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優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優

發布時間:2020-12-07 13:27:49

『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讀後感: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

本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系人而作。詩人此時正在長安考取功名,對他來說,長安雖極具吸引力,但畢竟是舉月無親的「異鄉」茫茫人海中的遊子怎麼能不孤獨寂寞?後兩句,詩人沒有寫自己困未能與兄弟們團聚而心存遺憾,而是說「遍插茱萸少一人」,既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在登高那天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正在他鄉求取功名的詩人。

現在我才知道,遊子的心情,正如這首詩一樣,充滿了鄉愁。

『貳』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您說的對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2009年)重陽節在公歷的10月26日 [編輯本段]重陽節起源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1]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2] [編輯本段]重陽節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叄』 9月9日重陽節作文怎麼寫

您好。
例如:
【愛在重陽】

轉眼間,又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氣爽的好日子,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到了。

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老人節」、「曬秋節」等,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有吃重陽糕、插茱萸、飲菊花酒這些習俗,現在成為了敬老節。

今天,我六點零九分就起床了,早早地出門去買了重陽糕及爺爺奶奶愛吃的各種糕點食品,「四宜糕點店」都快被我們買空了。

回老家時,我在車上細心照看著糕點,生怕它們這些「小朋友」被車子顛壞了,心情十分緊張。

到了家,爺爺奶奶看見我活蹦亂跳的樣子,趕忙向我揮手。我笑著對他們說:「今天你們好好的休息吧,飯媽媽來做,我還帶了些糕點呢。」爺爺剛想開口,就被我用能說會道的小嘴巴堵住了:「哎呀,今天重陽節呢,答應我一次好不好呀!」說罷,我就拉著爺爺奶奶進了客廳。把豆沙糕、重陽糕一個個拿到桌子上,還時不時塞一個進他們嘴裡。

午飯好了,香噴噴的飯和糕點的甜香相得益彰,色相味兒俱全!吃得我嘴角流油,吃得爺爺奶奶樂開了懷。

下午,我拿出洗腳盆,放了些熱水,去給爺爺奶奶洗腳,他們非常感動,一絲幸福掛在臉上,還有說有笑,差點把盆打翻了。洗完了,我在兩位老人的臉上親了一口,便端著盆子走了。回頭一看,他們激動的眼淚都快下來了。我在院子里來回走動,不敢相信剛剛自己做的一切,心想:不管哪一天,重陽節也好,其他日子也罷,我們都應敬老、愛老,讓老人們幸福地安度晚年。

【愛在重陽】

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和媽媽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

我和媽媽商量要給爺爺奶奶准備一頓豐盛的晚餐,於是我們直奔菜市場。一到菜市場門口,就飄來一陣沁人心脾的糕香。循著香味望去,只見一個攤位前,人頭攢動,還不時地冒出一股股熱氣。我好奇地湊近一看,哦,原來是一群年輕人在爭相購買糕點。媽媽告訴我這是重陽糕,重陽節給老人送重陽糕是尊老的表現。一聽這話,我立刻掏出零花錢,買了一大塊,我要好好孝敬爺爺奶奶。

一回到家,我就奔向奶奶,甜甜地說:「奶奶,祝您重陽節快樂!」一開始,奶奶愣住了,不過她很快回過神來,一把把我摟在懷里,激動的說:「哎喲,我的孫女長大了,懂事兒了,謝謝你呀!」吃晚飯時,我發現爺爺奶奶咬糕時挺費勁的,但是臉上始終掛著欣喜的笑容。晚飯後,我搶著跟媽媽洗碗,我要幫爺爺奶奶分擔家務,媽媽對我投來贊許的目光。

洗完碗,我跑到奶奶跟前,蹲下來給她捶腿。奶奶有關節炎,天氣一涼腿就會疼。「奶奶,等你腿好了,明年重陽節,我和你一起去爬山登高吧。」我邊捶邊說。奶奶摸著我的頭,笑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靜靜地想:什麼是愛在重陽?我想就是常回家看看爺爺奶奶,多陪陪他們。我覺得每天都應該是重陽節。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肆』 九月九日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賞菊、登高、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重陽日,中國重陽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內稱菊容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4)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優擴展閱讀:

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伍』 關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文4百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獨自在異鄉闖盪,每到過節時就會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處插上茱萸作重陽節紀念時,少了一人來參加。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茱萸: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我越發思念眷親。遙想今日重陽,家人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陽節我們一般到爺爺奶奶家過。但今年我沒有回老家,重陽節雖然不是特別大的節日,但是我此時身在他鄉,現在我也逐漸明白了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感覺。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九重陽是個登高望遠的節日,也是老年人的節日。周末,爸爸、媽媽和我一同去登山 。次日清晨,我們一家就開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爺。剛到一半,我們就累得直喘氣,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聽著耳畔松濤陣陣,看漫山紅葉繽紛,還不忘在林中搜尋一閃而過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邊的野花。話說「路邊的野花你別采」,怎麼能不採呢?山花爛漫,鮮艷奪目,點綴在綠草叢中,那麼招人喜愛。
我像鳥兒一樣,追著蝴蝶雀躍,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給媽媽,她們都很高興,抱在懷里愛不釋手。
我們繼續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記起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些風俗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體現。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時候隨家人爬了無數次的山,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爺背我爬的。但我現在在他鄉,我猜姥姥姥爺腿腳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背著我上山的體魄了,媽媽爸爸的額頭也爬上了皺紋。我的成長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在愛的氛圍中成長,我好幸福。成長是個過程,我願我的成長如爬山一樣,有時可以停下腳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賞路邊無限風景,采擷鮮花裝點他們的容顏,他們的夢。
山景無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陽節去登山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九九重陽是個登高望遠的節日,也是老年人的節日。周末,我真希望和爸爸、媽媽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爺。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鍛煉身體。隨著人們對重陽節的重視,已經博得了大多數老年人的親睞。最後我祝老爺爺老奶奶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陸』 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的什麼曰

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的登高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古人的山嶽崇拜
《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柒』 九月九日重陽節小學生作文怎麼寫

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重陽節到了,我想為年邁的奶奶做一點事。想了很久,突然有了靈感,那就是幫她洗一次腳吧,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奶奶給我洗腳的。
晚飯剛吃過,我早就把洗腳盆和毛巾准備好了,准備給奶奶一個驚喜。這時奶奶走進來,我立即把洗腳盆和毛巾端到奶奶面前說:「奶奶,我想為你洗腳。」奶奶笑的合不攏嘴,開心地說:「好 孩子,真是奶奶的乖孫子!」我先讓奶奶坐在凳子上,用手試試水溫,然後蹲下來把奶奶的鞋子、祙子脫下來放在一邊。「奶奶把腳放進來吧!我會好好伺候你的」。當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腳時,不禁心 里一顫,原來奶奶的腳是那麼粗糙。是啊,奶奶辛苦累了一輩子,到現在還要天天給我洗腳,我心裡真是慚愧啊!「奶奶,以後我要天天給你洗腳。」奶奶開心的笑了,同時我卻看到了她眼裡的淚花。

『捌』 九月九日重陽節什麼造句子

今天是九月九曰重陽節

『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擴寫作文

九月九日憶復山東兄弟~擴寫制

重陽節到了,身在異鄉的我不由得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老母親,十分想念遠在故鄉的親人,這種想念是撕心裂肺的,想起來我的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無奈,只好來到客店以酒消愁,但是,酒越喝得多,卻越不覺得醉,本來是解愁的,但卻越喝越憂愁。
淚眼蒙蒙中,我彷彿看到以前重陽節到時,老母親准備好大餅和美酒,對我說:「兒啊!快吃啰!吃完和你的兄弟們一起去登高吧!哎!瞧我這記性,來,拔幾株茱萸插在身上,鬼神都怕,可驅邪哩!」現在想起白發蒼蒼的老母親 ,淚珠便一滴一滴地落下來。

瞧,不遠處是誰在等我?那木門前,披著棉衣,手握茱萸遙望遠處的,是我那80歲的老母親哦!

詩興漸濃,賦詩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念完了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便磨好了墨,提筆將它寫在了紙上,取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實,我知道,愛就是思念親人的一顆心。

『拾』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詩句

1、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2、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杜甫《九日寄岑參》

3、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4、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5、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6、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李白《九日龍山飲》

7、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8、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9、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10、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鄭谷《菊》

11、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序燈《九日吳山宴集值雨次韻》

12、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3、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4、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5、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6、腸斷裂,搔首一長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7、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18、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19、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0、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參》

21、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2、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23、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24、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5、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6、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丘浚《詠菊》

閱讀全文

與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609長壽在哪個站停靠 瀏覽:647
50歲算大壽嗎 瀏覽:543
吃什麼養生護身體 瀏覽:342
老年人沐浴應在什麼時間進行 瀏覽:689
老年人半邊身體發抖什麼毛病 瀏覽:540
不配做父母怎麼回對方話 瀏覽:927
上海女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53
武昌老年大學2018秋季招生 瀏覽:602
體檢前抽煙有什麼影響 瀏覽:691
茶藝養生館實習是什麼 瀏覽:133
老年人古籍有哪些 瀏覽:920
加拿大就是老年人的天堂 瀏覽:1000
七律重陽節網易博客 瀏覽:296
靈璧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562
民企沒退休金嗎 瀏覽:22
貓咪空運前體檢需要多久 瀏覽:109
養生壺多少瓦燒水快 瀏覽:727
我國對老年人醫療保障 瀏覽:755
學校受了委屈父母很傷心怎麼表達 瀏覽:838
淮安老年大學教學樓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