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的由來 要簡短的
星座都是按陽歷出生日期算的,下面來看一下十二星座都有什麼:
1、白羊座(3月21日-4月19日)
白羊座的人比較活潑開朗,有膽識,比較善於發現問題,好學好問,脾氣不是很好,屬於刀子嘴豆腐心那種吧,說過的就忘了,心比較大。
2、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
金牛座的人比較保守固執,比較穩定,不願意頻繁的變動,工作中會很努力,投資很有眼光。
3、雙子座(5月21日-6月21日)
雙子座可以說是最八卦了,對新鮮事物非常好奇,非常機靈,招人喜歡。
4、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巨蟹座的人非常顧家,為人踏實實誠,是一個可靠的人,生活中不會斤斤計較。
5、獅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獅子座的人非常熱情,脾氣比較暴躁,自尊心比較強,非常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6、處女座(8月23日-9月22日)
處女座的人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什麼都要追求完美,比較謙虛,生活中很愛干凈。
7、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天秤座的人人緣還是比較好的,善於溝通,會很快跟身邊的人打成一片,很會逗人開心,心裡有一桿公平的稱,但最大的缺點是在決定事情上猶豫不決。
8、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天蠍座的人做事會比較認真執著,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講義氣,身邊的朋友會有很多。
9、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射手座的人喜歡自由,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心機,有寬容心,過的比較快樂。
10、魔蠍座(12月22日-1月19日)
摩羯座的人可以說是十二星座中最有上進心的,腳踏實地,做事比較有耐心,值得朋友們信賴。
11、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
水瓶座的人非常聰明,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不過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需要陪伴。
12、雙魚座(2月19日-3月20日)
雙魚座的人可以說是最溫柔善良的,對待感情比較真摯,如遇到雙魚座的請認真對待。
『貳』 重陽節的名稱由來
陽節可能就是一個大家知道有,但是存在感很弱的一個宛如打醬油的節日。
但是古代人們是很重視重陽節的,大家把重陽節當做入秋後一個大保健的節日。並且呢,古代開始就有很多詩句都是在說重陽節的,寶子們看看重陽節相關古詩,大約也能明白一些重陽節的大保健習俗。
習俗一:賞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當時的菊花含義還十分單純,就只是菊花,象徵長壽的。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習俗二:登高、插茱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而插茱萸呢,則是采了茱萸戴在頭上,或者製作稱香囊,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邪防病。
不得不說,古人比我們會保健多了。
習俗三:喝菊花酒——『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古代把菊花酒叫做長壽酒,能養肝、明目、延緩衰老的作用。咱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知道這些奇奇怪怪的保健方法的,不過真的是有智慧。
除了這些呢,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比如說:吃重陽糕、拜神祭祖等。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叄』 重陽節的由來三十字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民俗活動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肆』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對於其來源有很多不同說法。
流傳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舉行敬老宴,感恩敬老。所以重陽節還叫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和敬老節。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伍』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國的民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重陽節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陸』 重陽節來歷的故事50字
重陽節由來簡介: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
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
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等活動。
『柒』 重陽節來歷(簡短些)
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是:
1、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2、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3、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二、重陽節簡介: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捌』 重陽節由來簡介25字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重陽節的由來60字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舉家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傳統活動。
茱萸是一種濃香植物,經常用作中葯。古代人們相信晚秋時節茱萸能避邪,防止著涼。所以,許多世紀以來茱萸都作葯用。但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已慢慢消失了。許多人,特別是城市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茱萸是什麼樣子。
雖然插茱萸的風俗正在消失,但登山的活動卻正處在高潮。早在大約2000年以前,西漢人就利用重陽節之際,到首都長安城外爬高高的平台。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冬季開始前的最後一次外出郊遊。
這個風俗發展到了現在,人們認為登高是為鍛煉身體,欣賞秋天的景色。但那些住在平原上離山區很遠的人們怎麼辦?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出去野餐,吃用糯米和大棗做的糕。漢語中的「糕」字與「高」同音。山是高的,所以通過一系列的聯想,吃「糕」可以代替登高。
『玖』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拾』 重陽節習俗和來歷。
關於重抄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