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兒不教父之過養女不嫌母的錯
是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墮
『貳』 養兒養女三十載 兒女不孝我心寒 三十年前我從痛苦婚姻中掙扎出來步入現在的新家庭家中有一五歲...
你的事情調解可能有點難,最好的辦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到法院起訴你的兒女,維護你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否則都是空話。
『叄』 養兒養女心曲/養兒:養兒養個小、養兒不孝是依靠、「老不死的」是回報;養女:閨女是賠錢的貨、閨女是小
俗話說得好,道理論事實
『肆』 養兒養女為什麼
因為養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如果一代出名世世代代都可能沾光,女兒雖然不能為家族傳宗接代但對自己的父母很孝順
『伍』 養兒不教如養虎. 養女不教如養豬. 虎大傷人,豬大被人傷. 大家說這話有道理么
有道理 有了 孩子就一定要教育的 誰都想望子成龍 不是嗎 如果不教育就不聽話 不懂事 會做讓父母傷心的事 養兒不教如養虎啊
『陸』 養兒養女養孫子的最終結局
都給別男 讓別用
『柒』 養兒養女有什麼不一樣
養兒養女有什麼不一樣?這6個誤區最關鍵!
我從小特別反感奶奶和我說,
「你是女孩子,不要去和男孩一起瘋」;
「女孩子學什麼計算機,這些是男孩學的」。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暗暗較勁,憑什麼女孩不可以?憑什麼女孩做不到?我們不都是人嗎?
從小到大,關於男孩女孩我們普遍都有很多理所當然覺得不同的方面。
那就先來說說我們認為男孩和女孩不一樣的地方。
1
女孩更能集中注意?
從大數據來看,0~6歲的孩子里,最好動的1%一定是男孩,最安靜的1%一定是女孩。
但是,平均值來看,男孩和女孩好動的差異性並沒有,因此好動導致的專注力的差異性並不大。
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默認男孩是「好動」的,對於他們的「坐不定」的寬容度會高很多。
因此大部分男孩從小缺少了很多鍛煉專注力的機會,沒有養成良好習慣。
2
女孩表達能力更好?
這是大家普遍的共識,一般來說會認為女孩開口說話比男孩早,而且女孩的表達能力比男孩更好。
有研究表明,0到3歲期間,父母對女孩說的話,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會比對男孩多的多。
基於這點上的進一步研究證實,孩子輸入語言的數量和質量對語言發展產生的影響佔50%以上,而性別造成的差異只有不到3%。
3
女孩社交能力更好?
我們經常會說,女孩比較乖巧,更合群,而男孩好像總是這方面「不開竅」的樣子。
的確,女孩與生俱來更擅長「讀臉」。
英國有個調查研究發現,男寶更喜歡看運動著的玩具。
而女寶更喜歡人臉相關的圖片繪本,這種偏好從出生就開始了。
盡管如此,後天的引導方式起的作用仍然是更大的。
研究發現,父母們對於女孩的情緒發泄會更有耐心,更願意聆聽和花時間去幫助理解消化。
而對於男孩,父母們普遍會更加簡單粗暴,經常是要求男孩堅強。
從而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如何與人共處的。
4
男孩運動能力更強?
嬰幼兒體檢資料庫顯示,無論男女,開始走路的時間都是9個月到16個月之間。
但在抽樣調查中,會發現男孩的父母普遍對於孩子運動能力的期望值高。
正因為期望值的落差,男孩從小得到的體育鍛煉機會會比女孩多得多。
單從學步期階段來看,對於蹣跚走路不穩的幼兒,父母對於男孩會更加放手鼓勵,甚至面對摔倒的態度也會更加正面積極。
而對於女孩來說,大部分父母會更加保護,更願意牽著走,面對摔倒後會表現得更加心疼。
5
男孩更有攻擊性?
學齡前孩子都要比學齡後孩子更有攻擊性,這個比例並沒有在男女身上看到差別。
只不過表現形式會有些許不同,男孩的攻擊性更加顯性,表現為打人、咬人、踢人等;
而女孩更擅長表達隱蔽的敵意,比如語言暴力、忽略、歧視等。
談到這一點時,教授額外強調了,我們要把管教的側重點放在「規則」的建立上,而不是「女孩要保護自己,男孩要乖不欺負人」。
正是因為長久以來對男孩這點的固有成見,現在慢慢反而出現了另外一個極端情況。
女孩強勢小霸王,男孩反而越來越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
6
男孩數理邏輯更強?
男孩數學會更強,這也是大家一致認為的。
而數理邏輯里很關鍵的空間概念,男孩發展的會更早也更好。
從5個月開始,男孩對於方位名詞的反應要比女孩更敏感。
這的確是男女大腦構造差異導致的。
盡管如此,進一步的研究結果才更有意義。
那就是,因為存在早期微小的能力差異,男孩家庭的父母會不自覺地多和孩子談論數字。
購買更多鍛煉空間能力的玩具,自然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就會發展的更好。
7
差異來自於個體,而不是性別
我的教授自己有3個孩子,兩男一女,現在小女兒也16歲了。
教授說,人總是習慣於為自己覺得「不那麼好」的結果找一個借口,從而尋求心安理得。
而性別就成了養育中最容易找的一個借口,畢竟那麼多的孩子中一定會有一個符合這個規律的。
「因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
「反正男孩就是...不行」,這樣的句式就成了我們的心理暗示。
而這恰恰纔是最危險的,因為這些不知不覺就成了限制孩子發展的因素。
對於孩子的行為少用性別來貼標簽。不要先入為主地把玩具分成「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
盡量提供各種各樣的玩具,讓孩子決定玩什麼游戲。
繪本里提供多樣的性別角色:女警察、男幼兒園老師、職場的媽媽、男護士等等。
當一個男孩在玩娃娃時,他在體會愛與照顧他人,在學習如何表達情緒;
而當一個女孩在玩汽車時,她也在體驗力量和掌控的感覺。
很多優秀的品質是不分性別的,男孩女孩都是需要有機會學習的。
有部美國老電影《費城》,當年看的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裡面那句話:
不是判斷這個人好壞,而是判斷這個人後面的群體好壞就是歧視。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這個上海人精明,並不意味著所有上海人精明;
這個醫生看病收紅包,並不意味著所有醫生都收紅包;
開車的男司機多,並不意味著女人就不能當司機。
我們只有打破對性別的固有刻板印象,才能更好地發現孩子的個性天賦,也能讓孩子的弱項最大化得以平衡。
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性別之分,男的能做到的女的依舊能做到!
『捌』 他們說,這年頭女兒更孝順,養兒不如養女,你怎麼看
兒子和女兒哪個更孝順,這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特定於某個家庭中可能有準確答案。從某些因素來比較的話,女兒多因外嫁和父母相處時間比兒子少,不容易因生活瑣事滋生矛盾,可能對父母的思念情感濃厚點,態度也好點。但若女兒婚姻後和父母長期居住生活在一起,則可能容易滋生矛盾和異樣觀念。當然,這只是片面推論,子女是否孝順,和父母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生活圈內人的影響、子女的性格及人生經歷等息息相關,很難有所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