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❷ 關於孝順的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聽一位老人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對善良的夫妻,他們的日子雖然過得不算富裕,但他們很知足.有一日,妻子對丈夫說:「你看,現在我們能吃飽飯,能穿暖衣.日子過得挺好,可就是你我父母都不健在,家中缺少一位老人家,我們都不能敬孝.」丈夫也嘆道:「是啊,這是我們的一個遺憾啊!」妻子想了想說:「要不這樣吧,你去外面尋訪一下,如果有那無兒無女,無依無靠的老人家,我們就把他接到家中贍養,權當是在父母跟前盡了孝一樣.」丈夫聽從了妻子的話立即帶著包袱干糧外出尋訪.
在鄰村,也有一對夫妻,他們良田百頃,家財萬貫,卻不知足.有一天,妻子對丈夫說:「我們雖然有了點錢,但我的日子還是過得不舒心,都因你那瞎眼老娘,什麼事都不能做,白吃家裡的糧食,還要我去侍俸.你馬上給我把她轟出去,越遠越好.」這位丈夫也是良心泯滅,聽了妻子的話,便真的把自己的老母親丟棄在路邊.事有這樣湊巧,那位外出尋訪無助老人的丈夫遇到了這位被兒子遺棄的老人,把她帶到了家裡,真當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贍養起來.說也奇怪,那對善良的夫妻自從家裡多了一位老人反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慢慢地變得富裕起來,而那對心術不正的夫妻並沒有因為家裡少了一個白吃口糧的老人家而更加富裕.相反家中事情事事不順,變得一貧如洗,最後又因一場大火把僅剩的房子也燒掉了.這對夫妻落得一個沿街乞討的下場.
數年後,這里鬧旱災,到處都是災民,那對善良的夫妻富裕後不忘行善,決定三天開倉濟民.第一日,災民們就從東至西排起了長龍.那對乞討的夫妻聞訊趕來,排在了最後,可是等了一天,好不容易輪到了自己,結果糧食已經發完.這對夫妻便商量晚上不走了,守在最東邊,明早就可以第一個得到糧食了.可是到了第二天,那善良的夫妻聽說昨天站在最西邊的夫妻沒有得到糧食,就決定今日從西邊開始發,等發到最東邊時,那夫妻又沒有領到糧食.到了第三天,這對乞丐夫妻站在隊伍中間,心想,這下總不會漏掉我們了.可是事與願違,那善良的夫妻聽說那對可憐的夫妻又沒有領到糧食,於是叫人從東西兩頭發起,結果發到中間時,那對倒霉的夫妻還是沒有領到糧食.那善良的夫妻覺得過意不去,於是便邀請這對夫妻到家中做客,這乞丐夫妻滿心歡喜來到這善良夫妻的家中,一眼看見當年被自己遺棄的瞎眼老母,體態微福,紅光滿面地端坐在大堂,立刻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朋友們,看完這個故事會不會覺得好笑?或者是好笑之餘還能想到其它的一些東西?不過我們先不急於討論這個故事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我想先請大家耐著性子再聽聽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國外的一個原始部落.這個原始部落有一個很可怕的族規,如果哪戶人家裡有喪失了勞動力的老人,就要由這家的子女背去一個叫葬老山的荒山野嶺,任老人在荒山野嶺中自生自滅.如果不執行這條族規的話,全家都要被處死.總之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從來也沒有人問過,這樣做對不對?該不該?
有一個年輕人,父親早亡,母親獨自一人把他撫養長大,可是她的母親現在患了重病,他不得不依照族規把母親送走.出發前,他的母親准備了一大袋白色的石子.這個年輕人背著老母親上路了,他發現他每走幾步路,母親便丟下一顆白色的石子,他好奇地問:「媽媽,您為什麼要扔這些石子?」他母親回答他說:「孩子,你是不知道,這條路難認,以前有很多人送完老人家後都迷路了,再也沒回去,等你回家該天黑了,媽媽怕你迷路,到時候你沿著這些白色的石頭,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這個年輕人放下母親,抱著母親痛哭.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他不顧母親的反對,把母親背回了家.他這一舉動果然惹怒了酋長,酋長決定燒死這對母子.在行刑的那天,全部落的人都來圍觀.這個年輕人在火刑架上說:「我不後悔我做出的這個決定,我的母親獨自一個把撫養長大,我愛我的母親,我不忍心讓我的母親死在那見鬼的葬老山.如果我不能照顧我的母親到老,那就讓我陪母親一起去死吧!」聽完這些話,部落里的人都開始流淚,也許有人想起自己以前背著父母親去葬老山時傷心的場面,也許有人想到自己家裡也有尚未失去勞動力但終將失去勞動力的父母親,也許有人想到自己也會老去,要由兒女背去葬老山……。
總之,有一個人跪下來向酋長求情,放過這對母子.然後是兩個人,三個人……直至全部落的人都跪了下來,他們不但為那母子求情,還強烈要求廢除這殘忍的族規.結果不用我說了,這對母子得救了,可怕的族規被廢除了.
聽了第一個故事我所能聯想到的是諸如「百善孝為先」「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之類的話,而看完第二個故事,我想說的是,其實,『孝』也是人的天性.即使是由所謂的千百年的族規壓制著,但它終究能沖破束縛,彰顯它無窮的力量.我們中國的古人甚重孝.如潘岳棄官奉親,王洋卧冰求鯉,孟恭武哭竹生筍等,還有那我不知其名的一位古人因家窮居然賣掉自己了賢妻來贍養自己的老母親.可見古人確實奉行的是『百善孝為先』.
前段時間,我的父親生病,我把他送到醫院.護士要為他注射一支臀部針.我發現父親居然無力解下自己的皮帶,當時,我的腦海中閃過許多畫面:那一手抱著我,一手抱著哥哥在地上轉圈圈的父親,那騎一自行車,載著媽媽和我們兄妹倆去看望奶奶的父親,那上完班回到家還要承擔所有家務活的父親。那時的父親力大無窮,永不知疲。可是現在我眼前的父親卻是鬢發蒼蒼、垂垂老矣!少女時,父母對我寵愛有加,我也只是一味地任性撒嬌,
婚後,眼裡只有自己的丈夫,生了孩子,心心念念地只有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我認真地關心過自己的父母了?我心生愧疚,忍住眼淚,蹲下去為父親解下皮帶,將父親的褲子輕輕裉下,並小聲地安慰著他。幾天來,我盡量抽時間陪父親打吊針,喂他吃葯,聊他愛聽的話題,為他解悶。我發現,原來照顧父母的感覺居然讓人如此溫馨、踏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出自詩經《蓼莪》,短短幾句話,遠遠勝過長篇大論的孝道說教,永遠感動著我們作子女的人,不忘父母生育、養育、教育之恩。我想藉助這首詩溫馨提醒一下親愛的朋友們,當然,我也是想鞭策我自己,千萬不要以工作繁忙,家務繁重為由,忽略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我們好好地愛他們,照顧他們。千萬不要等到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時候再來追悔萬分!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一個13歲的小女孩在一個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餅,主人也給女孩一個月餅。小女孩並沒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個房間去了,沒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個人的房間里,一個香甜的月餅,在女孩陌生的眼裡顯得很模糊了。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愈來愈清晰:她駝著背、淌著汗……鋤草、拾糞……在烈日下、在雨中……艱辛地支撐著一個家。她就是女孩的母親。女孩的鼻子酸了,淚水模糊了她的眼睛。於是,她那雙顫抖的小手用舊報紙將月餅包了一層又一層,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著它讓母親嘗嘗啊!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女孩終於獲得了回家的機會,稚嫩的小手鄭重地捧出月餅,從未有過的喜悅襲遍全身:「媽媽,您嘗嘗這個……」
其實,月餅早已發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這樣的結果。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卻沒有愚鈍的孝心啊!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❸ 關於孝順的故事
二百零四聲咳嗽演繹孝心故事
這是發生在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徐庄鎮一個村莊的真實故事。 "噢……咳咳……",1月15日,晚飯的時候,徐庄鎮機關幹部尹彥文和家人在一起吃飯,他的父親突然咳嗽起來,他放下飯碗,轉過臉去,用手捂住嘴,沉悶地乾咳了幾聲,有些不好意思地對兒子和兒媳說:"你看,我吃飯吃嗆了。"然後,他起身拿了衣服回村子裡的老宅院休息。
尹彥文的妻子借債辦了一個養豬場,白天,父親幫著他們拌料、喂豬,幫著幹些零零碎碎的雜活。晚上,爺幾個在養豬場里吃完飯,再回家睡覺。吃過飯後,魯南地區下起了2004年的第一場雪,尹老漢 "咯吱咯吱"地踩著雪回去了。
半夜裡,尹彥文的妻子告訴丈夫:"哎,咱爹咳嗽好幾天了,不是吃飯吃嗆了,怕是有其他的病吧。" 尹彥文說:"是他的氣管炎的老毛病又犯了?"這尹彥文時,起身穿了衣服,蹬上鞋,又隨手拿了大衣披在身上,媳婦問他:"這么晚了,你要到哪裡去?" 尹彥文說:"你自個先睡,我去村裡看看咱爹。" 外面的風很大,尹彥文把手插進大衣筒里,跺了跺腳,向村子裡走去。 一路上,尹彥文在想,母親去世後,父親就一直住在村子深處的那座房子里。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現在自己爭氣,媳婦也很能幹,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父親應該很滿足了。
尹彥文走到房子前面的那棵老槐樹下,就聽見父親劇烈的咳嗽聲。咳嗽了一會兒後就漸漸地平息了,像是睡著了。尹彥文想陪伴父親呆一會,剛想叫門,但又怕吵醒了父親,好不容易地睡個安生覺,就不打擾他了。
尹彥文決定在門口站一會兒。尹彥文想起母親剛去世的時候,有人給父親介紹了一個對象,父親看著兩個孩子,嘆了一口氣:"還是我一個人拉扯他們吧!"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姐姐出嫁了,自己也結了婚,老父親倒只剩下一個人了。那年快過年了,人家都准備著年貨,還要預備一些油炸食品。父親外出打工沒有回來,他和姐姐就在村口等。一天,父親披著一身雪花回來的時候,看見兩個孩子呆在大樹下,他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別人家油炸年貨,父親不會做,鹽粒沒有化開,菜剛放到鍋里,就啪啪地亂響,濺起大片片的油花,炸的菜半生不熟。父親怕浪費,都吃了,結果加上風寒,落下了氣管炎的毛病,這幾年倒是不犯了。
自從辦了養豬場,他又跟著自己整天忙活,卻又經常瞞著病情,怕自己為他操心。 想到這里,尹彥文不忍打擾父親,就站在門口聽父親睡覺。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咳嗽起來,不知怎的,一陣比一陣厲害。那一聲聲的咳嗽像是錘子敲打在兒子的心上:"一、二、三……" 尹彥文在心裡默數著。 咳嗽了一陣,父親才好一些,尹彥文的心也稍稍安寧一些。不一會,父親的咳嗽聲再度響起,"五十、五十一、五十三……" 尹彥文數著的時候,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他的腳凍木了,就在雪地里輕輕地走一走。當他數到第一百九十聲的時候,不知不覺天快亮了。不一會兒,父親起床了,尹彥文推開了門,問父親:"爹,您一夜睡得還好吧?"父親笑了笑說:"好,我一覺睡到大天亮。你怎麼這么早就來了?" 尹彥文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他對父親說:"爹,今天咱什麼都不幹,我陪您去縣人民醫院看病。"
尹彥文含淚給我們講完這個故事,他說:"自己孝敬父母的永遠沒有父母給予自己的多!臨近年關了,必須多關注老人的生活。多陪老人坐坐。別讓老人孤孤單單的過年!"
❹ 關於孝順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❺ 近代、現代孝敬長輩的故事
1、1956年,肖秀雲開始照顧婆婆楊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年過去了,肖秀雲一直堅持照顧婆婆,肖秀雲說,做孝順媳婦是自己一個簡單的想法。
楊金枝,今年已經101歲,兒媳肖秀雲,今年已79歲。楊金枝的獨子已過世近10年了,現在,兒媳肖秀雲和婆婆楊金枝住在八師一三四團下野地鎮鎮區保障性樓房一起共同生活,楊金枝的生活起居還和以前一樣都是肖秀雲照顧。
肖秀雲說,我和婆婆都出生於窮苦人家,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一樣照顧,我有退休工資,婆婆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平常她喜歡吃啥我就做啥,雞蛋糕、餃子等我都給她做著吃,她年齡大安的假牙,飯軟些她好吃。
楊金枝家在山東東明縣農村,1956年,楊金枝的獨子與鄰村姑娘肖秀雲結婚。結婚剛3個多月,楊金枝的獨子就支邊到八師一三四團。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肖秀雲承擔起照顧家裡老人的重擔。肖秀雲說,吃飯的時候,我每次舀飯都是給她舀第一碗端給她,吃完飯給她洗好碗。
2、9月1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當其他大學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來自肥城的學生於統帥卻是「背」著母親來到大學校園的。由於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從小學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飯、打理農活……
可這並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少年,初中畢業他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鎮重點高中。此後,他開始了「背」起母親上學的日子。雖然於統帥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母親,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錄取。昨天,於統帥帶著媽媽來到青島,繼續他的帶母求學之路。
拿到錄取通知書,於統帥的心裡很高興,但也伴隨著不安。因為到青島上大學,他放心不下母親,母親放心不下他。於是,於統帥做了一個決定,背著母親來上大學。
山東愛聯盟公益基金會長張瑛得知此事後,決定資助於統帥大學四年學費及租房費用,並為他們早早在石油大學附近租好了房子。昨天,在張瑛的幫助下,於統帥和母親來到了青島。
3、2008年10月,廣東電白縣沙琅鎮17歲少年邱炳強遭遇噩耗,父親舌癌不治去世。但厄運依然沒走遠,2009年,母親周紅霞由於連續加班超時而暈倒,腦內大出血,術後脫離危險卻造成半身癱瘓,失語,需要人長時間在身邊護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強決定休學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種毽球表演節目自己賺錢,一方面開始了漫漫的替母維權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寫上訴狀,許多大人都應付不了的繁雜手續他都一一嘗遍。母親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強一人來照顧。
2011年,邱炳強輾轉來到深圳市西鄉中學復讀,母子二人租住在學校附近,早中晚學校住處來回跑,除了學習,邱炳強還是該校中國青少年毽球推廣中心的代課老師,上好文化課、堅持毽球訓練、表演賺錢、照顧母親,邱炳強事事安排妥當,2012年7月,他順利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
邱炳強上了大學後,一直把母親帶在身邊照顧,但是讓邱炳強沒有想到的,2015年3月31日,周紅霞再次暈倒在地,被邱炳強的同學發現後,及時送往醫院。「當時我正在上海錄節目」,邱炳強說,自己每月都會出去表演三天,以此賺取母子的生活費用。
4、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在浙江紹興柯橋區稽東鎮石嶴村下塘自然村,老鄉們都在傳著一個「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故事。村民們說的是村裡方慶傳和方雲美夫妻兩人,他們幾十年來照顧彼此的養父母,留下了以孝為本的好家風,影響著全村人。
方慶傳是養父母在1951年從鄰村抱回養育長大的。在其娶妻後不久,妻子卻患上尿毒症。雖然一家人竭盡全力救治,但受當時醫療條件以及家庭經濟限制,23歲的方慶傳依然失去了妻子。
而方雲美也和方慶傳一樣有著相似的經歷。1950年,只有4個月大的方雲美被養父母從嵊州領養回來,長大後也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選擇了離婚。
就是這樣兩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經人撮合,走在了一起,並在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如今女兒出嫁,兒子也娶妻生子。而對於雙方的養父母,他們盡心盡孝,報答養育之恩。
5、國學大師黃侃,雖放浪形骸,卻奉母至孝。黃侃自幼喪父,由生母和慈母將他撫養長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黃侃回到家照顧了六個月,母親就去世了。黃侃大慟,吐血不止。
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黃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請好友蘇曼殊畫了一幅《夢謁母墳圖》,這幅畫成為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
對慈母田氏,黃侃也是非常孝順。他在京鄂間千里來來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隨身攜帶一口棺材。這口棺材是其父黃雲鶴留給慈母的,本為黃父當年准備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給了慈母。慈母去世後,黃侃悲痛欲絕,按照古禮服喪。
以後,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全家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❻ 古今中外,孝順的故事,
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1962年,陳毅出國訪問回來,心中掛念身患重病的母親,於是抽空前去探望。陳毅之母年老體弱,加之身患重病,癱瘓在床,大小便已經無法自理。陳母看到兒子回來,自然是十分高興。但是轉念又想到自己剛剛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尾,於是就悄悄讓人塞到了床底下。
3、陳毅幫母親洗尿褲
陳毅公事繁忙,久不在母親身邊,自然是十分想念,拉著母親的手,左看右看。說了一會兒體己話,陳毅問母親,在他進來的時候,把什麼塞到了床底下。陳母見瞞不過兒子,只得向陳毅坦白,那是她剛換下的尿褲。
陳毅一聽,忙說:「娘,您病了這么久,而我卻不能陪伴在您的身邊孝敬您,本來就已經很難受了,這褲子根本就不必藏,理應由我來洗。」說著,就要去拿褲子。
旁人一看,就搶著去洗。陳毅見狀,說道:「我小的時候,您給我洗了不知道多少尿褲,我就是洗再多也無法報答您的恩情啊。」於是,陳毅就把褲子以及換下的臟衣服拿出去,全部洗干凈了。陳母看著兒子,感到非常欣慰。
這就是陳毅孝順母親的故事。陳毅雖是一國的領導,但是在面對母親的時候,卻和一般的兒子沒有什麼不同。陳毅與一般人一樣,時刻牢記著要孝順母親,為不能常伴母親身側而感到愧疚。
4、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5、魯迅孝敬父母
魯迅一生剛正不阿,他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地屈從別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對母親妥協過。魯迅二十多歲時,母親做主給他定了親,並於1906年夏把他從日本召回來,逼他結婚。
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雖極為不滿,但又不願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只好屈從了。魯迅曾說:「當時正處在革命時代,以為自己死無定期,母親願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了。」
魯迅工作以後,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與母親同住期間,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平時,魯迅在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裡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❼ 什麼是孝順
孝順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對比古今孝順
在古代,女性是不出來工作的,也就是不直接掙錢養家(當然在婆家活還是要乾的),男性的父母在娶媳婦時要有所謂「明媒正娶」、「八抬大轎」以及聘禮等等,還要給新人在家裡劃出一套單獨的居室供居住(這相當於准備住房了),所以在古代要求媳婦孝順公婆,還算說得過去的。
時代在變,現代社會中,男、女同樣掙錢養家,很多新婚夫婦結婚時的房子及物品都是自己准備的,可有些「孝子」和公婆卻依然想按古代的標准來要求現代人,這不是糊塗嗎?
婆媳、岳婿之間,只要能達到有足夠的客氣其實就夠了,不要提出過高要求,否則要求越高,失望就越大,最後導致無法相處了。
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因為有二、三十年的生活和養育關系,所以很容易做到尊重(少數不合格父母除外),但婆媳、岳婿之間就不大容易產生這種尊重,所以我說只要保持足夠的客氣就可以了,沒必要「牛不喝水強按頭」。
反正我不指望我媳婦對我的父母有多麼尊重,只要大家保持客客氣氣的就挺好,同樣我媳婦對我也就這個要求,事實上這就相當於互相給點面子,所以相處得還可以,沒什麼大矛盾。
某些「孝子」說:現代人頂多隻做到了「孝」,也就是只是花了點錢和時間,「順」則一點也沒做到。
不知這樣的「孝子」自己做的如何?據我看好象也是他媳婦在盡孝,而他本人似乎也沒做什麼。
所以說:強調「孝順」的人,多數都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自己其實並不用做什麼,所以做「孝子」根本就是一件輕松的事呀!
大家知道宋代的朱熹吧,此人為百姓制定了一套「天理」(就是孝順准則),
可他本人並不遵守,他曾將兩個漂亮小尼姑騙來給自己當小妾,鬧的實在不象話,結果皇帝將他叫去訓了一頓,本打算收拾他的,但念在他年事已高也就作罷了(這是史有所載的)。
****************************************************************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❽ 孝心故事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