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詩歌或文言文有哪些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回,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答;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6、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9、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10、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1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1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1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貳』 800字文言文關於盡孝的
李密盡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翻譯: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葯,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空閑的時候就講學,一講學就忘記疲勞,並且以譙周為老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子夏並列相比。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於是上疏說:「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司空張華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並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
『叄』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釋 (有分加喔!)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版,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權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到跪拜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跪著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肆』 關於孝順父母的 非主流句子 不要文言文中的
你們是我愛的人,是我最珍惜的人,是我最在乎的人,是我最不想放棄的人。 我愛你們
『伍』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
孝經里多的是
『陸』 講究孝順的古文
《陳情表》是典型的講孝道的古文,前人說過,「讀了《陳情表》沒有不孝的,讀了《祭十二郎文》沒有不慈的,讀了《出師表》沒有不忠的。」 可見這三篇文章的影響力有多麼大。不過《陳情表》孝的是祖母,而不是父母,當然含義還是一樣的。
『柒』 用一句古文來形容心地善良孝順的人
、首孝弟,次謹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版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權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出自《大學》
注釋: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捌』 古代 形容 孝順 或 不孝 的詞語 有那些 文言文中的
忤逆不孝,烏鴉反哺
『玖』 孝老的文言文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拾』 《陳某孝順》文言文解釋
白話釋義:
吳郡人陳某,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
後來正值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主簿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鍋巴)隨軍出征。
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主薄靠鍋巴活了下來。
原文:
吳郡陳某,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陳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陳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陳獨以焦飯得活。
此文出自西漢干寶所寫的《搜神記》。
寫作背景:
干寶(約282年―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後遷居海寧鹽官之靈泉鄉(今屬浙江)。東晉文學家、史學家。
干寶自小博覽群書,晉元帝時擔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職務,奉命領修國史。後經王導提拔為司徒右長史,升任散騎常侍。
除精通史學,干寶還好易學,這為他後來撰寫《搜神記》奠定基礎。《搜神記》是部志怪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所謂志怪小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並非有意做小說。」它記錄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奇聞異事,內容生動豐富,情節曲折離奇,藝術價值很高。
干寶出身於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統是三國時期東吳官員,官至奮武將軍,封都亭侯;父親干瑩亦是東吳官員,官至丹陽縣丞。
干寶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憑借才氣受到朝廷的徵召授職,擔任佐著作郎。建興三年(315年),干寶因參與平定杜弢之亂有功,朝廷賞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海寧鹽官靈泉鄉(今浙江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
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浙江海鹽通元)。
建武元年(317年),當時是東晉建立初期,沒有設置史官,中書監王導上書說:「大凡帝王的事跡,必定要記載下來,寫成典籍,永遠流傳後世。
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順應天命,接受曹魏的禪讓,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聖君賢王相比,但他們的傳紀不見於朝廷府庫,他們的恩德未被譜寫成樂歌。
陛下聖明,為一代中興之君,應著手建立國史,撰寫帝王本紀,上陳祖宗的偉績,下記將相輔佐之功,務必照實記述,為後代樹立准則,滿足舉國的願望,使人神歡愉,這無疑是天下長治久安的根本。因此應設置史官,詔令佐著作郎干寶等逐步撰寫集錄。」
晉元帝司馬睿採納此建議。於是,干寶開始負責國史的撰寫。當時干寶因家庭貧困,請求出任山陰(今浙江紹興)縣令,後改任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