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親敬老感悟祝福語30字
1、重陽的到來,久久的期盼;九九的快樂;久久的思念;九九的幸福,久久專的等待;九屬九的祝福,久久的珍藏;九九,喜事樂事好事伴你久久。
2、重陽登高望遠,保您生活步步高;重陽暢飲美酒,保您日子樂逍遙;重陽觀景賞花,保您容顏如花嬌;重陽接收祝福,保您幸福身旁繞。祝重陽節快樂交好運!
3、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以變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不會變,不能變,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親敬老!
4、重陽佳節到來,親朋好友開懷,祝你心情愉快,心事統統放開。九月九,讓我們一起登高望遠吧,借著醇香的美酒,分享心中的憂愁與快樂,重陽節快樂!
5、重陽佳節來相聚,親朋好友在一起,情人戀人笑歡語,你我簡訊傳祝福。讓我們為明天美好的前程相聚吧!相聚重陽,相守未來,重陽快樂!
6、重陽佳節又來臨,送你幾條小建議,出遊一定不要去,費錢費神又費力,登高危險系數大,一不小心就要上擔架,不如發個簡訊,打個電話,陪我一起訴牽掛!
『貳』 (重陽節)孝親卡如何製作(一年級)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所以製作該卡,可用黃色的皺紙製成菊花貼到卡紙上,這樣有立體的效果,也有祝福他人長壽的意思。
『叄』 孝親尊老,情暖重陽的作文怎麼寫
你好
伴著今秋的涼風,丹桂的芬芳,上周六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重陽節。這是個代表九九日月相逢的節日,是個象徵著長長久久的節日,是個尊老、敬老、愛老的節日。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孔子認為,作子女的,如果僅僅是贍養父母,但並不尊敬他們,更不能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關心、愛護其他的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
同學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的年紀一定都大了,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自己的子女奉獻了全部的心血。我們應該尊重和愛戴他們,更要關愛他們的身體健康。
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我想,這也是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的意義所在吧。
老人對我們的愛,博大而無私;我們對老人的關心,渺小而稀少。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手心向上地去索取,卻忽略了雨天為他們撐上一把傘,勞動後為他們遞上一杯熱茶,睡覺前為他們揉揉肩……
同學們,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報福中學成為「孝親敬老」的模範校園!
那麼,就讓我們和更多老人共度重陽節吧!乘車時,主動起身將座位讓給老人;排隊時,主動讓老人站到自己的前面;過馬路時,主動上前攙扶一把身邊的老人……這簡單的起身、簡單的謙讓、簡單的攙扶,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歲月的尊重,對崇高品質的尊
滿意請採納
『肆』 孝親承諾語是什麼
1、養來兒方知娘艱辛,養女源方知謝娘恩。——日本諺語
2、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飾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3、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臘諺語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5、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6、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7、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9、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12、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13、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
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諺語
『伍』 幼兒園重陽節"孝親敬老小天使"評選推薦表怎麼寫
評選推薦表:推薦的對象推薦人推薦理由被推薦者的事跡
『陸』 有什麼關於重陽節尊老敬老的資料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柒』 關於重陽節敬老詩詞
1、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5、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6、九日(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7、醉花蔭(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8、沉醉東風 重九(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9、九日(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10.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11.九日登高【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12.九日登高【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13.九日登巴台【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4.九日題塗溪【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15.九日醉吟【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16.閏九月九日獨飲【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17.九日登山【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18.重九日宴江陰【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捌』 怎樣製作孝親承諾卡
第一
重要的是內容,感恩的內容因為和你的關系不同而不同,主要是要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權情,出於真誠的心意,寫的時候要想著要感謝人最讓你感動的事,寫下自己的感受,少用詞語和感謝,多說自己的心情。
第二
就是製作方法,用A4紙,先劃好邊框(最好上下留空1cm,左右留空0.5cm),然後寫上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