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打呼嚕的聲音和笛子一樣
⑵ 吹笛子的老人
1
從開始「我」對老人百般兜售其笛子,欲避不及,到後來的誤將「大額」的盧比付於老人後,「回我」的後悔答未消,徒又聞老人為「我」吹笛,在煩其又要錢時,猛知老人的心意如此的一剎時,我的整個人感動了!誤解了老人了。他只是個誠實的以賣笛求生的印度老人。
2
他只是個誠實的以賣笛求生的印度老人。
3
用運了對比的方法來塑造和強調老人形象。
⑶ 老年人適合吹笛子嗎
-
沒問題啊,照樣吹,只要身體好——
我們60多、70多的多得是,吹的起勁著呢……
⑷ 如何學習吹笛子 老年人學笛子 怎樣學竹笛
認識笛子構造圖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見圖)。
(1)前鑲口(2)纏絲(3)海底(4)吹孔(5)膜孔(6)音孔
(7)基音孔(8)後鑲口(9)助音孔(10)飄穗
(11)笛塞
握笛的方法:(可參考視頻)
南派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曾經在其《笛藝春秋》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關於姿勢要領的口決:風門正,笛身平,頭要直,胸要挺。姆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搖金。
貼笛膜
首先把將膜對裁開,剪長方形的小塊,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輕輕地揉成一個小團。通過捻動使膜捻成很多細密的皺紋,然後輕輕地展開,膜恢復原狀後,再用兩手拇、食四指輕輕得向前後左右綳它幾次。
指法練習,如何變換手指
當呼吸與口形協調運動時,必須有手指開閉音孔,才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來。若無手指配合,呼吸和口形將會變得毫無意義,由此可見手指對於吹奏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了。
筒音為5(sol),這個中宮調,初學者最好掌握一種指法,其它不建議剛才就學,有基礎再學其它的吹法。
低音
5●●●●●●
6●●●●●○
7●●●●○○
中音
1●●●○○○
2●●○○○○
3●○○○○○
4○●●○○○,吹4,還可以按住最上一個孔的上半部分。全放開,是#4.
5○●●●●●
6●●●●●○
7●●●●○○
1●●●○○○
2●●○○○○
3●○○○○○
4○●●●●○
高音
5○●●○○○
6●●○●●○
最高音
1●○●○○○
2○●○●●●
3●○●●●●
吹高音,要氣息控制,嘴型緊。換氣要自然,不要停留地很明顯,吹久氣力就很發了;
1、如何吹響,口型怎麼對上去
唇的伸縮變化,是面部肌肉總體收放的結果。面部肌肉通過嘴角與唇發生聯系。因此,吹奏時口形肌肉的力量主要是集中在嘴角上,而不是在唇中央,雙唇只需適當收縮並有所支持。若將主要力量集中於唇上,不可避免地將使唇縫變窄,呼出的氣流不可能充實、豐滿。
吹笛一般要求口勁適中,兩邊嘴角力量均衡。兩邊嘴角微向後收(像微笑時一樣),貼住牙床,利用嘴角適當收縮的力量,控雙唇向兩側伸展後移。
2、舌是一種由縱橫交錯的肌肉組成的綜合體。它在口腔內的不同運動方式,對笛音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特別對呼氣起著「開關」的作用。
演奏一些簡單的自己會唱的歌,找到相對應的譜子,掌握如何換氣,暫停漸隙。初學還是把7個音階反復練習達到指如何靈活自如再吹具體的歌就可以感覺了。
後面附了一些笛子給大家參觀和選購。
如何選購和保養這里也是初學都必須了解的知識。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不能有開裂的現象。
2、檢查笛子的音準,可以加了膜試吹,或者由他們吹給聽一下,看他准不準卡不卡殼之類的
你擁有一支竹笛的時候,用完後最好將笛子水氣擦去,而後將笛子掛起,讓其自然風干,以免發霉、發臭、掉漆,笛子最怕摔、怕曬、怕蟲蛀、怕長霉,所以要好好愛惜使用
⑸ 節日習俗
春節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元宵節
《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重陽節
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於東漢。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這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端午節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過節的習俗還是基本相同的。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懸掛菖蒲、艾草 ,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風俗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⑹ 吹奏九月九的酒用什麼笛子更好
F調
⑺ 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臘八,冬至. 這些節日的習俗與由來!謝了!
1、春節
習俗:貼年紅、吃年夜飯、守歲、拜年、壓歲錢、祭祀、廟會、舞獅等。
由來: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元宵節
習俗: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
由來: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3、清明
習俗:踏青郊遊、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等。
由來: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4、端午
習俗:扒龍舟、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
由來: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5、七夕
習俗: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
由來: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6、重陽
習俗: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由來:《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7、臘八
習俗:熬臘八粥、吃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臘八面、吃臘八冰等。
由來:「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8、冬至
習俗: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
由來:斗指子為冬至,即太陽黃經達270°,於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
⑻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其由來如下:
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流亡國外,回生計難尋。答餓的暈倒在路上,此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可此時,以前捨命救他的介子推卻早已病死,為了紀念他,晉文公將他死去的日子定為清明節,並流傳至今。
(8)重陽節竹笛擴展閱讀:
清明節主要有以下活動:
1、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遠在先秦時已形成。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掃墓
清明節悼念活動,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我們在現實中也是每逢清明回來上墳掃墓,為了紀念逝去的長輩,並對後代以保佑。
⑼ 老人吹什麼調的笛子
選調有幾種選擇方式,主要是根據各自不同目的和需求選,如果是專業訓版練,選C或者D適合權練氣息;E和F適合練習中長音;G和A適合練口勁;從音色偏好上選,C比較低沉D偏清亮E偏絲竹感F偏悠揚,G\A偏高亢。從調性分類上選,C\D\E屬於曲笛,F\G\A屬於梆笛。從上手容易上選,建議E\F,手偏小可以選G。總之,選調不是絕對的哪個好或者不好。
笛子本身不分成人,兒童或老人使用。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兒童和老人通常氣息控制和手指張力靈活程度略差,通常建議的E\F\G\,這樣建議是從笛身大小粗細和音色、上手容易上綜合考慮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