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時候乖巧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特別孝順嗎
不一定,真的不一定。
因為人的內心想法是很難通過外在表現看出來的。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我小學同學。
小時候特別懂事,特別乖巧,上課認真學習,放學主動幫家裡幹活。
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弟弟妹妹,父母供養他上學很吃力,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讓他上學。
他學習不好,高中時執意選擇退學,父母也勸不住,就隨他了。
到了結婚年齡,父母幫他蓋了房子,娶了媳婦。
父母該盡的義務都盡了,並不虧欠他吧?照理說他應該很孝順吧?然而並不!
他常年帶著媳婦在外打工,極少回來。從不給家裡寄錢,就偶爾打個電話。
直到有一年,他媽生病住院,病情嚴重,家裡人跟他聯系,讓他回來看看。
他拖了很久才回來,一看媽媽癱瘓了,以後需要人伺候了,他馬上就走了。
然後, 換手機號,換住址,跟家裡斷絕了關系。家裡人再也聯系不上他了。
他媽現在還活著,由他弟弟妹妹輪流照顧。
他算是徹底拋棄父母和他這個家了。
第二個,我親戚,是兄弟姐妹中最調皮搗蛋最鬧騰最不安分的孩子。
從小就鬧騰,脾氣又臭又硬,每天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
父母提起他就頭疼,親戚朋友也覺得他早晚會成為小混混,最後淪落到監獄里去。
後來怎麼著,人家長大後可孝順了。
雖然說話不好聽,總是惹他父母生氣,但端茶倒水洗衣做飯,將兩位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一個人孝不孝順,真的不是看小時候的表現,也不是看性格是否乖巧懂事,而是看他的品德和行為。
這個不一定。
要看孩子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身邊的人等因素。
不一定的,要看成長道路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要是既沒有陪伴孩子又只是會嚴厲批評人家,可能父母與孩子之間會越來越遠
這個不一定,人長大之後會步入 社會 ,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是否交到良師益友,還有狐朋狗友,這點影響很大的哦
不一定的,如果父母太過於強勢,孩子小時候的乖巧只是迫於無奈,這類孩子長大了會更加的叛逆。有些孩子從小得到的愛比較多,父母引導的比較好,這類孩子一般會比較孝順,正所謂愛出者愛返。舉例如果瓶子里沒有水,你怎麼能倒出來水呢,孩子也是一樣的,從小沒有得到過愛,沒有被感恩孝順等畫面熏陶過。孩子長大了很難擁有愛感恩孝順等。
不一定吧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乖巧懂事,懂得如何體貼和關心父母,個人認為這只是「人之初 性本善」的提現。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扮演的 社會 角色的增多,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有著很大的變化。如果在他每一個重要的時期都有人正確的引導,或者是他自身通過學習和成長擁有積極向上 熱愛生活 熱愛一切的生活態度,那麼這個「善」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從而會「繼承」小時候的「乖巧懂事」,體現在孝順父母等各個方面。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家庭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對孩子的內心帶來最大的影響。例如:孩子父母經常爭吵,或者是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方法不正確,再或者對爺爺奶奶不孝順等等現象,都會導致孩子心理對「愛」「父愛」「母愛」產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即使小時候再怎麼乖巧懂事,長大也不一定會孝順其父母。
這不一定,看具體事例,我先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在A家庭里,有哥哥和妹妹兩個孩子。有一天,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逛街,逛得口渴了,媽媽給兩個孩子買冰淇淋,但是媽媽一摸口袋,只夠買一根冰淇淋,要求兩個孩子一起分享。最後哥哥把冰淇淋讓給了妹妹。吃完冰淇淋後,妹妹好奇地問哥哥為什麼自己不吃,哥哥說:「哥哥應該愛護妹妹呀!」妹妹很溫暖,後來當她有零花錢時便給哥哥買了一根。
在B家庭里,有姐姐與弟弟兩個孩子。有一天,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逛玩具店,只買了一個玩具,也要求兩個孩子一起分享。姐姐看了一眼自己的媽媽,然後默默地把玩具給了弟弟,最後玩具壞了,姐姐還沒機會玩。多年後姐姐抱怨媽媽:你總是罵我沒有照顧好弟弟,所以這么多年我都是委屈我自己……媽媽愕然。
這兩個家庭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A家裡的是自願的乖,而B家庭的是被迫的「乖」。
其實很多孩子長大後的乖不乖,關鍵看父母的養育方式。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很「乖」,他們並不是真正「乖」,更多的是一種委屈求全。
但這種委屈求全,帶來的都是心理壓抑。這種人格,就像被裝進塑料袋的兩只蝴蝶,盡管他們對外有強烈的願望.,但永遠隔著薄膜,這層薄膜,就是父母的意願。
不一定的。
有的可能是因為對父母持有懼怕心理,裝出來的乖巧懂事。長大了,漸漸的有了逆反心理,對父母就不會太孝順。
有的可能因為家庭及周遭環境的影響,思想比較早熟。會考慮周全。
有的可能是真的對父母很尊重,教育方式恰當,就很乖巧懂事。長大了有感恩之心,懂得怎麼對待父母。
不一定吧!因為……你怎麼知道……ta不是裝的……嘿嘿開玩笑!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不一定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環境和自身性格主要影響著我們發展
我一朋友,獨自在家沉默寡言隨性自在,父母回來會約束自己,變得乖巧懂事。在校同樣,但成績一般偶爾中下,談不上拖後腿就平平無奇,家裡成不了驕傲的小乖巧,學校里成不了氣候的小透明。
分析:家庭環境,父母拿人比較,欠缺鼓勵與耐心,久而久之自己也關閉心門;校園環境,獨來獨往少與人交際,逐漸落後,改變變得無力。從而陷入不惹事、乖巧聽話的模樣。
但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
當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就會成倍引爆
最壞的角度思考:
一報復:「小時候,我已經受夠了,要麼就斷絕關系」一旦父母還像小時候要求一樣,別說孝敬了,怒吼出這句的時候,孝不孝順不知道,但真斷絕還是有可能的
二消極:「我改變不了一切,但我能改變自己」自虐式傷害自己,父母是枷鎖,所以孝順是會孝順的,真情快樂是不會有的
孩子在成長萌芽的時候絕離不開一起生活人的影響和環境
所以是怎麼讓孩子乖巧懂事的呢
小時候乖巧懂事長大後會特別孝順嗎。
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嗎為什麼
小時候表現的越乖,越懂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就能夠說孝順自己的父母嗎?其實小編覺得孩子能不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主要是看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了,如果說父母對於他們的爸爸媽媽都不是特別孝順的話,那麼孩子也是會去孝順他們的。而且有一些家長過於的逼迫孩子,讓孩子成為表面上懂事的現象,所以說可能孩子也是不會選擇去孝順自己的父母。
家長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一些做法會指責影響到孩子,所以說也是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學習到一些不好的現象。
③ 孩子要怎麼教育,長大後才會孝敬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想要讓孩子長大後孝敬你們,那現在這些年輕的父母們,就必須要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所以我們當父母的一定要時刻教育著孩子,還要時刻提點著自己的父母,不要太慣孩子了。只要孩子能生長在比較清明比較規矩的家庭,以後不愁孩子不孝敬父母。
④ 如何教育孩子要孝順父母 怎樣教育孩子要孝順父母
1、愛孩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包攬所有的事情,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照料,但不能包辦代替。解決的辦法是,當你教會孩子一種勞務時,你就應該讓他自己承擔起這個責任。例如,5、6歲的孩子學會了自己穿鞋子,父母就應盡量讓他自己去穿,不要包辦,有時還要讓孩子為你取鞋,取襪,做力所能及的勞務,逐漸培養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意識習慣。
2、理性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應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
⑤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嗎
小孩子表現得越乖越懂事長大了以後不一定會更孝順爸爸媽媽,因為長大了以後孩子可能就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有些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聽爸爸媽媽的話,而且在聽爸爸媽媽的話的情況下會被爸爸媽媽誇贊,非常的懂事,非常的聽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子其實並非是非常的開心,相反小孩子內心一直都在慢慢的反諷,因為小孩子知道自己真實的狀態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所以說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如果總是被誇懂事總是被誇非常乖的話,那麼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就會出現更多的負面因素,而且也會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可能不一定會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相反孩子在長大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各樣態度上的問題,因此並不一定會更孝順自己的父母。
⑥ 如果父母對自己不好,長大後應該去孝敬他們嗎
父母都盼著子女發展更好,即便是有時候子女可能感覺父母對自己太過嚴厲,或者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合適,但是父母的所作所為大多是為子女著想,何況孝敬父母是對子女最基本的要求,不管父母對自己怎樣,長大以後當然需要好好孝敬他們。
在我們年歲還小的時候,父母想方設法為我們提供有優良條件,讓我們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快樂的生長,隨著我們越來越大,父母上了年歲,我們也應該想方設法回報他們,讓他們過得幸福體面,曾經我們在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那些事,早已經變成了美好的回憶。
⑦ 孩子沒必要一輩子感恩父母,因為等父母老的時候好好孝順就可以了。你認為呢
人都是感情動物。如果沒有感恩這種情緒,如果能夠確定孩子會在父母老的時候贍養父母。所以還是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的。教育孩子沒有那麼簡單的,如果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那自然也不是非常合格的父母。所以好好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父母也好好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爭取當一個合格的父母。
⑧ 如果說一對父母,生下孩子不管不問 ,只顧自己過的好不好。以後孩子長大要孝順他們不
一對父母生下孩子不管不顧只顧自己過得好不好這樣的人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他們沒有見到過父母的責任。作為他們的子女完全可以到街道法院鎮政府等去告他們。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當中是對有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的,所以這樣的父母完全可以到法院去告他們孩子長大之後也不用去孝順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