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不孝順父母的新聞
我覺得父母也是有問題的,你小的時候對小孩好,長大就不會這樣對你
② 怎樣引出對長輩的孝順的新聞或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 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③ 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或不孝的實例,最近發生的!灰常急!
近日,記者在農村采訪時,部分村民反映,有的子女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高檔住宅,而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子裡。有些子女平時對父母百般殷勤,只要一涉及到錢,則個個成了困難戶,連父母生病都不肯拿出錢來治療。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
實例一
兒子用補償款購新房 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今年上半年,石門鎮一名姓張的村幹部在一次村民走訪中發現,有一戶以前人丁興旺的家庭,老屋裡突然之間只剩下了兩位70多歲的老人。原來,子女在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一套住房,而將年邁的父母丟在了家裡。「一開始,我們以為老人的子女會經常來看看他們,但現在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兒子和媳婦才來過兩次,有時老人想看看孫子,多次打電話去,但這個小小的願望也很難實現。」這名村幹部說,老人兒媳的口碑在村子裡不太好,跟婆婆之間經常會有小矛盾發生,「但是不管怎樣,父母已經70多歲了,經常回來照顧照顧也是人之常情。」但事與願違,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沒有重大事情,他們是不會回老家的,這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另一名村幹部說,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兩位老人來做。今年夏天,一場雷陣雨將老屋內的保險絲燒斷了,為了能盡快用上電,老人只好去找村裡的電工,不幸在路上被一條野狗咬了一口,幾個懂些醫學常識的村民建議他連夜趕到市區打狂犬疫苗,於是老人趕緊給兒子打電話,想讓兒子來帶他去市區治療,沒想到兒子稱自己在外面吃飯,過會再打電話,結果老人等了一個晚上,也沒等到兒子的電話。鄰居沈老伯說,自從老人的兒子、媳婦搬出去住之後,兩位老人十分孤獨,以前還會到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現在晚上7時不到就關門睡覺。不少村民氣憤地說,兒子、媳婦買房的錢,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征地補償款,在買房時前一個「爸」後一個「媽」,一旦買好了房,就對老人不聞不問,就連節假日,家裡也只有老兩口。
實例二:
生了3個子女 父母生病時誰都不肯出錢
崇福鎮一戶農家,三代同堂,平時關系也算融洽。這個家庭的當家人是一名姓朱的60多歲的老人,他與老伴共育有一子兩女。兩個女兒都出嫁了。朱老伯夫婦一直以來都是做蔬菜批發生意的,每天幾乎天不亮就要出門了,10多年下來老兩口疾病纏身,但是為了能給兒子攢錢辦個風風光光的婚禮,他們的病能熬則熬、一拖再拖。村委會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96年兩個女兒出嫁時,朱老伯夫婦准備的嫁妝在村裡算得上很體面了,拿出了老人一半的積蓄。2000年春節過後,二十七八歲的兒子跟女朋友又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農村地區的規矩是娶媳婦必須造房子或是買房子,為此老兩口用剩下的一半積蓄造了一幢婚房。女兒、兒子都成家後,老兩口也算是了卻了心事,一家人之間倒也融洽,兒子、媳婦待他們還算不錯,兩個女兒也會隔一段時間來看望一下,每次過來,老兩口都會給兩個外孫一些零花錢。然而,不幸的是,正當心頭大事都已完成時,老兩口長年積累下來的病像是「決了堤」一樣一下子爆發了出來。「看病花的錢都是老兩口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前幾次住院,兒子女兒倒都來看望,但當老人自己的錢花完時,女兒和兒子都很少來看他們了。」
一村民告訴記者,老人的錢花完後,曾幾次向子女提起過「借」點錢將病徹底治癒,但沒有一個子女肯「借」錢給父母。村民們認為,以前子女這么「孝順」,是因為老人身上有「錢賺」。一村民透露,朱家養的寵物狗生病時,老人的兒子還帶它去鎮上看病,現在老人的地位連狗都不如。
雖然疾病纏身,但為了生存為了維持家庭的開銷,老兩口仍然在做蔬菜生意,老朱生病時,老太太出去賣菜賺錢,老太太生病時,老朱出去賣菜賺錢,老兩口艱辛地過著日子。
問題症結
清官難斷家務事 輿論缺乏約束力
「這只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不孝事例,其實不管在農村地區還是城市裡,子女不孝的情況都存在。從這兩個事例來看,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不是因為貧困導致吃不飽,夠不上困難戶、貧困戶,所以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措施很難享受到;二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有子女,他們之間產生的問題只是『不孝』引發的,沒有達到虐待的程度,雖然知情人對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議論紛紛,但這種輿論往往沒有多大的約束力,而村委會或政府部門也只能採取教育的方式來喚起子女的良知。」崇福鎮一名從事多年調解工作的資深調解員認為,像這樣的家庭問題,政府部門其實很難插手,清官難斷家務事,政府部門所能做的也是教育工作,但這種方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記者感言:近些年來,在我市農村地區經常會聽到或看到一些關於子女虐待老人、不願贍養老人的事例,有些子女甚至拿了征地補償款自己購買了新房,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裡。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如何保障這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探討。
其實,子女不孝只不過是道德觀念上產生了偏差,要想子女今後善待自己,就一定在子女小的時候做好他們的道德教育工作,一個對別人有愛心負責任的人,相信對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樣如此,孝就是一種愛與責任的表現。
④ 200字關於孝順的新聞10篇
關於孝順的新聞
供參考
從當初7個人到如今的100來人,從當初200平方米到現在2850平方米,當初的小李也變成60多歲的老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一直沒有改變的就是院長李銀江那一顆敬老愛老的心。
老人們一輩子忙慣了,來到養老院,突然閑下來,鬥嘴鬧矛盾多。怎麼辦?李銀江決定建個「農療園」,讓老人們忙起來。他在敬老院後面開出幾塊荒地,一處種糧,一處種菜,一處養魚,老人願意做的,採取工分制,勞動一小時計一分,每分3元。「農療園」一推出,立馬受到歡迎,多的一天能掙二三十元。不但解決了管理難題,老人們的身體也好多了。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們自己種的。他經常提倡互幫互助,年紀較小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健康的要幫忙照顧身體不好的。
33年來,李銀江始終堅持對老人盡孝、對困難群眾盡責、對人民盡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19年4月,李銀江獲得民政部最高獎項孺子牛獎,他也是江蘇唯一的獲獎者。獲獎後,李銀江也沒有閑下來,他希望能夠傳承孺子牛精神,將自己的「勞動型」養老模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去,讓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
真孝!河南女大學生為85歲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
每個圖標都有注釋,還用不同顏色區分女大學生手繪的智能手機使用手冊 受訪者供圖2月26日晚,一組為老人手繪的智能手機操作圖,在臨潁人的朋友圈裡熱傳。一邊是為了能經常看看外孫女,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的85歲老人,一邊是為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的女大學生.......
⑤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孝敬老人最近光看到這樣的新聞。。
1.
國家並沒有把品德與素質教育放在眼裡,如果說理由那就更好說了,你中高考時是否會有品德加分?就業有品德素質優先(反正我沒有聽說過。)(直接原因1)
2.
家長過度要求成績,不讓學生摻和家裡的事。(直接原因2)
3.
社會腐敗現象嚴重,拜金,啃老等現象層出不窮(直接原因3)
4.
不排除有一些想孝敬但不知道怎麼孝敬的的人,在平常的時候可能因此遭人誤解。(客觀原因)
5.
國家教育體制有嚴重根本性「拜分主義」,有也是幌子。(根本原因)
⑥ 以後想做一個孝順的人,但是看到網上那麼多的負面新聞,不孝子什麼的,我也怕自己以後不會孝順,那些孝順
看到負面新聞,反省自身,提醒自己不犯他們這樣的錯
⑦ 關於信守承諾、自強不息、孝敬父母、助人為樂、堅強樂觀的素材,1個一篇,要古代故事或現代社會新聞,1
1.信守承諾
宋慶齡有一次與一所小學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回下起答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了,但宋慶齡依然冒雨前去赴約,這讓同學們很感動.
2.自強不息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3.孝敬父母
這個還用寫嗎。好多好多
4.助人為樂
雷鋒叔叔就是一個典範
5.堅強樂觀
央視播放的許多殘疾人的故事,特別是那個失去雙腿的小姑娘,頑強拼搏,和媽媽一起跳舞,看後給人啟迪。
⑧ "孝行新聞"報道引發"孝心貧血"孝心新聞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現在的孩子缺乏孝心
14歲女孩替媽媽掃大街感動全國,老師和同學卻一點不奇怪不意外,昨天,本報4版刊發的《「不算新聞」引出更多孝行新聞》報道,引起人民網、新華網等120多家媒體關注,在對這些懂事孩子們一片贊揚聲外,很多人也在反思,家長過度寵愛讓不少孩子「孝心貧血」。
武漢市硚口區義烈巷小學蔡玉波老師說:「胡林家欣和東升學校孩子們的行為,不僅能體現對父母的孝順,這種精神也能起到凈化社會風氣的巨大作用。」蔡玉波說,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給自己的父母倒上一杯茶,一位家長很吃驚地說:「我以前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蔡玉波認為,現在的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很基本,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了,別的方面不需要他們操心,這也是讓很多孩子忽略孝心的原因之一。
在新浪、騰訊等微博和各家論壇上,數萬網友進行轉發和評論。其中除了對東升學校師生的贊美,一些網友的話更發人深思。
網友天地本寬說:「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本來不算什麼,只是現在的孩子有太多人寵著,長輩對他們的呵護早已失去慈愛光環,成了很多孩子心中天然權利,心目中只有享受而無回報之念,由此造成對長輩關愛之心缺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認為,相對於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勞動,難以在勞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健康價值觀。喬新生說:「現在的孩子會上鋼琴課、藝術課和很多專業課程,但在勞動這項重要課程上卻明顯不足,孩子與勞動接觸少、不理解勞動過程的艱苦,很難體諒和感激別人的勞動,造成很多孩子只懂享受不懂感恩。」
喬新生認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常接觸勞動而早熟。勞動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最好的培訓。國外的億萬富翁家庭也是讓孩子參加勞動,向他們灌輸「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這個勞動過程不在於創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通過勞動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⑨ 一個關於兒媳婦孝順公婆的新聞報道的標題
「為愛義無返顧的女人!」——愛情讓她勇敢,親情讓她無私!
「她用行動堅守愛!」
⑩ 你見過哪些子女不孝順父母的事件
我們村就有,那個老太太生了八個兒子,含辛茹苦的把他們都拉扯大了,如今他們大了,都各自成家了。老太太生病了,他們沒有一個願意去醫院照顧的,也不願意出錢,最後被醫院給轟出來了,老太太的病就給耽誤了,一直沒好,今天年初病重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