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子不孝順父之過

子不孝順父之過

發布時間:2022-03-20 22:00:40

1. 子不孝父之過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1)子不孝順父之過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中國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國際

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根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1579年,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1581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回義大利。

韓國、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

參考資料:網路-三字經

2. 子不孝,父之過

這一句是古人對家庭教育經典的概括總結。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好的啟蒙,對人的成長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子不孝,真的完全是父之過嗎

摘要 你好,非常高興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是的。子不孝順的話,真的是父親的過錯,因為你沒有做到,讓孩子看到你是怎麼樣孝敬老人孝順父親的,所以他就不孝順,這完全是你的錯誤。

4. 「子不孝父之過」下一句是什麼

「子不孝父之過」的下半句是:「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三字經》,節選:」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4)子不孝順父之過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5. 為什麼說子不孝,父之過

因為兒子不孝,是父親教育不力的結果!

這是封建思想中的價值觀,有點片面。

6. 子不孝,父之過。為什麼話這么說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
孩子不孝順,與家長都著直接的關系。由於父母過於膩愛,不能正確引導,至使孩子行為上的偏執。人小的時候好比一塊泥,要由別人去捏成各種形狀,而第一個塑造者就是家長,他可以決定把這塊泥捏成人形,還是某種獸形。

7. 子不孝,父之過嗎

計劃確實是有道理的,兒子和女兒要如果不孝順的話,肯定是父母的過錯。這個是沒有教育好。

8.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什麼意思

子不教父之過意思: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出處:《三字經》【作者】王應麟 【朝代】宋朝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是《三字經》的一個改版,原文是: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8)子不孝順父之過擴展閱讀

1、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意思: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9. 子不孝父之過下一句怎麼說

應該是「養不教,父之過」下一句是「教不嚴,師之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解釋: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和後天學習環境不同,而導致性情有了好與壞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解釋: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 小時候不好好接受教育,老了以後怎麼辦呢?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

閱讀全文

與子不孝順父之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老年痴呆症主題 瀏覽:231
古人稱長壽面 瀏覽:828
2017年8月21徐家敬老院 瀏覽:582
體檢前為什麼不讓吃早飯 瀏覽:845
50歲理財經理自我簡介 瀏覽:444
幸福長壽圖片大全 瀏覽:566
老年人右上臂紫色淤青怎麼回事 瀏覽:484
四川社區養老機構 瀏覽:696
敬老院的故事豫劇電影 瀏覽:977
老年痴呆葯九期一 瀏覽:115
重陽節小學生問答 瀏覽:241
周至縣養老金辦公地址 瀏覽:393
在養老方面哪些措施適合我國國情 瀏覽:308
如何讓父母支開不去家裡 瀏覽:186
填充牆砌體檢驗批容量怎麼填寫 瀏覽:459
殘疾人入廠里交社保能拿退休金嗎 瀏覽:206
孝順父母的故事有加拼音的嗎 瀏覽:407
復查抽血體檢需要多久出結果 瀏覽:626
老年人公證法律知識有哪些 瀏覽:891
15年養老金16萬能領多少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