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
[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作者:江山依舊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精彩點撥◇自立可以分為物質獨立和精神獨立,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自立是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只有自立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自立並不排除與他人合作。◇自立的國家才會真正實現繁榮富強。◇家長和社會要有意識培養兒童自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自力更生。名言名句☆恃人不如自恃也。--《韓非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韓愈☆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王安石☆士當求進干己,而不求進於人也。--張養浩☆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跡,學人言語。--陸九淵☆不經過本身的努力,就永遠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來的幫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巴金☆人啊,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貝多芬☆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歌德☆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培根☆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去麻煩別人。--列夫·托爾斯泰☆全心依賴自己,在自己之中擁有一切,如果說,這樣的人還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誰呢?--西塞羅☆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別人的意見引入歧途。--泰戈爾☆你要做一個勇敢的少年人,不可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兒大驚小怪。你知道,弱者在這世界上是不好過日子的。--彭托皮丹☆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諛諂媚人。--福澤渝吉☆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馬卡連柯☆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佚名☆子女中那種得不到遺產繼承權的幼子,常常會通過自身奮斗獲得好的發展。而坐享其成者,卻很少能成大業。--培根☆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鏟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戴爾·卡耐基☆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雨果☆從來便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鮑狄埃☆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居里夫人名人故事《自立歌》半個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給孩子們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漢!觀點老記者鼓勵女兒"出走"據一位密執安大學留學的中國研究生介紹,有一位美國女青年學生談到"邊學習邊工作"的生活時,認為很有意思,有時候也覺得挺艱難的,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她的父親是一名老記者,屬於中產階級,並不是沒有錢供子女上學。有一年,她回家探望父母時,曾問父親,為什麼當她18歲的時候就鼓勵她離家"出走"?她父親回答:"因為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獨立性。這不僅指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不依賴別人,還包括要鍛煉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堅強的意志個性,努力自強不息。"觀點洛克菲勒教子有方美國的洛克菲勒是全球聞名的富豪。但是,洛克菲勒的六個子女,並沒有享受這奢華的豪門生活。洛氏的教子方法是"平民化"。他規定:零用錢按年齡而異。所用零花錢,要詳細記錄,如屬不正當,下周發時扣回。洛氏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來獲得額外的補貼。平時,父親帶頭補衣服給孩子們看,要他們種蔬菜、飼養家兔等。為了不使子女飽食終日,揮霍無度,麵包限額、戒吃牛肉,甚至不許子女外出遊玩。相傳洛克菲勒曾讓小孫子站在高處往下跳,洛氏先是做出擁抱的樣子,待孫子撲過來後,洛氏卻讓他撲了個空,摔在了地上。洛氏就此對孫子說:孩子,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別人是靠不住的,包括你的爺爺。這樣你才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觀點不一樣的父母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向父親求助。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並告訴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個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後來,戴維·布瑞納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成功。這個明星在回首往事時,認為父親的那枚硬幣是"最好的禮物"。可惜的是中國有許多做父母的不懂這個道理。據報載,某一位暴富起來的家長,將5萬元人民幣劃入他那還在讀初一的獨生子的賬上,造就了一個小"款爺"。於是,這孩子上學路上雇同學代背書包,作業也雇成績好的同學代做。結果在學校佔了兩個第一:存款第一,學習成績倒數第一。古代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這真正的"計深遠",乃培養其獨立的真本領。林則徐也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確實值得世人深思。觀點莎士比亞離家尋找人生之道莎士比亞走出的是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道。他出生在斯特拉特福的一個富商之家,但他16歲就離開家庭,外出獨自謀生。他當過鄉村教師,在屠宰場當過學徒,還幫人家做過書童,他還參加過英國遠征軍,做過律師,任過小官。為了自立,他還漂過英吉利海峽,到荷蘭、義大利闖盪。尋求自立的過程,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為他後來創作出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成為世界戲劇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觀點里根的鞋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曾到一家製鞋店做一雙鞋。鞋匠問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頭鞋還是圓頭鞋?"里根不知道哪種鞋適合自己,一時回答不上來。於是,鞋匠叫他回去考慮清楚後再來告訴他。過了幾天,這位鞋匠在街上碰見里根,又問起鞋子的事情,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里根仍然舉棋不定,最後鞋匠對他說:"好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兩天後你來取新鞋。"去店裡取鞋的時候,里根發現鞋匠給自己做的鞋子一隻是方頭的,另一隻是圓頭的。"怎麼會這樣?"他感到納悶。"等了你幾天,你都拿不出主意,當然就由我這個做鞋的來決定啦。這是給你一個教訓,不要讓人家來替你作決定。"鞋匠回答。里根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從那以後,我認識到一點: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猶豫不決,就等於把決定權拱手讓給了別人。一旦別人作出糟糕的決定,到時後悔的是自己。"觀點讓孩子獨立去追據說,成年非洲豹帶領子女拚命追趕獵物,但是當快要追上獵物的時候,成年非洲豹自己卻停了下來,意思是讓子女繼續追趕;可這時小非洲豹早已上氣不接下氣,也停下來,於是成年非洲就用嘴咬小非洲豹,直到小非洲豹繼續追趕獵物為止。在自然界中,我們隨處可見這種現象,黃雀媽媽將已長出羽毛的小黃雀趕出巢,讓它去自力更生等。自然界尚且如此,更何況人類呢?觀點拓展延伸小蝸牛的故事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它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它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安慰它:"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國外的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在發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了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鏟雪等。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虎父犬子"現象三國時的劉備,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征南討,縱橫馳騁,從販鞋織席為生到成為蜀漢皇帝。可他的兒子劉禪卻是個平庸荒淫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稱"扶不起的阿斗"。世人曾長嘆:虎父何以有此犬子!三國時另一奇才周瑜,他是東吳名將,足智多謀,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大破曹軍,名揚天下。他的兒子周胤,無功受封,自恃其父有功,他荒淫自恣,荒於政事,奸人妻女,後遭流放到廬陵郡。孫權曾指出周胤墮落的原因:"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候將,蓋念公瑾以及子胤恃此,酗淫自恣。"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在中國帝王中是佼佼者。可他的14個兒子,無一成器,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禁,兩個遭流放,另兩個平庸無能,錯聵糊塗。北宋名相寇準,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過30年,家道衰落,淪為庶民。"虎父犬子"現象,說明這樣的道理:不求自立自強,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蔭庇,是決不會有什麼作為的。相關材料背景透視傍老族與啃老族現象南方網訊一邊是勞心勞力、白發蒼蒼的父母,一邊是賴在父母懷里不"斷乳"的子女。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徐安琪的一項調查顯示,"傍老族"、"啃老族"的出現,已成為全國性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中國青年報》3月31日報道)。所謂"傍老族",就是指已成年、有謀生能力,但依舊躺在父母懷里,在不"斷乳"的狀態下生存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主要來源是向父母要錢。而那些在家境貧寒、父母本身就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依然"啃"父母的年輕人,則被稱為"啃老族"。如果說"傍"的溫情猶在,那麼"啃"的就未免令人心寒。無論是"傍"還是"啃",這個"新失業群體",如今都成為部分中老年人沉重的家庭負擔,從而引發新的心理焦慮。"傍老族"與"啃老族"為何難就業?"太辛苦"、"太累",這是不少"傍老族"與"啃老族"拒絕工作的重要理由。應該說,這些人有著前輩不具備的優點,有較強的獨立、法律、環保、平等意識,對新事物敏銳,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責任心偏差,勤勞、勤儉意識較弱,再加上父母溺愛、學校升學壓力極大、社會偶像"金錢味"等原因,使這批年輕人心氣頗高,價值觀也出現偏差,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惑。"傍老族"與"啃老族"的出現,與家庭教育有關。在西方,孩子成人後,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要自立;而在中國,父母覺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孩子,中國的父母通常會盡全力讓孩子成年後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包括結婚、買房、養育下一代等。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父母的這種觀念,同樣影響到子女,讓年輕人以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當然的。"傍老族"與"啃老族"的出現,還與大環境有關。有專家分析說,他們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小皇帝",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而在以升學為取向的應試教育中,他們又沒有得到專門的職業技能訓練,在就業市場中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再加上社會整體上嚴峻的就業形勢,他們就業機會越來越少。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包括消費觀念在內的一些東西也在發生變化,今天的住房等生活消費費用,並不是所有剛出校門的青年短時間所能承擔的,這在客觀上促使他們"傍老"與"啃老"。可見,"傍老族"與"啃老族"就如一壺沒燒開的水,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質之"柴"又缺乏時,這壺水如何才能燒開呢?筆者以為,與其讓父母養活他們,不如努力幫助其就業,這需要政府在培訓、就業導向等諸多方面進行扶持與引導,也需要"傍老族"與"啃老族"轉變就業觀念。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這壺水才會有燒開的希望。什麼是自立自立是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質。實際上自立是一種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也是現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質。一個人具有自立的意識和能力,不僅對社會有好處,而且對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人有了自立的意識和能力,便比較容易適應社會,把握機遇,發展自身。自立是一種價值取向。自立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它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體現了:1、人的獨立人格,人的獨立人格是不依賴於自然和社會的特定的心理品質;2、人的自由精神;3、人的進取精神;4、人的創新精神;自立是一種人格特徵。自立人格,需要有強自覺性和強自製性的意志品質;自立人格,需要有理智型的情感特徵;自立人格,需要有獨立的、自尊自強的性格特徵。自立是一種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是不斷創新自我的生存方式;要想自立,必須創新自我,即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以及從今天開始、從小事做起的果斷精神。()〔高考作文素材---自立篇〕【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Ⅱ 30則高考作文素材100字以內最好帶議論
高考話題作文古今中外名人事跡素材
居里夫人「幸運」的失戀
1883年,16歲的波蘭姑娘瑪麗亞,即後來的居里夫人,到某貴族之家當家庭教師,她計劃掙一些錢出去上大學。兩年後,這家的長子卡西米爾與瑪麗亞相戀,瑪麗亞剛過19歲,他們計劃結婚。當然,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於門第不同,他們的婚姻遭到卡西米爾父母的堅決反對,意志薄弱的卡西米爾屈從了父母。瑪麗亞痛苦萬分,竟准備「同塵世告別」,但她終於憑著頑強的意志克制住自己。於是,她把個人的不幸化為獻身更大目標的動力,化為教育培養當地貧苦孩子的善心以及隻身赴巴黎求學的勇氣。
人們認為,這是一次幸運的失戀。否則,她的歷史將會重寫,人類將失去一位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女科學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戀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從挫折與痛苦中解脫出來,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她才有了後來的成功。
話題:「挫折與成功」「意志的力量」「轉折」
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分析:有人面對貧窮時會一蹶不振,有人卻能以貧窮為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左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艱難困苦鑄人才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千辛萬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難、挫折,努力奮斗,定能書寫輝煌的人生。
話題:「成功與磨難」「挫折的力量」「苦難是一種財富」
磨難是財富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
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
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分析:也許沒有聲音的世界更能靜心思考,但「被褥的墳墓」絕難予人靈感,一顆堅強的心才是根本!
話題:「磨難是財富」「生命的力量」
面對失敗和貧困
傑克·倫敦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雄心勃勃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做大作家、用筆桿子改造社會的遠大前程。為了當作家,他在中學補課一年,然後考入加利福利亞大學,但因難以支付學費,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失學並沒有動搖他當作家的決心,他改變主意,以社會為學習的課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學會思考;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學會寫作。他開始寫稿投稿,但卻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並不灰心。生活困難,就靠典當過日子,擠時間寫。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寫;勤奮地做筆記,搞索引,抄卡片。終於在1890年發表了處女作《給獵人》,後來名著累累,成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艱難困難,玉汝於成!傑克·倫敦的經歷只不過把人類幾千年來的經驗和真理再實踐了一遍而已。
話題:「挫折」「決心」「成才的途徑」
重振旗鼓創輝煌
艾柯卡是美國汽車業超級巨星,他那譽滿汽車行業的推銷術為福特公司創造了上百億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無思想准備的情況下被嫉賢的老闆開除了。老闆把他趕到一個倉庫中的小房間,還美其名曰是給艾柯卡還沒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辦公室。在奇恥大辱面前,艾柯卡沒有消沉。在被解僱受辱之後,艾柯卡接受擔任瀕臨倒閉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一職,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萊斯勒公司喜獲新生。僅1984年一年,他就為公司賺取了24億美元的利潤,比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潤之和還要多!頑強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輝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順境中獲得成功,固然是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顯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沒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過一推銷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話題:「英雄」「金子總會閃光」「磨礪與成功」
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稱為「獨弦琴上練出來的小提琴家」。他的藝術道路坎坷不平。他生於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一日,終於在演奏技巧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創作和演奏,奔放不羈,富於激情,對同時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較大的影響。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終成才,一方面要有堅強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對生命的渴望和對藝術的執著。
話題:「永不放棄」「信念與毅力」
海倫·凱勒——
殘疾人的驕傲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像、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憑堅強的毅力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並掌握了5種文字。24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後她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的贊譽和嘉獎。1959年,聯合國曾發起「海倫·凱勒」運動。她寫的自傳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為英語文學的經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行。
分析:敢於正視人生的疾苦和磨難,是海倫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殘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殘疾人的驕傲。
話題:「殘而不廢」「堅強成就人生」「生命的價值」
博迪眨眼寫作
博迪是一名法國記者。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後四肢癱瘓,只有左眼可以活動。但他決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潛水衣與蝴蝶》寫出來,於是他要求筆錄員門迪寶協助他,每天花6小時筆錄他的著述。而他們之間的溝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動來完成。每次,門迪寶按順序讀出法語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確,眨兩次表示錯誤,然後拼成詞語。這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寫作」終於在數月後奇跡般地完成了。這本150頁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們的歡迎。
分析:「博迪眨眼寫作」的事跡讓我們想到史蒂芬·霍金,身體上的極度殘缺卻絲毫不能阻止他們在文學及科學研究上的昂首闊步。
話題:「毅力」「完美與殘缺」「奇跡的誕生」
紅頂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圓通能力在夾縫里生存發展。在官場、漕幫黑白兩道的夾縫里,在民族經濟與西方經濟的夾縫里,在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夾縫里,他踢打出了一個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飛黃騰達是熟諳、遵守、利用潛規則的結果。但遺憾的是,這個夾縫最終毀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場傾軋的犧牲品。從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軌跡的圓圈。
分析:一個絕頂聰明之人,往往善於利用規則而不是創造規則。胡雪岩的一生驗證了這一道理,同時也說明另外一個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話題:「規則與人生」「規則的雙刃性」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士」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准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宋慶齡的執著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斗,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嚴復的擔憂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為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這一行為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話題:「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
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余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於右任的臨終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臨終前有詩《望大陸》雲:「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於1964年公開發表,立刻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分析:祖國的統一和強盛是華夏兒女永恆的願望。於右任的臨終詩之所以能打動無數人的心,還在於他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話題:「故鄉情」「月是故鄉明」「殷殷愛國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台灣託管」和「台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
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肖邦的遺願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
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願」「愛國——永恆的話題」
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回國。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籲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淫」,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人生價值」
Ⅲ 高考作文素材80字 拜託啦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寶貴的心靈。心靈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知道心靈裡面裝著什麼。然而,大家知道嗎,心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表好看而內心卻是醜陋的;另一種是不僅外表好看而且心靈美麗,只有這種心靈才會贏得人們的喜愛。
在我所認識的朋友中,就有這么一個人,她的心靈值得人們去喜愛。
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雙櫻桃般的小嘴,腦後梳著一條「馬尾巴」的她,就叫小麗。
事情發生在我讀小學三年級的一天。
那天下午一放學,也不知怎麼回事,同學們一下子就都回去了,就連四個打掃教室的值日生也回去了兩個,就剩下我和另一個值日生了。我心想:就我們兩個人,要打掃整個教室,那可要打掃到天黑啊!
就在這時,小麗正要回家,她看見只有我們兩個在打掃教室,便對我們說:「讓我來幫你們打掃吧。」說完,她便放下書包,拿起掃把,和我們一起打掃了起來。看著他的行動,我不禁想:這是一個多麼樂於助人的好同學啊,她的心靈是那麼的美麗。
掃完教室以後,她又趕快提起垃圾桶要去倒,我對她說:「讓我來吧,時間不早了,回去晚了,你的爸爸媽媽會擔心的。」「沒事,還是我來吧,你們趕快去把桌椅排整齊。」她說完,便提著垃圾桶向樓下走去。望著她的背影,我不禁想:這是最美麗的心靈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在思考著一個問題:要是這世界上多幾位像小麗那樣有著一顆最美麗的心靈,那該多好啊!
Ⅳ 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老年人與廣場舞,讓座和扶不扶
這在中國是一個普遍認可的既成事實的道德價值觀,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沿襲著這樣一種價值體系,並把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觀念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但是面臨社會形態的商業化,類似這樣被我們稱之為優良美德的精神品質越來越被邊緣化,在社會上,確實存在出於好心幫人卻吃虧的現象,因而總會暴露出一些負面輿論,所以可能這類高貴的東西在某些人看來越來越不值錢。但即使是這樣,學校就能因此找借口討論說老人摔倒了就不用扶了?討論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如果要扶一把那還有討論的必要性嗎? 我們要知道助人為樂這是我們倡導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了這種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既成事實的道理,作為學校而言教給學生的,傳播給學生的當然是我們國家幾千來優良的思想觀念,教育給孩子的當然是積極向上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書育人固然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難道今天在社會存在這么一種負面現象就不需要傳播學習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之類的優良傳統?按照這樣邏輯是不是還要討論一下我們該不該接受那種思想道德教育?我不容否認,當今的社會內確實存在這么一種現象,但也只是少部分的個案,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案就不接受那些好的思想,就不去幫助別人,否認我們優良的道德價值觀,老人摔倒扶不扶只不過是被社會化了,但學校不應該被這種社會化而影響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所以這樣的話題只適合在社會中討論,在大學討論就是一個悖論。 如果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基本常識性問題還能在大學去大做文章搞討論的話,那麼難道「坐公交車要不要給老人讓座」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亂扔垃圾也要辨論?在公共場所該不該隨地吐痰也要辨論?同學之間該不該講臟話也要辯論?……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那在大學討論的東西太多了,那麼以前所學的思想品德觀念有多大意義呢?這種對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討論本身就是對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一種蔑視和顛覆,實質上就是在懷疑我們社會主義道德觀是否出了問題,就算別人扶了老人最後自己賠償損失,雖然於私心理是很不平衡的,但他幫助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並沒有違背我們的道德價值觀,還是能散發出人性的真善美,相反我們還更能認清社會的復雜性,以及更進一步的去了解社會,因此這就是社會的真實性,但不能因此否認這種幫助的意義,更不能認為這種幫助是錯誤的,可能在目前這種很不成熟的社會階段里,這只能說明我們國人的綜合素養相比國外還是有所差距的,不容否認這種現象在當下的社會階段可能還會反應出來,因為國民素質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很正常,但我相信隨著這種思想教育的深刻認識,人們的思想覺悟會不斷提高,以後可能也就不會存在類似於「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樣的討論了。按照理論上來講,這樣的話題是沒有必要討論的,但在社會當中吃啞巴虧的問題頻繁發生,越發突出,就變成了一種社會病態,以至於讓現在的大學也感冒,並且走火入魔失去了自己基本的事實判別能力和認知能力,一下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可見這種病毒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和傳播力的。 說起「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話題突然讓我起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可能我們同學在學校經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假如你在一個同學後面排隊打開水,當時就你們兩個人,前面那個同學在打開水的過程中突然內急中途離開,但杯子仍然放在那水管下接水,他也沒有跟你說,也有可能他忘記說了;但是你看到他杯子就快要裝滿了,這時候你是會眼睜睜看到他杯子的水溢出來視而不見還是幫他把杯子移走? 正常人的回答都是把杯子移走,這時候把杯子移走就是沒有理由的,雖然沒有人告訴你需要幫助,但是杯子里的水對你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暗示需要你的幫助,這種暗示不需要聲音,不需要語言,只需要大腦的潛意識行為,因為我們知道水溢出來會浪費更多的水資源,所以把杯子移走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同學遇到這樣情況基本上都會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做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沒有必要當作公眾話題來辯論來討論了,那樣在外人看來只是一種笑話,成為別人的一個笑柄。
Ⅳ 高考作文素材
你好,我剛剛高中畢業,給你點建議,我642,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不用像他們說的那麼內麻煩了,我只容在 兩個星期就作文從47左右到55分了,後來一般都是52以上
作文么,多買幾本<高考滿分作文>,多看看裡面的排比段,這個相當拿分
作文,現在一般都模式化了,一般就是小標題式的,就是一個大標題下,用排比段開個頭,然後銜接下,開始列小標題,可以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作為一個部分,一般這種寫,高考不會下50分,如果文採好點,55都沒問題,我就是這樣寫的,從沒有下過52分的作文
還 有可以買本《試題調研》看看作文,相當好
素材的話,建議看看<思維源 聰明屋>
暫時想出那個點了,祝你作文成功!
Ⅵ 高考作文素材
給你些明朝人的材料:別的朝代的人考生寫的太多了,閱卷老師會視覺疲勞。
《明朝那些事兒內》徐霞客:容一個人,在路上,人生觀,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
明武宗朱厚照:為了自由夜奔,人生觀。
李時珍:當過太醫的他發現這回背離他的價值,故毅然決然離開,窮盡後半生實現自己的理想。
鐵鉉:氣節,即使被割耳割鼻,亦從容淡定。
王陽明:明代第一牛人,一生奮斗探索,終創'心學"。
不全面,拋磚引玉,希望你高考成功。
Ⅶ 高考作文素材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1989年畢業於清華內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容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2015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2015年12月榮獲中國北方事業中期獎。2016年3月,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2016年4月,施一公不再擔任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現任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