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們在重陽節習慣做什麼呢現在還有過重陽節的必要性嗎
人們在重陽節習慣做什麼呢?現在還有過重陽節的必要性嗎?有的,孝順父母首先考慮父母生活著起,不讓父母餓著凍著等起居衣食,一般聽從父母話,不合適的事要耐心解釋讓他不生氣,就是順著他,孝順父母不是錢多少,而是根據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父母都很順心滿意就是孝順。烏鴉尚且能反哺,羊羔羔下跪謝母乳。天下為父為母者,並不圖兒女能為家做多大貢獻,不圖兒女能賺多少鈔票,不圖兒女有多大產業。父母圖的永遠是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圖的是兒女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圖的是兒女有個永遠幸福美滿的家庭。
㈡ 重陽節的好處和壞處
好處,可以放假,要祭祖,有東西吃,可以爬山,可以做福袋。壞處,要祭祖
㈢ 同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清明備受重視,重陽節為何正漸漸被人遺忘
同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清明備受重視,重陽節為何正漸漸被人遺忘?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反饋的。人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的微小版本。當這個事情的反饋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反饋的時候。那麼這個事情就沒有發生過。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很多年,也不單單是重陽節和萬聖節的對比,還有聖誕節和春節的對比。更多的還是需要從這個節日的戰鬥力說起,這個和我們對文化的發展思路都有很大關系。萬聖節和聖誕節,明顯更加好玩和浪漫,特別對年輕人來說,因為我們對這些節日的期待裡面是更多的個人快樂的體感。
㈣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_重陽節的意義及禁忌
重陽節 (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關於重陽節的 故事 傳說 ,你知道都有哪些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_重陽節的意義及禁忌,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與菊花仙子的傳說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 種植 菊花的 方法 。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染布缸神傳說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壓逃出家鄉,在一個蘆盪里搭起了草房遮風避雨,並就地種糧糊口,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天他倆在田裡幹活,忽然走來兩個衣裳破舊的人,一個眉粗眼大,持著個破爛袋,一個是面目清秀,腰裡掛著個寶葫蘆,開口就要討飯吃。這對夫妻二話沒說把准備自己吃的兩只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自己餓著肚子。這倆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邊走邊撒下許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里長滿了許多草,鋤也鋤不掉,夫妻倆覺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這草是去年那兩個人撒下的,聽他們唱著說,可以染色,然後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變藍了,但染不上色,心想這下可上了當。沒過幾天,晚上颳起了大風,剛睡下,門外有人敲門,說要借一宿。這對夫妻便起床開門點上油燈一看,是去年討飯的,看他們可憐就把客人留下來,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並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牆多餘的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小夫妻安排好,准備去睡覺。
客人說今天我討了點菜,另一個說我葫蘆里還有點酒,咱們一起喝,說著就拿起酒喝上了,說來也怪,葫蘆里有倒不盡的酒,一會兒大家都喝醉了。半夜裡他們酒性發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里,並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挾起破袋和葫蘆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現缸水變黃了覺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試染,拿出後很快布由黃變成藍色。丈夫便追上那兩人,問了個明白,他們說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麗的青藍布衣。梅、葛兩仙發明的用灰酒發酵使藍靛還原的方法,在各地廣為傳授,後人便將梅、葛二位師傅尊為染布的祖師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染坊內都掛上梅、葛二仙紙禡。
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染坊內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時除放上梅葛二仙紙禡外,還要放上觀音、財神、家堂的板印紙碼及酒菜等,供奉結束後祭品一起燒化,染坊內的師傅及幫手聚集一起開懷暢飲,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來年染出的布品質好、色度牢,故舊時的民間染坊常見牆壁上貼有「缸水調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詞幅。
重陽登高的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卻飛出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汝河裡狂風怒吼,隨著幾聲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來,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村子裡直奔瘟魔而來,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重陽節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兩方面。古時候人們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間在重陽節期間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的主要寓意是什麼: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的禁忌
忌房事
「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在這個時間點,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
忌煮飯
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是過節,所以要讓老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送菊花
因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適。
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禁忌有哪些
★ 重陽節的禁忌有哪些
★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及登高的意義
★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
★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 重陽節的民間傳說故事
★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風俗的由來
★ 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 重陽節歷史故事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㈤ 重陽節民間傳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家,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凶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干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梁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這里選擇了三則異文展示給大家。
第一則: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重陽節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第二則:流傳在陝西關中一帶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吃重陽糕的傳說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台。等他即位稱帝後,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後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於陝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卧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㈥ 過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最大的意義在於重陽思鄉吧。
「重陽節」承載著人們思想的厚重,也承載著情感的厚重。所以,即使我們忙著打拚,想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也要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在,我們的人生尚有歸途。互動的愛是長久的,長久的愛是行動的。有愛生活才甜,有愛生活才有幸福。
㈦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與大多數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為禍一帶百姓。有個名叫恆景的青年,下決心要為民除魔,於是遍訪名山高士,終於拜一位仙長為師,苦練降妖本領。這一天,仙長對恆景說:你技藝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怪,你這就回家去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恆景回到家鄉,按仙長的吩咐將鄉親們領到附近山上,並把仙長贈予的茱萸葉和菊花灑分給眾人。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氣攝住,恆景手持降妖劍,幾個回合就殺死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習俗便年復一年地傳了下來。
在《易經》中,九是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就有了重陽日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明代,更有了官民登高並且食重陽糕的風俗。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久,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予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
㈧ 重陽節健康習俗都有哪些
九九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一、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被稱為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比較隨便。 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子女頭額,嘴中戀戀有詞,預祝兒女百事可樂俱高,乃古代人九月作糕的原意。注重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古塔,上還做成兩只小羊,以合乎重陽節(羊)之義。 有些仍在重陽糕上插一小大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上燈」、「吃糕」替代「登高作業」的含意,用小大紅紙旗替代山茱萸。 現如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種類,全國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柔軟糕類都稱作重陽糕。
二、賞菊並飲菊花酒
九九重陽節恰好是一年的秋風送爽,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始於南朝宋大詩人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以隱世知名,以詩知名,以酒知名,也以愛菊知名;後代效之,遂有重陽節賞菊之俗。故時文人墨客士人,還將賞菊與飲宴融合,而求和五柳先生更貼近。宋朝京中打開,重陽節賞菊之風風靡,那時候的黃菊花就會有許多種類,形態各異。 民俗還把陰歷九月稱之為「菊月」,在黃菊花傲霜綻放的九九重陽節里,欣賞黃菊花變成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插茱萸
重陽插茱萸的風俗習慣,在唐朝就己經很廣泛。 前人覺得在九九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能夠避災免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山茱萸放在裡面佩戴,也有插在頭頂的。大多是女性、少年兒童佩戴,有一些地區,男人也佩戴。
四、簪黃菊花
北京市重陽節的習俗是把黃菊花枝幹貼在窗門上,「消除凶穢,以招吉祥如意」。這也是頭頂簪菊的變俗,也有將彩繒裁成山茱萸、黃菊花來所贈佩戴的。
五、登高作業
在古代的時候就會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習慣,故九九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作業所在之處,並沒有劃一的要求,一般是登高山、登高作業塔。
六、全國各地九九重陽節特點
福建 長汀縣農家院采田中豌豆角相贈予,稱之為豌豆角節。海澄縣九九重陽節風箏為戲,稱之為「風槎」。
江蘇 九九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坡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島縣重陽節吃一種稱為「駱駝蹄」的面點。無錫縣九九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九九重陽節健康養生攻略大全
1、飲食搭配
九九重陽節前後左右,「秋天乾燥」顯著。因為「秋天乾燥」的危害,特別容易發生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急性支氣管炎、鼻竇炎等。防止秋天乾燥要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導,少攝取過度油膩感、香甜、辛辣食物的,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的食材,例如紅薯、苞米、蔬菜、柿子餅、純蜂蜜、木耳、白木耳、百合花、香蕉蘋果、橄攬等。
九九重陽節要多吃一些口味的新鮮水果、蔬菜水果和食品類,以養肝火。這個季節,喝湯不僅能夠緩解老年人的消化道壓力,對老年人的消化吸收也是有協助,稀飯里能加一些養胃健脾、滋陰潤燥之品,可具有潤肺清燥的實際效果。
2、睡眠質量
秋季的正常睡眠時間為丑時(23:00-1:00)入眠,這時入睡,最能滋陰,睡眠也最好,通常能實現事倍功半的養生保健功效,早上5:00-6:00醒來,午後小憩,約一個小時,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
老人還需要注重睡眠姿勢。不必俯睡,由於俯睡時乳房心血管被壓迫,會讓呼吸不暢,供氧相對性降低。向左側睡也不可取,由於向左側睡的時候會壓迫心臟和胃裡,使胃內食材不容易進到結腸,不益於食材消化和吸收,特別是在過飽後。睡時身體稍稍彎折並向右邊比較適合。那樣既可以使肌肉獲得釋放壓力,又不壓迫心臟,使心、肺、肝、腸胃都處在自然狀態。
3、穿衣服
九九重陽節,一天中溫度差發生變化,經常出現強冷空氣侵蝕,而使氣溫降低。俗話說得好:「外出需防三、九月」「若想舒適安逸,勤脫勤著」,因而應多備幾個秋裝新款,酌情考慮調整,隨增隨減;此外秋冬季銜接季節,在家裡也需要隨時隨地防止感冒著涼。
秋色宜人,就是春遊好時節。秋天出行穿衣服也有講究,輕巧、比較寬松、暖顏色依舊是著衣的好多個技巧。相對於小寶寶而言,秋天穿衣服除開要透過氣、吸潮的純棉衣服外,還需要注意避免秋天中署,由於許多爸爸媽媽早晨給寶寶穿了比較厚的衣服褲子,等到了中午氣溫上升時,通常又忘掉給小寶寶減衣服褲子,造成小寶寶被捂得中署。
4、醫護
秋天氣候乾燥、風速大,汗水揮發快,非常容易讓人發生口乾舌燥、咽燥、嚴重便秘、皮膚乾裂、毛發脫落等病症。因而日常日常生活中需要留意維持房間內的環境濕度,能用濕毛巾擦房間內的傢俱,用濕拖布擦地板,房間內還可以喂魚、種花,或是採用空氣加濕器等。
秋季里能通過沖澡來加快血液循環,使肺與毛皮血氣商品流通。一般秋天洗澡的溫度可調節在20℃~30℃,在洗澡前先喝一杯淡鹽開水,洗澡時不必太過搓揉,以浸浴為主導,時長以20min上下最合適。挑選保濕補水性的沐浴露,盡量不要應用香皂,洗澡後一定要擦抹潤膚乳液。
5、健身運動
秋色宜人,是戶外鍛煉的最佳時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是收留的時節,健身運動也應遵照這一規律性,運動強度不適合很大,不適合強烈。要依據自己身體素質狀況和身體狀態,挑選適合的鍛煉方式,如室外散散步,打太極拳等。
重陽佳節,有高瞻遠矚的風俗習慣。對中老年朋友們而言,爬山不但能加強鍛煉,提升心臟功能,更有修身養性,緩解煩悶心態的功效。但是,身患風濕病、骨質疏鬆症等病症的老年人好朋友要盡量減少爬山等耗費很大的健身運動。
6、精神實質
「自古逢秋悲寂寥」,彷彿一到秋天,想起的情緒就和「悲」聯絡在一起。九九重陽節後,氣侯漸冷,日照降低,風過落葉,常常在一些人心裡造成蒼涼之感,發生情緒不穩、便於悲傷的抑鬱情緒。這時,維持樂觀的心態,因時制宜,發泄積郁之情,塑造樂觀豁達之心是保健養生不可缺少的具體內容之一。
老人容易引起消沉憂傷、心煩輕度抑鬱,可適度增加晚間睡覺時間;交朋結友搭伴出遊、閑聊、聚會活動、和親人談古論今;或到生態公園散散心,聽看話劇、看一下喜劇片,或種花栽種、下象棋釣魚;協助比自身更艱難的人等,全是有利於修養身心、心態調整的好方式。
九九重陽節老年人養生吃什麼
調整飲食搭配均衡都是預防疾病定魂的壓根。秋季飲食老人要以平補為主導,盡可能多吃性平味甘的食材,如苞米、生豬肉、百合花等便是最好飲食搭配。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因而,老人可適度開展潤補,即滋陰、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少吃一些辛辣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口味的新鮮水果、蔬菜水果和食品類,以養肝火。
重陽節「三寶」
九九重陽節即將到來,飲菊花酒、吃牛肉粉絲、吃花糕是重陽節的三大飲食習俗。
重陽節要飲「菊花酒」。九九與「很長時間」楷音,與「酒」也同音詞,所以派長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觀點。
第二是吃牛肉粉絲。「羊」與「陽」楷音,應重陽節之典。面要吃白麵粉,「白」是「百」字除掉頂部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喻意,以應「九九」之典。京都給九十九歲老年人生日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辦以牛肉為核心的宴席,爆、烤、涮以致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時間段,牛肉性暖,能夠保暖。
第三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作業以避災。「糕」與「高」同音詞,又有「節節高升」、「壽高九九」之含意,因此「重陽節花糕」變成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類。
多喝湯
各代中醫和健康養生家對老年人喝湯都十分強調。《隨息居飲食》說:「粥為人世間第一滋補養生角色。」粥易於消化、消化吸收,能和胃、健脾、潤肺、潤下。清朝健康養生家曹慈生說:「老年人,有竟日食粥,不計入頓,亦能體強壯,享壽辰。」這個季節,喝湯不僅能夠緩解老年人的消化道壓力,對老年人的消化吸收也是有協助,稀飯里能加一些養胃健脾、滋陰潤燥之品,可具有潤肺清燥的實際效果。
小米是老年人的最好滋補品。老年人最愛小米手機,把小米手機當做比較好的滋補養生上品,體弱多病得病的老年人常見小米手機滋補養生人體。國家醫葯學覺得,小米手機益五臟,厚胃腸,充體液,壯筋骨,長肌肉。清朝有一位名中醫說:「小米手機最以養。熬米粥時的米油勝於人參湯。」小米湯是非常好的營養粥。
對呼吸道不好的老人而言,現如今新上市的黃澄澄的梨子,便是特別好「補品」,能用梨子熬出雪梨粥,每晚喝一碗。除開梨子,像秋天推出的京白梨、鴨梨等,全是做梨粥實際效果最好的好原材料,價錢還價格低,粥做出來也非常簡單,將梗米放到鍋中熬至八分熟,然後把清洗的梨子連皮一起切成塊,放到粥里再熬十分鍾以內就可以了。要是有標准,還可以在粥中添加一樣可以滋陰潤肺的百合花,3~5克就可以了。
多喝湯
老人們多喝湯,可以增強體質、益壽延年。中醫葯學覺得:「人和新天地相對應」,近義身體的生理學原理應與四季天氣的轉變緊密相對應。湯,是大家所吃的各種食物中富有營養成分、最易消化的種類之一。
老人多喝湯不僅有利於養分的吸附,還可以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需要注意多喝點大骨頭湯,把骨骼打碎了,熬點大骨頭湯,以髓補腎填精,這也是中醫學的概念。
培養餐前吃飯時持續進點茶湯的習慣性,還能夠降低食管炎、胃病等的產生。自然,餐前喝湯水並非說喝多了愈多愈好。一般情況下,中晚飯前以小半碗湯最合適,而早飯前可適度多一些,主要是因為一夜睡覺後,身體水分含量損害比較多。進湯時長以餐前20min上下為好,用餐時也可遲緩少許進湯,但切勿「狂飲」。
多吃魚
每星期做三頓魚菜或每天吃30克魚類,能使腦中風風險降低50%。醫學臨床研究證實,經常吃魚的日自己和愛斯基摩人與非常少吃魚的種族對比,患心血管病的比率要小得多。
淡水魚的含鋅量高,且歸屬於動物性食物,易被人體吸收使用。相對於老人而言,淡水魚蛋白質含量豐富多彩,容易消化,又含有歐米伽3油酸,對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病症有利。除含鋅量高,淡水魚含有的維生素、維他命D、鈣、錳、碘、硒等營養元素也比肉類食品豐富多彩,針對老年人的養分均衡有利。
提議老年人一周吃一到2次淡水魚,每一次100克前後。鱸魚、大黃魚、鮁魚都很好,藍鰭金槍魚屬肉製品魚種,盡量避免吃。適合老年人的淡水魚食用方法是清蒸的和清燉,能夠確保魚類中營養成分不容易外流,且美味可口。吃前一定要清洗,去凈鱗、腮及內臟器官,無鱗魚可以用刀颳去外皮里的淤泥一部分,由於這種位置從來都是淡水魚中環境污染成份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