,不然就要虧本,這讓我腦子萌生了最原始的成本核算理念。
不光是我,大多數義烏企業家都有這樣的艱苦經歷。這些經歷也造就了現代義烏商人的很多特徵:比如敢闖,哪裡有市場、有商機、哪裡就有義烏人,而且不管在哪裡都能紮下根來;勤儉節約,前些年小商品市場里踩著三輪車送貨的,很多都是身家幾十萬上百萬元的老闆,捨不得僱人就為了節約一點運輸成本,直到今天也還有不少經營戶自己搬貨運貨,還有善於學習,觀念更新快,行動快於理念,注重實效等等。
❽ 義烏人的特點主要有哪些高分求解
義烏人----籠統的說: 普遍沒文化 素質超低 唯利是圖
義烏人口大約有120萬 其中本地人只佔1/5 溫州人佔1/5 其他的就是外地來做生意的 打工的 等等 什麼樣形形色色的都有
義烏人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 有錢 特牛 滿街的進口名車 喜歡攀比 :比如說在同一檔次的朋友圈裡 今天誰誰買了個什麼名車 稍有點實力的 馬上買個比他更貴的車 面子問題 廣東人說義烏的老闆像打工仔 打工的像老闆 ,夏日:一輛BMW745從旁邊經過 等紅燈時玻璃降下來 隨口就是一個遠射-一口濃痰 下車你會看見 身穿汗衫 大褲衩 拖鞋 民工形象十足 褲兜里鼓鼓的可全是現金 香煙 -利群
義務的老闆娘吃飯不講究 可包包都是名牌貨 什麼LV 愛馬仕 可都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