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糖豆重陽節附

糖豆重陽節附

發布時間:2022-05-31 15:34:40

1. 詢問一下臨沂的民俗習慣

沂蒙是「書聖」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書畫之鄉。
蒼山縣小郭東村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泥塑之鄉.2001年,中央電視台在臨沭縣拍攝《夢想劇場》,捏麵人就入了鏡頭。
郯城的木雕玩具歷史悠久,式樣繁多,
沂水高橋鎮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刺綉之鄉」。

傳統節日習俗
春節 俗說「過年」,是民間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喝了臘月八粥,就把年來數。」臘月初八過後,開始忙年,家家戶戶粉飾牆壁 ,掃屋清塵,整理庭院,除舊布新,洗滌理發,做新衣,辦年貨。做豆腐,諧「都福」音。蒸發團(發糕),做團圓餅,含義「合家團圓,步步登高」。備雞魚,意「年年大吉,歲歲有餘」。用胡蘿卜、白菜心、粉絲等加調料做成「合菜」,紅、白、綠相間,鮮嫩可口,象徵為人清白,全家和睦。購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興旺。
除夕 過年的前一天。家家戶戶在欣喜之中,貼春聯(服孝期內只貼紫、白對聯或不貼)、過門箋,貼窗花、糊燈籠,有的還著意倒貼一個「福」字,寓意「福到」。大門外貼「出門見喜」,院內貼「滿院春光」,室內正面貼「人口平安」,床頭貼「身卧福地」或「身體健康」。牲畜圈內貼「六畜興旺」等等。打滿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備足半月飯,意「從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銀財寶一起來」之說。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齊地到祖塋地上墳,或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謂之「請家堂」(也有說「請紙」的),隨後便吃隔年飯。傍晚,接灶後,門口放攔門棍,以防邪魔鬼祟強入院內。入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徹夜不眠,稱「守歲」。舊時人稱過年為過關,謂之「年關」,窮人為躲債外出,除夕方歸。午夜子時過後,長輩帶領子孫發「紙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爺神像前撒紙錢祭祭奠,口誦:「清晨起來把門開,明燈蠟燭點起來;灶神爺爺上邊坐,金銀財寶兩邊排;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騾馬一大群,四撒老人壽限大,五撒子孫不是舉人是翰林。阿彌托佛。」紙馬發過之後,全家老少圍坐桌前吃年夜飯,多是水餃。餃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數包上錢(
舊時多是」小錢」,現為硬幣)或大棗,誰吃著帶錢的餃子,就意味著運氣好,來年發財;誰吃著帶棗的餃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過年要說吉利話,如水餃煮破了不說「破」或「毀」,而說「掙了」;饃饃裂了頭不說「裂紋」,而說「開花」或「笑了」。過年盡揀好聽的話說,有「大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說好」之諺。年夜飯過後,即意味著舊辭新到,拜年開始。先是本家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然後街坊鄰居進行互拜,互問「過年好」、「恭喜發財」等。拜年有盡早之俗,多在早飯前結束。初一早飯(也有在晚飯)後將請回家過年的祖宗之靈送往墓地,謂之「送家堂」。舊時的初一清晨討飯吃的為「送財神」,每到一家門口高喊:「財神進門來,又添人口又添財;財神落了座,金銀財寶一大垛」。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節」、「上元節」或稱「過正月十五」。城鄉居民多數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紅糖或白糖作餡製成元宵,當地人俗稱「湯圓」或「糖丸子」,象徵舉家團圓,吉祥如意。晚間,先到祖塋送燈,回家後將白面做成的象徵十二個月或十二屬相的燈點燃,照射各處,燈光所及預兆潔凈,不孽生蟲蠍。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燈,放「滴滴金」,並在大人指導下用面燈照射身上各個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燈盈頭,並舉辦撐旱船、踩高蹺、騎毛驢、耍龍燈、扭秧歌等民間文藝活動,叫做「鬧元宵」。現在過正月十五更是燈火輝煌,火樹銀花,五彩繽紛,人們爭相觀看,熱鬧氣氛年盛一年。

二月二 說的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稱「青龍節」,故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意在百蟲驚蟄。萬物復甦,開始刮風下雨,適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農戶家家在庭院、場院用簸箕端著草木灰,用木棒敲打著簸箕將其溜成大圓圈「打囤」。再在囤的圓心畫上個「十」字,放上五穀,囤外畫梯子,叫「上樑梯」,意祈倉滿囤流、五穀豐登。合作化以後此風即息,仍吃炒蠍豆。因當地炒豆時拌上紅糖或白糖,俗稱「糖豆」,寓「炒死蠍類毒蟲,日子過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壯,攜帶燒紙和糖豆到土地廟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爺還熬個二月二」之說。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五月端午」和「端陽節」。家家戶戶門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線,並將艾枝夾在耳朵上,有的將艾葉等驅蟲物縫成「香荷包」戴在胸前,又「五月端午戴艾」之說,意在驅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節日早飯吃粽子,一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一說是盛夏到來吃上粽子涼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襖扔」之諺,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說。

六月六 放牧人的節日,此時高桿作物長起,食肉動物活動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買上瓜果和幾張燒紙,到山神廟敬山神,以求其驅逐狼、蟲、虎、豹,保護牛羊的安全。

七月十五 又稱「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又謂「鬼節」。家家包水餃,備香、紙、帶上瓜果、水餃等供品,上墳祭祖。

八月十五 稱「中秋節」、「下元節」,是傳統的大節日之一。這時,農業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諺。歡度「中秋節」也有慶祝農業豐收之意。節前親友相互贈送月餅,互祝合家團圓。是日晚飯菜餚豐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圍坐在院內,擺上月餅。邊吃月餅邊賞月,稱為「圓月」。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舊時,多是富戶人家和游手好閑的人遊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帶茱萸登高飲酒、觀花賦詩,故有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之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從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辭灶 也叫「過小年」。舊俗是灶王爺啟程回天稟報一年來全家情況的日子,故稱「辭灶」。舊時因貧富不等,辭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辭三,(臘月二十三),民辭四,烏龜王八(鴇兒妓女)辭五六」之俗。辭灶時買些瓜果,於晚間供奉灶君。據說糖果有兩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爺上天要甜言蜜語光說好聽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爺的嘴,防治亂說話。辭灶時家中主婦便念念有詞:「灶王爺上西天,少說閑話,多加美言。吃足喝飽,早去早回好過年,日子一年強一年。」故灶王爺的對聯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來廣降吉祥」,橫披是:「一家之主」。新中國建立後,此俗曾一度漸消。但近幾年又復興超前,不僅酒席豐盛,而且放鞭炮的數量大增。

清明 清明的前一日為「寒食節」。舊時,家家戶戶到祖塋添土上墳,俗稱「春祭」。素有「東(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墳土」之說,以示給祖先修繕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節,早飯吃雞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雞蛋煮熟後染成紅、綠、黃等色,飯後穿著紅綠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滾雞蛋」,又稱「春遊」。也有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風箏。為紀念介子推,門口兩邊和磨眼裡插上柏、柳等條枝,還有的用柳柏樹枝抽打各處,預防毒蟲咬人。口誦:「東牆抽、西牆砸、蠍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歷久不衰。

婚嫁習俗
境內舊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親 媒人提親也叫「說媒」。提親後父母雙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則請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剋便選擇吉日「下聘傳柬」,訂下終身。男女不見面,全由父母包辦。男女青年只好「聽天由命」,故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嫁給當官的是官娘子,跟著殺豬的是
捋腸子」之說。

送書子 也叫「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備好「定親禮(衣料、首飾、現金等)」饋贈女方。書子上要寫明男女年齡、家長和媒人姓名,雙方交換,作為聯姻依據。又稱「傳柬」、「過紅子」。

送日子 根據男女雙方的命相,查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稱「送日子」。將新娘的冠笄、坐帳及上下轎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屬相等事宜皆書其上。雙方各自通知親友,親友便以錢物為禮品相贈,男方稱「送禮」,女方稱「送填箱」。

結婚 也叫「娶媳婦」。結婚前幾天選擇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魚、肉、雞等物名曰「送催妝」,以示結婚日期將到,要按時發嫁。男方熱鬧非凡,布置新房,張貼對聯和「雙喜」,請廚師辦酒菜。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一般有兩個男大客,又稱「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稱「看轎的」或「稱車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頭臉蓋著「蒙頭紅」,下轎後,被兩名架媳婦的婦女扶著,男前女後系紅綢子,名曰「領紅」,踏紅氈或紅席入門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棗,寓意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棗者邊撒邊說:「先撒栗子後撒棗,大的領著小的跑。」意多生兒女。新郎踩床後,要大口吃雞蛋,旁白:「大口咬著黃,日子過的強。」夜間新郎、新娘同吃「寬心面」,喝「合婚酒」。鄰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鬧房」。洞房內通宵達旦不熄燈,謂之「長明(命)燈」。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邊送邊說:「我為哥嫂送尿盆,嫂子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後,還有人在房外偷聽里邊的動靜,謂之「聽房」

寡婦改嫁 喪夫之婦稱「寡婦」。舊時寡婦不嫁稱「守節」。有「嫁夫隨夫,喪夫隨子」之倫,即寡婦不允許再過第二道門檻。如若再嫁,公婆視為不孝,鄰里斥為「不守貞節」。社會輿論則認為死後一劈為二,兩個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對,公婆阻攔,只好深夜孤身逃走。離走之後亡夫家在身後用谷秸「火」燒,意為燒走「喪門星」。

其他習俗
生子養女 城鄉居民家庭生孩子謂之「添喜」。男孩稱「大喜」,大門口掛紅布並繫上弓箭和大蒜頭,寓意為:「騎馬射箭,能打會算」;女孩稱「小喜」,門口只掛紅布。丈夫先到女方家「報喜」,再告之親友鄰居。女方娘家便籌備雞蛋、白面、小米、點心、紅糖、小孩衣服、尿布等物品,擇日到男方家「鉸頭」。親友鄰里要在「鉸頭」之前送些雞蛋、紅糖、小兒衣服、長名鎖之類,叫「送粥米」,以示祝賀。婦女生頭胎滿一個月時,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時間,謂之「住滿月」。在嬰兒出生百日時,還要穿「百歲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長命百歲」。

祝壽 也叫「過生日」、「上壽」、「做生日」。舊時老人年到花甲便開始祝壽,生日這天兒女及親友便帶雞蛋、長壽糕、豬肉、魚、饃饃等物登門「做生日」。主人宴請親友吃「長壽面」,喝「百年吉」酒。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給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間隔,直到壽終。否則子女謂之「不孝」,親友謂之「失交」。

生活習俗

(一)服飾
衣服 舊時境內個別官商地主多著綢緞右襟長袍,外套馬褂、短褂,肥便褲,一般庄戶地主則不及。農村居民多著自己手工紡制的純棉粗布衣服,俗稱「本地布」,色澤多為青、深藍』淺藍或蠟染藍印花布等,喜慶節日弄件新鮮點的換上就不錯了。稍富裕點的冬有棉夏有單,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長袍,俗稱「大襖」。貧困農戶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當單衣穿,多年穿一件,補丁摞補丁,故有「新三年,舊三年,補丁連連又三年」之說。一到冬天,要飯的「花子」成群結隊,穿著「燈籠褲子(薄單褲)」凍得滿街跑。30年代後期,境內為共產黨、八路軍的根據地,群眾衣著有所改觀。

帽 舊時老人戴氈帽,青壯年戴紅疙瘩圓帽,俗稱「帽殼」,女性纏頭巾。農民夏天戴葦笠,冬天戴棉帽或「滿頭捋」(土耳其帽)

鞋襪 舊時農民多穿麻線納底布鞋和前邊帶鉤的「鏟鞋」,夏天雨季老年婦女穿「油鞋」(布鞋塗油不透水),男子赤腳或穿草鞋墊子(也叫「三里丟」)。青壯女子多穿麻線納底布鞋,前頭「割花」或「包鞋臉」,只有逢年過節或結婚時才穿「綉花鞋」。窮人冬天多數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戶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膠水鞋和襪子。

發型 清末,男留發辮,未婚女子留單辮,俗稱「一棵蔥的大辮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腦後握「纂」,帶上網子,別上頭釵、簪子,老年婦女將頭發盤纏於腦後叫「小鬏」。中華民國成立後,男子去辮剃光頭,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二)飲食
境內居民習慣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兩餐。窮人多以高梁、糝子、地瓜等粗糧為主食,煎餅為家常食品。在青黃不接的春天,多以糝子煎餅和稀粥充飢,且是「糝子煎餅兩手捧,糊粥湯子照人影」,故有「椿樹放翅(指發芽長葉),窮人餓的倒氣」之說。一遇荒年便賣兒鬻女,逢年過節也難得吃上一頓飽飯。就是吃上一頓餃子,也是少放油多擱鹽,於是富人譏笑說:「窮人吃頓面飯,三天離不開水缸沿」,指吃鹽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習慣咸、辣、酸、甜,農家多以鹹菜、椒子下飯,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饞,椒子和鹽」之說。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飲茶的習慣,大葉、小葉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數年長者有飲茶習慣,多是普通大葉,也叫「大把抓」或「老乾烘」。平時一般農民只喝白開水或生水。

(三)住房
舊時境內居民住房,中農以上人家以傳統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間,有的5間堂屋兩頭是掛耳,座北朝南為上房,成為「主屋」,由長輩居住;東西屋低於主屋,由晚輩居住或做倉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門樓或閣當。屋頂多用黃草、麥秸苫蓋。四面院牆封閉,只有大門是出進口。東部丘陵和中部平原為土木結構,西部山區為木石結構,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圍多是石頭干叉牆,一推就倒,故有「干叉牆嚇死狼」之說。一般無門樓,大門多是籬笆門。日子貧困蓋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團瓢」,僅能遮風避雨,不能擋風禦寒。富家的四合院,寬大明亮,石基磚牆,有的重梁掛柱,青瓦蓋頂,臨街巷處築大門樓,門後再裝攔門杠,窮富之間懸殊很大。

(四)用具
傢具 舊時一般農家有吃飯桌、小板凳、方杌、長板凳、箱子、櫃、櫥等,富家還有八仙桌、太師椅、條幾、錢櫃、衣架、文平床、頂子床等。色澤多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 舊時用土坯或石頭砌成燒柴灶,鍋,鏊子、勺子為鐵質,瓢用葫蘆開成,碗、盆、壺、罐多是黑陶。新中國建立以後,漸添煤灶加風箱,白陶瓷碗、盤、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 舊時一般農戶無取暖用具,親朋到來抱把柴禾點燃驅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戶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 民間照明早時用鐵碗燈、鋁燈,點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蠟燭。30年代開始用煤油罩燈。

娛樂用具 舊時境內文化落後,只有大村有鼓、鑼、鈸等打擊樂器,民間藝人有嗩吶、笙、管、長號等吹奏樂器,個別農戶有笛、簫、京胡、二胡等管弦樂器。民國初年,個別富戶有留聲機。

2.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傳說:關於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東漢時期的汝河有一隻瘟魔,瘟魔所到之處人們常會生病或喪命,有個叫恆景的青年,在一次瘟魔出現之後,奪走了恆景父母的性命,恆景也差點喪命,病癒後的恆景開始了他的訪師尋道之路,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
經過日夜修練,恆景終於學成了降妖劍術,在九月初八的這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一把降妖寶劍,讓他在九月初九這天找到瘟魔為民除害,最後恆景終於斬殺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了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3. 重陽節的來歷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中來講,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民間傳說中的重陽節登高避邪一說,與梁朝吳均編寫的《續齊諧記》一書有關。該書中記載了汝南桓景有關。

桓景四處尋師訪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廣大的仙人。隨後,桓景拜人為師,廢寢忘食的勤學苦練,學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領。

有一天,師父告訴桓景:農歷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的家中有災禍 ,趕緊回去,讓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後,與家人帶著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暢飲。


民間還有句諺語:「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重陽節有地方「吃辣蘿卜湯」。

在山東菏澤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而山東棗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兒,忌諱回娘家過節,這源於「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文獻:《易經》、《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

4.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風俗: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鬆心情。

5.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

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農作物全部收成之後,建立登記五穀的帳簿,把天子籍田中收獲的穀物藏入專門儲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穀物的谷倉,必須恭敬嚴正。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5)糖豆重陽節附擴展閱讀

「重陽」名字的由來

「重陽」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6. 99重陽節的習俗和來歷有哪些

習俗有登高,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7. 重陽節的習俗和詩句

習俗:
1、登高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重陽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詩句:
1、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5、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閱讀全文

與糖豆重陽節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生了病怎麼和父母處理關系 瀏覽:970
武漢基本養老保險一般交多少 瀏覽:450
村委會重陽節活動小結 瀏覽:915
職業病體檢簽訂的什麼合同 瀏覽:253
深圳退休工資2018計算 瀏覽:466
體檢的血常規都查什麼 瀏覽:404
為什麼老年人血壓偏高 瀏覽:941
唐山路南區老年大學 瀏覽:144
自由職業養老保險注銷 瀏覽:879
去二甲醫院體檢有哪些內容 瀏覽:549
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時間 瀏覽:832
養老院設計圖紙超市 瀏覽:815
老年大學詩詞學會 瀏覽:760
這一年農村養老金漲了多少 瀏覽:530
老年人助聽器為什麼貴 瀏覽:108
長壽村巴馬到底怎麼樣 瀏覽:291
菠蘿適不適合老年人吃 瀏覽:7
全民養生艾灸哪裡 瀏覽:417
養生堂食物中毒怎麼辦 瀏覽:446
銀齡老年大學電話多少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