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南宋孝順的小故事

南宋孝順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2020-12-05 15:09:40

A. 借用項羽的歷史故事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現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情懷。

B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 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 宋代哪些歷史小故事

比如宋太祖的杯弓蛇影還有黃袍加身以及狸貓換太子等等

C. 關於岳飛的愛國小故事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在他出生不久後的一場暴雨中淹死的。岳飛和他的母親坐在缸中逃了出來。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十幾歲就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北宋末年,岳飛建立起岳家軍,去攻打侵略軍,收復國土。而那一年,岳飛才20歲。

侵略者的狂暴與貪殘令人怒不可遏!當中原大好河山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下,岳飛就決定長驅北進,摧毀敵人老巢。岳飛很愛護士兵,士兵們也很願意和他並肩作戰。

岳飛說過,有傷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傷員們卻從不把傷勢放在心上,從來沒有一個人掉隊。金軍猛將兀術曾派十萬大軍要和岳飛比個高低,這大軍中有三千多名鐵浮圖和拐子馬,被人稱為常勝軍,而岳飛身邊只有五千的士兵。

岳飛吩咐大家把軍斧綁在長桿上,每個士兵都拿一把鉤鐮槍。士兵按岳飛的吩咐「上砍敵頭,下砍馬腿」的方法,把敵人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

岳飛則揮動八十多斤的大錘,打得兀術措手不及,慌忙跑開了。岳飛帶領岳家軍把金軍打得如同喪家之犬,金軍的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只要聽到岳家軍來了,就嚇得掉頭就跑。


(3)南宋孝順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嚴於治軍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岳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岳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岳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後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准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

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D. 南宋三朝元老趙葵有什麼樣的故事

趙葵簡介
趙葵南宋時期人氏,集抗金儒將、畫家、詩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並且在各個領域都有一番作為。那麼,他在這些領域都有哪些成就呢?又有哪些關於他的故事一直在流傳呢?下文的趙葵簡介將介紹這些內容。
趙葵出生於1186年,在他出生之時,有人夢到南嶽神降臨在趙葵家中。其父趙方是一名抗金將領,在其父親的影響下,他在很小的年紀便開始了軍旅生活。他的父親看到他有這方面的才能更是請來全子才等人做他的老師。
趙葵隨後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跟著他的父親兄長屢屢立下戰功。1217年,他與金兵第一次於襄陽交戰,由於很長時間沒有發生戰爭,人們很是惶恐,但趙葵很沉著地前往迎戰,大敗金兵。1220年,與金兵再次交戰獲勝,俘虜敵人兩萬人,奪得了高頭、鄧州等地。
次年,雙方第三次交戰,趙葵獲得了更大規模的勝利。之後,他又成功平定李全,成為一代有名的將領。這便是趙葵簡介關於他在軍事方面的傑出貢獻。
作為一名畫家,他最擅長畫的是墨梅,他畫的梅花,蒼枝老乾,杈芽突兀,十分有意境。趙葵的繪畫水平不亞於專業的畫家,但是由於一生戎馬,並沒有很多的時間用來作畫,繪畫也只能作為他的業余愛好,因此傳世的作品並不多,只有《杜甫詩意圖》、《竹溪消夏圖》等少量珍品。
作為一名詩人,他的詩詞言簡意賅,意境十分遠大,有《行營雜錄》、《信庵詩稿》等佳作。以上便是趙葵簡介的全部內容。
南宋抗金儒將趙葵是衡山人,他的功勛都是用自己的沙場戰績和治軍才能換來的,踏入仕途的他順利官升幾級。然而在出師北伐的時候,由於被蒙古軍大敗,他被降職,降職後的趙葵盡忠職守,又被授予各路軍政事務,從官位退下來的那一年,趙葵就去世了,享年81歲,歷仕寧宗、理宗、度宗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事也多與以上作為相關。在年僅12歲時,趙葵父親統帥的軍士獲得朝廷犒賞,然而眾將士以賞賜太少有所不滿,心思細膩的趙葵便發言說自己的父親還會另有獎賞,這話當即化解了將士的不滿。在避暑的時候,趙葵因為不小心睡著了,其侍女幫他把沒作完的詩給續完,一句「公子猶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紅塵道」有模有樣。除此之外,趙葵的故事也講述了其敢用賢才的為官之道。在路上他見到被丟下鞋子長尺有咫,便派人去尋訪,並把鞋子的主人留在麾下,成就了一代名將呂文德。
由於趙葵為人機警,愛護百姓,一生為國嘔心瀝血,民心所向,衡山的民間傳說著一則趙葵的故事,傳說趙葵是南嶽聖帝身邊的護法神忠靖王轉世,因此趙葵去世後謚號忠靖,人們念其功績,覺得他當配享南嶽廟。
趙葵的評價
趙葵是南宋有學問、有風度的儒將;晚年寄情於畫畫,雖然沒有太多出名的作品,但《竹溪消夏圖》的水平也跟專業畫家差不多;他也愛寫詩,文風簡約而大氣,也有被收錄到後世的著作中。趙葵的一生可謂精彩傳奇,人們對趙葵的評價也豐富多彩。
趙葵十二的時候,他父親當荊湖制置使。有一次朝廷給士兵的福利太少,大家不滿,趙奎他爸沒發現,只有趙葵明白了士兵的感受,就跟士兵們說,「這是朝廷給的恩賜,我們家還另有賞。」最後也士兵們也心安了。後來大家都紛紛對趙葵豎起了拇指,說他年紀雖然小,但是卻比大人還機智。這是人們對小趙葵的評價。
趙葵再大一點點的時候,南宋詩人俞德鄰對趙葵的評價是:趙葵小小年紀就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有治理國家的抱負,因此不願隨波逐流參加科舉。在當時的環境下來看,他的抱負比尋常人的要大。南宋第五個皇帝趙昀這樣評價趙葵:趙方的這兩個兒子,在打仗時能夠率領士兵們打勝仗,有為國家捐身的勇氣,這一點是儒將非常難得的,我非常喜歡!
後來元朝的政治家、軍事家脫脫說:自從趙葵在端平的勝仗之後,朝廷對他非常非常重視,以後每次出戰只要有他在就像長城一樣堅固。就算到趙葵老了、沒有力氣了,但是他依舊還是心存保衛國家的志向,他的一生可以用壯烈來概況。這是對趙葵端平事件之後到逝世這大半生的評價。

E. 南宋以前的古人做學問不遺餘力的故事(兩個)

懸梁刺骨,正好兩個。
先說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另一頭系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再說刺骨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國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骨。

F. 南宋君臣不戰而退、苟且偷安的故事

南宋君臣不戰而退、苟且偷安的故事有:澶淵之盟。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

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過程: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後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

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後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麵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後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



(6)南宋孝順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

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

黃仁宇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參考資料:網路-澶淵之盟

G. 南宋人喝茶有哪些趣味小故事

孝宗乾道年間,有人譏諷說「南人未知煮茶」,還寫了小品文刊登在臨安的專「小報」上,估計屬作者是北方人。老百姓不認字,倒還不怎麼樣,讀書人坐不住了,紛紛拿起筆桿子造輿論進行反駁。陸游寫詩稱「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言下之意,我陸游就是南方人,我一直就是煎茶喝的。果然不愧文人大家,一出手就力道驚人

南宋時的花茶已經很普及了,南宋人趙希鵠說:「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於官府專賣,花茶作為稀罕消費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為了能喝到香茶,民間老百姓頗費了一些腦筋,「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一方面,茶葉本來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製的香料,怕損了茶葉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羨慕富貴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時候,放入珍果香草,結果呢,煮出來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H. 南宋 趙構讓位給養子 然後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孝宗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 宋孝宗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

I. 南宋時期的歷史名人或南宋歷史故事

南宋時期最出名的奸臣是
秦檜,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罷相閑居。紹興七年(1137),秦檜任樞密使,與宰相張浚勸說宋高宗收回由岳飛並統淮西等軍的成命,招致淮西軍的嘩變投敵,八年,秦檜重新拜相,力主和議,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詔書。十年,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領兵南侵,岳飛等軍大舉北伐,屢破金軍,進逼開封,秦檜卻慫恿宋高宗迫令班師。十一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軍權,誣構謀反罪狀,殺害岳飛,與金朝再次簽訂屈辱的和約。宋向金稱臣、納貢、割地,金規定宋高宗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秦檜再次任相18年,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極力貶斥主張抗金的官員,壓制抗金輿論,篡改官史。他還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經界法,重定兩稅等稅額,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稅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貧民下戶因橫征暴斂而家破人亡。
南宋時期的著名抗金名將
岳飛,1103年,岳飛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家,出生之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少時家貧,日間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喜讀兵書。岳飛體魄強健、寡言淳厚、剛直義氣且勇力過人,十幾歲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開弓射箭,槍法「一縣無敵」。
岳飛20歲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撫使,但不久因父喪回鄉,兩年後,再投河東路平定軍。1126年,金軍攻汴京,朝廷風雨飄搖,欽宗弟趙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招募義勇民兵,岳飛投其帳下,因率百騎斬殺金軍幾千有功,被升為秉義郎。
不久,趙構改派岳飛至老將宗澤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卻視望不前,待金軍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將徽、欽二宗及後妃、大臣等三千人和無數財寶擄走北歸後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兼東京留守,聽信寵臣黃潛善等勸說,反「戰」而主和。岳飛上書怒斥議和力主回擊,反被以「越職」罪免去職務。
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因與王彥不和,轉戰汴京,再次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戰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岳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統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飄泊於溫州、台州一帶。
岳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士混入敵營,使金軍於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乘勝進駐建康後,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岳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行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陝,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有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岳飛先平定叛軍、游寇及農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後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佔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岳飛的16歲長子岳雲,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岳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陝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岳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由於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擴大事態,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期盼著「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齊聯軍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飛東下解圍。牛皋等13騎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敵軍心動搖,待援軍趕到又追殺敵軍30餘里,以至百里外的兀術大營也聞風北逃。
1135年夏,岳飛率軍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被朝廷封為開國公。岳家軍由於收編起義軍人數猛增。次年,岳家軍第二次北上出擊,收復洛陽西南險要之地,奪取燒毀偽齊糧秣,逼近黃河。因朝廷不供軍糧,功敗垂成。雖升職太尉,壯志難酬,填《滿江紅 》抒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137年,金下令取消節節敗退的偽齊,以歸還河南、陝西為條件誘使南宋議和稱臣納貢。1139年元旦,秦檜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岳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和好不可恃」,並四次奏辭因和議而賞封給他的官銜,遭秦檜忌恨。
果然,金軍於1140年5月撕毀和約,四路伐宋。高宗大驚失色,不得不下令各軍分別抵抗。岳飛第三次出擊,令所部一支分路進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向汴京推進。40多天,先後收復陳州(今河南淮陽)等重鎮,從三面形成對汴京的包圍圈。7月初,岳飛以少數輕騎駐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馬向金軍挑戰。兀術由小路進軍至城北20里處與岳家軍相遇。
岳飛命岳雲先闖敵陣,苦戰幾十回合,獲勝。兀術遂以有「常勝軍」之稱的「鐵塔兵」、「拐子馬」襲來。「鐵塔兵」是金兀術侍衛親軍,由三千餘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每推進一段,後面便置障礙,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正面沖鋒時,猶如一道鐵牆。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一萬五千,常在戰斗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待敵軍臨近,岳飛指揮經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馬翻人仰不得前進。從午後直戰至天黑,金軍大敗。
接著,在郾城附近連戰連捷。在穎昌(今河南許昌)再殺退兀術的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金軍全線崩潰,副帥斃命,兀術敗逃。岳飛上書高宗:此乃「陛下中興之機,金賊必亡之日」。並親率岳家軍追抵朱仙鎮,距汴京僅45里,與義軍配合將兀術圍困在汴京,派猛將率500精騎與十萬金軍對陣。
兀術哀嘆:「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失敗過。」岳飛決心乘勝渡河收復河北,激勵部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高宗懾於岳飛震主之威,聽信秦檜奏言,「令岳飛暫且班師」,下令各路大軍一律撤回原駐地。岳飛銳意北伐,上奏道:「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高宗借口「孤軍不可久留」,一天催發12道金牌(即一尺長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飛涕淚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聲:「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被迫撤軍。
此後,兀術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高宗於1141年一舉剝奪韓世忠、張俊、岳飛的兵權,解散其軍隊。詔岳飛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任樞密使。不久秦檜又唆使右諫議大夫萬俟以居功頹惰彈劾岳飛,使罷官出朝。再誣陷岳飛與岳雲及部將張憲謀反,將岳飛逮捕入獄,由高宗親自審理此案。審訊中御史中丞何鑄被岳飛背上由老母親手刺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深深感動,轉而為岳飛鳴冤,朝廷改由萬俟接任審理。同年底,宋金議和,規定;宋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匹兩;南宋稱臣,且「世世子孫謹守臣節」。
1142年1月,岳飛被以「莫須有」(即或許有)罪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後,將毒酒一飲而盡,時年39歲。
岳飛死後,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養,余皆或充軍嶺南,或逃往湖廣。甚至下屬也被株連罷免或處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為鼓士氣,平民憤。才追復岳飛官職,將其遺骸依禮遷葬於西湖棲霞嶺下。寧宗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立岳廟。
岳飛一生儉朴,不置田產,不積私財,不為後代鑽營利祿。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將陣圖,由皇帝遙控的成制,岳飛認為按圖布陣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關鍵則是將領審時度勢以變制。岳飛治軍嚴謹,紀律嚴明。人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與土兵共甘苦,從不居功自傲,贏得了歷代人民崇敬和同情。關於岳飛的傳說不僅很多,而且流傳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在一些地方人們將油條稱為「油炸燴(音同檜)兒」。人們在杭州岳飛墓前鑄造了秦檜夫婦等四個鐵人,造象為雙手反剪面,向岳墳跪著,墓闕上懸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J. 南宋偏安之事

南宋王朝軟弱卻長久,偏安一隅到底是怎樣的故事?一直以來,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秦檜等奸臣的禍害忠良。可事實上,當時南宋民眾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如一些詩詞中描述的那樣,強烈地渴望朝廷收復中原,而是更願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穩。說到南宋時期的北伐,我們往往會想起陸游臨終前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但這些其實都只是文人們一廂情願的愛國情懷,並不代表當時大多數民眾的意願。

可見,僅僅和平時期供養軍隊就已經讓南宋百姓力不從心了,而戰端一開,他們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因此,對於社會底層的窮人們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飯問題而非民族矛盾,他們的意願只能是如姜夔在《揚州慢》中表述的那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只要北方政權不入侵,是絕對不願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麼北伐。而言之,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打仗勞民傷財,傷的都是老百姓啊。有個好好的、歌舞昇平的南朝,誰又願意去為了理想前往北方斷送性命呢?
閱讀全文

與南宋孝順的小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省公務員養老保險條例 瀏覽:725
每年體檢有多少錢 瀏覽:893
寧波市贍養老人每個月多少錢 瀏覽:473
老爸70歲生日買什麼送他 瀏覽:69
2016年6月15日關於養老金的增加 瀏覽:414
如何寫信跟父母說自己借錢了 瀏覽:565
養老保險剩九年每月補繳多少 瀏覽:822
都江堰護理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766
長壽小康廠什麼時候建 瀏覽:175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