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很多孩子不孝敬老人,如何解決這種社會問題
孝順老人,一直是我國從古至今的優良傳統美德,但是很多孩子都不會去孝順自己的父內母,這個社會問容題,也是大眾所關注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育成人,在我們身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錢,反倒而很多人不懂得父母的苦心,長大了之後,依賴父母,繼續啃老,不願意去工作,對父母的態度也是不好的,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非常惡俗的,
老人的很多經驗都是我們年輕人所沒有的,而且老人的生活經歷要比我們廣,我們應該在年輕的時候接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結果接過父母手中的擔子,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父母,讓自己的父母在過晚年後,能有幸福的生活。
⑵ 兒女不孝順,父母該怎麼做
別怪兒女不孝順,其實很多都是父母教育的問題?父母不以身作則的。經常打罵孩子,包辦溺愛.....
那我們的父母該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得以身作則。
家長多對父母孝順點,好一點,多花時間來陪父母,不求給老人們最好的,也得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兒女們生長在一個和諧其樂融融的家庭里,自然會耳融目染,從父母身上學到優秀的品德。
第二:父母應該學會「裝」。
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
第三:培養孩子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憐憫弱者與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回事。當孩子長大後,父母逐漸老去,也會成為一個弱者。對社會來說,弱者是索取少、奉獻多的一群人,而對孩子來說,父母也屬於索取少、奉獻多的人。
所以,不尊重窮人的人往往不孝順父母。很多人喜歡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官大、錢多、關系硬,這樣的人不僅絕對培養不出孝子,還會培養孩子的非道德行為。
第四: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體驗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醫院,並受到了別人的稱贊,這時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道德體驗感,今後還會不斷地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同樣如此。所以,父母平時要試著讓孩子為家裡做點事,並及時稱贊孩子,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兒女不孝順或者兒女缺乏。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父母要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後代。
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麼就做點什麼,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給兒女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小孩子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庄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
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子女)怎麼教育都不到位。
孩子不明理等於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教育孩子五步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管」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
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
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為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⑶ 如果孩子不懂事不孝順該怎麼辦
所以教育要從小抓起,現在的小孩有多少是真的很孝順
父母也不期待孩子能給自己多少,只要你能教育他,讓他走上正路,一輩子平安就足夠了
⑷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怎麼辦
江蘇省南通市一家長來信說:我兒子11歲。我們很愛他,家裡有好吃的,總留給他,我們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安排好他的生活。可孩子卻不理解我們、體諒我們。我們累了一天回家,他從沒主動開過門;吃好飯也不會幫著收拾一下碗筷,只管自己玩去;有時我們身體不適,也不知道關切地問你一聲。小時候,我們認為他小,大了會懂事...的,可現在他慢慢地長大了,還是這樣不懂事,怎麼辦呢? 答: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表現,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愛孩子,孩子也要愛父母,這不僅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系,更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做…… 1.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但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是家庭的核心和主事者,孩子應當在父母的幫助和指導下生活、學習。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孩子為家庭所付出的艱辛。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經濟條件有限;知道父母下崗了,找工作難;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明白父母賺錢不容易……那麼孩子就會珍惜自己的生活,不會向父母提過高的要求,也會從心理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形成習慣。 4.父母自己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所以身教更重要。
⑸ 兒女不孝順父母怎麼辦
父母與兒女是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兒女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為了傳承,為了延續,為了夢想的交接,父母對兒女可說是竭盡全力地、由衷地無微不至地關愛,所以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常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雖常說父母的付出不為圖回報,可其實每個父母的心靈深處又何嘗不期望兒女在事業成功、小家庭幸福的同時能保留著對父母的念想。。。所以盼兒女幸福也盼兒女孝順就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期盼。
「誰說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百善孝為先」,兒女長大以後如果對父母沒有感恩之心、不孝順父母,是會受到世人的譴責和唾棄的,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⑹ 孩子不孝父母怎麼辦
家長以身作則教孝
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有一位女老師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她深刻地體會到學了就應該要落實,但她覺得自己的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孝道。中國大陸五一放長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擺了三張椅子,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她對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我做錯了一些事情,讓父母操了不少心,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給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她就拜下去了。第一拜拜下去,她母親的眼淚就流下來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兒子在旁邊看到,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他爸爸的身邊開始幫他按摩。這位老師沒有跟她孩子講一句話,但孩子看到母親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中給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也開始力行孝道。
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父母講:「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們。」所以,教育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因此,以後水果拿出來先給誰吃?一定先給父母,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一錯再錯就很難改正!
親師合作教孝
教孝一定要「親師合作」,就是父母跟老師要密切配合。《弟子規》提到:「晨則省,昏則定」,幼兒園的孩子學完之後,第二天早上會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有沒有睡好?」他的父母聽了,心裡非常舒服。
我們常常在課堂上問小朋友:「這個星期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他們力行孝道的很多實例。有一個孩子才兩、三歲,他上完課回到家,就跑到浴室,他的媽媽知道他一定會去找盆子來裝洗腳水,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這位媽媽為什麼這么做?她心裡想,這盆水一旦被孩子弄倒了,我就會累死了,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後來她跟我說起了這件事,我說她這樣做不對,因為她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孩子去端洗腳水,當媽媽的在洗腳時也很歡喜,這時應當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培養得扎實。如果現在不讓他端水給你洗腳,他的孝心就無法得到培養。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樣,你日日滋潤它,它就慢慢地茁壯成長。
這位母親說:「他要是把水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她聽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道理!他弄
倒了之後,你就跟他說:「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為什麼會把水弄倒了?就是你的手沒有在兩邊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這些地方。」這樣孩子學會做人,同時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唯恐孩子犯錯,其實當孩子犯錯誤時,往往就是教導他、引導他正確的做人做事最好的時機,所以母親教育孩子的態度跟敏感度很重要。
有一位媽媽很有智慧,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腳,她很歡喜,她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到最低,讓孩子端了一個星期,所以她泡了一周的冷水腳。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形成,她再慢慢把溫度調高。所以,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才能成就孩子的孝行。我們還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孩子坐前面,所有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老師和家長這樣配合,孩子的善行很快就養成了。
曾經在暑假結束時,一位家長打電話跟老師說:「謝謝老師的教導,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厲害的是什麼時候?就是放暑假。暑假一放就是兩個月,當老師的都會覺得剛放完暑假,這些孩子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要被拉回來,老師還要整頓一陣子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結果這位家長居然說孩子進步很多。家長接著舉例說,有一天我因為太累了,躺下去沒蓋被子就睡著了,當我醒過來的時候,身上的被子已經蓋好了,原來是孩子幫我蓋的。我起床後一走出房間就聞到了面的香味,我還以為是先生回來煮麵,於是我就問孩子:「是你父親回來了?」孩子就說:「爸爸還沒回來。」我又問:「那為何會有面?」女兒說:「是我煮的。」我很驚訝的說:「你從來沒有煮過面,你為什麼會煮麵?」女兒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我要盡一份孝心。」那一碗面好不好吃?這個面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
這個小女孩形成了哪一種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孝心。孩子的孝心一開,就會常常自覺地幫助父母做事,而且孩子做事的能力會不斷地提升和發展。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我們所有推展讀經的老師,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有品德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一定很好,而且學習態度也一定是很自覺、很主動、很認真,絕對不要父母在旁鞭策。有一個班級的成績原本是全校倒數第一,但從老師開始教學生學習《弟子規》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班在全校就名列前茅,他們的校長太驚訝了,請我們去跟全校的老師演講。品德的根本在於孝道,做家長的一定要有信心,要跟老師好好配合,共同教導孩子的孝行。
教孝也須夫妻配合
很多家長說:「那學校的老師還沒教孝怎麼辦?」不要等了!就從家庭、從自己開始落實孝心。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就很容易長養孝心。譬如先生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你母親懷孕的時候吐得半死,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如負重擔,你看你有多少斤重,媽媽每天無怨無悔,還要上下班。生產的時候有多麼辛苦,你生下來之後,還對你點點滴滴的照顧。那一次你生病時,媽媽幾乎兩、三天都沒睡覺。」你把這些真實的情況告訴孩子,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會生起,知恩才能報恩,孩子就會領受母親的恩德。
而當太太的就要把父親從小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孩子才能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配合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媽媽不僅沒有把先生的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面前數落他父親,如此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因此,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謹慎,不要彰顯先生的過失,反而要誇獎先生的優點,誇獎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先生一聽就會有所感動,也會盡心盡力和太太配合,以身作則去教育孩子力行孝道。
⑺ 孩子不孝順的經典句子
俗話說子不孝父母過。這都是父母把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的結果。要想孩子孝順也不一定天天訓示打罵。教育孩子是有技巧的,首先讓孩子懂得什麼叫感恩,誠實禮貌待人,這都是做父母應該做的。
⑻ 子女不孝,怎麼辦
不是一家人復,不進一家門。生制什麼樣的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與其抱怨孩子不好,不如多反思自己曾經有沒有過錯。上天給每個人的安排肯定是合理的,命運有懲罰也有獎勵,只是很多人看不到命運的公平性,只會抱怨從不去感恩,只會覺得不滿但從不去反思。
⑼ 獨生子女不孝順父母怎麼辦
很多資料顯示,獨生子女固然有聰明伶俐、善解人意、責任感強等優點,但是,他們嬌氣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心重、耐挫力差,依賴性重,不合群,不團結,紀律性差,不知感恩等等,有這些統計,說明獨生子女人群確實有這些共性。
80後90後這一代的獨生子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了上一代父母養育獨生子女上的長久傷害,作為當今的獨生子女父母,不管是自己是否是獨生子女都需要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則:
1) 從小與孩子的溝通、互動,關系要保持雙贏而不是雙輸。不存在「聽孩子的還是聽家長的」悖論問題。
2) 我們做的選擇和決定一定是在充分考慮雙方的要求的基礎上,磋商得來的。當家長尊重孩子,不是只命令你、要求你聽話,孩子不僅會建立起良好的自尊,還會主動尊重家長。
3) 當家長在孩子任性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引導,就不是壓制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根據外界環境、他人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調節自己的行為。
4) 客觀地了解和接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不要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東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既希望孩子聽話、對自己有感情,能待在自己身邊,又希望孩子有創造力、有成績,遠走高飛。
⑽ 孩子不孝順要怎麼辦,佛教網
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問題,感到很苦惱。有些老居士也遇到了同樣的逆緣,嚴重時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可以用佛法中因果和無常兩個觀念來解決:
首先,要以因果的觀點來看待家人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修行人還是普通人,都應該養成一種好習慣——「遇事反省自己、不看對方的缺點。」這樣才能使矛盾得到真正的化解。從因果的角度看,你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和睦還是矛盾,並不都取決於子女,而是由你往昔的業力導致的,也就是「自作自受」。
以佛法觀點來改變自己(資料圖)
具體來說,從今生的因果看,當子女不孝順時,先不要著急批評他們,先要靜下心反省自己:自己年輕時,對父母是否孝順?如果發現自己當年並不孝順,那就不要再抱怨子女了,很可能是自己給子女做出了壞榜樣,根源在於自己。這時應該在佛菩薩面前真誠懺悔。
從三世因果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如何,並不僅僅取決於今生的所作所為,而是源自多生累劫的因緣。即使你年輕時很孝順,但無法知道你在前世和父母結下的是善緣還是惡緣,是你欠父母的,還是父母欠你的。
《觀無量壽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印度有個摩揭陀國,國王叫頻婆裟羅。頻婆裟羅因年老無子,擔心沒有王位繼承人,於是請來相師占卜。相師說:「山中有一位道人,三年後將死去,會來投胎為太子」。國王大喜,但是因為求子心切,他等不及三年,竟然派人殺死了道人。不久,王後韋提希夫人果然懷孕,生下一位太子,名叫阿闍世,阿闍世王子正是道人的轉世。他長大後,受奸臣挑撥,舉兵政變,篡奪了王位,囚禁了父親,並斷絕食物,想餓死父親。韋提希夫人要求去探望老國王,得到兒子的同意後,就偷偷把蜂蜜和炒麵混在一起塗在身上,給老國王充飢。過了一段時間,阿闍世見父親仍然健在,很奇怪,當他得知是母親偷偷帶去了食物,就把母親也囚禁起來,甚至還想殺害母親。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陀虔誠祈禱,於是佛陀現身在她面前,告訴她與王子的前世因緣,並開示了凈土法門。
從這個公案可以得知,假如我們過去世與子女結下了惡緣,今生就會遇到不孝的子女。反過來看,如果我們過去世與子女結下了善緣,加上這一世與子女之間能保持善心,那麼,此生不僅能得到孝順的子女,來世還能生於天界。
《涅槃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對母女同渡恆河,不幸被河水所溺。這時母親想:「我的女兒如果不淹死,我死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