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不孝敬父母的後果

不孝敬父母的後果

發布時間:2020-11-29 05:13:07

1. 談談父母對我的影響我對老人的孝心,孩子對我的孝兒範文。

孝心是孩子做人的根本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做什麼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所看到的「奇怪」現象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位家長和我交流,(她孩子孩子已經14歲了),她說:「我的孩子可機靈了,每次吃雞的時候,她總是先挑兩個雞腿在自己的碗里,然後在和大家一起來吃雞的其他部分。」這位家長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語調中無不透露出自豪和驕傲,她的孩子真是「聰明」呀!其實在其他的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對他(她)百般疼愛、千般關心、萬般呵護,使孩子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不孝,怎麼會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呢?面對以上種種現象,不禁令我深思: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覺得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對孩子孝心的教育。於是,針對我班的以上情況,我利用適當的時機對幼兒進行了「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教育,使幼兒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養成孝敬父母的良好習慣。
注重家庭與學校的配合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第一個教育環境就是家庭,因此,我注重與家長的聯系,希望家長應多給幼兒盡孝心的機會。通過家庭與學校的配合,久而久之,孝心就會在幼兒身上紮根了。
1、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與孩子的交往是一對一的關系,對家長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當家中有老人生病時,父母應主動為老人捶背、穿衣、做飯、喂葯;當老人愁眉不展時,父母應熱心地向老人問長問短„„天長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於言教」。
2、學會感恩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於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做家長的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和愛。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等。
3、隨時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身邊的許多小事隨時發生,而這時正是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時機。如:上下樓梯時,看見爺爺、奶奶拿著許多東西吃力地走,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拿東西;在公共汽車上,看見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長應示意孩子讓座;下班回家時,看見孩子自顧自己玩得開心,父母要主動請孩子幫忙拿包、遞鞋等。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樣,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培養子女的孝道,得從身邊的這些小事抓起,事情雖小,但對幼兒的孝敬教育培養意義卻不小。 4、制定家規:獻給父母「八心」
(1)、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
(2)、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
(3)、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
(4)、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
(5)、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
(6)、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
(7)、誠實坦盪,給父母真心;
(8)、持之以恆,給父母安心。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孩子朝著「八心」的方向努力,到那時侯,我們的父母將會綻開笑臉,生活定會更加燦爛。
5、重視「親情教育」,豐富孝敬的內容。
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做游戲,共同搞活動:親子共讀一篇文章。如:孝心無價;親子共唱一首歌。如:《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等;親子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幼兒孝心的培養屬於德育的范疇,而德育是一個循環往復、長期的發展過程。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幼兒這一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培育,言傳身教,讓他們由被動不自覺地模仿行為變為主動自覺的行動,讓中華傳統美德—孝心在當今獨生子女身上發揚下去,永不泯滅。

2.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受其影響,在我國憲法、婚姻法

題目答案選擇ACD:
A、有許多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
C、凡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行為;
D、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解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說明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法律所保護的,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3.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生中一般會有兩個家。第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家裡有爸爸媽媽,很多人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則是我們長大後和愛人新組建的那個家。我們把從小長大的父母家叫做原生家庭。
那麼不和諧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和影響呢?
1. 壓抑孩子的想法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在處理事情方面,永遠沒有父母考慮的周全,所以認為孩子什麼都得聽自己的。孩子所想的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更成為父母嘴上常說的"你懂什麼",被壓制想法的孩子長大後對周圍的人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會變得固執己見聽不進去勸說。


客觀上講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好與壞在影響程度上並不是毀滅性的,每個人在認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種種不好時,是可以採取積極的行動來改變的,最終通過不斷彌補自身缺陷,實現突破完成逆襲,成就一個最好的自己。

4. 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心得300字

今天,我准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於丹老師的講座。
於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5. 不孝敬父母有哪些危害

遵守孝道,其實是百善而無一害的,因為孝是一個人素養的提升和體現,也是智慧的更一層體現。孝讓你站在聖的角度取捨。

6. 滅了孔融三族,影響孔子直系傳承嗎

談及孔融這個人,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畢竟當年他憑借著「四歲讓梨」一事成為後世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典範。但我們對於孔融的認知也只是局限於「四歲讓梨」的故事罷了。雖然孔融小時候以懂事孝順出名,不過在他晚年的時候卻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被株連了三族。

可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等到宋朝的時候,當時的大宋皇帝卻又將孔家的嫡長後人冊封為「衍聖公」。既然孔融當年已經被滅了三族,那麼這個「衍聖公」又是由從哪來的呢?

孔融和孔子的關系

當時沒有科舉制度,平民百姓想做官的一個途徑就是「舉孝廉」。意思只要是一個人非常孝順,而且辦事公正公平他就有做官的資格,所以在整個社會之上孝敬父母的風氣特別的濃厚。

在孔融晚年的時候,因為名氣越來越小,他為了讓自己的名氣「重振於江湖」,所以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奇葩的理論。當時他宣稱:「所有的父母生孩子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父母都是無恩於子女;孩子被母親生出來,就像是將淘寶里的東西取出來,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孝敬父母。」

《後漢書》記載:「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變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的這個觀點和當時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環境是完全相反的,如此做法簡直就是在挑戰當時整個社會的底線。而當時掌權的曹操又是一個極其尊崇孝道之人,這我們從他為父報仇甚至不惜屠城就可以看出來。

孔融此番「違背人倫」的態度也觸怒了曹操。因此,有了後來孔融被以不尊不孝之名判處死刑,而除了他本人死刑之外,還株連了其三族。

相傳當年孔融臨死之前還向判官求情,希望能夠放過他9歲的兒子。而他的兒子在刑場之上也說出了一句千古名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孔融被誅殺三族,並不代表著孔子的後人被殺光了

當時的株連三族指的什麼?其實就是指誅殺其父族、母族、妻族這三族。

首先,母族和妻族被殺和孔子的後人並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而至於他父親這一組最多也就是向上五代(五服之內),一般來說是3代。所以即便他父親這一組被殺,孔家活著的大有人在,畢竟他已經是孔子的第20代子孫了。

而且按照當時的法律制度來看,如果孔融真的是孔子的世傳人,也不可能會被曹操誅滅三族。就算他犯了最大的謀逆之罪,最多也就是誅殺他自己一個人。

要是誅殺孔子的世族家族,那就是完全對孔孟之道的否定,曹操還不敢為自己戴這個帽子。

至於前文所說的「衍聖公」是孔子後人從宋朝才開始有了封號。在公元1055年皇帝為了表現自己尊崇孔孟之道,將孔子的世孫冊封為「衍聖公」。歷經宋元明清四朝,都沒有否定孔子後人對於這個爵位的世襲,而且不斷地將這個「衍聖公」的地位提高。

比如在宋朝的時候「衍聖公」官為八品,平時所做的也只是祭祀孔子之事。等到元朝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文化圈,也就將他的官職升職到了三品,而明朝為了表現自己對孔孟之道的尊崇,直接就升為了一品官 。

清朝時期為了收買漢人人心更是給了很多特權,除了是一品大官之外,他還有權利在紫禁城內騎馬。在在清朝的時候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否定這樣的一個稱號,直到1935年的時候將「衍聖公」這樣的一個稱號改成了「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7. 生活中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

1、隨地吐痰:在公共場合不注意衛生,隨地吐痰,不僅不利於城市的美。而且內會傳播病容菌,不利於他人的健康。

(7)不孝敬父母的後果擴展閱讀:

道德規范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會規范的—種形式,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出發,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行為准則,也是判斷、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准。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們的主觀認識相統一的產物。

8. 老婆不孝敬父母怎麼辦,離婚有怕影響到孩子/

說實話這是個難辦的問題,但是終要解決。出去和老婆浪漫一頓晚餐,和他講解道理版。她不做個榜權樣,將來的孩子也不會孝敬父母的(也就是你們自己)。結了婚就是承擔了責任,兩個家庭的責任,一方不對對方父母好,另一方也不會真誠相待.....如果你老婆夠明理,她會是好媳婦好媽媽,否則你們孩子將來也不會很優秀。

9. 請幫我找出下面電路圖中的一處錯誤。

末級功率管基極偏置電路設計錯誤。按照電路圖,4個二極體的偏置電壓4*0.7遠大於末級三極體導通要求,這讓偏置末級完全是飽和狀態了。理論上失去放大作用,實際上管子的話管子都損壞了。

閱讀全文

與不孝敬父母的後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倉庫改養老院排污怎麼處理 瀏覽:209
老年人短暫說話不清楚 瀏覽:806
長壽多喝水吃什麼 瀏覽:306
重陽節快樂國畫圖 瀏覽:179
以孝順為主題的話劇 瀏覽:945
農行養老金怎麼計算 瀏覽:63
老婆得宮外孕男人需要體檢什麼 瀏覽:953
母親節送什麼顏色的長壽花 瀏覽:375
體檢復檢報告什麼意思 瀏覽:614
老人和孩子溝通怎麼辦 瀏覽:790
老人過生日要帶什麼禮物好 瀏覽:348
父母親起訴兒子不養老又不出錢怎麼判 瀏覽:969
60歲老人開什麼店較好 瀏覽:351
老年痴呆說家不是家 瀏覽:356
玉龍雪山60歲以上票價 瀏覽:693
50歲適合哪個牌子護膚 瀏覽:445
在婚禮現場女方父母怎麼講話 瀏覽:912
50歲人群三高發病率 瀏覽:972
干什麼工作能養老婆 瀏覽:349
重陽節中央一節目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