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孩子的十個標准
1.誠實
2.勤快
3.不亂花錢
4.不挑食
5.懂禮貌
6.愛干凈
7.愛學習
8.能和同學好好相處,不欺負同學,要合眾
9.有感恩的心
10.尊敬老師家長
⑵ 家庭二十四孝行為標准
1、虞舜孝感動天 《孟子》、《荀子》、《史記·五帝本紀》均載:舜大孝,父頑、母囂、弟傲,他忍辱行孝,「順適不失子道.」「舜耕歷山.」漢·劉向首輯《孝子傳》載其孝行,但未言象、鳥助耕事.敦煌變文《舜子變》載,舜至歷山,「見百餘頃空田,心中硬咽.種子犁牛,無處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豬(象)與(以)嘴耕地開壠,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比較完整地表現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節,並以詩贊曰:「孝順父母感於天,舜子濤(淘)井得銀錢.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電峽墓磚雕表現的是後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驅象耕地、群鳥為之助耕一事,與敦煌《舜子變》文所載略有不同.另在河南東漢寧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節.宋·林同《孝詩》贊雲:「孩提知所愛,妻子俱而衰.大孝終身榮,子於舜見之.」(《四庫全書》「別集」三,下引《孝詩》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為孝子之一,並序詩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2、閔子騫單衣奉親 閔子騫(前515--?),《史記》有傳,名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學而》載:「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蕭廣濟、師覺授《孝子傳》均載其孝行之事.敦煌遺書《孝子傳》載:「閔子騫,名損,魯人也.父娶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子,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後妻二子,純衣以棉.父乃悲嘆,遂遣其妻.子騫雨淚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改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下冊卷八《孝子傳》,下引同此) 3、老萊子戲采娛親 老萊子,周楚國人,事二親至孝.師覺授首列其為《孝子傳》人物之一,傳曰:「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爛之衣.為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者,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略同,只是更為形象生動.《孝詩》有贊;「七十已中壽,人生似此稀.絕憐老萊子,猶反作兒戲」. 4、睒子鹿乳奉親 睒子,又作剡子、閃子、郯子,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關於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見於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實物雕刻表現較早的則是山西省壺關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陽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石棺線刻「二十四孝」圖.在敦煌寫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跡的記載,但這里的睒子卻是印度迦夷國人,他孝養二盲父母的故事,見於多種佛經記載,主要有《佛說睒子經》、《六度集經》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為佛教藝術題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則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雲岡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麥積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畫中有較多的表現.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儒學相結合,表現孝道思想的睒子為當時的人們所利用,並借之以提倡傳統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際,佛教徒借重儒學孝悌觀,創作《父母恩重經》偽經,藉以宣傳孝道思想.敦煌遺書《父母恩重經》號14、闕40寫本附孝子事跡記載:「……迦夷國王入山游獵,挽弓射鹿,誤傷閃(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嗶.由閃至孝,諸天下葯塗瘡,閃子還活.父母眼開,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應.閃子更生,父母開目.人之孝順,百行為本」 .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18引錄《父母恩重經》內容與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載:「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內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參行孝 曾參,又稱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魯國人,與其父曾點同為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但未言具體孝行.虞盤佑《孝子傳》曰:「樂正者,曾參門人也,來候參.參採薪在野,母嚙右指,旋頃走歸,見正不語,人跪問母何患.母曰:『無』.參曰:『負薪右背痛,薪墮地,何謂無?』母曰:『向者客來無所使,故嚙指呼汝耳.』參乃悲然」.《太平御覽》卷412「孝上」引《論語·孔子家語》記載有曾參為孝母而辭去在齊國做官的機會一事. 6.魯義姑姊舍子救侄 魯義姑姊,春秋魯國人,史籍稱其為「村野之婦人」.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五、明·解縉《古今列女傳》均載:齊國攻打魯國,魯義姑姊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於不顧,齊將問其故,魯義姑姊以大義陳之,齊軍感悟而不再攻打魯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號曰義姑姊」.畫面所表現的是齊將與魯義姑姊問答的情節,婦人所抱小兒與身後站立的一小兒應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兒為己子.她不但以義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魯國的安全,其義大哉. 7.原谷拖輿諫父 原谷,實名元覺,又稱圓覺、袁覺,清水電峽宋墓題記作「元角行孝」.雜《孝子傳》載:「原谷者,不知何許人.祖年老,父母厭患之,意欲棄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諫,父母不從,乃作輿舁棄之.谷乃隨收輿歸.父謂之曰:『爾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後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懼,乃載祖歸供養.尅己自責,更成純孝.谷乃純孫.」此段記載又見於《太平御覽》卷519.敦煌遺書《搜神記》引《史記》曰:「孫元覺者,陳留人也.年始十五,心愛孝順.其父不孝,元覺祖父年老,病瘦漸弱,其父憎嫌,遂縛筐舉舁棄深山.元覺悲泣諫父.父曰:『阿年老,雖有人狀,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棄之深山.元覺悲泣大哭,隨祖父歸去於深山,苦諫其父.父不從.元覺於是仰天大哭,又將輿歸來.父謂覺曰:『此凶物,更將何用?』覺曰:『此是成熟之物,後若送父,更不別造』.父得此語,甚大驚愕:『汝是吾子,何得棄我?』元覺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訓,豈敢違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卻將祖父歸來,精勤孝養,倍於常日.孔子嘆曰:『孝子不違其親,此之為也.」 8.文帝親嘗湯葯 文帝,即漢文帝劉恆,高祖第三子.《漢書·文帝紀》載: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語,仁孝聞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並序詩曰:「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9.淳於緹縈舍己救父 淳於緹縈,《史記》、《漢書》有傳.《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分別引《史記》、《漢書》傳為孝女:「淳於緹縈者,齊人也.父淳於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縈最小.父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緹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言:『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願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悲憐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覽》卷415).畫面表現的正是緹縈隨父至長安為父贖罪的情形.林同《孝詩》贊曰:「仁矣文皇詔,悲哉孝女書.至今民受賜,非但活淳於.」 10.劉平舍子救侄 劉平,字公子,東漢楚郡彭城人,本名曠,顯宗後改為平.《後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王莽時任郡吏,守葘丘長,後舉孝廉,拜濟陽郡丞,九江郡全椒長.「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後賊忽復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東觀漢紀》卷l7載劉平「以仁孝著聞」.他不但孝順父母,而且仁義救侄而棄己子.《孝詩》贊曰:「弟類那容絕,吾雛聽自生.劉平端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賣身葬父 董永與仙女的故事見諸於許多文獻記載,劉向《孝子傳》稱他為「前漢董永.」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贊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庸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用何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劉向《孝子傳》載有較完整的情節:「董永者,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呼與語曰:『願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為誰?』答曰:『永妻,欲助償債』.公曰:『汝織三百匹,遣汝.一旬乃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忽然不見」.敦煌遺書記載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經》、《孝子傳》、《古賢集》,並有專門的《董永變文》.《孝子傳》除引詳細的董永事跡外,還說「天子征永,拜為御史大夫」.《古賢集》也雲:「董永賣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機絲.」《董永變文》唱文長達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別仙女一事,與墓葬雕繪情節一致.唐末五代時,董永傳說極盛,至宋代時又有小說《董永遇仙記》,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荊復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傳》最早記載「荊樹連陰」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樹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欲聚,況我兄弟而欲殊哉!』遂還,相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覽》卷416、959及《藝文類聚》卷89、《初學記》卷17所引與此同.唯《御覽》卷421「義中」引《續齊諧記》稍詳,與墓葬雕刻內容更為接近,並指出田真為西漢人,成帝時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議分財.金銀珠物各以斛量,田業生貲,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荊樹花葉美茂,共議欲破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爾夕樹即枯死,狀火燃,葉萎枝摧,根莖焦焠.真至,擕門而望之,大驚,謂語弟曰:『樹木同株,聞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樹木也.』因悲不自勝,便不復解樹.樹應聲遂更青翠,華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財產,遂成純孝之門」.畫面表現的正是兄弟三人見樹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遺書《二十四孝押座文》載有「共樹共枝爭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張」,當指此事. 13.姜詩孝母 姜詩,字士游,東漢廣漢雒(今四川廣漢縣)人.《東觀漢紀》卷17載:「詩性至孝,母好飲江水,令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曰游學.歲歲作衣,投於扛中,俄而湧泉出舍側,味如江水,旦生鯉一雙.」《後漢書·姜詩妻傳》所載略同,言詩妻亦「奉順尤篤」,並記有姜詩遣妻一事.敦煌遺書引《孝女傳》所載與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詩》贊曰:「日常供鯉鱠,旦輒汲江流.兒溺言游學,妻還感珍羞」.清水電峽墓將死去的姜詩雕刻出來以表示姜詩的孝行,實則其妻亦屬孝婦.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順拾葚供親 蔡順,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縣東南)人,「以至孝稱」.《後漢書》有傳.《東觀漢紀》卷16記:「王莽亂,人相食.順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雲:『黑與母,赤自食』.賊異之,遺鹽二斗,受而不食」.《孝子傳補遺》所載與此基本相同,也與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雜家《孝子傳》所記又與前不同:「……母飲酒吐嘔顛倒,恐母中毒,嘗母吐驗之」.是為《初學記》所記「蔡順嘗毒」之事.林同《孝詩》記有其孝行事四件:『賊疑拾椹異,母怪棄薪還.雷震輒圜冢,火飛因伏棺」.敦煌遺書引《後漢書》亦記有「拾椹」、「嘗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後漢書·蔡順傳》記載並無拾椹供親之事,而記「心痛悟母」、「聞雷哭墓」二事,與前述曾參「心痛悟母」及後述的王裒「聞雷泣墓」頗為相似. 15.趙孝舍己救弟 趙孝,又名趙孝宗,山西長子縣石哲金墓榜題「趙孝宗」.《後漢書》有傳,沛國蘄(今安徽宿縣)人,父善,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郎,傳曰:「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並放之.」《東觀漢紀》卷17、《初學記》卷17、《藝文類聚》卷20均有載,並記有「趙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現的均為其舍己救弟的情節. 16.曹娥哭泣 曹娥,《後漢書·曹娥傳》曰:「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訴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太平御覽》卷415「孝女」引《會稽典錄》與此相同.《孝詩》有贊詩. 17.茅生殺雞 茅生,即茅容,《後漢書》有傳,字季偉,東漢陳留人.《藝文類聚》卷20「孝」、《太平御覽》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別傳》記曰:「茅容,……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畫面表現的正是茅生殺雞的情節.《孝詩》贊曰:「雞乃為母設,蔬惟與客同,賢哉茅季偉,誤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漢代齊國臨淄人(今山東臨淄),《後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晉陶潛《孝傳》有錄.傳曰:「江革,齊人也.漢章帝時,避賊負母而逃,賊賢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債,以致甘暖,和顏悅色,以盡歡心.欲親之安,自挽車以行.鄉人歸之,號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將,天子嘉焉,寵遇甚厚.告歸,詔書褒美.就家禮其終身,以顯異行.」 ]敦煌遺書《孝子傳》有載,較略:『江草(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後漢人也.」所記為其「行佣供母」的情節,並未證「負母逃難」事.墓葬所刻則為其負母避賊逃難的情節.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兒 郭巨,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漢劉向首輯郭巨入《孝子傳》中.宋躬《孝子傳》亦有載.敦煌遺書中發現附有孝子事跡的《父母恩重經》寫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賜黃金」之句.另有多件寫本單獨記其事,較劉向所記稍詳,但基本一致,並指出郭巨為東漢人.其中《搜神記》記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氣,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兩歲,巨語妻曰:『今飢貧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養,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減與子,今母飢羸,乃由此小兒.兒可再有,母難重見.今共卿殺子,而存母命.』妻從夫言,不敢有違.其妻抱子往向後園樹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擬埋之,語其妻曰:『子命盡未?』妻不忍即害,必稱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黃金一釜,釜上有銘曰:『天賜孝子之金.郭巨殺子存母食,遂賜黃金一釜.官不得奪,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傳》S.389(乙卷)序詩雲:「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飢險苦來侵,每被孩兒奪母命,生埋天感賜黃金.」又《古賢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兒.」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東漢琅琊(今山東諸城縣東南)人,官至漢光祿勛,晉武帝拜為太保,賜爵為公.《晉書·王祥傳》載:祥性至孝,繼母朱氏不慈,猶令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葯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將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有丹奈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晉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孝詩》贊其孝行曰:「風李應難守,冬魚未易求.剖冰不辭凍,抱樹可勝愁.」有的墓將此兩件孝行同時刻出.敦煌遺書《孝子傳》引《魏書》僅記其「守樹」、未言「卧冰求鯉」事.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蘭刻木事親 丁蘭,漢代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人.《太平御覽》卷414「孝下」、「祿養」條引《孫盛逸人傳》曰:「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彷彿親形,視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靈芝篇》贊曰:「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焭.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陵侮,犯罪以無形.木人為泣血,免淚全其名.」敦煌遺書中有「丁蘭木母,以靈感應」之句.敦煌寫本《孝子傳》記載甚詳.另P.3680寫本記曰:「丁蘭(刻)木作慈親,孝養之恩感動神,圖舍忽然修斬如,血流灑地真如人.」《孝詩》也有贊.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2.陸績懷桔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仕吳為鬱林太守,博學善政,見稱當時.《後漢書》、《三國志·吳書》均有傳.傳曰:「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其孝順如此!《初學記》卷17亦引《吳志》記有「陸績懷桔」事.其故事畫最早見於北魏洛陽寧懋石室.《孝詩》贊曰:「陸郎作賓客,懷桔欲何為.遺母當然事,袁公乃稱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國吳江夏(今湖北漢陽縣之魯山)人,本名宗,避孫皓字,易名仁.任吳令、鹽池司馬,累遷光祿卿、司空.《三國志·吳書》引《楚國先賢傳》曰:「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認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貼》亦稱:孟宗後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為之出.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更略.又敦煌遺書《古賢集》有「孟宗冬筍供不闕」 之句.《孝詩》贊曰:「萬象死灰色,千林號怒聲.何人苦哀泣,凍竹強抽萌.」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聞雷泣墓 王裒,字偉元,三國魏城陽營陵(今山東臨淄西北)人.《晉書·王裒傳》載其孝行曰:「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至墓曰:『裒在此』.乃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孝子傳補遺》、《孝詩》所記與此略同.敦煌寫本伯.2621(原卷)亦記王裒孝行,但無「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記載較詳.丙卷序詩曰:「王裒慈母怕雷聲,每至春間不得寧,乃至百年亡沒後,語墳猶怕阿娘驚.
⑶ 與人溝通的十個標准
溝通第一訣:不說不該說的話
如果說了不該說的話,往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來彌補,正是所謂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甚至於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終生遺憾!所以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但是完全不說話,有時候也會變得更惡劣。
溝通第二訣:承認「我錯了」
承認「我錯了」是溝通的消毒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就一句:我錯了!勾銷了多少人的新仇舊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開的死結,讓人豁然開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對自己,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於我是誰?在這浩瀚的宇宙洪流里,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壓我、欺負我或侮辱我時,即使是親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唳一點的,離家出走還算什麼,死給你看的例子都屢見不鮮!
溝通第三訣:講出來
找一個良辰吉時開始,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要「講出來」、「表示意見」、「跟他溝通」,尤其是坦白地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絕對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如此一個星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溝通第四訣:互相尊重
只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若對方不尊重你時,你也要適當地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溝通第五訣:說「對不起」
說「對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圈」的餘地,甚至於還可以創造「天堂」;其實有時候你也真的是大錯特錯,死不認錯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溝通第六訣:絕不口出惡言
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溝通第七訣: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
不理性只有爭執的份,不會有結果,更不可能有好結果,所以,這種溝通無濟於事。
溝通第八訣: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
情緒中的溝通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在情緒中,很容易沖動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尤其是不能夠在情緒中做出情緒性、沖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
溝通第九訣:覺知
不只是溝通才需要覺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不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錯了」,這就是一種覺知。
溝通第十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
批評、責備、抱怨、攻擊這些都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溝通第十一訣:等待轉機
如果沒有轉機,就要等待;急只會治絲益棼(fén,紛亂);當然,不要以為空等待,成果就會從天上掉下來,還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或捨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時,你將什麼都沒有。
溝通第十二訣:讓奇跡發生
如果自己願意互相認錯,就是在替自己與家人創造了天堂與奇跡;化不可能為可能。
溝通第十三訣: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溝通第十四訣:保留一點純真
純真,不一定懵(měng)懂,不一定裝傻,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透澈程度。當我們多了一點年紀,少了一些脾氣,漸漸明了,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輩子的,有些事要用一輩子去懂。也許,世界太大了,人太多了,心太亂了,來不及看,來不及想,來不及懂。在著重五顏六色的人際包裝時代,情感的外放,感覺的內斂,我們需要多一點的純真,多一點的透明感。
溝通第十五訣:愛
一切都是愛,「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
溝通第十六訣:智慧
智慧使人不執著,而且福至心靈。
⑷ 合格妻子的十個標准
第一條,對男人忠貞不渝,注重性生活質量
沒有男人希望頭戴一頂綠油油的帽子,即便自己不常用,也不想給別人使用。同時,還希望妻子能放得開,別總是羞澀不配合男人。
第二條,會處理操持家務,懂得教育小孩子
如今,男人都很忙,工作忙、交際忙,所以希望妻子能處理操持好各種家務。並且,還能懂得教育小孩。大家都知道,現在孩子上學多麼累,需要家長在一旁教育,幫忙做作業。
第三條,會善待公婆,不把男人當夾心餅干
婆媳一旦有了矛盾,男人左右為難,一邊是愛情,一邊是親情,男人怎麼處理,都不討好。所以,男人最希望的是:婆媳和睦相處,妻子有孝心。
第四條,在親朋好友面前,維護老公的顏面
雖說講究男女平等了,但依然還是男權社會。所以,男人在外,特別講顏面,妻子在外人面前,要懂得維護男人顏面。沒了顏面的男人,怎麼走江湖?
第五條,能接納男人的平凡,不拿外人比較
男人能力有高有低,絕大多數男人都很平凡。所以,男人希望妻子能包容這種平凡,特別是不能拿外人來比較,比如和隔壁老王的比較。
第六條,妻子內心堅強獨立,但也小鳥依人
男人希望妻子能夠干練處理各種事情,不要事事都指望男人去做,內心堅強,能夠獨立處理事情。但也不希望妻子是「女強人」,而能夠小鳥依人,溫柔可人。
第七條,希望妻子善解人意,善待男人親朋
男人希望妻子能夠理解男人的苦衷,善解男人的心意,別動不動就鬧情緒。在面對男人親朋的時候,妻子處事大方,態度溫和,待人善意。
第八條,身體健康體態優雅,著裝整潔時尚
男人希望妻子身體健康,別動不動就生病。另外,著裝整潔時尚,別整天邋裡邋遢,或顯得很土。當然,最好體態優雅,胖瘦適宜。
第九條,喜歡居家愛好健康,能愛讀書更好
沒有男人希望妻子整天拋頭露面,整天四處瀟灑,最好是喜歡居家。在家也別上網聊天,最好有健康的愛好,比如讀讀名著等。
第十條,男人良好給贊揚,失落時鼓勵肯定
在男人低潮的時候,妻子懂得給男人鼓勵和肯定;在男人有成就的時候,哪怕只有一點小成就,妻子就贊譽有加,增強男人的自信。
⑸ 新二十四孝標準的內容是什麼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
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
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⑹ 農村「十個有」標准建設指什麼
「十個有復」標准,即有一個制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有一批社會宣傳陣地、有一個好人好事榜、有一系列優秀家風家訓評選展示活動、有一個微信公眾號、有一個村民議事會或者居民議事會、有一個村史展示室或者社區榮譽室、有一個鄉村講堂或者社區講堂、有一支志願服務隊伍、有一個文化品牌。
⑺ 好妻子的10個標准
好妻子的十個標准,我覺得不能說十個標准,如果在你的心目中他好,什麼都好。
⑻ 好老公的標准十條
好老公的標准,首先好老公要對家庭有責任感,能夠疼老婆,對老婆一心一意。對孩子能夠擔任起父親的責任。養家不假,有事業心。
⑼ 弟子規入則孝的十個行為規范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裡,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裡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回答。
末學也曾經指導兒童讀經,講到《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也會問他們: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怎麼回答?答案就有三個:我在、我在這里、干嗎。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嗎」的最多,幾乎佔了三分之二。我再問他們:如果在學校老師問你、叫你,有沒有人敢回答「干嗎」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舉手。他們紛紛地說道:我們才不敢,老師!他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可見從小,小朋友在家裡,做父母的的確也不注意,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有禮貌。我們曉得,在家裡不懂得禮節,不懂得禮貌,出外怎麼會有禮節?怎麼懂得要尊敬別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應對當中是怎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看現代的社會,幾乎已經變成了孩子呼,父母應。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養育子女都非常少,一個兩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所以一個就是寶貝,從小就慣他。大家寵他,父母寵他,爺爺奶奶寵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所以從小他就養成驕慢、目中無人的這種態度,等到七八歲這個時候要來教他,都已經相當困難了。因為他在童年當中,在四五年當中,從兩三歲到七八歲,這一段不長的時間、不短的時間,他已經養成自大、驕慢的這種態度,所以就很難及時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們也曉得,現在的子女功課很多,父母往往捨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勞。像在冬天,也曾經問過小朋友:會自己疊棉被的,請舉手?幾乎非常少,微乎其微。為什麼?因為從小就是父母幫他疊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這么小,幾乎一生出來他就在享受,父母從來沒有給他機會學習。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難免就沒有辦法服從。怎麼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叫我做,現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難免就會反抗。也有很多家長都紛紛感慨說,孩子真的是叫不動,叫他寫功課不寫,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電視、打電動樣樣都行。放棄這一段寶貴的時光;這一段時光他們沒有好好建立這種家庭教育,實在是非常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