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敬老人具體事跡(1500字)
肖大媽每當和左鄰右舍談論起兒媳婦的事情時,總是深情地說,「兒媳婦與我從來沒吵過架,也沒有紅過臉。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兒媳婦,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啊!」。肖大媽談的這個兒媳婦,是大兒子吳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吳夫存是山東兗礦集團楊村礦普掘工區職工,妻子薛秀萍沒有工作,是一名家屬。在左鄰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個孝敬公婆的好兒媳、疼愛丈夫的好妻子、關愛子女的好媽媽。
有一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吳夫存和薛秀萍夫婦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義。2006年臘月的一天,剛剛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還沒有弄明白怎麼回事時,鮮血已經從嘴裡吐了出來。從沒有見過這場面的婆婆嚇的不知所措,當時,吳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兒子也遠在濟三礦。為了不讓哥倆擔心,影響他們工作,薛秀萍沒有打電話告訴他們,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礦醫院。由於入院及時,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礦醫院建議應到上一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為使公公盡快康復,薛秀萍又和婆婆帶著公公轉到了集團公司總醫院,經過總醫院的檢查,最後確診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對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來說,對於一個沒有工作僅靠丈夫工資養家糊口的薛秀萍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難,公公得了胃癌,預示著家裡將有一筆巨大的費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僅夠生活;剛參加工作的二弟也沒有多少積蓄,況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輩子,還沒有享受天倫之樂,就生病了,作為家中的老大,沒有理由不出錢給公公治病,盡管自己也沒有多少積蓄。」薛秀萍在心裡默默的念叨著。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盡其所能,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為公公治病,以盡晚輩的孝心。」就這樣,薛秀萍、吳夫存夫婦把存有的積蓄全部拿出,又從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為自己的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治療。歷時近1年時間,先後在公司總醫院、濟南齊魯醫院治病,共花去醫療費用84000餘元。住院期間,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買上一些公公愛吃愛喝的營養品。一次,到齊魯醫院,正趕上公公剛化療完,把吃下去的飯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趕緊用毛巾為公公擦洗,一點也沒有感覺到難為情,到讓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見到後對她的婆婆說,「你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孝順呀!」
在平時,薛秀萍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卻非常的大方。每月不僅給婆婆百兒八十的錢,逢年過節,還為公婆添上一兩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帶動下,沒過門的二弟媳婦也把自己的工資卡換成牡丹卡讓婆婆使用。看到兒子、兒媳們對老兩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她逢人就講,「我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好啊!」正是薛秀萍這顆赤誠的愛心和無限的孝心,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和好評,也因為她的孝心,她們家連續三年獲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榮稱號
『貳』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1.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版所措,權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2.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3.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4.漢朝時期,孝子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
5.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叄』 孝順事跡材料如何寫
你去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跡材料了,你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肆』 關於萊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跡材料總結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們禪林寺村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楊秀紅,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親,盡心竭力贍養年長的父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楊秀紅今年39歲,土生土長在村裡,打小就孝敬父母, 結婚後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現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幾年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楊秀紅父親家,楊秀紅總是把奶奶照顧的特別好,從來沒有讓父親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奶奶由於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楊秀紅每次在操勞農活之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己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己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後來,奶奶又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楊秀紅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奶奶,再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就已經夠她受的了,可楊秀紅母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落得半身不遂,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母親在住院期間,楊秀紅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裡,她堅持每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農活回來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母親鍛煉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盡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楊秀紅身上並不合適,到現在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原來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 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楊秀紅家是看不到的,盡管有時候楊秀紅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奶奶和母親面前表現出來;有時候患有小腦萎縮的奶奶會無緣無故地耍脾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對楊秀紅謾罵,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楊秀紅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父老鄉親的絕口稱贊,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 楊秀紅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楊秀紅總是盡量滿足,家裡總是給父親備著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 楊秀紅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朴實簡單的話語卻卻蘊含著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 楊秀紅,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禪林寺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伍』 美德少年事跡材料簡寫
人物事跡材料以傳記的形式出現就要寫得翔實生動。如:記錄張海迪同志事跡材料的《閃光的生活道路》和記述雷鋒同志的先進事跡《雷鋒的故事》都是以傳記的形式出現的,內容翔實,細節描寫具體,說服力和感染力很強。
傳記可以詳盡地記錄了人物的可歌可泣的人生旅程,可以充分地表達人物思想感情,讓人產生敬佩贊美之情。
例文:
陳xx,男,現年12歲,現在在羊山學校六年級學習。老師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種子,使他一天天茁壯成長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在家裡,他是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他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少先隊員;在社會,他是位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陳家樂同學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把理想付之於實際行動。他總是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幫助。他從小就懂得遵守紀律,講文明,熱愛集體,助人為樂;他熱愛勞動,積極帶領少先隊員參加少先隊開展的各項有益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好。學習上,他求知慾強,課堂上,他敢於提問,善於質疑,對所學的知識能理解地掌握;
課外,他不滿足於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大量閱讀一些有益的書報,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碰到難題就向老師請教或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六年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學校的「優秀學生」、「優秀班幹部」,在學校演講比賽和古詩文誦讀比賽中分別獲得二等獎、一等獎……這一張張鮮紅的獎狀,都是他努力奮斗的結果。
在家裡,在每天的日程計劃里,他都會列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家尊敬老人,家中有八十多歲半癱瘓的奶奶行動不便,他會幫著父母倒水端飯還和奶奶聊天,從不嫌棄老人,使奶奶生活的幸福。
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他和媽媽周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他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他,家庭里充滿了歡笑、和諧。
『陸』 鳳縣孝心人物事跡材料
孝心孫媳婦家庭事跡材料
林瑩家住進賢縣南台鄉赤嶺村委會王家嶺村,心地善良的她愛上了家境貧寒的羅軍,不顧家人的反對嫁到了羅家,承擔起照顧一個家的重任,鄰里都誇她伺候奶奶周到細心,是個孝心好孫媳婦兒。
心地善良的林瑩愛上了窮小子羅軍。還在羅軍十歲時,父母一次意外中雙雙離世,上面一個七十歲的老奶奶,下面還一個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家裡一下子跌到深淵,家裡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的吃穿都由左鄰右舍來救助,鄉里每年也給予救助讓羅軍完成了初中學業,初中畢業後羅軍就跟著同村人去學裁縫文案中國專業寫作,慢慢家裡才有了點改善,就是在裁縫廠林瑩與羅軍熟悉起來,他們本是一個村委會的人,雖然林瑩早就對羅軍家的遭遇有所耳聞,但沒有接觸,通過在一起做事,上班,羅軍的肯吃苦的勁頭和堅強、勇敢精神以及對年邁的奶奶噓寒問暖的舉動深深打動了心地善良的林瑩,在不顧家人的盡力反對,林瑩堅決的嫁給了羅軍,這樣,羅軍的家才像一個家。家中的困境因為林瑩的到來有了改觀,日子漸漸好了起來。
堅強的老奶奶李細春獨自撐起破碎的家。李細春老奶奶其實也是一個命苦的女人,孩子自己中年時丈夫就過早的去世,一個人拉扯大三個孩子文案中國,好不容易把三個兒女拉扯大,兒子也成家了,生孫子了,可就在孫子孫女十來歲時,一次意外兒子兒媳雙雙離他而去,留下孫子羅軍和孫女,因為一系列的變故,對老奶奶來說,這種日子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盡頭,一邊白天在天地里幹活,一邊因奶奶思念逝去的親人把眼睛都哭瞎了。盡管這樣,老奶奶為了把兩孫子孫女拉扯大,有點好吃的都留給孫子吃,左鄰右舍給予的幫助老奶奶記在心上,還常常教育孫子孫女們要懂得感恩,不能忘記政府和鄰居們的幫助,後林瑩嫁到她們家,她才感覺日子有點希望,有點盼頭。
過早懂事的林瑩悉心照顧年邁的老奶奶。在其他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的村裡,她為了讓丈夫羅軍安心在外打工,她主動提出在家照顧80多歲的奶奶和自己的孩子,甘願待在農村過清貧的生活。她每天為奶奶梳頭、洗臉,給奶奶按摩,讓老人家活動活動筋骨,老人雖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在她的照顧下,整潔、干凈。奶奶跟林瑩說話,都是崽前崽後的叫著,把林瑩完全當成自己的兒女來疼來愛。。林瑩說,奶奶沒有享過兒子、兒媳婦的福。一切就讓她這個孫媳婦來代勞吧,希望奶奶能活到120歲(文案中國編輯整理)。奶奶現在每每說到孫子、孫媳婦時,總是帶著幸福的表情,談到高興時,都笑得合不攏嘴。羅軍看到自己媳婦這樣疼照顧奶奶,奶奶這樣疼愛林瑩,他也很安心在外打工賺錢.
用孝心撐起一個家
他叫唐增光,1957年生人,是青州市廟子鎮上庄村人。1984年,來到辛店街道合順店村當了賈秀家的「養老女婿」。岳父母癱瘓在床多年,他不離不棄伺候他們,和妻子一起支撐著這個家,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贊。把他評為了「十佳孝星」、「十佳文明標兵」和「孝老愛親道德模範」。俗話說,上門女婿半個兒。
他是經人介紹與賈秀芬結為夫妻的,當時家中的岳父岳母都年老多病,家庭條件也非常貧困。有人說他傻,明知道家裡老人身體不好,還來當上門女婿,真是活受罪。但他覺得,哪家都有老人,後輩孝順贍養老人是應該的,這和老人身體好壞沒有關系。家裡有個老人,也是後輩的福氣。
1986年,他的孩子四個月大的時候,岳母住院。他在醫院陪護、伺候了一個月。他每天陪老人打針、吃葯,端屎端尿,把她照顧地好好的(文案中國編輯整理)。臨床的一位老人看著他天天對岳母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羨慕地對他岳母說:「你養了個好兒子,真有福氣。」岳母笑著說:「這是我女婿,不是兒子,不過比親兒子還親。」那個老人連連感嘆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你這個女婿比有的家裡的親生兒子都要好。」他什麼都沒說,只是覺得,老人生病了,好好照顧她是理所當然的事,孝敬老人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岳父一身是病,患有腦血栓、胃病、半身不遂等多種疾病,長期卧床,天天打吊瓶、吃葯,24小時不能離人。岳母也是常年吃葯。女兒還小,他們還要供他對象的妹妹上學。一大家子都要靠他們夫妻兩個來養活。白天,妻子要為客戶加工床罩、被罩和枕頭等,還要外出進貨、出貨,趕集賣布,賣小百貨。他在照顧好老人的同時,主動把加工活攬了過來。每天定時給老人洗手洗臉、做飯喂葯、換洗尿布,晚上等老人睡下之後,開始蹬縫紉機,通常干到深夜12點以後。後來他們自己種了菜園,妻子下午還得出去賣菜。他們夫妻倆每天都忙得團團轉。由於過度勞累,妻子得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說,幸虧他們來的早,要不然就轉成風濕性心臟病了!
小女兒出生後,村委看到他們夫妻都沒有固定工作,生活比較困難,就給我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工資雖然不是很多,但可以方便照顧老人。後來他又在奧德隆倉儲找了份夜班的工作,以補貼家用。因為兩個人都要工作,照顧老人就得「兩班倒」,妻子身體不如他好,因此更多的時候,還是由他來照料老人(文案中國 編輯整理)。他雖是個男人,女人的活也逐漸都學會了:和面、烙餅、擀麵條,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哪樣也不差。白天,他照料老人吃喝拉撒,夜裡,老人睡了他也不敢睡踏實,隔不長時間就得披衣起床到老人床邊,看看被子蓋好了沒有,用手摸一下老人的尿布是不是該換了,看一下老人需要喝水或者翻身啊什麼的。
岳母80歲的時候,看他一個人忙裡忙外,她也想給我減輕點負擔,自己試著下床上廁所,結果造成胯骨粉碎性骨折。不論是躺著還是坐著,都會疼得受不了。為了讓她感覺舒服點,盡快恢復健康。我想盡辦法,最後發現攬著她,讓她半坐在我身上,她最舒服。於是,他就這么著照顧了一個多月。他小姨子看我這么辛苦,曾經動情地哭著說:「哥,這么多年,幸虧有你,不僅照顧俺爸媽文案中國專業寫作,還供我上學……他也一直沒把你當外人,你就是我親哥……」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時間長了,也漸漸琢磨出些照料病人的經驗來。有一次,他在外邊給老爺子洗尿布的時候,他掉到床底下了,他把老爺子弄出來一看,棉褲也拉滿了,他趕緊給擦乾凈,換上干凈衣服。現在,他專門在老爺子床前豎起了兩根大柱子,一來是方便打針掛吊瓶,再一個是防止老爺子掉下床來,安全。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在他精心照料下,這么多年來,兩個老人從來沒生過褥瘡。
由於兩位老人都患有半身不遂的病,不能在炕上躺的過久,很需要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也為了讓岳父母有一個好心情,舒緩一下長期卧床不動帶來的郁悶文案中國專業寫作,2001年,他和妻子省吃儉用,花了近2000元為老人們買了一輛他們企盼已久的輪椅。每天為岳父剃須修面、為岳母梳頭打扮後,輪流推著兩位老人到戶外、到原來老人經常去的村頭路口走走看看,到老人想念的親友家串串門,給老人講點外面的新鮮事,每當此時,老人因口疾無法言表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感激的笑容,這個時候,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街坊鄰居們看他們辛苦,時不時幫他們一把。他們經常開著車陪他一起去醫院給我岳父母看病,他非常感激他們。每當他們過來串門,他岳母總是咦咿呀呀說個不停,盡管語言含混不清,根據手勢大家都明白了,她是在一個勁地誇我:「女婿好啊,女婿好啊!」岳父雖然不能說話了,也在旁邊含著淚一個勁地點頭。看到兩個老人此時的舉動,他覺得他這么多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岳母患了心衰(文案中國 編輯整理),病情嚴重。他們夫妻兩個更是寸步不離,日夜倒班輪流照顧她。一天,他正要去休息,岳母病情突然惡化,他立刻撥打了120。當他抱著她上了救護車,醫生仔細檢查了病情,說已經不行了。他只好又把她抱回床上。這期間,岳母雖然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卻始終緊緊攥著我的手,老人已經睜不開眼,他發現,她眼角的淚花順著臉頰往下淌。他知道,她是捨不得我。岳母生病近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只能躺在床上,天長日久,朝夕相處,他已經習慣了給她洗手洗臉、喂飯穿衣、端屎端尿……可能這之後,他永遠也沒有這種盡孝的機會了。
我們中國人特別看重「孝」。他覺得照顧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老人老了,就必須照顧好,誰也有老的時候,咱對老的好,孩子將來也對咱好。他從小就教育兩個女兒要孝順,要好好讀書。她們也很懂事,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女兒8歲就學會給姥爺剃頭剪胡須,給姥爺姥姥洗澡換衣服。如今,大女兒已經上完大學,成家立業,可以幫助分擔家庭的重擔了,小女兒正上高三,家裡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有句話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岳父今年已經95歲了,現在他更加珍惜可以照顧岳父的機會。在可以盡孝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等。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不管生活是富裕還是貧窮,都要弘揚這一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