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人3月21日掃墓是什麼節日
三月二十一日左右——---春分(春分の日)是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
日本節日
元日,即元旦,也就是日本的新年。日本人過去是過農歷新年的,但是近代以後他們修改了歷法,新年也改為了西歷的1月1日,這就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通常會去神社參拜,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成人日
日本古代即有成人禮,如今年滿20歲即為成年。現在的成人日是1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這時候市政府會舉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年滿20的男女們都會身著盛裝出席,慶祝自己成為了大人。
建國紀念日
建國紀念日是2月11日,相當於日本的國慶節,但是它的來歷比較特殊。據說這天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日子,這是由史書《日本書紀》的記載推算出來的。不過神武天皇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所謂的建國之日也不過是個形式,在這一天人們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活動,只是一個普通的節假日。
春分日
春分就是來自於我們中國24節氣的春分,在3月21日前後,這一天的晝夜是等長的。
昭和之日
4月29日是昭和之日,其實就是昭和天皇的生日,天皇故去之後就成為了節假日。但也要給它一個好聽的說法呀,所以根據官方的解釋,它是一個「回顧昭和年代的復興,思考國家的將來」的日子。
憲法紀念日
5月3日是憲法紀念日,這是為了紀念1947年日本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
綠色之日(みどりの日)
5月4日是綠色之日,目的在於讓人們感激自然的恩惠,有點像我們的植樹節。
兒童節(子供の日)
與中國6月1日的國際兒童節不同,日本的兒童節日期是5月5日。它的含義是祈禱兒童幸福,並感恩母愛,這一天家中有男孩兒的家庭都會豎起鯉魚旗,祈禱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長。
那麼家中有女孩的怎麼辦呢?其實也有一個3月3日的女兒節,這一天家長會為女孩們裝飾漂亮的人偶,只不過這一天並不是法定的節假日。
海之日
7月的第三個周一被定為海之日,這個節日很特殊,不是來自於傳統民俗,它的目的是為了感謝大海的恩惠,並祈禱日本的富饒和繁榮。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人們過去以捕魚為生,受到了大海的許多恩惠,所以才會有這么一個特別的節日吧。
山之日
8月11日是山之日,這個節日非常新,是在2014年才定下來的。
跟海之日一樣,它也是跟自然有關的一個節日,目的是讓人們牢記山的恩惠,更加親近自然。這一天人們會組織爬山之內的活動。
敬老日
這個節日是來自於我們的重陽節。起初定的是9月15日,從2003年開始改為了9月的第三個周一,這一天人們要開展慰問老人等活動。
秋分日
秋分日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後,跟春分日一樣,也是來自於24節氣。這一天也是晝夜等長的,秋分時人們要追思祖先,懷念逝去的親人。體育日
10月的第二個周一是體育日,它的目的是讓人們對體育更加感興趣,培養更加健康的身心。是為了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召開而制定的節日。體育日的前後,日本的中小學都要召開運動會。
另外,由於2020年東京又要召開奧運會了,所以日本政府會藉此機會將原本用漢字寫的「體育日」改為英語的「sports日」,應該是為了讓它更加國際化吧。
文化日
文化日是每年的11月3日,跟之前說過的憲法紀念日有關,5月3日是制定憲法的日子,而11月3日是頒布憲法的日子。
這一天人們會進行一些跟文化有關的活動,比如說大學的藝術節,或者是授予文化勛章,表彰對文化有貢獻的人等等。
勤勞感謝日
11月23日是勤勞感謝日。小編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還挺郁悶的,我這么勤勞,怎麼沒人感謝我,給我過個節呢?
其實,這一天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新嘗祭,也就是穀物收獲之後敬神的日子,後來不再舉行敬神儀式了,就把它改為了勤勞感謝日。
天皇誕生日
大家都知道,日本現在還保留著天皇制,雖然天皇沒有什麼實權,但還是很受到民眾的尊敬,所以天皇的生日歷來都是法定節假日。
當今天皇的生日是12月23日。但不知道天皇退位後,新天皇的生日是不是也會成為節假日,而退位後天皇的生日能不能保留?如果能保留的話,那日本的民眾還是蠻幸福的呢。
㈡ 怎麼寫重陽節家長會的總結與心得
重陽節家長會的總結
10月23日,農歷的九月初九,時值秋高氣爽的金秋時節——這是屬於老年人的節日。為了培養幼兒尊老愛老的良好文明禮貌,關愛身邊的老年人,我們結合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組織幼兒訪問了敬老院里的老人。以此使幼兒能學著關心身邊的老人,了解重陽節的意義與習俗。
早晨,孩子們從自己的家中到來了鮮花和水果,以及重陽節所特有的糕點——重陽糕。老師告訴孩子們重陽節吃重陽糕寓意是「步步高」的意思,人們希望生活能步步高。老人的牙口不好,吃軟軟的糯米糕點有助於咀嚼。孩子們知道後一直小心地將糕點捧在手中直到敬老院里。
敬老院里的老爺爺老奶奶們看見天真活潑的孩子,各個都非常喜悅。孩子們同老人握握手,祝老爺爺老奶奶節日快樂,身體健康,並送上自己帶來的鮮花、水果、重陽糕。老人們更是樂得合不攏嘴。大家一同唱起節日的歌謠,歡樂氣氛溢滿整個敬老院。以至於離別時,老人們不舍地拉住孩子們的小手,希望下次再來。
孩子們通過了這次活動,知道怎樣從老人的角度為老人選禮物,在高興的同時,他們發現自己竟有能使爺爺奶奶們高興的魔力,這種魔力只要陪伴爺爺奶奶們聊天歌唱時便會出現。同時也了解了重陽節是老人們的節日,過重陽為什麼要吃重陽的民間習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㈢ 重陽節親情作業家長評價怎麼寫
1、孩子在過去一學期中,有了進步,取得了一定成績,家長對學校領導和老師們表示衷心感謝。**上學期有兩門成績不及格,希望老師嚴加督促,一定要把成績補上,發揚優點,在新的學年中更加努力。
2、希望***發揚自己的優點,努力學好專業課,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加學校各項公益活動。同時也希望校方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問題,如改善熱水的使用和宿捨生活用品等條件,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學生全心全意地去學習。
3、希望我女兒/兒子虛心的學習,有特長之處加強學,不斷上進,不足之處要加強學習,力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養。
4、***從入學至今,可喜可憂,喜的方面:經過大學獨立生活與學習,變的'成熟多了,分析問題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剖析自己學習方面的不足。憂的方面,專業不夠努力,眼高手低,不注意大學課程的相關鏈接,專業理論不重視,英語也不好,多攻一攻,希望下學期能有所進展。
5、伴隨著春天的腳步,新的學期已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所謂「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我希望良好的學習氣氛,能使大鑽在新學期有較大的突破。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在各方面均橫發展,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也希望大鑽在本學期各科成績都能達到九十分以上。 ——大鑽的爸爸、媽媽
6、樂樂,希望你成為一個聰明活潑、充滿愛心,知書達理、獨立自強的人。學習不是為了父母,也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你自己。將來你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必須具有真才實學,你還要學會勇敢、自信,跌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不爬起來。最後,願你自強不息!永往直前! ——樂樂的爸爸、媽媽
7、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要謙虛,積極的態度。不能驕傲張狂。你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容易犯這種狂妄自大的毛病。所以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切記!
讓讀書成為習慣!
讓快樂掛在臉上!
讓勤奮體現在收獲上!
讓成長表現在細節上!
㈣ 中國有哪些風俗習慣,在每個節日里都要干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有八個,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歷和公歷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十四。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0.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㈤ 幼兒園重陽節家長會怎麼開
幼兒園第二學期園務工作總結2篇 01 本學期在快樂童年總部的引領下,在園長的不懈努力下,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緊緊圍繞"規范管理,彰顯特色,社會實踐"為幼兒園園務目標,以幼兒開心、教師舒心、家長放心為宗旨,以保教結合為原則,以貫徹安全工作為主線,以師資隊伍建設與內涵建設為重點,以促進幼兒能力訓練為目的,有效開展幼兒園工作。現將本學期各項工作總結如下: 一、園務管理: 安全工作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通過定期學習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通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不安全隱患,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園務管理實施人文管理、以教代會督促民主管理的作用。利用重大節日開展主題系列活動。組織教師參加縣教委組織的演講比賽,發揮教師技能作用。加強對保育員、炊事員的培訓考核,舉辦保育員基本功技術比武。努力做好衛生保健工作、幼兒食品衛生工作、安全工作、檔案工作。每月的班級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如下:春耕活動、世界衛生日、參觀郵局、圖書館、警察局、消防演練、掃墓、氣象站、乘坐公交車、乘坐手扶梯、升降電梯、護蛋活動、超市購物、五一獻愛心活動、參觀農貿市場、獨立夜。 成績:2015.2獲全國優秀幼兒園最佳教育金獎,2015.5獲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合格證二、師資隊伍: 幼兒園樹立目標意識,加強對骨幹教師隊伍與新教師、臨時代課教師的管理與培養。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基本功的培訓和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力。全體教師參與園本教研與評價課程實踐。 全園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園本培訓活動,加強師資隊伍每月一次的培訓,在教師中開展五個一活動:"讀一本教育名著,寫出讀書隨筆;上一節公開課,寫出教後反思;整理一個教育故事,寫出案例評析;開展一個小課題研究,寫出教育論文;研究一位名師授課,寫出成長感悟"通過評價,不斷提高幼兒園保
㈥ 有關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元宵節民間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端午節習俗: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6、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7、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中秋節的一般風俗是賞月、吃月餅,但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我國各地風俗: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㈦ 有關中秋 端午 重陽 純潔 元宵節的詩句
關於春節的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文森《九日》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關於中秋節的詩句: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關於元宵節的詩句: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㈧ 發言稿的作文
發言稿就是講話稿,就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發言人圍繞著主題講話的稿子。就像我們作文提示中所舉的那些例子:競選演講稿、獲獎感言、聯歡會講話、慰問敬老院老人發言等,這些都屬於常用的發言稿。其實,我們小學生中常見的發言稿還有很多,比如,家長會上發言稿、學習座談會上介紹經驗發言、國旗下講話稿、入隊儀式上的新老隊員代表發言稿等。這些都是我們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發言稿。
一般演講稿的格式包括稱謂、開場白、正文、結尾幾部分。
稱謂,一般是指你對演講對象的稱呼,如:同志們,同學們等,前面可以加「敬愛的」等修飾詞。
開場白是講演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好的開場白能夠緊緊地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為整場演講的成功打下基礎。常用的開場白有點明主題、交待背景、提出問題等。無論哪種開場白,目的都是使聽眾即刻了解演講主題、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7n_JHdlq2Jmo5agh9kCt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