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南北方有什麼不同么
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喝重陽酒「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2. 中西方節日的異同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秋風勁」的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重陽」.也叫做「重九」。在重陽節,中國人大多是和親人一起「登高」。
重陽節是我國人民根據農歷所定的節日.而在西方國家.只有公歷沒有農歷.在西方國家中.大型的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等.感恩節就等同於我國的春節,是全家團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節日.但兩者有聯系又有區別。
感恩節與春節都是合家團聚,充分體現親情認情的節日;它們都是人們懷念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之恩的重大傳統節日.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歡慶的形式。
在春節之前,中國家庭都會做很多准備,清理房子,做專門的食物.紅色的卷軸被掛在牆上,中國人相信卷軸的字會為他們帶來健康,長壽與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里的秧歌和鞭炮。
但美國人在慶祝感恩節時吃火雞,觀看電視里職業足球賽是感恩節中的代表性活動.散步同樣是假期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中西文化的日益往來.西方的節日有很多都傳人了中國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情況。例如每年的12月25日,幾乎每個中國學生都會相聚在一起慶祝聖誕節.而在每年的11月第四個星期四,也有很多學生為曾幫助自己的人送上一份祝福和感謝,因為那一天是感恩節。
3. 中國與外國傳統節日的異同
人們關於節日都有著同樣的感情。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懷戀之情,同時也傳達他們追求夢想的遠大抱負。實際上,節日是人類文化具體的一方面。這些節日的慶祝儀式大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體現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關注和意識。同時中國與外國傳統節日具體在起源、慶祝方式、蘊含價值上不同。具體如下:
1、起源不同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是其悠久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為傳統節日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為一個農業國,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農業。因此,農業活動使得節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節與一些農業活動,如種植、收獲,有著密切的聯系。
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宗教來反應。與此同時,宗教通過人類對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著他們。因此,節日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除了聖誕節,復活節也與宗教有關。
2、慶祝方式不同
慶祝中國節日的方式豐富而且隆重,特別是春節,對每一個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節日。它的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林語堂,著名的華人學者,曾經對春節做了一個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國農歷新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相比之下,其他節日似乎黯淡許多。
慶祝西方節日的方式則不同,以聖誕為例:在平安夜,絕大多數慶祝聖誕節的人們都會在他們自己家裡舉行一個特殊的節日慶祝儀式。家人們通常會裝飾下那棵聖誕樹然後把彩色包裝的禮物都放在下面。在聖誕節那天,同樣有許多慶祝的活動。在聖誕節交換禮物、贈送聖誕賀卡給親朋好友是全世界慶祝聖誕的習俗。
3、蘊含價值不同
在傳統文化中,西方人強調個人,宣揚個人主義。然而,中國人繼承了儒家的集體主義,因此表現出對整體情況的考慮。因為西方人十分尊敬人與自然。他們強調個人價值,並且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但在中國,人們尊重集體並把個人投入集體當中,他們重視集體而不是個人價值或個人的自由發展。
4. 中國的傳統和西方節日有哪些差異和區別
現在讓我們將中西方節日進行一個比較。首先是對中西最隆重的節慶作一比較,果然有所發現。均不見中國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團聚,絕不會邀請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會在這一晚闖入別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正月初一,這幾乎成為約定俗成的風俗,少說也得有幾千年的歷史;西方的聖誕節可不一樣,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聖誕老人要在這一夜降臨,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願。這一夜也和中國人一樣是家庭團聚的時刻,不同的是,這一年一次的節日,經常會邀請友人甚至外國朋友參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鍾聲響起,人們歡呼雀躍,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見到人就擁抱,也不管認識不認識。感恩節就等同於我國的春節,是全家團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節日。但兩者都是合家團聚,充分體現親情恩情的節日;它們都是人們懷念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之恩的重大傳統節日,但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歡慶的形式。在春節之前,中國家庭都會做很多准備,清理房子,做專門的食物。紅色的卷軸被掛在牆上,中國人相信卷軸的字會為他們帶來健康、長壽與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里的秧歌和鞭炮。但美國人在慶祝感恩節時,吃火雞、觀看電視里職業足球賽是感恩節中的代表性活動。散步同樣是假期的一個重要部分。 改革開放擴大了眼界,人們的社會交往愈來愈加頻繁,除了家庭還有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平安夜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個歡聚的場所,西洋風俗恰恰補充了中式風俗的不足,又怎能不受到人們的歡迎?
近年來許多地方禁放煙花爆竹,本來還能惹人興奮的煙花爆竹作為「陋習」離我們遠去,這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爆竹一聲舊歲除」的喜慶色彩,只能日復一日地在家中呆看著春節晚會、正月正晚會、文化部晚會……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的一些行為,無形中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年輕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節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獨特性。在美國更有萬聖節、感恩節等。在美國,一年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他們是在節日中度過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就「雅」多了,文化底蘊深多了,更少了「瘋狂」。這就是許多青年人不注重傳統節日,而熱衷於西方節日的原因吧! 當然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經濟比較強勢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5. 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 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情人節。是每年的農歷7月7(今年的陽歷8月4日),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
這樣一個節日能從禁慾的封建社會流傳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它卻要將在一個空前開放的社會里漸漸消亡,卻會是一個永遠的遺憾。
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玫瑰、巧克力、紅酒、情人套餐,這些都成了情人節的代言人。2月14日,這是所有花店、時裝店、禮品店、西餐廳、酒吧和電影院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著氣氛,拚命地杜撰著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6. 中西方過節習俗有什麼差異
中西方習俗差異 1. 英美人姓名:名前姓後;中國人姓名:姓前名後。 2. 英美人忌諱問年齡(age)、 婚姻(marriage)、 收入(income)等問題。 3. 摩洛哥(Morocco)人認為"3"會帶來昌盛;香港(Hong Kong)人非常喜歡"3",含義"高升";西方人認為"3"不吉利,點煙忌諱第三次點著。西方人推崇"7",禱告說7遍,孩子生後第七天請客,婚後7日舉行紀念;而中國人逢"7"不探望病人。西方人忌諱"13",認為13是不幸的象徵,許多樓不設第13層。 4. 歐美人厭惡突然拜訪;中國人則對其感到驚喜。 5. 美國人離開晚會時通常不握手告別;中國人離開或會晤前總要打招呼或握手告別。 6. 中國人出門訪友,進客人家門脫帽有禮;墨西哥(Mexico)的一些地區進屋脫帽被視為敵意之舉;美國人遇友人向上提一提帽子,點頭致禮;義大利(Italy)男子要將帽子向下拉一拉。 7. 中國人走人行道靠右邊(right);而英國人走人行道靠左邊(left)。 8. 中國人就餐時多用筷子(chopsticks);西方人則習慣用刀叉(knife and fork)作為進餐的工具。 http://hi..com/woshixuchujun/blog/item/6226ad862c595c3e66096e59.html
7. 古今重陽節意義\習俗對比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8. 中國的九九重陽節和美國的老人節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重陽節和美國的老人節,從本質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針對老人而設置的節日,著重體現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
9. 中外傳統節日的區別 一個一個節日解釋
主要節日。
1、七夕vs西方情人節
七夕: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中國的傳統情人節,古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等詩句,
優勢:有傳統的文化色彩。
劣勢:為文藝色彩太重,不夠深入百姓。
西方情人節:2月14日,古羅馬時期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
優勢:全球化,鮮花、巧克力、糖果等物品與商家利益掛鉤。
劣勢:畢竟為泊來品,沒有文化淵源。
勝負:從兩天的商家火爆程度就可看出,西方情人節獲勝。
2、春節vs聖誕
春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象徵著團結、興旺,寄託著新的一年的希望。
優勢:傳統的中國節日,深入人心。
劣勢:過節形式太過死板,吸引不了年輕人的眼球。
聖誕節: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優勢:全球化趨勢,迎合年輕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家賺錢的心態。
劣勢:只有形式而已,西方的文化氛圍求之不來。
勝負:聖誕節在中國的商業色彩太濃厚,只是滿足年輕人求新心理,傳統的春節畢竟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不容取代。春節勝出。
3、重陽節vs感恩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為我國孝敬長輩,尊敬老人的節日。
優勢:歷史淵源深厚,代表了自己的文化。
劣勢:感謝面太窄,僅限於對老人的敬意。
感恩節: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多數美國人要感謝上帝在過去一年裡的恩惠,人們按傳統要用時令的果實招待親朋好友。
優勢:是一個可向任何人感恩的節日,火雞等食品使商家獲利。
劣勢:畢竟是外來文化,年輕人中流行,不能深入人心。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10. 中西傳統節日的差異
1.現在讓我們將中西方節日進行一個比較。首先是對中西最隆重的節慶作一比較,果然有所發現。均不見中國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團聚,絕不會邀請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會在這一晚闖入別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正月初一,這幾乎成為約定俗成的風俗,少說也得有幾千年的歷史;西方的聖誕節可不一樣,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聖誕老人要在這一夜降臨,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願。這一夜也和中國人一樣是家庭團聚的時刻,不同的是,這一年一次的節日,經常會邀請友人甚至外國朋友參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鍾聲響起,人們歡呼雀躍,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見到人就擁抱,也不管認識不認識。感恩節就等同於我國的春節,是全家團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節日。但兩者都是合家團聚,充分體現親情恩情的節日;它們都是人們懷念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之恩的重大傳統節日,但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歡慶的形式。在春節之前,中國家庭都會做很多准備,清理房子,做專門的食物。紅色的卷軸被掛在牆上,中國人相信卷軸的字會為他們帶來健康、長壽與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里的秧歌和鞭炮。但美國人在慶祝感恩節時,吃火雞、觀看電視里職業足球賽是感恩節中的代表性活動。散步同樣是假期的一個重要部分。 改革開放擴大了眼界,人們的社會交往愈來愈加頻繁,除了家庭還有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平安夜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個歡聚的場所,西洋風俗恰恰補充了中式風俗的不足,又怎能不受到人們的歡迎?
近年來許多地方禁放煙花爆竹,本來還能惹人興奮的煙花爆竹作為「陋習」離我們遠去,這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爆竹一聲舊歲除」的喜慶色彩,只能日復一日地在家中呆看著春節晚會、正月正晚會、文化部晚會……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的一些行為,無形中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年輕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節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獨特性。在美國更有萬聖節、感恩節等。在美國,一年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他們是在節日中度過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就「雅」多了,文化底蘊深多了,更少了「瘋狂」。這就是許多青年人不注重傳統節日,而熱衷於西方節日的原因吧! 當然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經濟比較強勢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2.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及其習俗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氣、祈求自身吉祥幸福,節日習俗以吃喝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並通過飲食來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並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不同的民族傳統節慶之差異,都與該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質的諸多民族所構成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密切相關。
關鍵詞:中西節日 中西文化 差異
傳統的民族節慶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沉澱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隨人們的生產活動、認識活動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產生、演變和改造,並受控於人們不同的物質生活和不同的歷史時間的思想意識,同時也在不同的層面反過來作用於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的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並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的打著封建的烙印: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各節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節日里,年輕人必須禮拜老人,全家要吃團圓飯,要闔家共慶,闔家節日。即使是春節的互相串門拜年,也基本是在親屬之間。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沒有的、不可想像的。即使是戶外多人參加的扭秧歌活動,也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動,沒有全民狂歡的性質。此外,中國節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體現著中國吃文化的習俗。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於其他節日。如吃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等。中國的節日體現著中國人的美德和風尚,尊老愛幼,互敘親情,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發揚,所以國人一直堅守著這些中國節的好習俗、好風氣。即使喜歡過洋節的人,也沒有誰想要摒棄中國節。
西方的節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泄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的封閉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這些,正是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前進的必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眾人共同參與性,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共同發泄情緒的願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閉形式,沒有了上下級、老人與青年之間的等級束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而在吃的方面,則沒有那些嚴格的要求,過什麼節並不在吃的不同上。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節日習俗則是在節日里出現的風俗習慣,常因節日體系及更深層次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造成的。習俗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影響與作用更為直接具體。
本文通過中西節日習俗差異之比較分析,揭示其自身的特點,旨在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認識理解中華文化,更深刻全面地認識理解於我們有積極意義的外來文化,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國的節日習俗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生產、生活及祭祀三大類型;除了某些單獨的祭祀節日外,在大部分生產與生活類傳統節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此外,這三種類型的節日都被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歲時節令作為一條紅線貫穿起來。
在中國,春節是春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從漢魏以前的農歷立春之日逐漸改為農歷正月初一,節日食品從早期的春盤、春餅、屠蘇酒,到後來的年飯、年糕、餃子等多種多樣。古人認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於是在這一天便有了勸人耕種的習俗。《後漢書?禮儀志》載:「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績,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耕種需要強壯的身體,因此在飲食上有了相應的食品。最早出現的是由五種辛辣刺激蔬菜構成的五辛盤即春盤和屠蘇酒,目的是強健身體以利耕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勸民耕種的意義逐漸淡化,而希望身體強健之義得到加強,並進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萬事如意,於是又出現了新的節日食品,如象徵幸福團圓的年飯、象徵事業發達的年糕和寓意財源廣進、吉祥如意的餃子等。這眾多的春節節日食品無不寄託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嚮往。
春節又俗稱「過年」,因時在農歷歲首,又稱「歲」。古代的「年」、「歲」都與歷法和農業生產有關。《漢書?武帝紀》載:「太初元年(前104年),……以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夏歷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夏歷十月為歲首。」又,「年」即穀物成熟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可見,「年」原來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也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具體而言,春節包括有「除夕」與「元旦」兩個組成部分,該夜的零時以前為除夕,之後為元旦。在古代,每當年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行臘祭祈年活動,這就是《後漢書》所說的:「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臘祭祈年,既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豐收,又使農民在農事之餘得以休息和娛樂,以便迎接來年繁忙的農事活動,並在爆竹聲中祈禱來年的豐收。人們生存形態必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式與內容,這就使得中國傳統生活類型的節日也大多倚賴於生產性的歲時節令而產生。
端午節是夏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其主要的節日食品是粽子。許多民俗學者認為,端午節起源於農事節氣——夏至。而夏至標志著夏季的開始,常出現在農歷的五月中。這一時期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也是雜草、病蟲害最易滋長蔓延的時期,必須加強田間管理。農諺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為了提醒人們重視夏至、管好田間,也為了祈求祖先保佑農作物豐收,早在商周時代,天子就在夏至日專門品嘗當時主要的糧食黍米,並用它來祭祀祖先。《禮記?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這一活動逐漸滲透、影響到民間並形成習俗,出現了「角黍」即粽子這一特殊食品,供人們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於端午節從夏至發展演變而來,於是「角黍」也成了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言:「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可見,端午節和粽子的產生與農事節氣有密切聯系。「端午節」最初似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圖騰——龍的節日,後來將其與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聯系在一起,便蘊涵了更深刻的將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有機結合的民族文化內涵。
中秋節是秋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因它處於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間而得名。其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然而,中秋節的形成及其與月餅之間產生的對應關系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飄香,瓜果滿園,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收獲這一切,同時對大自然產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傑出代表,又是中國人推算節氣時令的重要依據,於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動。到隋唐時代,人們在祭月、拜月之際逐漸發現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便開始賞月、玩月,形成了以賞月、慶豐收為主要習俗的中秋節。唐人歐陽詹《玩月詩序》言:「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在這個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節日里,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自然不會忘記用美酒嘉餚相伴。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曾於中秋之夜設宴,與群臣賞月,並一起分享吐蕃商人進獻的美食——一種有餡且表面刻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圖案的圓形甜餅。這餅也許就是後世「月餅」的始祖。到宋代,中秋節賞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中有了「月餅」的稱呼和品種,只是未與中秋節聯系起來。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主要節日食品大約在元明時代。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發動起義時,就將寫有起義時間的紙條藏入月餅中,在互贈月餅時傳遞消息。這表明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元朝已很普及。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此後,月餅至少有兩重意義:一是形如圓月,用以祭拜月神,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餅為圓形,象徵團圓,寄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祈求與渴望。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情感,在西方人傳統的節日中,是難以體味的。
冬至節是冬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在農歷十一月,沒有固定的日期。其節日食品較多,主要有餛飩、羊肉、粉團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前後也是大量貯藏農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至此,一年的農事忙碌即將或已經結束,五穀滿倉,牛羊滿圈,該是人們初享勞動成果的時候了。因此,人們十分看重這個日子。許多研究者認為,大約在漢代,冬至就已成為一個節日。魏晉以後,人們將冬至的慶賀規模擴大,使之僅次於春節過年,有些地方又有「亞歲」之稱。冬至節是陰陽交替、陽氣發生之時,食餛飩暗寓祖先開混沌而創天地之意,表達對祖先、對大自然的緬懷與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節日食品,不僅是冬季的極佳滋補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達對幸福生活的企盼。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季節更換等等的慶祝活動。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於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了它的宗教里。」這些祭祀節日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深厚的血緣宗法觀念的民族,以及中國長期維持著一種立足於自然經濟形態的農業社會密切相關。如果說敬神拜佛等祭拜活動(如眾多的佛教菩薩、道教神仙的壽誕等)只是具有某種宗教信仰者才會重視的節日,那麼慎終追遠的祭祖活動則是大部分中國人普遍認同和重視的傳統祭祀節日內容。
西方的節日習俗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殘存的農牧業生產性傳統節日大多僅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適性的特徵,並且局限於各地區的農村鄉鎮,或者某種農牧產品的生產地。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作為一年周而復始的年節,本應該是人類社會普遍注重的節日,但在西方,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已經讓位於基督教的聖誕節。雖然西方各國大多仍然在歡度年節,但它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甚至一般意義上的世界性大節,而是世界各地同時歡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歲時節日。基於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與歷史文化特徵,節日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生產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徵。還有與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某種相似內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節」。但是,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歷史文化內涵的節日,無疑不會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適性,不可能進行異地移植。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後,西方幾乎所有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而且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狂歡節是基督教「謝肉節」的世俗化稱呼,時間大多在陽歷二月中,一般開始於封齋節的前三天,節期為三天。其習俗主要是舉行各種宴飲娛樂活動,盡情節日。最初,教會規定封齋期間禁止食肉和娛樂,教徒們便自發地在封齋開始之前舉辦各種宴飲娛樂活動,以此宣布即將暫時告別肉食,稱為「謝肉」。「謝」即為辭別、告別之義。由於人們在宴飲活動中可以盡情狂歡,故又稱此活動為「狂歡」活動。到公元15世紀,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下令於封齋節前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從此,狂歡節便作為一個節日被正式確定下來,並逐漸在西方及其他國家流傳開來。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節日。由於狂歡節的緣起與教會封齋時禁止肉食和娛樂的規定密切相關,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來、值得慶賀之際,因此其習俗便離不開肉食和娛樂兩方面。但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其習俗是以娛樂為主、飲食為輔,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慶賀色彩不斷增強。如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人們不但在家中宴飲歡歌,而且穿著奇特的服裝,臉上戴著面具或塗著各種色彩,踩著高蹺到大街上,盡情節日。許多點心店則特別製作一些面具糕點,供應顧客;一些飯店、酒吧還製作各種面具餅干掛在牆上,象徵生活開始新的起點。把狂歡節娛樂推向顛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歡節之鄉」的美稱不是源於飲食而是規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復活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酥「復活」而設的節日,是西方國家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節日,時間大多在陽歷四月。在其習俗中,既有宗教儀式,也有特殊的節日食品——彩蛋。據《聖經》記載,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參加猶太教逾越節時於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復活升天了。基督教教會為此設立復活節以示紀念,並在公元325年,由羅馬帝國的尼西亞教士會議明確規定其時間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陽歷的四月中。由於復活節是教會為紀念耶酥而設,因此節日前夜或當天都有宗教紀念活動,不僅在教堂舉行彌撒,有的城市還舉行盛大的宗教遊行。與此相應的是吃彩蛋和滾彩蛋活動。雞蛋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新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徵,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徵基督用自己的鮮血為人類贖罪,因此許多家庭的復活節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時,家長也把它們藏起來,讓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雞蛋煮熟後染成的,後來更多用巧克力製成,大而空,中間裝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兩種,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緬懷基督;但更受歡迎的是通過滾彩蛋比賽食用,將食與樂與紀念結合在一起。如在英國北部、蘇格蘭等地,人們把彩色煮雞蛋做上記號從斜坡上滾下去。誰的蛋先破,就被別人吃掉,誰就認輸。若彩蛋完好無損,則預示主人會有好運。在這項活動中,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精神。
中西節日文化的交融
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各個國家、地區與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在相互滲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滲透的現實生活中,西方文明無疑顯示出了強勁的輸出優勢。有人認為,這種文化強勢姿態的影響與滲透,是以西方的經濟霸權作為支撐力量來實現的,也就是說, 經濟霸權支撐了文化霸權,從而導致了文化的侵入與滲透;而東方諸國家與民族則普遍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從而不得不處於一種受控制和受滲透的被動處境。實際上,這是將屬於淺表層次的物質文化與屬於深層形態精神文化混為一談,是一種對文化之性質特徵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見。其實,不同的文化之間並不存在優劣強弱之分,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遠遠不是優勝劣敗、強進弱退那麼簡單;對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產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實是一種文化是否具有普適性與包容性,而這又與該文化的生存形態及所賴以產生的社會土壤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實也就是非宗教性。這是由於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人文主義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中國的現代節日文化越來越呈現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託、精神升華轉變的趨勢。而在西方,人們的社會交往更注重於情感友誼,交換的禮物多注重其情感價值而非物質價值,倒真像中國俗語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輕仁義重」。
「節」最初在漢字中是指植物葉與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動物的骨骼銜接出也叫節:骨節。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節日則意味著具有關鍵而特定的意義。「日歷上如果沒有了節日,我們的生活突然變得沒有了期待,我們的日子會過得單調`沉悶。」節日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濃縮,正因為有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節日,才繪成了人類歷史中一幅幅美麗動人的「年畫」。我們年復一年地穿越著春秋冬夏,也感受著每一個節日帶來的快樂。西方節日文化與中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及其文化淵源,並且節日在每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所以我們透過西方的節日文化及其習俗,可以更充分認識西方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有助於我們與西方各國各民族加強溝通與了解,為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一個窗口。從節日的起源,歷史的發展,到今天的影響;從節日的慶典,禮儀的傳承,到習俗的傳播,全面、形象、直觀地介紹西方傳統節日所蘊涵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純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習俗。在「全球化」的今天,為我們展開中西文化對話、積極參與人類現代文化共構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節日文化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成為了中、西方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尤其是中國傳統節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礙。中西方節日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兩者的差異遠遠不止以上談到的。事實上,這兩種節日文化各有所長,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們不能閉關鎖國,在發揚光大咱們自己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也要汲取西方節日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中國老百姓也開始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迷人之處。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