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需要一篇關於煤礦職工感恩心,愛孝心,責任心人物通訊報道範文
在生活中我們對別人一點點的幫助,不僅使他人受益,我們也會受益。感激就像甘露既滋潤了被感謝者的心也滋潤了感謝者的心;感激像太陽照亮了人間,驅除了黑暗寒冷,感激是心靈之橋,她讓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孤獨。心抱感激內心才不會變得冷漠麻木,才會變得純潔亮麗。「結草銜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一個個成語向我們傳遞著感恩的情懷。「感恩」是個舶來詞,牛津字典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現代漢語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禮貌。有人幫助了我們,我們隨口說聲「謝謝」,可能會給對方心裡帶來一股暖流。有人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感謝他,他可能會更加多的幫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是有禮貌,是知恩圖報。所以,感恩,是一種有禮貌的品質。
感恩是感謝。感謝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謝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清水;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所以,感恩是懂得感謝。
感恩是愛。愛有許多種愛,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有父母對子女的愛,那是無私的;朋友之間的愛,那是純潔的;我們對窮苦人的愛,那是真誠的……所以,感恩是愛。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今具有時代意義的熱門話題.今天人們生活在幸福之中,奔波於忙碌之中,往往忽視了自己所承受過的恩情.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籬笆修築豎三樁,暖流涌動感心房".感恩從來都不是無緣無故存在的,我們感恩是因為曾經獲得和索取―父母的愛,朋友的情,尊師的教導!
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時刻心存感恩.感恩自然,給我陽光,使我一生沐浴光明;感恩父母,給我生命,助我踏上人一旅途;感恩朋友,給我友誼,感恩尊師,給我諄諄教導。
父母的愛是涓涓細流滋潤著我這棵小樹茁壯成長,我時時刻刻感謝我的父母我總想為我的父母做些什麼表達我的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愛如山,母愛如海。父母滴下的每一粒汗水都是為了我們能幸福的生活。感恩父母,感謝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感謝父親對我們濃濃的愛意。其實感恩父母就是送他們一份驚喜或欣慰。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這是一個讓人聯想到崇高與光榮、復興與圖騰的日子。每年的今時今日,媒體洋溢著祝福與贊美,輿論承載滿尊重和感恩。教師既是學科專家,又是心理醫生,還是道德楷模,是的,每一個教師節都值得感恩,中國教育的風雨兼程,正是因著他們的青春與血汗才生機勃勃,才有熱望和奔頭。感恩朋友,是他們讓我懂得了珍惜友誼,成功和快樂離不開感恩!讓我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
有研究表明:鄉下人雖然經濟能力遠遠不及城裡人,但卻比城裡人過得幸福,原因是因為他們懂得感恩,懂得滿足,不會「撿了李子望西瓜」。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民像天神抱怨家庭太貧窮,天神聽了以後非常同情他們,就讓農民從這里向遠處跑,再在天黑之前從遠處跑回來,他所跑過的地就全歸他了。這個農民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就開始跑,一直跑到中午,天神提醒他該往回跑了,可他說再往前一些吧,就這樣,農民最後被活活累死了。
朋友們,過多奢求的結果就是一無所有,那麼還不如容易滿足一些,懂得感恩一點,這樣會使你更加快樂的!
你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聽聽家人的傾訴?有多久沒和他們一起吃飯,聽聽那幸福的歡笑聲?有多久沒與他們談心,聽聽他門的煩惱、他們的心聲呢?是不是因為一路風風雨雨, 而忘了天邊的彩虹?是不是因為行色匆匆,而忽視了沿路的風景?除了一顆疲憊、麻木的心,你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嗎?不要因為生命過於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我們人生路上最燦爛的一縷陽光就是知恩圖報,懂得如何做人,懂得成功和快樂離不開感恩!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高尚的情操。
『貳』 學校開展「敬重父母」的活動,請根據以下內容寫一則報道。注意,報道應有標題。
大標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敬重父母,心存感恩,回報社會」
本報訊:3月XX日武漢XX中學迎來了「敬重父母,心存感恩」的活動。
「有過多少不眠的夜晚,抬頭就看見滿天星辰,輕風吹拂著童年的夢……」3月XX日上午從XXXX中學傳出一陣陣響亮婉轉的歌聲,200多位家長在孩子們精彩的表演中度過一個溫馨的時光。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實現趕超跨越的精神動力。武漢XX中深入開展了以「敬重父母,心存感恩,回報社會」為主題的感恩匯報演出會活動。此次學校邀請了市教育科研所的領導和學生家長代表到校參加感恩活動。
學生們用生動的劇情、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姿等方式,將所受教育成果獻給偉大的父母,一聲「父母,你們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學習,請你們放心!」,讓到校的家長們激動不已,老師們熱淚盈眶。
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縮短了家長和孩子的距離,使每位學生真正理解母親為自己成長而付出的艱辛,學會關愛他人,尊敬師長,與他人和諧共處,懂得孝敬父母、學會知恩,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也藉此活動,讓學生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美德;讓孩子常懷感恩之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叄』 關於信守承諾、自強不息、孝敬父母、助人為樂、堅強樂觀的素材,1個一篇,要古代故事或現代社會新聞,1
1.信守承諾
宋慶齡有一次與一所小學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回下起答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了,但宋慶齡依然冒雨前去赴約,這讓同學們很感動.
2.自強不息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3.孝敬父母
這個還用寫嗎。好多好多
4.助人為樂
雷鋒叔叔就是一個典範
5.堅強樂觀
央視播放的許多殘疾人的故事,特別是那個失去雙腿的小姑娘,頑強拼搏,和媽媽一起跳舞,看後給人啟迪。
『肆』 怎樣引出對長輩的孝順的新聞或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 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伍』 以尊敬、孝敬、尊重為主題的心得體會
一:
夜晚散步,遇到兩人吵架。甲方回來晚了,大門已經上鎖,於是氣乎乎的去叫門。乙方剛剛躺下,聽到叫聲有點不高興,動作便慢。甲著急啊,就講了幾句不入耳的話。乙一聽可就火了,乾脆撐住了不給他開。於是哈,一個在里,一個在外就耗上了。吵啊!甲說:你不就是看門的嗎?明天晚上我叫門你還得開,看門的你不開門你干嗎呢?
聽聽聽聽,我說老兄,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們國家現在不是提倡建立和諧社會嗎?你這樣說話可是有點影響安定團結了不是?
偶以為啊,和諧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理解。人與人之間它是一定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學會換位思考!大家是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痛苦,今生相聚那是多少年修來的福分啊,干嗎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啊吵的!
和諧社會是需要我們共同來營造的。所以請我們千萬記住:叫門的時候要再誠懇些,開門的時候要再和善些。。。
嘻嘻,其實和諧社會就在我們身邊!
二:
雜談又在漫說尊重,確實是個題目。
不知誰能解答:
1、什麼是尊重。
2、尊重條件是什麼。
強調尊重,固然是一種謙和,尊重也是一種美德。對於所謂的包容,尊重也是一種氣度。
當尊重成為一種道德的時候,涵蓋了人文憐憫,尊重誰?是不容忽視的前提。
值得尊重的人,萬人敬仰,不值得尊重的人,奢談尊重便是一種虛偽。
我曾經教導我說:
尊重,超越了價值判斷標准,如同混淆是非,無原則的尊重是一種假道學,其結果未必是尊重別人,而是掩蓋自己的尖銳抑或是愚蒙。
尊重的尺度在於界限的清晰,認知的界限。
上層建築的東西,是有其社會存在根源的,忽視了這一定,如同掩耳盜鈴的活著,何談對生活的認識,最起碼連自己都沒有尊重。
所謂的對人尊重,當然要以理相待,然而,過多的推崇這一點,難免對惡習推波助瀾,陷入迂腐。
大氣不是無為。
僅說雜談,提倡尊重的聽雨館主,僅僅用以身作則的尊重是不能改變那些對尊重無視的陰暗小人的心智覺醒的。唯一的辦法,提倡尊重,但不拘泥於尊重的形式。有時候,鞭笞和打擊,也是一種尊重。
佛說:棒曷。
未必不是一種對冥頑劣質的拯救方法。
對優秀的人,我們尊重他們;對不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就尊重我們自己(館主語)。如此看來,對於不尊重自己的人,我們怎麼辦?忽略?這世界還有沒有是非的揭露和立場?!
明則保身的態度!
當然,也許我曲解了館主本人的立義,僅就字面而言,我以為,尊重的前提是條件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這是對真理和人格的維護。
不主動侵害和侮辱別人才是一種尊重,也是大氣。至於別人的不尊重,以至於人格侮辱,定要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直以來,由於某種因素,我崇尚過忽略,事實上,對於一些人的劣根性是一種放任,為此,借著雜談大放尊重厥詞之際,我插上一句名言: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尊重別人。
三: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以父母的衰老為代價的,不知不覺間自己也為人父母了,此時方才深覺父母當初養育我們的不易。在我們感念親恩的同時,也想到為人父母的自身素質,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子女以後是否成器,不禁也令人汗顏。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電視、新聞、各種媒體上看到,老人孤苦無依,養大眾多孩子卻無一人孝養的報道,老人的白發,破衣、哭訴,和無助乾枯的眼神,每每讓我喉頭哽咽和腹中氣脹。現場的訪問讓我們看到這些用冠冕詞彙掩蓋著自己不孝養的種種理由:說爹娘,不愛我,孝也無情。弟兄姐妹那麼多,憑什麼就我養。沒能力,先顧了小家裡的妻兒....良知和理智在慾望的淫褻中日漸消亡。我不知道是什麼消磨了這些人的意志,抹殺了這些人的感情,使得人沒了親情、人性和良知。
孝道自古有孝、順二義,孝易順難。孝無貴賤之分,能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的遞減,如果沒去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想來報答親恩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有時候也並不全是用物質來衡量的,電視上一個公益廣告,老人在家辛苦一桌的菜,可每個兒女打電話來都是問音響好不好,還有什麼缺乏,然後給老人個理由不回家吃飯就各自去尋歡,最後的鏡頭是老人在空大房間的沙發上歪睡,手邊的遙控和電視的沙沙聲,道盡寂寞。
「孝為百行先」,從古到今歷來都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准,孝順父母,既是傳統美德,也是精神文明和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不扶養的人,他還會關愛什麼?
但我們是不是還應該開始用冷靜的眼光觀察,用冷靜的耳朵聽聞,用冷靜的心情處理,用冷靜的頭腦思考。同是養了孩子,有的孝順無比,有的卻是如此禽獸不如?難道和父母的教養就全沒了關系?難道那些不孝順的就是天生劣根?或者是信佛者說的報應輪回?
只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過上一種生活:夕陽樹下,在那悠悠而來的晚風里,一張張皺皺紅潤的臉,印在晚霞的老樹上,沒有哀嘆,卻掛著一絲可掬的笑容。
四:
孝順,孝順,是近來大腦里閃現最多的一個詞彙。今天我想談談思考過後我對於「孝順」的認知,僅僅是個人意見,不具普遍性,各位有異議的同學,歡迎大家各自保留意見,亦可一起討論,歡迎跟貼或來電。
所謂孝順,需要從「孝」和「順」兩個方面來考慮。孝——孝敬,中華兒女自古尊崇孝道,這是美德,也是為人之本,「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壞不到哪兒去。」——忘了是誰說過的,確實有道理,這也是我結交朋友的一個原則。另外一個方面呢,順——順從,我們從小被教育最多的就是「聽話」,真沒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成就我們怎樣的人格,從小事事「聽話」,那麼長大以後,中華民族是不是就成了一個「聽話」的民族呢?嗬嗬,可悲吧。所以說,一味的順從可真不是完全的孝敬啊,至少事事得講原則。不講原則的順從,弄不好就會害了自己,還得害了老家兒,再不濟還得捎帶著傷了幾個無辜的墊背之人。想想只是當時自己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來處理事情,才會搞得這樣糟糕,再不幸者或許真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何苦來的?
我們自從一出生就是沒有選擇地來的這個世界,爹媽給了我們生命,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不是為自己而活的。我一向認為我們之所以來到人世走這么一遭,實則就是為了還債,尤其是還父母的債。也許我是有些極端,所以我想我是能夠理解寧的決定吧,至少是從這個角度講,就因為他是他,就因為我是我,所以我們都沒有做錯什麼。
不想去刻意評價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本無絕對的對錯之分,每個人心中自有個衡量的標准,也許我們這類人認為的錯,在另外一些人甚至是一個人,認為那就是對,也對啊,你不能說人家是錯啊,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念不同而已。各自保留意見吧,只要我們堅持做個好人,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問心無愧,就很不容易了。
『陸』 "孝行新聞"報道引發"孝心貧血"孝心新聞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現在的孩子缺乏孝心
14歲女孩替媽媽掃大街感動全國,老師和同學卻一點不奇怪不意外,昨天,本報4版刊發的《「不算新聞」引出更多孝行新聞》報道,引起人民網、新華網等120多家媒體關注,在對這些懂事孩子們一片贊揚聲外,很多人也在反思,家長過度寵愛讓不少孩子「孝心貧血」。
武漢市硚口區義烈巷小學蔡玉波老師說:「胡林家欣和東升學校孩子們的行為,不僅能體現對父母的孝順,這種精神也能起到凈化社會風氣的巨大作用。」蔡玉波說,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給自己的父母倒上一杯茶,一位家長很吃驚地說:「我以前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蔡玉波認為,現在的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很基本,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了,別的方面不需要他們操心,這也是讓很多孩子忽略孝心的原因之一。
在新浪、騰訊等微博和各家論壇上,數萬網友進行轉發和評論。其中除了對東升學校師生的贊美,一些網友的話更發人深思。
網友天地本寬說:「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本來不算什麼,只是現在的孩子有太多人寵著,長輩對他們的呵護早已失去慈愛光環,成了很多孩子心中天然權利,心目中只有享受而無回報之念,由此造成對長輩關愛之心缺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認為,相對於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勞動,難以在勞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健康價值觀。喬新生說:「現在的孩子會上鋼琴課、藝術課和很多專業課程,但在勞動這項重要課程上卻明顯不足,孩子與勞動接觸少、不理解勞動過程的艱苦,很難體諒和感激別人的勞動,造成很多孩子只懂享受不懂感恩。」
喬新生認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常接觸勞動而早熟。勞動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最好的培訓。國外的億萬富翁家庭也是讓孩子參加勞動,向他們灌輸「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這個勞動過程不在於創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通過勞動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柒』 孝敬長輩關心他人的心得體會 急需!!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以父母的衰老為代價的,不知不覺間自己也為人父母了,此時方才深覺父母當初養育我們的不易。在我們感念親恩的同時,也想到為人父母的自身素質,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子女以後是否成器,不禁也令人汗顏。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電視、新聞、各種媒體上看到,老人孤苦無依,養大眾多孩子卻無一人孝養的報道,老人的白發,破衣、哭訴,和無助乾枯的眼神,每每讓我喉頭哽咽和腹中氣脹。現場的訪問讓我們看到這些用冠冕詞彙掩蓋著自己不孝養的種種理由:說爹娘,不愛我,孝也無情。弟兄姐妹那麼多,憑什麼就我養。沒能力,先顧了小家裡的妻兒....良知和理智在慾望的淫褻中日漸消亡。我不知道是什麼消磨了這些人的意志,抹殺了這些人的感情,使得人沒了親情、人性和良知。
孝道自古有孝、順二義,孝易順難。孝無貴賤之分,能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的遞減,如果沒去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想來報答親恩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有時候也並不全是用物質來衡量的,電視上一個公益廣告,老人在家辛苦一桌的菜,可每個兒女打電話來都是問音響好不好,還有什麼缺乏,然後給老人個理由不回家吃飯就各自去尋歡,最後的鏡頭是老人在空大房間的沙發上歪睡,手邊的遙控和電視的沙沙聲,道盡寂寞。
「孝為百行先」,從古到今歷來都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准,孝順父母,既是傳統美德,也是精神文明和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不扶養的人,他還會關愛什麼?
但我們是不是還應該開始用冷靜的眼光觀察,用冷靜的耳朵聽聞,用冷靜的心情處理,用冷靜的頭腦思考。同是養了孩子,有的孝順無比,有的卻是如此禽獸不如?難道和父母的教養就全沒了關系?難道那些不孝順的就是天生劣根?或者是信佛者說的報應輪回?
只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過上一種生活:夕陽樹下,在那悠悠而來的晚風里,一張張皺皺紅潤的臉,印在晚霞的老樹上,沒有哀嘆,卻掛著一絲可掬的笑容。
四:
孝順,孝順,是近來大腦里閃現最多的一個詞彙。今天我想談談思考過後我對於「孝順」的認知,僅僅是個人意見,不具普遍性,各位有異議的同學,歡迎大家各自保留意見,亦可一起討論,歡迎跟貼或來電。
所謂孝順,需要從「孝」和「順」兩個方面來考慮。孝——孝敬,中華兒女自古尊崇孝道,這是美德,也是為人之本,「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壞不到哪兒去。」——忘了是誰說過的,確實有道理,這也是我結交朋友的一個原則。另外一個方面呢,順——順從,我們從小被教育最多的就是「聽話」,真沒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成就我們怎樣的人格,從小事事「聽話」,那麼長大以後,中華民族是不是就成了一個「聽話」的民族呢?嗬嗬,可悲吧。所以說,一味的順從可真不是完全的孝敬啊,至少事事得講原則。不講原則的順從,弄不好就會害了自己,還得害了老家兒,再不濟還得捎帶著傷了幾個無辜的墊背之人。想想只是當時自己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來處理事情,才會搞得這樣糟糕,再不幸者或許真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何苦來的?
我們自從一出生就是沒有選擇地來的這個世界,爹媽給了我們生命,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不是為自己而活的。我一向認為我們之所以來到人世走這么一遭,實則就是為了還債,尤其是還父母的債。也許我是有些極端,所以我想我是能夠理解寧的決定吧,至少是從這個角度講,就因為他是他,就因為我是我,所以我們都沒有做錯什麼。
不想去刻意評價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本無絕對的對錯之分,每個人心中自有個衡量的標准,也許我們這類人認為的錯,在另外一些人甚至是一個人,認為那就是對,也對啊,你不能說人家是錯啊,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念不同而已。各自保留意見吧,只要我們堅持做個好人,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問心無愧,就很不容易了。
『捌』 200字關於孝順的新聞10篇
關於孝順的新聞
供參考
從當初7個人到如今的100來人,從當初200平方米到現在2850平方米,當初的小李也變成60多歲的老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一直沒有改變的就是院長李銀江那一顆敬老愛老的心。
老人們一輩子忙慣了,來到養老院,突然閑下來,鬥嘴鬧矛盾多。怎麼辦?李銀江決定建個「農療園」,讓老人們忙起來。他在敬老院後面開出幾塊荒地,一處種糧,一處種菜,一處養魚,老人願意做的,採取工分制,勞動一小時計一分,每分3元。「農療園」一推出,立馬受到歡迎,多的一天能掙二三十元。不但解決了管理難題,老人們的身體也好多了。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們自己種的。他經常提倡互幫互助,年紀較小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健康的要幫忙照顧身體不好的。
33年來,李銀江始終堅持對老人盡孝、對困難群眾盡責、對人民盡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19年4月,李銀江獲得民政部最高獎項孺子牛獎,他也是江蘇唯一的獲獎者。獲獎後,李銀江也沒有閑下來,他希望能夠傳承孺子牛精神,將自己的「勞動型」養老模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去,讓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
真孝!河南女大學生為85歲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
每個圖標都有注釋,還用不同顏色區分女大學生手繪的智能手機使用手冊 受訪者供圖2月26日晚,一組為老人手繪的智能手機操作圖,在臨潁人的朋友圈裡熱傳。一邊是為了能經常看看外孫女,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的85歲老人,一邊是為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的女大學生.......
『玖』 "孝"的感人故事和報道,寫好心得和體會,600字
《孝經》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上海女足隊長高燕欲捐腎救母,捐腎救母,此情可動天。高燕9歲開始踢球的她,在母親的支持下,成長為一支勁旅的隊長,殊為不易。18歲以後,高燕開始領工資了,她便和母親過著並不富裕但快樂的生活。高燕是一位樂觀向上的姑娘,她說充滿挫折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筆財富。
5年前,高燕的媽媽突然患上了尿毒症。除踢球外,她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庭工作,以減輕媽媽的負擔。雖然她也曾為媽媽得病而痛哭流涕,為高昂的醫療費用感到無助,但生活還要繼續。
最困難的時期,高燕曾向隊里發出求助,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如今,她媽媽的病情還算穩定,她也不希望人們用「同情的眼光」來看她。她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延續母親的生命
經歷多次的體育競技比賽,體育明星早已頭頂炫目的光環,並和高額商業價值相提並論。但是,「捐腎救母」似乎顛覆了正在成為定式的價值觀,懸殊心理落差製造的震撼力,不論是不是體育明星,她們都會熱愛生活、孝敬父母。
古語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一點一滴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此,我們應該懂得感恩,懂得感謝父母。回想自己,說了種種對父母傷心的話語,做了種種令父母心痛的事,不僅感到懺悔。與高燕相比,更應該孝敬父母,為父母著想。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的養育了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細心關懷下,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父母的親子之愛只能用兩個詞語來形容,無私、偉大。他們可以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願付出一切。父母之愛位於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之上。我們很少知道父母的辛苦,總是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在父母不滿足他的要求時還耍脾氣。要知道,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