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母親節送婆婆禮物,以表孝心,給點建議吧
婆媳關系很是重要,所以母親節送婆婆禮物確實重要,主要是增進兩者之間的感情嗎。你可以領你婆婆去改圖網看看那裡的石版畫如何,把你們最親密的照片放上是不是家庭和諧的一種顯示呢?
❷ 木版畫的發展歷史
中國民間木版畫的歷史,同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點,也不會相差太遠。在古代,紙、墨和毛筆的發明,給人們書寫文字和圖繪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特別是紙的製造和普及,經過了五個世紀左右,隨著文化傳播的需要,又感到了一本一本的抄書和一張一張的繪圖之緩慢,又進一步解決了木版刻印的工藝,可以大量復制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一般認為是發明於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時已很成熟。現存最古的印本書。卷子,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全卷長五米多,卷首刻有精美的扉畫,系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卷末刻有王階為二親敬造普施的說明。這是宗教信仰借民間美術之形式的一個實例,也是刻書與刻畫同步的明證。農業生產重視節氣,而陰陽五行之說在古代直接聯系著人們的活動,須要有大量的歷書,所以印造歷書便成為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一大功用。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歷書的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唐末中和二年(公元822年)的歷書殘頁,是成都民間私人印刷的。雖然在歷書上不見刻印的圖畫,但與以後的春牛圖、九九消寒圖之類的出現,有直接的關系。
為什麼要將木版畫冠以民間二字呢?其針對性也很明顯,就是把它看作民族的基礎文化而加以全面審視.從歷史看,民間木版畫是相對於宮廷的、文人的和宗教的木版畫而言的;從現實看,民間木版畫則主要是區別干專業(專門,木刻家的創作.當然, 民間一詞的內涵向來不十分確切,真外延也是散亂不定。而木版畫之民間的和非民間的,更是交糅在一起,有的簡直難以分辨.就須要視其藝術的傾向,看其正要的方面而定.如果從中國版畫史的角度加以觀察,便不難發現在研究上的偏傾;一提起古代的木刻,就是小說戲曲的綉像、全圖和文人所用的箋紙;一提起民間的木刻,就是年畫。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民間木刻者多以年畫概稱一切。當然,這都是中國木版畫成就的一部分,不容忽視;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把大量的民間木版畫乃至更為豐富的樣式排除在研究之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提出了中國民間木版刷印畫的概念,對其作全面考察。旨在理出中國傳統木版畫的脈絡,找出宮廷官方刻版、文人趣意和宗教宣傳賴以發展的基礎。唯其如此,才能看出中國木版畫發展的全貌.本文所述,僅就民間木版畫的歷史、種類、流傳和藝術特色加以簡要說明。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里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孝順圖》、《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❸ 簡單說一下 木版畫的發展歷史,謝謝
木版刷印的興起正是適應著民間信仰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因為實用、方便、美觀,才引起了上層的關注和文人的重視,所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普遍開花,幾乎無處不用。從記錄宋代都市生活的《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和《武林舊事》等書可以看出,民間印刷非常活躍。金代平陽(今山西臨汾)姬家刻印的《四美圖》,其題材己世俗化,而帶有後來民間年畫的特點。從宋元到明清,全國出現了許多個雕版印刷的中心,刷印書籍的插圖,張掛的畫片,以及神像、紙馬和裝潢、仿單、紙牌等等,形成一個印刷的大千世界。其延續達一千二百年之久。 事實上,印刷的發明並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類似印刷的工藝,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時候的拓印術。秦漢時印章的使用已很普遍。在湖南長沙和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絲織物中,有半印半繪的花紋;那花紋是用小型的木刻版戳印(捺印)的,這種方法至今還在新疆維吾爾族中流傳。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夾印已經出現,可印出富麗的屏風。然而,這些都不是印刷。盡管在工藝的性質和特點上有些共同之處,但並非等同。在先後的關繫上,甚至會有某些技術的直接借鑒和影響,這是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就像在有紙和剪紙之前,人們己用金屬薄片摟刻花紋,如在漆器上的"金銀平貼"。然而並不就是剪紙。常見有的文章為了說明某一事物的悠久,不惜將歷史拉長,便出現了"木刻前的木刻","剪紙前的剪紙",以及"原始社會的花鳥畫"(指彩陶紋飾,和"青銅器上的繪畫"(指商周青銅器紋飾)等,使人難以捉摸。這里存在哲對於基本概念的模糊和藝術分類學的不清,是應該注意的。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里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孝順圖》、《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❹ 有關陝北冬天 作文
1.陝北的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
我愛它鶯飛草長、百花爭艷的春天,也愛它林茂樹綠、蛙聲四起的夏天,更愛它瓜果飄香、色彩斑斕的秋天,然而,我最愛的,還是它冰封大地、雪壓枝頭的冬天。
我愛它的冬天,因為它的冬天有銀裝素裹的雪景,有嬉戲玩耍的雪地,有光滑平整的冰灘,也能吃到花樣翻新的年飯,能聽到回腸盪氣的民歌,能看到紅火熱鬧的秧歌,能享受暖窯熱炕的悠閑……
陝北的冬天是漫長的,秋去得早,春來得遲,從晚秋到早春,整個陝北大地一直被重重嚴寒包裹著。當第一場強勁的西北風吹過後,陝北大地一片蕭條。這時,河床寬了,群山瘦了:河流細小如線,沒有了秋日的豐沛;山巒一派褐黃,失卻了往日的色彩;山野顯得異常單調、枯燥,只有被風捲起的枯枝敗葉無助地飛舞。總是這個時候,大雪不期而至。
陝北的雪大有特點,來得突兀,下得酣暢,去得玄奇。
大雪未至之時,彤雲密布,朔風勁吹,天地混沌,萬物騷動;大雪將至之時,風停物靜,氣溫回升,天呈鉛灰,雲呈絳色,人畜歸舍,飛鳥投林,萬物一片茫然。
真正的大雪總是從夜間開始,在安靜中開始。人們一夜酣睡醒來,推門一望,驚奇便撲面而來。只見遠山臃腫,近山矮小;雪壓枝垂,卡卡有聲;寒凝大地,暖氣習習。拳頭大小的雪團亂紛紛下來,耀得人睜不開眼睛。真可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大雪之後,整個高原一改往日的黝黑,顯得又白又胖!
站在山巔四下望去,喧鬧的村莊不見了,大路小路不見了,天底下一片耀眼的白色,白得奇怪而又單調,恍惚間令人不知身處何時,身在何地。
就在這時,你會突然發現雪地里出現點點紅色,紅得奪目,紅得搶眼,紅得讓人心旌搖曳;這紅色均勻地撒在雪地里,星星點點,影影綽綽,閃閃爍爍——這是早起的女人們,她們正踩著積雪送尿盆,她們用鮮艷的紅色證明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美麗;她們面對雪地驚呼著、尖叫著,和溝對面的姐妹們大聲說笑著,聲音里透出壓不的喜悅和激動。
隨著女人們的說笑聲,村莊慢慢地顯現出來。先是家家煙筒里冒出的炊煙化開周圍的積雪,然後是男人們用掃開的小徑把自己小院和周圍的一切連了起來。從掃路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出山裡人家的交往半徑,看出其中的輕重緩急。
首先掃開的是院子,大多由女人來完成。男人們下坡掃路,從自家的院子開始,先掃通向水井的小路,再掃通向鄰居的小徑,從自家的院落一直掃到村裡的大路。
不一會兒在村裡的大路邊,就集中了村裡幾乎所有的男人們,然後大家分頭向鄰村掃去,直到和另一個村裡的掃路人會合為止。
如果你是外來人,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只見長長短短,寬寬窄窄,曲曲折折的小路密如蛛網,形同亂麻,令你眼花繚亂;被小徑分開的雪地形狀各異,千奇百怪,像一幅幅抽象派黑白版畫,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你是熟人,你就能看出村裡人的大致情況,哪一家人丁興旺,哪一家門庭蕭條;哪些人勤快,哪些人懶惰;哪些人處事和睦,哪些人交往稀少。大雪掩蓋了細小的東西,但同時也突顯出最本質東西。
就在大人們忙著掃路的同時,孩子們卻鬧翻了天。小一點的在門前堆雪人,大一點的在結伙打雪仗,他們踏著積雪奔跑,伴著北風吼叫,山溝里回盪著他們歡樂的笑聲。間或有既不堆雪人又不打雪仗的孩子,他們正貓著腰、屏著氣,爬到門縫里拽一根繩子等待著麻雀進入他們設計的圈套!
大雪之後,忙了一年的農村人閑了下來,盡情地享受著老天爺給予他們這個閑適悠然的假日。除極個別永遠也閑不住的勤快人以外,人們都習慣於三個五個一夥、十個八個一群地聚集在一起:男人們坐在暖窯熱炕上喝澆酒、耍紙牌、諞閑傳;女人們坐在炕沿上納鞋墊、做針線、拉閑話。
這里是農家一年生產的大總結,誰家過得好,誰家過差,誰家莊稼務好了,誰家的生意做砸了,大家都會議論一番:傳經驗的、記教訓的、誇成功的、訴凄涼的,可謂無所不有。這里也是全村人品質的大檢閱,張家的孩子有出息,李家的媳婦不孝順,這家的兒子婚事辦得好,那家的平靜喪事太鋪張,人人都會發表看法:有說好的、有說歹的,也有先是好歹不說最後吵起來的,真是形形色色。這里還是人們日後合作的大平台,大到婚姻之事,小到合夥養雞,七零七八碎樣樣有,雞毛蒜皮一齊上:仰臉大笑的、閉目沉思的、指天發誓的、跺腳告屈的,實實是花樣無窮。
天睛了,雲散了,河灘里的石頭也凍爛了。真正是下雪不凍消雪凍,被稱為「隔門叫狗」的「三九四九」是陝北最寒冷的時間,但人們卻忙了起來,因為年快到了。逢集日早晨,遠遠望去,大路小路上滿是人,駕車的、騎摩托的、開三輪的、吆牛的、拉驢的、馱豬的、背羊的、雙手緊捧著雞蛋筐步行的一齊從小山溝匯進大川道,大川道湧入小城鎮,整個陝北像一鍋開了花的水,沸騰成一團,喧鬧成一片!
一進小城鎮,人們就分開了。婆姨女子們大都進了街麵店鋪,平板著臉兒,舌舔著嘴唇,眯著眼睛挑選年貨;男子漢們大都進了農貿市場,擺開了攤子,拉開了架勢,可著嗓子叫賣土產。等男人們把土產出手了,女人們的年貨也就選定了,於時瘋狂購物開始了,吃的、穿的、用的、叫人看的,樣樣都買,盡人情的、哄鬼神的、圖熱鬧的,色色俱收。等到衣袋裡的錢花得差不多了,人們就開始撤退了。小城鎮像一個決了堤的水庫,迅速從小城鎮分散到大川道,從大川道分散到小山溝,從小山溝分散到羊腸小徑。這時候的人們全沒有來時威風,人人疲倦不堪,個個灰頭土腦;刺骨的寒風一吹,白臉的更白了,黑臉的更黑了。這時候,夜幕拉開了,遠處村莊燈亮了,狗也咬起來了……
新年一過,天氣轉暖,冰河開始膨脹,積雪開始消融,大地開始解凍,河柳開始泛青,冬天悄悄地結束,春風輕輕地吹起,陝北大地上白色越來越少,黃色越來越多,被雪水浸過的山峁獃獃地立著,剛剛開化的河流痴痴地流著。冬天的結束和春天的來臨同時進行,當陽窪窪上的小草已經返青,背崖砭的冰掛還未化盡時,人們就開始准備新一年的勞作了。
陝北鄉村的冬,一曲大氣磅礴的歌,一首激情澎湃的詩,一幅雄渾壯麗的畫!
❺ 快快! 誰有《朝花夕拾》的原文
范愛農
在東京的客店裡,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Shiki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但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後,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物,正合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凈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密秘地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了,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蓀的家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說出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別人關系更密切,心裡更悲憤,做出來就一定更動人。於是又爭起來。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幹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了,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鍾,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范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趁了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熟了。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么?」�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你自己還記得么?」�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綉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著子細地看。我很不滿,心裡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也許就搖了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了三四個。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裡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了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范愛農,卻直到這一天才想到。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里,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里,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並運上東京了。徐伯蓀雖然和他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了陸路了。�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回,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回了,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我,慷慨地說,「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了。兩天後便看見出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後便見報,開首便罵軍政府和那裡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了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家裡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了他的錢,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
別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出去。但我還是照常走,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了。�
果然沒有來殺。寫信去要經費,又取了二百元。但彷彿有些怒意,同時傳令道:再來要,沒有了!�
�不過愛農得到了一種新消息,卻使我很為難。原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學校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了幾天之後,王金發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於是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會議來,第一個問題是:收不收?決議曰:收。第二個問題是:收了之後罵不罵?決議曰:罵。理由是:收錢之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自然要罵。�
我即刻到報館去問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說了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一個名為會計的便不高興了,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麼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麼?」�
我就不再說下去了,這一點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說出連累我們的話來,他就會面斥我太愛惜不值錢的生命,不肯為社會犧牲,或者明天在報上就可以看見我怎樣怕死發抖的記載。�
然而事情很湊巧,季弗寫信來催我往南京了。愛農也很贊成,但頗凄涼,說:——
「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自然照準,派來了一個拖鼻涕的接收員,我交出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了。後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報館案是我到南京後兩三個星期了結的,被一群兵們搗毀。子英在鄉下,沒有事;德清適值在城裡,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後,脫下衣服,照了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並且做一篇文章敘述情形,向各處分送,宣傳軍政府的橫暴。我想,這種照片現在是大約未必還有人收藏著了,尺寸太小,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如果不加說明,看見的人一定以為是帶些瘋氣的風流人物的裸體照片,倘遇見孫傳芳大帥,還怕要被禁止的。
我從南京移到北京的時候,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裡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終於又非走出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處飄浮。不久,忽然從同鄉那裡得到一個消息,說他已經掉在水裡,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間獨坐在會館里,十分悲涼,又疑心這消息並不確,但無端又覺得這是極其可靠的,雖然並無證據。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來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是將要忘記完了。只記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余亦等輕塵。」�
後來我回故鄉去,才知道一些較為詳細的事。愛農先是什麼事也沒得做,因為大家討厭他。他很困難,但還喝酒,是朋友請他的。他已經很少和人們來往,常見的只剩下幾個後來認識的較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多聽他的牢騷,以為不如講笑話有趣。�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回來已過夜半,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勸阻他,也不聽,自己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雖然能浮水,卻從此不起來。�
第二天打撈屍體,是在菱盪里找到的,直立著。�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
藤野先生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裡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裡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托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說。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狗·貓·鼠
從去年起,彷彿聽得有人說我是仇貓的。那根據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貓》;這是自畫招供,當然無話可說,——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點擔心了。我是常不免於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了出去,對於有些人似乎總是搔著癢處的時候少,碰著痛處的時候多。萬一不謹,甚而至於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於得罪了「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可就危險已極。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大腳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渾身發熱之後,做一封信登在報紙上,廣告道:「看哪!狗不是仇貓的么?魯迅先生卻自己承認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①這「邏輯」的奧義,即在用我的話,來證明我倒是狗,於是而凡有言說,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都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
我於是就間或留心著查考它們成仇的「動機」。這也並非敢妄學現下的學者以動機來褒貶作品的那些時髦,不過想給自己預先洗刷洗刷。據我想,這在動物心理學家,是用不著費什麼力氣的,可惜我沒有這學問。後來,在覃哈特博士(Dr.O.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國民童話》里,總算發現了那原因了。據說,是這么一回事: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伙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我怎麼找到那象呢?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它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狗去了,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樑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樑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後,狗和貓便成了仇家。
日爾曼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緻,也無不令人心愛。獨有這一篇童話卻實在不漂亮;結怨也結得沒有意思。貓的弓起脊樑,並不是希圖冒充,故意擺架子的,其咎卻在狗的自己沒眼力。然而原因也總可以算作一個原因。我的仇貓,是和這大大兩樣的。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在動物界,雖然並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適自由,可是嚕蘇做作的事總比人間少。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蟲蛆也許是不幹凈的,但它們並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視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麼,對於人類的這些小聰明,也許倒以為多事,正如我們在萬生園里,看見猴子翻筋斗,母象請安,雖然往往破顏一笑,但同時也覺得不舒服,甚至於感到悲哀,以為這些多餘的聰明,倒不如沒有的好罷。然而,既經為人,便也只好「黨同伐異」,學著人們的說話,隨俗來談一談,——辯一辯了。
現在說起我仇貓的原因來,自己覺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但這也許是限於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現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麼一種態度。然而,這些口實,彷彿又是現在提起筆來的時候添出來的,雖然也象是當時湧上心來的理由。要說得可靠一點,或者倒不如說不過因為它們配合時候的嗥叫,手續竟有這么繁重,鬧得別人心煩,尤其是夜間要看書,睡覺的時候。當這些時候,我便要用長竹竿去攻擊它們。狗們在大道上配合時,常有閑漢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見大勃呂該爾(P.Bruegeld.A)的一張銅版畫AllegoriederWollust上,也畫著這回事,可見這樣的舉動,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從那執拗的奧國學者弗羅特(S.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說——psychoanalysis,聽說章士釗先生是譯作「心解」的,雖然簡古,可是實在難解得很——以來,我們的名人名教授也頗有隱隱約約,檢來應用的了,這些事便不免又要歸宿到性慾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於我的打貓,卻只因為它們嚷嚷,此外並無惡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還沒有這么博大,當現下「動輒獲咎」之秋,這是不可不預先聲明的。例如人們當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續,新的是寫情書,少則一束,多則一捆;舊的是什麼「問名」「納采」,磕頭作揖,去年海昌蔣氏在北京舉行婚禮,拜來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還印有一本紅面子的《婚禮節文》,《序論》里大發議論道:「平心論之,既名為禮,當必繁重。專圖簡易,何用禮為?……然則世之有志於禮者,可以興矣!不可退居於禮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氣,這是因為無須我到場;因此也可見我的仇貓,理由實在簡簡單單,只為了它們在我的耳朵邊盡嚷的緣故。人們的各種禮式,局外人可以不見不聞,我就滿不管,但如果當我正要看書或睡覺的時候,有人來勒令朗誦情書,奉陪作揖,那是為自衛起見,還要用長竹竿來抵禦的。還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給我一個紅帖子,上面印著「為舍妹出閣」,「小兒完姻」,「敬請觀禮」或「闔第光臨」這些含有「陰險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錢便總覺得有些過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興。
但是,這都是近時的話。再一回憶,我的仇貓卻遠在能夠說出這些理由之前,也許是還在十歲上下的時候了。至今還分明記得,那原因是極其簡單的:只因為它吃老鼠,——吃了我飼養著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
聽說西洋是不很喜歡黑貓的,不知道可確;但EdgarAllanPoe的小說里的黑貓,卻實在有點駭人。日本的貓善於成精,傳說中的「貓婆」,那食人的慘酷確是更可怕。中國
❻ 神武2直播拍仙獸加打書:缺什麼上什麼不要慫
家譜的七大主要內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 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 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
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
《家譜》中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它的目的也在於「明世次、別親疏」以及考訂姓氏源流。 《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二 堂號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系姓氏與宗族關系 的意義,也是後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 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 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於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 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 「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祥地,寓後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地有名望家族後,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象。例如:王,胡 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一出處:自創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於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范。
三 世系表
如果發現一本關於您身世的家譜,您最想看的是什麼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家族中曾有過哪 些名人、功績?家族中人現在哪裡?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譜的世系表中。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 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 系,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 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 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 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 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 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 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採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四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采。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 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 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傳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歷史功績,那就得看家傳了。
家傳,是用來記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績人的事跡的文體,是一種正式的傳記,明朝之前, 傳與譜是分開來記的。
「傳記」記述了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 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詞堂、祖墓等,全部記述在內,以作為後人學習之榜樣,並榮 耀家族。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後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
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朴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准。
六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 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於」經典史料「相媲美。
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 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 內容都十分豐富。
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 但是, 由於藝文著述的種類、內容繁多,而又良 不齊,所以還需後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 得以流傳和利用。
同時,我們在續補家譜現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七 家譜圖像
家譜之體現,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 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 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包括:
1)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
中國歷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聖賢親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於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啟迪後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 先人手澤遺墨。
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 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
人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系,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內容,所以也被稱 為「風水圖」。
4)故居/村莊圖
明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製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
❼ 中國特色詞彙及其英譯
宣紙 rice paper
衙門 yamen
叩頭 kowtow
孔子 Confucius
牌樓 pailou;pai-loo
武術 wushu(Chinese Martial Arts)
功夫 kungfu ;kung fu
中庸 the way of medium (cf. Golden Means)
中和 harmony (zhonghe)
孝順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
孝子 tiful son
家長 family head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husband guides wife
五常:仁、義、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s
多子多福:The more sons/children, the more blessing/ great happiness
養兒防老:raising sons to support one in one's old age
The 24 Solar Terms:
立春Spring begins.
雨水The rains.
驚蟄Insects awaken.
春分Vernal Equinox
清明Clear and bright.
穀雨Grain rain.
立夏Summer begins.
小滿Grain buds.
芒種Grain in ear.
夏至Summer solstice.
小暑Slight heat.
大暑Great heat.
立秋Autumn begins.
處暑Stopping the heat.
白露White dews.
秋分Autumn Equinox.
寒露Cold dews.
霜降Hoar-frost falls.
立冬Winter begins.
小雪Light snow.
大雪Heavy snow.
冬至Winter Solstice.
小寒Slight cold.
大寒Great cold
戲劇表演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京劇人物臉譜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Beijing opera
生 male characters
末 middle-aged male characters
凈 「painted face」 characters
旦 female characters
丑 clown
京劇票友 amateur performer of Peking Opera
木偶戲 puppet show
獨角戲 monodrama; one-man play
皮影戲 shadow play; leather-silhouette show
摺子戲 opera highlights
戲劇小品 skit
啞劇 mb show; mime; mummery; pantomime
單口相聲 monologue comic talk
雙口相聲 witty dialogue
口技 vocal imitations; ventriloquisim
說書 monologue story-telling
雜技 acrobatic performance
疊羅漢 making a human pyramid
特技 stunt
踩高蹺 stilt walk
馬戲 circus performances
神化人物 Mythological Figures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嫦娥 Chang』e (the Chinese moon goddess)
伏羲 Fu Xi (God of Fishery and Husbandry)
福祿壽三星 the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共工 God of Water
後羿 Hou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
黃帝 Yellow Emperor
誇父 Kuafu (a fabled sun-chasing giant)
女媧 Goddess of Sky-patching
盤古 Pan Gu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神農 Patron of Agriculture
禹 Yu (the reputed founder of the Xia Dynasty)
祝融 God of Fire
古代建築 Ancient Architecture
塔 pagoda
琉璃塔 glazed stupa
舍利塔 dagoba; sarira stupa (a pagoda for Buddhist relics)
舍利子 sarira remains from cremation of Buddha』s or saints』 body
喇嘛塔 Lamaist pagoda
樓 storied buildings
鍾樓 bell tower
鼓樓 drum tower
閣 pavilion
烽火台 beacon tower
華表 ornamental column
牌坊 memorial archway
藝術及工藝 Arts and Crafts
版畫 engraving
貝雕畫 shell carving picture
彩塑 painted sculpture
瓷器 porcelain; china
刺綉 embroidery
雕刻 carving
宮燈 palace lantern
國畫 Chinese painting
剪紙 paper-cut
景德鎮瓷 Jingdezhen porcelain
景泰藍 cloisonné enamel
蠟染 batik
麥秸畫 straw patchwork
木/石/竹刻 wood/stone/bamboo carving
木刻畫 wood engraving
泥人兒 clay figure
皮影 shadow puppet
漆畫 lacquer painting
漆器 lacquerware
雙面綉 two-sided embroidery
水墨畫 Chinese brush drawing; ink and wash painting
檀香扇 sandalwood fan
唐三彩 Tang tri-coloured pottery
陶器 pottery; earthenware
圖章 seal
拓碑 making rubbings from inscriptions, pictures, etc. on stone tablets
拓片 rubbing
微雕 miniature engraving
象牙雕刻 ivory carving
宜興陶 Yixing pottery
篆刻 sealcutting
❽ 怎麼寫自己家族的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福建的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謝氏總譜》卷首《聯譜序》)族譜的形式有裝訂成冊的(古為線裝,今與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圖表式的。許多家族把編纂族譜作為後代子孫的一項義務寫進族規,重修族譜年限不等。閩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規定族譜30年一修。房氏則規定「宗譜有賢子孫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則存沒葬地,時日不爽。先儒雲,一世不修譜為不孝,宜知之。」(清·光緒《閩浦房氏族譜》)類似的族規,使修譜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譜所載內容詳略不一,通常除記載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系外,還有全族的墳墓、族田族產、祠廟等的方位、數量及管理使用辦法、家族的規約訓誡、修譜凡例義則、各類合同契約文書等。一些較詳的族譜,還記載有家族歷代的重大事件、與外界的糾紛、可嘉獎的人物傳記、科舉出仕、名人傳記以及義行節烈等。
族譜的核心內容是記載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以防血緣關系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盪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族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福建的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份」。即在同一輩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一規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別。如某一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志」、「永仁」、「永貴」。如此,在族譜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謚稱並加上「公」字,以示區別,沙縣一帶習俗,收養子若無族長和六親認可,不可上譜排字輩,否則會被罵為「出透的人」而遭岐視。排輩份除少數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南靖縣雙峰村《丘氏族譜》載:從其二十一世始,標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述藏嘉。光前榮耀,世德作裘。仁親義祖,燕翼貽謀。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慶余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丕振,億萬斯年。」(《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6頁《雙峰丘氏的歷史淵源》林明波)目前已傳至「垂」、「顯」字輩,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俗象,由於世系分支發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永泰縣同安鄉張氏族譜規定,族人添丁按先後次序排號,日常稱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號,如同輩中是第20個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這一習俗在當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頗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還經常利用族譜中的血緣世系排行記載,進行「聯譜」活動。安溪謝氏家族,曾於民國年間合數十宗支進行大聯譜。輩份分明後,各宗支子孫公議決定排行班次悉歸畫一,修纂總譜,旨在擴大家族勢力。謝氏家族裔孫謝維峻在《聯譜序》中稱:「聯之以譜,化弱小為強大,轉柔軟為堅剛,眾志成城。」此外還有,當族譜分支過多時另分幾個房派修譜(房譜和族譜通稱家譜)。如一房人外遷,其房譜分出後就成為新的族譜。
由於族譜為同一姓氏家族承繼的依據,故一般只記男丁。少數族譜也將族中所謂「貞婦烈女」記載入乘。族譜有的依不同對象規定用筆著色的。據《島居三錄》載:「泉郡向修族譜,世系圖所牽連之線,有紅有黑,體例甚嚴。紅線者,一本至親,雖遠房承宗亦然;黑線者,乞養異姓,即顯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誅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譜中用紅筆記入以示表彰,過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讀書人也用朱筆入譜。現在一些新修族譜仍沿此習。壽寧《劉氏總譜》中,凡上大學的族人,名下都劃上紅線,所書的姓名用譜名(即按族譜排行而起的名字),抱養子用黑線註明(連城一帶是用藍線)。修譜和查閱族譜也很有講究。舊時對祖譜保管十分重視,須慎重保存,定期曝曬,認真繕修。霞浦一帶,譜系分正譜、副譜(草譜)。副譜可以查閱,而正譜修好後,要入箱上鎖,將開鎖的鑰匙丟入祖祠神龕,以示此譜交祖先收存,以後禁開鎖。若遇副譜丟失,有事要查譜時,要先做「牲福」,祭請祖先同意,方可開鎖。
舊時一些宗族修譜,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譜告成後,還要造靈厝、做功德,請和尚法師觀燈;觀燈時造3座大靈厝(紙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設一些黑龕,供無子孫後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連城一帶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圖」(即寫在布上的族譜)。行儀時,本族男丁都要到場,先是「新丁上圖」(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譜),上圖之家要給執筆者一個紅包,並燒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頭豬羊置於下廳的支架上;繼而是鳴鑼擊鼓放鞭炮;最後會餐,座位嚴格按輩份排列。族人圍坐喝酒談心,氣氛很好。連城人把正月「拜代圖」的宗族聚會稱為「鬧花燈」。
❾ 冬日裡的溫暖作文600字!高分!
2004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我覺得該給養育自己的外公買條衣服禦寒。在我再三的要求下,老人家才放棄了准時堅守的爐台,顫微微地騎著那輛小自行車和我們夫妻倆出發了。
天潤發商場里還掛著那幾條前一天看中的衣服。我和妻子原本覺得那種價格太低的衣服似乎拿不出手,更不屑以之報答年出七十的老人,可是在他眼中還是覺得貴了,他覺得該給我們省錢。
在下面走了一圈,終於回到了樓梯口,這邊上也有兩家專賣的櫃台,其中一家掛著一件前一天看見的寫了「處理價」的棉衣,實際價格是八十五元。外公的身高約一米六,可是這件衣服是一米八的人穿的,然而他穿著挺合身,因為他穿了二件毛線衣和一件棉襖。看他穿著這新衣,我覺得他又回到了送我去大學的那一年。那時他臉色紅潤,大腹便便,走著八字腳,聲音洪亮,分外精神。現在卻不一樣了,不變的只是依舊鬍子拉茬,依舊不斷抽煙,依舊時時處處為我著想。
恍惚中,我覺得有點凄涼。他終究是選中了這條最便宜的衣服,即使它具有合身、寬大、保暖等優點,但是我知道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便宜,因為他總想著,是我買給他的就夠了。
外公不斷地和那個只懂得勸人買、然後收錢的售貨員搭訕著,每句話里都透著養育我的自豪,而對方一味地調侃戲,這使我發了一場大火。
在憤怒中離去。
門外的空氣是冰涼的,天上地下的風是清冷的,可是外公頭上全是汗。為什麼騎這么點路,他會滿頭大汗?是他喜悅的火融化了冰冷的氣與風,將這祖孫情晶瑩地結在這歲月蜿蜒而出的紋路里了嗎?
他堅持要把衣服放在自己的車籃里;他堅持要自己回家,不用相陪;他還是惦記著有餐飯等著去燒。我該說什麼呢?說什麼都無濟於事,因為我知道三十歲後的我只以這微薄的關懷弄得真心誠意的外公「不可理喻」。
晚飯的時候,外公在外婆面前展示著我的孝順。顏色很好,大小真不錯,穿著輕松卻很暖和……凡是服裝該有的優點全被點到了。我還聽到了外婆轉述的事,暑假裡,我看著一雙涼鞋便宜就買給了外公,他逢人便誇我孝順,還把價格說成了原來的十倍;現在他又盤算著把這衣服說成幾百元才差不多。我怎麼可以平靜,我想著大學里錢被偷時,他是被反聘的電信職工,月收入最高可達七千元,卻穿著破舊的軍鞋(應該是穿了幾十年的了),一個人趕到杭州給我送錢。我又順著思維的河流回溯:我看見他背著我逛街;看見自己剛念大學時他在旅館陪我三天,大家流著眼淚告別;看見後來自己嫌他老要我回家,老打電話「問候」我;看見他穿著年年一樣的衣服過年,卻給還讀書的我買三四百元的外套……我分明在這八十五元的衣服里尋找著一種奢侈的良心上的撫慰。
九點多的時候,外公打了個電話給我,他要告訴我第二天的氣溫;他想我們注意保暖。他是否比我溫暖?
十點到了,我睡在暖暖的被子里,聽著妻子說了一句:「外公今天很高興呢。」我愣了一下。是的,我的情緒在臨睡前堆積如山:外公的汗幹了沒有?腿是否酸痛?還有沒有一天,他騎車的身影不再搖晃?什麼時候他的身體不必靠這么多衣服才能換回溫暖?也許他的汗水裡揮灑的是撫育過我的精神;也許他的腿早在趕往杭州時就已細瘦;也許他的身體是因為擠出了太多的愛在我這無出息的人身上而變得乾枯……
疑問越多,「也許」越多,在過去的歲月里定格,在今後的歲月里剪輯成動人的片段,將一直放映到我也身形顫抖的日子裡。但是我能給外公的是否能不斷地向「越多」邁進?
真希望有無數個明年,可以讓我把充滿溫情的空氣裝進外公的心中,也可以讓我永遠感懷冬日裡的溫暖。
❿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世人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
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千古頌揚,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古
往今來,史學家對於諸葛亮的各種評價一直爭論不休,此起彼伏。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讓我們回顧諸葛亮的一生,把《三國演義》中
的故事、史書記載和當今史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交織在一起,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
歷史真實。
對於大名人的故鄉,中國人總愛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形容一番。讓我們來
看看,諸葛亮的故鄉,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
東漢末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陽都是個古地名,大
約在今天山東沂南縣一帶。
諸葛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他們的祖籍並不在陽都,而且也不姓諸葛。據史料
記載,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東諸城的枳溝一帶居住,大約在西漢初年遷徙
到陽都。當時陽都已有葛姓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姓家族區別,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個諸城的「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來歷。從此以後,中國才
有了「諸葛」這一姓氏。
據當地考古人士初步發掘,漢代的陽都城大致位於汶河和沂河的交匯處。這一帶方
圓幾百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流經這里的沂河為陽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這是沂南縣一個東漢末年的墓葬。墓主人與諸葛亮是同一時代、同一階層的老鄉。
按照漢代的禮制,當時的石匠們在墓穴四周的石牆上刻下了眾多的畫像。畫像石大
量描繪了歌舞宴飲、狩獵騎射、社交出行等貴族生活場景。不過,石匠們也沒有忘
記描繪出社會中下層的人們。這些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大致構成了諸葛亮生活的
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們對於廚房特別有興趣,他們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那個時代廚房裡
的一切。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這里確實物產豐富,家畜家禽應有盡有。
可以想像,當時的陽都城應該是這么一個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萬頃良田。
城內物資豐富、引得八方客商雲集。這里的人們不用擔心食物的匱乏,溫飽有餘而
知書達理。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潤,而顯得靈氣十足。
當然,哺育諸葛亮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產和優美的環境。陽都城正好處在古代齊國
、魯國和楚國交界之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注重禮儀,楚文化的浪漫與
奮斗精神,都影響著這里的文人學子。
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
族。
西漢中期,諸葛家族出了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諸葛豐。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出任
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相當於首都警備司令的重要職務。他以執法嚴格、為人剛直而
著稱於當世。
諸葛豐的道德風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孫中世代傳承,豐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
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這一輝煌肇始於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
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當時在離家鄉不遠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當於行署
副專員這么個職務。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遊廣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學識,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中,有兩位後來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就是大軍閥袁
術和劉表。
史書上記載: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
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
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
恪更是青出於藍,一度在吳國總攬國政、權傾朝野。
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及人臣。
由此可見,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是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
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
星,無疑是諸葛亮。
在沂南縣諸葛亮雕像的背後,有一組關於他的浮雕畫像,其中一幅表現的是他幼年
時的幸福時光。實際上,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在他很小
的時候,父母雙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他們兄妹幾個只好投靠叔叔諸葛玄。這時,
諸葛玄早年的一位朋友發跡了,他就是大軍閥袁術。袁術此時已經占據今天安徽江
蘇和江西一帶的地盤。為了繼續擴大地盤,他任命諸葛玄為豫章郡太守。豫章在今
天江西南昌一帶。
諸葛玄對這一任命很有興趣。他馬上就帶著一家人去豫章赴任。
諸葛玄一行向豫章進發,一場厄運正等待著他們。
《三國志》上說:諸葛玄到任以後,朝廷不承認袁術的任命,另派一個名叫朱皓的
人來做豫章太守。無奈之下,諸葛玄只好去荊州投奔好朋友劉表。而與《三國志》
同時代的《獻帝春秋》上則說:諸葛玄並沒有去荊州,而是被朱皓圍困在城中。後
來,豫章城裡的民眾叛亂,殺了諸葛玄。目前史學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可能諸葛
玄的確死於民眾的叛亂。然而在此之前,諸葛玄可能已將諸葛亮兄弟姐妹幾個託人
送到了好友荊州劉表那裡。因此他們沒有死於戰亂。否則,中國歷史上就絕不會有
諸葛亮這樣一位偉人了。
感謝歷史並沒有使這位偉人少年夭折,他們姐弟幾個好不容易輾轉到了荊州,叔叔
的好朋友劉表果然是熱情接待。
諸葛亮17歲的時候,他決定自立,並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
半讀。
當時,荊州地跨今天河南南陽、湖北、湖南等大片區域,首府在襄陽。劉表是這里
的軍政首腦。他對諸葛亮姐弟幾個一直照顧得很好。在那種戰亂年代,對諸葛亮這
樣一群孤兒來說,這是極為幸運的。更值得欣慰的是,荊州不但是一塊安定富足的
土地,而且是當時全國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
諸葛亮就曾經在一所由儒學大師執教的學堂里就讀,在這里,他受到了系統的儒學
訓練。幾年後,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的時候,他決定自立,並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
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
那麼諸葛亮在隱居期間究竟讀了一些什麼書呢?這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學子們最感興
趣的問題。換句話說,千古奇才諸葛亮的學問都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在他後來上表給蜀漢朝廷的諸多公文中,諸葛亮經常引用儒
家的各種經典著作,如:《詩》、《書》、《禮記》、《春秋》等。他還讀過兵家
的書,在他後來所寫的軍事著作中,很多見解就是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轉化而來的。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
。諸葛亮還讀過道家的書,他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讀
老子的著作後自己的一番體會。諸葛亮還讀過很多歷史著作,在他後來的一些論述
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記》、《左傳》、《戰國策》中的歷史知識。當然,所有這
些書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讀的,但在隆中,他的確博覽群書,成為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學習階段。
這時南陽武侯祠里的一組泥塑,展示的是諸葛亮與朋友們會見時的情景。史書記載
,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談古
論今,關注社會,洞察天下大勢。
在諸葛亮四處交遊的同時,他的家庭也悄悄發生著變化。
據襄陽地區的地方誌記載,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襄陽的一個名門望族龐家,姐夫名
叫龐山民,而龐山民的父親就是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幅表現諸葛亮拜師的壁畫。因為親戚關系,諸葛亮經常拜訪龐德
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這位長者行跪拜之禮。久而久之,龐德公就發現,這
位年輕人不僅有禮貌,還有常人所沒有的聰慧與涵養。龐德公非常欣賞諸葛亮,於
是就同意作為諸葛亮的老師,把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教授給他。
後來,諸葛亮還認識了龐德公的好朋友、大學者司馬徽。當時,學者們講究對古代
文獻逐字逐句地解釋和考證,搞得很復雜、很繁瑣,而這些知識對於治國安邦則毫
無用處。司馬徽則非常注重儒家經典中的思想內涵,務求領略古人學說中的精髓。
這種治學方法對諸葛亮的影響很大。史書上說他讀書是「獨觀其大略」,也就是看
個大概。這絕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於領會書中的實質內容,而且勤於思考、
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名師的指點下,諸葛亮讀書邁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諸葛亮選擇一位醜女為妻,不僅在當時被傳為笑談,就是到今天也一直為後人津津
樂道。
諸葛亮結交過一位很特別的朋友,名叫黃承彥。他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
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
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組木版畫展示了這樁著名的婚姻。這就是黃承彥的女兒,名叫「
黃月英」。
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
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
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
結婚後,諸葛亮突然發現岳父一家的社會關系很復雜。岳父和劉表是連襟,當年,
荊州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人物蔡瑁把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劉表和黃承彥。也就是說,
劉表現在不僅僅是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還是自己妻子的姨父,關系更進了一步。
而在荊州擔任重要軍事職務的蔡瑁則成了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鑒於黃承彥家的家族背景,很多人猜測,諸葛亮是否為了投靠權貴而拿自己的婚姻
作了一場交易呢?
《三國志》上說,諸葛亮躬耕隴畝期間,「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是齊國著
名的宰相,在他的輔佐下齊國登上了霸主的位置。樂毅是燕國名將,率軍攻下齊國
70餘城。兩人都是功勛蓋世的國家棟梁。諸葛亮拿自己於他們相比,說明他志向高
遠,決不會滿足於通過裙帶關系在荊州小打小鬧。事實也證明,他後來並沒有依附
劉表在荊州謀得一官半職。而是繼續讀書交友、靜觀天下之變。
不過,有了黃承彥這層關系,諸葛亮與荊州政界和軍界人士的接觸就更進一步了。
通過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諸葛亮能夠更迅速地了解時局的發展、朝廷和諸侯等各
類人物的政治動向以及當時各政治集團內幕活動等情報信息。後來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劃案《隆中對》,就是他此前對天下形勢進行充分了解
和正確分析之後而形成的一整套戰略思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