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腦筋急轉彎大全及答案
1、問: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最貧窮?
答:出生的時候
2、問:你的爸爸的妹妹的堂弟的表哥的爸爸與你是什麼關系?
答:親戚關系
3、問:自己的缺點令自己討厭是在什麼時候?
答:在別人身上看到時
4、問:什麼樣的釘子最可怕?
答:眼中釘
5、問:誰成天樂得合不攏嘴?
答:彌勒佛
6、問:有一艘船限載50人,已載49人,後來又有一孕婦上船,結果船仍沉入了水中,為什麼?
答:是艘潛水艇
7、問:什麼東西明明是圓的,好多人都說它是方的?
答:方向盤
8、問:什麼人隔一夜就會變老?
答:新娘
9、問:女人為什麼喜歡買包?
答:因為包治百病
10、問:為什麼小明贊美老婆的時候總是閉著眼?
答:小明不想睜眼說瞎話
11、問:減肥時最容易瘦的是哪裡?
答:錢包
12、問:什麼劍看不到?
答:看不見
13、問:什麼鍋不能煮飯?
答:黑鍋
14、問:會給人帶來痛苦的光是什麼光?
答:耳光
15、問:女人最不喜歡什麼花?
答:沒錢花
16、問:什麼東西越用越有錢?
答:存錢罐
17、問:什麼動物天天熬夜?
答:熊貓
18、問:有一個詞,大家看了它都說不開心,請問是哪個詞?
答:不開心
『貳』 羌族人有什麼習俗
羌族也過清抄明、端午、中秋、重陽襲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叄』 想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內
1、據《續齊諧記》記容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肆』 駐馬店屬於河南什麼地方
駐馬店屬於河南的地級市。駐馬店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地處北緯32º18』~33º35』、東經º10』~115º12』。
駐馬店東西長191.5公里,南北寬137.5公里,總面積1508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8.9%。東與安徽省阜陽市接壤,西與南陽市相連,北與周口、平頂山和漯河為界,南與信陽市毗鄰。
駐馬店市內主要有山地、丘陵、崗地、平原等地貌類型。山地包括豫南桐柏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山地面積為1950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2.9%。
駐馬店東西橫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淮河流域面積13300多平方公里,由洪汝河水系、淮河幹流水系、沙潁河水系組成。全市有大小河流10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條,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有42條。
(4)重陽節死亡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5月,駐馬店市下轄1個行政區:驛城區,9個縣:確山縣、泌陽縣、遂平縣、西平縣、上蔡縣、汝南縣、平輿縣、正陽縣、新蔡縣。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縣:
1、確山縣位於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兩山余脈,東眺黃淮平原,位於鄭州與武漢之間,歷史上被譽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
2、遂平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地處北緯32°59』~33°18』,東經113°37』~114°10』之間。東與上蔡、汝南為鄰,北與西平接壤,西與舞鋼市、泌陽毗連,南與驛城區、確山縣交界。
3、正陽縣,隸屬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南部,地處淮汝之濱,南與羅山、信陽隔淮河相望,東鄰新蔡、息縣,北靠汝南、平輿,西與確山接壤,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滬陝高速、新陽高速環顧四周。
『伍』 老人去世一七感到九九重陽節好嗎
漢族農村喪葬習俗
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 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綴鈕扣,綴布帶系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 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台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台」。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 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 上壽衣後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卧。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 或食物、珠玉。
2、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後,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 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吊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扎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僕役、車馬服 飾、望鄉台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跡和德行。官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 壇、祭棚,念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 天進表。做齋最後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後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 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4、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後,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撤五穀,將一定數量的陶、石器、錢幣等 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
5、亡人安葬後,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6、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 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發剃須,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 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 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 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
一、過世
在農村,亡人為大,老人去世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和隆重的喪葬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亡人的大不敬,會遭受到報應的。
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兒孫必須守在床前聆聽遺言和教誨,稱作「送老」。在確認老人升天後,燃放鞭炮,將早就准備好的三斤四倆草紙在屋內進行燃燒,稱作「倒頭紙」。所有兒孫子侄都應大放悲聲,以送老人上路。
老人升天後,不宜在床上久放,應立即將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廳的冰棺里。緊接著是布置靈堂,靈堂一般是設在大廳里。然後,將老人床上的被子黃草等用品拿到一個近水的池塘邊全部燒掉,稱之為「燒枯草」。 老人去世後,其子女應披麻帶孝,被稱作「孝子」,必須在靈前守孝,不宜隨便串門走動。
二、把訊
通過將近半個鍾頭的悲泣之後,孝子兒孫們的情緒逐漸回歸平靜,到了料理喪事的時候了。在農村紅白喜事中,資歷豐富的年老長者享有最大的話語權。他們經驗豐富見多識廣,遇到這種事情,他們能沉穩冷靜,妥善處理好一切事情。
亡人屍休停放好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確定「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稱作「打破水」。在農村有專職的「道士」來從事這一行業。這些日期和時辰在農村人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日子沒有看好的話,是沒有人願意來幫忙將死者抬出去安葬的。
為了表示對道士的尊重,東家應派一個中年人去道士那裡「打破水」。道士會根據死亡老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辰推算出「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
「破水」打好以後,就要安排「把訊」了。「把訊」就等於「訃告」,就是正式地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所有的親戚。在過去,「把訊」的人去到親戚家,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親戚家的主人,親戚家還要煮上一碗面條給把訊的人吃,面條里還要放上幾個雞蛋。把訊的人必須吃掉它,親戚才會放人,否則認為不吉利。現在「把訊」的程序大大地簡化了,出門在外的用電話通知一下,家裡有人的還是要派人去把訊,但吃面條這一關就免去了。
三、「封殮」、「出殯」和「落葬」
老人從過世到落葬一般要在家裡停放三到五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主要取決於日子吉不吉利。在這停放的時間里,所有鄰居和親朋好友在接到訃告後,都會陸續前來靈堂弔唁,我們那邊之為「上香」。凡來上香者要帶上一些草紙、鞭炮和花圈;進門時便將鞭炮燃放,來到靈堂前點上一柱柴香,輩份和年齡比死者低的,必須對死者行三拜九叩之大禮。所有上香儀式到封殮那天的白天達到了一個高潮,一般的親戚都會在這天趕來上香,然後在晚上參加「喪宴」。
在為死者封殮之前,還要舉行隆重的超度儀式,稱作「破獄」。如果死者是女性,儀式會更加隆重,稱作「大破獄」。意在為死者洗清冤孽和罪惡,避免在面見閻君後受到更嚴厲的責罰。
做完大破獄之後,封殮儀式正式開始了。封殮時為死者洗拭用的水要經過儀式從池塘裡面去取,稱作「買水」。由孝子中的長子身披死者壽衣,手捧飯碗,在眾人手持火把,敲打鑼鼓的擁簇下,前往池塘盛取。
買好水後,封殮正式開始,由死者長女給死者梳頭。給死者穿衣服是專業的人士操作,他們把事前准備好的棉子為死者卷上,然後穿上壽衣,在農村有上七層下八層之說,意為「上七下八,走路不撻(跌倒的意思)」。
穿好衣服後,由孝子抬死者的頭和上身,穿衣服的人抬死者的下肢,將死者抬進棺木,死者抬起後的一霎那,應立即將停放死者的床板掀翻。
死者入棺後,孝子兒孫應大聲啼哭,但不能將眼淚滴入棺材內。在兒孫啼哭的同時,主持封殮的人開始將包好的石灰包一包包地襯放在死者的左右。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也要放在棺木裡面陪葬。當棺木裡面被塞得滿滿的之後,就開始將棺材蓋蓋上,用鐵釘釘死。孝子還得跪在棺材的左側說「××好走」。封殮至此全部完成。
「出殯」一般是在封殮後次日的上午吃完早飯後開始進行,參加抬棺木的人叫「喪下」,一般由八人組成,也叫「八仙」,出殯前的一天早上八仙必須由孝子親自上門跪請。在出殯的那天早上,東家必須竭盡全力用最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們,所有的好菜都必須是雙份,稱作「雙出頭」。棺木由八仙結結實實地捆綁在三橫兩直的木杠上,抬棺木用的木杠稱為「喜杠」。
送殯開始了,送殯的隊伍浩浩盪盪,途經過的農戶都要出來燃放鞭炮,孝子要親自上前跪謝。中途還要將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靈」。撇靈過後,所有參加送葬的女眷們都必須回去。回去的時候,女眷們必須一邊哭一邊喊著「某某跟我回家喲......」,意為招魂。
棺木抬到了墓地後,八仙開始挖掘墓穴。墓穴一般是在挖掘完後,八仙才回家吃午飯。吃完飯,休息一下,專等時晨一到便開始落葬。
在棺木落葬的時晨快要到的時候,孝子和八仙一同來到了墓地。將所有的准備工作做完以後,時晨一到,八仙們一個個如狼似虎,氣吞山河,將棺木抬起來放到挖好的墓穴里。據說這樣可以嚇倒陰氣,如果陽氣不足,棺木會更沉。棺材放到墓穴之後,八仙們還要連抖三下,俗稱連升三級,意在將棺木放穩當。
落葬完畢,八仙們開始把准備好的石灰將棺材包裹起來,然後用泥土將石灰封蓋起來。經過下雨之後,石灰就會形成一個堅固的保護層,將棺土保護起來,保護好的幾百年都不會腐爛。
四、關山
在落葬後的第三天被稱作「關山」。這一天也要看吉時將墓碑立起來,立好墓碑後,所有的女兒可以上山祭拜了,去的時候要帶上做好的祭奠用的米粑。至此死者埋葬入土的所有程序都徹底完成了。
人總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不斷地成熟起來,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讀了一點書,簡單地認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為,其實這也是一種無知。活著的人之所以為死者舉行這些活動,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對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達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陸』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讓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沒有逃過,自己也差一點喪命,好了以後的桓景決定要將這個惡魔消滅,於是他就去拜師學藝。
他訪問了很多地方,最後打聽到有個古老的山上有個神仙,於是他就去拜他為師,經過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終練得神術,下山時他師傅說「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會再次出來害人,你快回去為民除害吧」,桓景走時,師傅送給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葉,讓他發給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東西分給大家,然後就帶著青龍劍與瘟神大戰,最後將瘟神殺死。從此,村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之後村民為了紀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會舉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種茱萸等活動。
(6)重陽節死亡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1、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2、登高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3、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柒』 中國什麼節日與感恩節相似
其實,中國也來有自己的源感恩節,比如清明節、重陽節等。
新浪網最近一項調查顯示,61.43%的網友認為,清明節應該成為中國的感恩節。實際上,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內地,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主要是對先祖、先賢、先烈的感恩、敬仰和祭奠;對故人的哀思和追憶,能讓人們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死亡的意義。
我們的先祖也懂得注重感恩情節。「夫孝,始於事親。」《孝經》的這一名言可以理解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撫育、教導、慈愛的大恩大德,所以對待父母——生要孝養,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時節要孝祭。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此節也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在這些個節日里,每個人都應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對父母長輩要做到「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在重陽節,對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份祝福,帶上他們一起聚餐,或者陪伴他們去旅遊,就是一種感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