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不是每個父母都值得孝順

不是每個父母都值得孝順

發布時間:2022-08-26 18:31:56

A. 有的父母是不值得孝順的,是吧

怎麼講呢?未經人苦哪知道這世界上會有多奇葩的事情呢?沒做家長前,我覺內得父母愛子女容天經地義,後來我當家長發現有的父母不是的。以前不懂事,覺得女兒和弟弟都是被父母疼愛的,雖然女兒出力多一些,但也是應該的,因為是姐姐。但後來我明天了,女兒對於父母來講,只是一個工具,就算小時候看起來對女兒好,嘴上表揚女兒,但其實是讓女兒心中愧疚,讓女兒付出一輩子,好去扶持他們的兒子的家族壯大,為了他們的孫子孫女世世代代,女兒有用就用的乾乾凈凈,決不能做有辱他們的事情,女兒有困難就視而不見,一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哪怕女兒死了也是應該的。如果說人的長大,就是看清世界上最親的父母原來也就這么一回事,會看透很多事情,看破很多,只覺得,人生真的哪有什麼真情,連父母都是看你有沒有用,沒用就是垃圾,眼裡根本不會管你死活。說不恨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讓我懷疑整個世界,整個世界都開始重新認識,對所有人充滿了懷疑,斗爭,整個人變得就是跟個潑婦沒有區別。

B.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這句話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從“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角度上來看,雖然不能算強盜邏輯,但已是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的以偏概全,確實有失偏頗。為什麼這樣說呢?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為先”、“孝不如順”可以理解,生活實際中是美好的願望。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過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准確。事實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壞人。

2.理是孝順的理

孝順,是順從父母之意願而去執行,但是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註疏》的批註是對孟子“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解釋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兒女對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違背道德倫理,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不應該去支持,要做思想工作,勸說和制止他們有危害的行為,以免讓父母遭到別人的嫌棄。

所以說,孝順父母也包括要幫助父母中止不對的行為,不是盲目地孝順。


對父母盡孝是必須的,但好的傳統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並傳承的。對於善惡必須有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要靠壓服來順從。“不孝之人不可交”,針對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順父母的人。

贊同孝道與一個家庭具體存在的情況是兩個概念。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說法,確實存在強迫性邏輯思維。“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母慈子孝”,孝順是相互的。

在外作惡多端,對父母十分的孝順的人有沒有,有。有個強拆民房的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要去拜佛,他馬上送去,還幫母親出錢開光物品。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的人對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幫助別人,得到人們的好評。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判斷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不黑即白,不白即黑,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本身是比較愚昧的,存在思維邏輯的問題,才會產生這種具有偏執的認識。

看事物不要絕對,不能非此即彼。那些從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當人對待的父母,孩子長大不孝順不一定就是壞人。

另外,不孝順也不是不贍養,這也是兩碼事。有的子女也贍養,能盡責任盡孝,但做不到噓寒問暖,被父母說成不孝,不見得是不孝。

現實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樣子?孝不孝順的標準是什麼?是憑父母說,憑兒女說?還是憑外人說?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所以,“不孝順一定不是好人”說得太過,存在錯誤認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說得過於絕對化。不能為了要讓人孝順,或是為了提倡孝順道就用這種偏激的邏輯一概而論,一刀切的說法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不孝順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國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當兵、搞科研、堅持在一線崗位的人,沒法盡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謂孝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最基礎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況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況就與老人的教養方式有關,有的是對孩子太溺愛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孩子不孝順,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父母完成了責任把孩子撫養長大,父母老了,不贍養父母,兒女不孝順父母的確實沒做得好。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觀點,確實存在邏輯混亂,有行道德綁架之實,不分情況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邏輯混亂的道德綁架。

3.孝順父母理所應當,但不能搞道德綁架

孝順父母無可爭議,但確實也有為一己私利打壓子女、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的父母。生而不養就是遺棄,老了子女不贍養,是因果報應。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順父母做得好的人,有愛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從小就受父母行為觀念影響。父母怎麼對待爺爺奶奶的行為會深深的印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因果報應。

或者由於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時侯並不快樂,而孩子大了認為這都是父母的罪過,沒考慮到這是父母本身的匱乏所致,這屬於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表現。

身為父母者在對待子女上做到大公無私,心無偏袒,一視同仁,教育子女時以身作則,父母做得好,兒女不用道德綁架也會孝順。

有些家庭會出現父子如仇讎的現象。像這種家庭就不能用統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觀來對應。


這種個例屬於特例,不能用這種例子推翻整個普世道德觀。每個人不光有父母,可能還有子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觀是道德觀,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論。說事情最怕斷章取義,孝順也不能搞斷章取義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贍養”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聖賢,相信大多數父母都願意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不能原諒父母過錯的人,需要調整心態,增加“同理心”,“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說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實,一定也有受別人影響的看法參雜其中。母親改嫁可能存在著不得以的苦衷,兒女要能體諒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過”,不行道德綁架的孝道。

望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拋棄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來了讓孩子養老的事,孩子心裡有何感受?

自己沒有攤上無情無義,拋妻棄子,從未盡過撫養義務,卻胃口特大,貪心不足的父親的人,不要指責別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樣。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但本身有局限性沒法引導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變自身。孝與不孝,不必道德綁架。

不論旁人怎樣說,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真的別再用混亂的邏輯道德綁架孝道。

電視節目中那些對比十月懷胎的母親,拋妻棄子的老父更令人討厭。父親沒盡過養育責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極卻涼薄之心不改,極盡惡行還振振有詞逼兒女贍養。不是當事人,永遠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綁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賭咒發誓的話威逼的孝不如順,是愚孝。

父母是山,給弱小的兒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無私的滋潤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兒女自然會孝順。

有書君覺得老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說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講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沒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為,如果考究行為的話,那麼許多人就沒法遵循孝道。

孝順父母包含著親情、感恩、尊重。作為兒女,父母是每個人小時侯的依靠,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親的人,你可以因為無親情不感恩,但至少別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順父母最後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

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盡力做到孝,以此來改變家風,造福後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建立一種相對民主的關系,遵紀守法形成良性循環,放棄愚孝。

C.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

這位朋友,這三類家長在學校最忌諱,你呢?
不給孩子放假的父母
當今社會,焦慮和競爭無處不在。很多孩子的童年是無用的,假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補課中度過的。
花錢買安心是很多家長的做法,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花錢或者給學校老師就能解決問題的。並不是無限壓縮孩子的假期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吸收知識,更是一個人人格和道德的完善,這是知識改變不了的。是家庭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盡量給孩子放假,抽時間陪孩子,注意和學校的配合,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當發現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挫折、缺乏信心、成績不理想時,家長應採取措施鼓勵、支持、幫助孩子渡過難關。
不鼓勵孩子的父母
用恰當的語言鼓勵孩子,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上進熱情,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要知道,老師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為孩子更注重父母的一言一行。
比如孩子想買一個玩具,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誘惑,答應孩子考70分,給她買,然後一點一點把孩子的分數加進去。如果你的孩子考了8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次考100分,或者罵孩子。
你得告訴你的孩子,80分已經足夠好了。下次能考90分嗎?我不想拿你的同學做比較。我只想看到你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這孩子的分數不知不覺地提高了。每次他上去,你都要鼓勵他。當分數較低時,要告訴孩子這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不要傷害孩子的學習熱情。
不允許失敗的父母。
不允許孩子失敗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失敗是可恥的,不允許失敗。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和焦慮之中,一定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最近,邊肖看到的一則新聞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新聞講的是一個曾經的高考狀元,因為大學沒考上而不敢回家的故事。他在外面流浪了十年,靠撿破爛為生。
很多人開始嘲笑他「書獃子」「心理素質差」。看了報道,擇校君發現,這個孩子之所以願意墮落,不僅僅是因為抗壓能力差,而是因為他一直在一個不允許失敗的環境中長大。
他考試不及格。首先,他的父母會罵他。其次,全村的人都會對他一臉失望。即使他在很多家長眼裡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他還是容易受到壓力和挫折!
關心孩子的成功,也尊重孩子失敗的權利。這才是一個家長應有的教育格局和氣質。

D. 不是每個父母都值得孝敬的

這個吧,我原來看過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父母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但是這個職業有個很可怕的事情就是,這個是不需要考試就可以上崗的。你說的話或許是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的父母所作所為是壓根不配為人父母的。或許很多人說父母是有苦衷或者父母再不對,那也是父母這樣的話,但是我想說的是有些事,沒有經歷過得人沒有發言權。
就像那些從小被遺棄的孤兒,然後長大以後,過得好了,親生父母又跑來要相認一樣。沒有處在這些被遺棄孤兒的處境,外人沒有資格去指手畫腳,說你應該認或者不應該認,不經歷過哪有發言權

E. 百善孝為先,是不是得看看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值不值得孝敬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對父母尊重,但尊重不是盲目的順從。如果父母的那些行為錯誤了,我們也可以指出來。
孝子賢孫就是孝順父母的有德行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來到世間的機會,父母哺育我們長大成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應該報答的就是父母。
青年人不孝敬父母極大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這個時候的青年往往都對自己的父母表現出不耐煩。對父母發脾氣。
而另一種是因為有些人結婚後,婆媳關系不好。男方懼怕自己的老婆,所以對父母逃避。這也是一種不孝順。

F.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父母都是值得孝順的因為她生我們養我們,並且把最好的都留給了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孝順父母,尊敬父母,希望能幫助到您很高興為您解答✺◟(∗❛ัᴗ❛ั∗)◞✺

G. 每個父母都是值得尊敬的么

每個人的文化程度和社會背景不同,其做人辦事的准則也會不一樣,雖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舐犢之情是偉大的,值得子女銘記和尊敬,但不一定他們在所有方面都很完美,也肯定有無法讓人尊敬的言行,比如,有的人,雖為人父母,卻不知自重自愛,罵街、打架、偷盜、嫖娼、貪污……當然這樣的父母是少數,但也不能說因為他們是父母,不管怎麼錯都值得尊敬。總之,不能全盤否定,該尊敬的地方還要尊敬,不能接受的部分要包容、理解或者嘗試改變,有些事情如果無能為力就不要去想它了

H. 偏心的父母,值不值得孝順

不管復偏不偏心都要孝順。

值不制值得這句話就問錯了,孝順父母是每個做子女的義務,法律是人的道德底線,是你不容觸碰的。觸碰了就涉及到違法。不管值不值得,父母有生養之恩,你是必須要負責父母的養老的。

再者,也有很多父母偏心,世上也有很多父母沒有盡到他們當父母的責任,有很多父母重男輕女,一碗水永遠不可能端平,但是這不是你不孝順的理由。

(8)不是每個父母都值得孝順擴展閱讀:

對於每個人來說,處理好家庭關系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庭不好,跟家人不好,那麼他的人生會失去很多意義。我們應該努力學好如何跟家人相處。

要明白,家人是自己在這個世上最重要的人。如果一個人如果都不懂得維護自己的家人,那麼外人隨便欺負就變得理所當然的了。

子女與父母關系最密切,彼此間可以較直接地指出對方的不是之處,加上所謂父子,母女沒有隔夜仇,彼此間較容易原諒對方,因此通常問題不至太嚴重。

I.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父母養育之恩大如天,那麼有怎麼樣的父母是不值得被我們尊重的嗎,具體要哪些表現呢,那麼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1

1、一心迫害你的父母;

2、生而不養,遺棄你的父母;

3、沒有人品和道德底線的父母。

有人說自作自受,意思是說,自己做人失敗,讓子女很難接受,因此不願意孝順老人。或者,孝順老人的同時,心裡一萬個不願意。

其實,老人也沒有十全十美,也有性格也有愛憎。既然這樣,也就是說他們做人做事不可能十全十美。那就意味著他們也會犯錯,犯傻甚至耍脾氣犯愚蠢。那麼,他們做了錯事也應該被原諒。所以,孝老愛老本應該去翻他們的舊賬。

因為人有品行好壞之分,老人也是一樣。總有一些老人性格或接人待物上或習慣上讓人難以接受。比如說,愛吹毛求疵或一碗水端不平。

讓兒女們很難接受,即便是花上人力物力去孝順了,心裡也是一肚子氣。但是,他們可是你的親生父母,一輩子把你們拉扯大可不容易。所以,孝順老人並不能因為他他們的品行不好而放棄或嫌棄他們。

法律上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不論子女什麼理由,都不能推卸贍養父母的責任。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2

沒有盡過父母的責任,卻把孩子當搖錢樹的父母。

比如毛曉彤的吸血鬼父親,竟然上節目跟女兒要五千萬贍養費,要不到就揚言要和女兒一起下地獄。先不說其他的,就單單這一句話,是一個正常的父親會說出口的嗎?

毛曉彤的父母在她十個月的時候就分居,兩歲的時候正式離婚,毛曉彤和媽媽生活,由媽媽一人親自撫養並培養長大。

而這個時候的爸爸呢?酗酒,吸毒,還因此坐過牢,可謂沒有盡到一點做父親的責任。

可在毛曉彤憑借媽媽的培養和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在娛樂圈站穩了腳跟,接拍的電視也越來越多,有足夠的能力給媽媽很好的生活的時候,他就大張旗鼓地出現了。

公然索要天價贍養費,還要求和媽媽一樣的生活待遇,住同樣的別墅開同樣的豪車,不然大家就一起下地獄。

視頻播出後,網友一片謾罵,紛紛表示心疼毛曉彤有這樣一個惡魔一樣的`父親。全力支持毛曉彤拒絕支付五千萬的贍養費,稱按正常標准給點生活費,保障他基本生活即可。

雖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大如天,散盡家財也要贍養父母,但是這樣的父母,真的不配,他們配不上"父母"兩個字,更配不上你的孝心。

生而不養的父母。

說到我這個朋友的故事,有時候我不得不相信因果報應這一回事兒,世間一切皆是命。

朋友的生父母重男輕女,二十幾年前為了生兒子,連生了四個孩子才生到一個兒子。為了養活兒子,他們賣了二女兒和三女兒,朋友就是那個二女兒。

朋友的養父母家境不太好,朋友從小到大也吃了不少苦,大學畢業後選擇創業,歷經三年才慢慢有了些起色。

眼看日子慢慢好了起來,生父母卻找上了門。原來,幾年前留在他們身邊的大女兒和小兒子都因病相繼去世了,他們現在膝下無子,又因給兩個孩子治病早已債台高築。

這不,經過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朋友,希望朋友認回他們,承歡膝下,替他們養老。

朋友一度十分抵觸,後在善良的養父母的勸說下,願意每月給他們一定的贍養費,供他們養老,但堅決拒絕與他們同住,甚至不願與他們聯系。

她說:"除了生活費,我什麼都不想給他們。"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將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還有撫養,陪伴,給予關愛等等,如果只生不養,也怪不上子女無法做到承歡膝下。

血緣固然重要,但沒有感情的血緣,算不上親情。

生而未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未養而生,百世難還。

你給予我生命,我供養你餘生,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你給予我關愛,我回你敬愛。

有兩種父母是不值得孝順3

垃圾父母的表現:

1、情緒不穩定。不僅僅只是愛發脾氣,總是無端遷怒孩子,把生活壓力發泄在孩子身上,或者沒有耐心非打即罵。還包括了喜怒無常,愛埋怨愛嘮叨等等。

2、什麼都順著孩子。這種家長不用多說,往往是以往吃苦太多,不希望下一代再吃苦,卻很容易培養出任性、目中無人的孩子。

3、管得太寬。這種家長把什麼都為孩子設想、安排好了,看似很周到,但孩子的自由意志不是被輕易地剝奪了嗎?要知道孩子很容易走彎路,但同時身上也具有大人不具有的可能性。歸根結底,一個人的人生只能是他(她)自己的。

4、愛講道理,自己做不到。這種家長很多都是愛面子,遇事就愛數落孩子,說這件事應該是如何如何,別人會如何如何。但偏偏無法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好榜樣。

5、不懂得怎麼跟孩子溝通。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放棄溝通。不溝通也就不知道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你給出什麼樣的幫助,更何談引導、教導?溝通的核心在於相互,而不是單方面的灌輸。

J. 我們應不應該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你可曾想到,這十多年來,父母一方面要努力工作,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另一方面又要料理家務,為我們的健康成長而日夜操勞,這是多麼不容易啊!父母對我們傾注了無限的愛,這中間充滿了自我犧牲的精神。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父母的苦心,應該孝敬父母。

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把自己無私的愛奉獻給了自己的孩子,很多媽媽每天陪伴自己的孩子學習,放棄了自己的許多休息時間,很多爸爸為了趕著接送孩子頂風冒雪,忘記一天工作的勞累,有很多奶奶、姥姥、爺爺、姥爺,為了准時地接送自己的孫子,多少次在風雨中等候。所以應該牢記:養育之恩永不忘懷。

孝敬父母就是要敬愛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關心體貼父母,主動分擔父母的辛勞,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長大成人後,自覺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小華11歲,爸爸媽媽對她異常疼愛,小華也很喜歡爸爸媽媽,但還是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每天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裡,連一口熱水也喝不上,小華還要爸爸陪她玩,並一直喊著要吃飯。

對此,父母感到很難過,他們想,也許是自己平時對女兒的溺愛讓小華沒有孝敬父母的意識。於是他們決定從生活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

有一次,小華要嘗試自己洗衣服,於是媽媽痛快地答應了。第一次洗衣服,小華洗得相當吃力,額頭上都滲出了細細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開始酸痛了。

小華好奇地問起媽媽:「媽媽,你平時幫我和爸爸洗衣服也這么累嗎?」媽媽說:「雖然我力氣要比你大些,不過每次洗那麼多的臟衣服,也是很累的。」小華聽完後若有所思地說:「媽媽,我現在長大了,以後我的衣服我自己來洗吧。」

媽媽聽了女兒的話,心裡不知有多高興,並及時誇獎小華說:「小華懂事了,知道心疼媽媽了。」聽了媽媽的誇獎,小華更高興了。此後,小華變得懂事多了,除了堅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還主動幫父母做些家務活,慢慢懂得心疼父母了。

小華為什麼變了?因為她體驗到別人的疾苦,激起愛心或同情心,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了。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閱讀全文

與不是每個父母都值得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瑞安市養老金多少 瀏覽:637
揚州煙台湛江惠州哪個養老更好 瀏覽:926
厚道孝順 瀏覽:299
父母名字的房改房如何轉給子女 瀏覽:219
中國現存最長壽 瀏覽:853
空乘有退休金嗎 瀏覽:739
中山社區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310
事業單位買養老保險 瀏覽:800
ve能長壽 瀏覽:234
深圳行政拘留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474
大慶哪家養老院最好 瀏覽:84
南陽養老保險最低交多少 瀏覽:650
上海松江大眾養老院 瀏覽:304
旅行社要老年人的體檢項目 瀏覽:972
陝西養老保險怎麼驗證個人信息 瀏覽:192
麗園路43弄老人住哪裡好 瀏覽:300
徐州社保不夠退休 瀏覽:910
南江民政局2016年養老院招標 瀏覽:161
安徽社會養老保險 瀏覽:115
敬老院短語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