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三行詩

重陽節三行詩

發布時間:2020-11-29 06:07:17

1. 重陽節的來歷

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宋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2.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重陽節給敬老院老人的長篇現代詩,不要太短,讀三分鍾以上就行。謝謝!

《紙船》 作者: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隻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
和悲哀歸去。
永恆的媽媽

當第一次睜開初生的雙眸
最先看到的是人母的無比聖潔
慈愛的睇視和欣喜的淚流——
眼睛一眨不眨,仔細的盯著你
你朦朧無知的心本能地律動
卻無法表述親情只一陣四肢亂舞
急得你——忍不住大聲啼哭

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撫育
終於坐直子你小小的身軀
在調整了情商和智商之後
決不等待,徑直喊出了生命中
最珍寶的第一聲——媽媽
這是最感人的原始蘊蓄
無論世界上流韻著多少種語言
只有這一聲呼喊絕對的相同
沒有什麼樂音,沒有什麼詩歌
能比這一聲更動人
母愛 文 / 詩涯

發黃的燈光,流露著幾分單薄,如同一縷殘風
屋檐上的蜘蛛,牽著一絲白線,在編織著生活的幸福
黑夜在外面,慢慢地向萬家燈火,伸手
萬籟俱寂,幾次低沉的狗吠聲,悠悠然
一堆番薯藤,兩個籮筐,母親的一雙膝蓋

「你的窗欞關好了嗎?今夜可能會下大雨。」
「這么大的人啦,還趴著睡,拿著,這里還有張被子,電視說今晚變冷。」
夢中多次被這幾番話驚醒,掛在窗前的風鈴
在靜靜地,凝望著正空中的彎月,如一陣微風輕吻麥浪
母親的雙手,還在捋著番薯葉
輕輕地,生怕嚇走我們的夢

「媽,我想回學校了。」
「廣州真的這么好嗎?難道就不能多吃幾天家裡的飯菜嗎?」
她深邃的雙眸,隱隱地閃爍著某些東西
我讀得懂
再多離家的緣由,都被深深地咽了下去

「媽,不用送了啦,雨天路滑。」
「好,好,不送啦,乘車時多加小心,到校後記得打電回。」
泥濘的小路,在腳下靜靜地延伸
淚水模糊了雙眼,回首時,也模糊了母親佇立的身影
一滴溫暖的血,滴在心湖上,染紅了我的理想

「在外面住得慣,吃得好嗎?」
曾被母親問了千萬次的話,沒有任何的褪色
如皚皚萬里白雪
一棵樹,守侯在菁菁河邊上

母親的生命里
孩子永遠都那麼的幼小

4. 重陽節的詩歌三首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
【唐】白行簡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台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同徐侍郎五雲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
【唐】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
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重陽日酬李觀
【唐】皇甫冉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唐】李嘉佑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
【唐】李群玉
落帽台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唐】李適
早衣對庭燎,躬化勤意誠。時此萬機暇,適與佳節並。
曲池潔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氣滿,台殿秋光清。
朝野慶年豐,高會多歡聲。永懷無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陽日即事
【唐】李適
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
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豈懷歌鍾樂,思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資始終。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適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余。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鏘鏘間絲生,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

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燭刻,籬菊暗尋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廣宣]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游安樂池亭
【唐】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蓮沼昔為王儉府,
菊籬今作孟嘉杯。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重陽日寄浙東諸從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門長掩,荒圃重陽菊自開。愁里又聞清笛怨,
望中難見白衣來。元瑜正及從軍樂,甯戚誰憐叩角哀。
紅旆紛紛碧江暮,知君醉下望鄉台。

重陽感懷
【唐】劉兼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萬疊故山雲總隔,
兩行鄉淚血和流。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蜀國江山存不得,
劉家豚犬取何難。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
【唐】劉商
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旅館但知聞蟋蟀,
郵童不解獻茱萸。陶潛何處登高醉,倦客停橈一事無。
來歲公田多種黍,莫教黃菊笑楊朱。

重陽東觀席上贈侍郎張固
【唐】盧順之
渡江旌旆動魚龍,令節開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
茱萸房濕露香濃。白雲郊外無塵事,黃菊筵中盡醉容。
好是謝公高興處,夕陽歸騎出疏鬆。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六韻
【唐】權德輿
嘉節在陽數,至歡朝野同。恩隨千鍾洽,慶屬五稼豐。
時菊洗露華,秋池涵霽空。金絲響仙樂,劍舄羅宗公。
天道光下濟,睿詞敷大中。多慚擊壤曲,何以答堯聰。

丁巳重陽
【唐】司空圖
重陽未到已登臨,探得黃花且獨斟。客舍喜逢連日雨,
家山似響隔河砧。亂來已失耕桑計,病後休論濟活心。
自賀逢時能自棄,歸鞭唯拍馬韉吟。

旅中重陽
【唐】司空圖
乘時爭路只危身,經亂登高有幾人。今歲節唯南至在,
舊交墳向北邙新。當歌共惜初筵樂,且健無辭後會頻。
莫道中冬猶有閏,蟾聲才盡即青春。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唐】司空圖
白菊初開卧內明,聞君相訪病身輕。樽前且撥傷心事,
溪上還隨覓句行。幽鶴傍人疑舊識,殘蟬向日噪新晴。
擬將寂寞同留住,且勸康時立大名。

浙上重陽
【唐】司空圖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離恨初逢節,貧居只喜晴。
好文時可見,學稼老無成。莫嘆關山阻,何當不阻兵。

重陽
【唐】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詩人自古恨難窮,暮節登臨且喜同。四望交親兵亂後,
一川風物笛聲中。菊殘深處回幽蝶,陂動晴光下早鴻。
明日更期來此醉,不堪寂寞對衰翁。

重陽四首
【唐】司空圖
檐前減燕菊添芳,燕盡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節更悲涼。
雨寒莫待菊花催,須怕晴空暖並開。
開卻一枝開卻盡,且隨幽蝶更徘徊。
青娥懶唱無衣換,黃菊新開乞酒難。
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
白發怕寒梳更懶,黃花晴日照初開。
籬頭應是蝶相報,已被鄰家攜酒來。

重陽阻雨
【唐】司空圖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
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重陽日荊州作
【唐】吳融
萬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濁醪任冷難辭醉,
黃菊因暄卻未開。上國莫歸戎馬亂,故人何在塞鴻來。
驚時感事俱無奈,不待殘陽下楚台。

重陽阻雨
【唐】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
落帽台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重陽宴集同用寒字
【唐】張登
錫宴逢佳節,窮荒亦共歡。恩深百日澤,雨借九秋寒。
望氣人謠洽,臨風客以難。座移山色在,杯盡菊香殘。
欲識投醪遍,應從落帽看。還宵須命燭,舉首謝三官。

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陽夜旅懷
【唐】鄭谷
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後,惆悵多於未醉時。

重陽
【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
【唐】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

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重陽日示舍弟
【唐】趙嘏
多少鄉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開。
新霜何處雁初下,故國窮秋首正回。
漸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驅馬傍塵埃。
侯門無路提攜爾,虛共扁舟萬里來。

旅中過重陽
【唐】朱慶餘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重陽日陪韋卿宴
【唐】朱灣
何必龍山好,南亭賞不暌。清規陳侯事,雅興謝公題。
入座青峰近,當軒遠樹齊。仙家自有月,莫嘆夕陽西。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唐】樊忱
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雲合,三天瑞景開。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5.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的注音是什麼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作者:岑參

qiǎnɡ yù dēnɡ ɡāo qù ,

強 欲 登 高 去 ,

wú rén sònɡ jiǔ lái 。

無 人 送 酒 來 。

yáo lián ɡù yuán jú ,

遙 憐 故 園 菊 ,

yīnɡ bànɡ zhàn chǎnɡ kāi 。

應 傍 戰 場 開 。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5)重陽節三行詩擴展閱讀: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朴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作者簡介

岑參(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後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

工詩,長於七言歌行。現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6. 求重陽節作文和習俗

重陽節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瓮」(茱萸)。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三行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度擔心父母是什麼症狀 瀏覽:161
軍隊退休幹部退休工資包括哪些 瀏覽:194
怎麼給全家辦體檢 瀏覽:915
汽車駕駛證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744
單位養老基數怎麼改 瀏覽:719
農村養老保險脫保該咋辦 瀏覽:129
2o18年四川企業退休工人漲工資 瀏覽:452
2016湖北省養老金漲幅 瀏覽:89
幼兒緣60歲生雙胞胎視頻 瀏覽:661
吉林怎麼查個人養老賬戶 瀏覽:183
富陽社保退休電話 瀏覽:138
測老年痴呆答案 瀏覽:470
60歲後每個月的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315
無錫補發的養老金什麼時候發 瀏覽:883
老年人三高如何養生保健 瀏覽:153
老年人總是頭暈是怎麼回事 瀏覽:521
失智老年人的行為和精神症狀簡稱什麼 瀏覽:929
女孩重陽節出生好不好 瀏覽:402
解決民生養老機構的對策 瀏覽:826
社保領退休養老金死亡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