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韓國重陽節

韓國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0-11-28 07:04:01

①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② 亞洲有哪幾個國家過重陽節

韓國,日本,朝鮮等也是過重陽節的,韓國,日本也各有自己的過節習俗比如 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③ 中國傳統節日及意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里,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合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3)韓國重陽節擴展閱讀:

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

1、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2、清明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重陽節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4、元宵(正月十五)

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④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4)韓國重陽節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⑤ 重陽節韓國人吃什麼

韓國人不過重陽節 所以不吃什麼特別的東西

⑥ 韓國的敬老節有什麼習俗

1、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
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回。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答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⑦ 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目前,國外掀起了一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我們國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著,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金錢物質充溢著人們精神領域的今天,可以說這樣的呼喊無疑是向平靜的文壇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驚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動是無法言表的。

近年來,人們都追求物質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寫作都要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本該在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進步的歷史時期文化應有更高的發展,文化應該更加繁榮的時期,我們古老的歷史民族文化卻被冷凍被遺棄被毀滅,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

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築也被頻頻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築。

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我國的瓊樓宮闕擁有著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神。城市已經步入歐美的後塵,可是節日呢?西方的情人節、萬聖節人人狂歡,而中國的重陽節、端午節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了。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

(7)韓國重陽節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影響: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對周邊國家造成深重影響。一般把中國和收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同城為漢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指中國以及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

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地保留著中華文化傳統的華人世界。通常日本學者也會把自己包括在「漢字文化圈」內,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員。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日本文化在歷史上曾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略有不同和獨特之處。

越南由於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徵和中國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佔領並長期進行殖民統治,但琉球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圈。

⑧ 今天是5月5日,聽說是韓國的重陽節,是嗎

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稱。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戴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東漢(25-220)方士費長房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難,如果用紅色的囊袋盛茱萸,掛在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到那天就率領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難去了,等到晚上回來的時候,發現家裡的雞犬全都死了。從此,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於是沿襲成俗,遂成佳節。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1368-1644),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諸葯方佳"。明代醫葯家李時珍說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這些美好的傳說都是我們流傳下來最動人的傳統文化知識阿,可是現在韓國人連孔子都要搶,真讓人氣氛阿,鋪天蓋地的韓劇,你支持了嗎?
在大長今裡面,反復提到的針灸,那是我們祖先的寶貴遺產阿,還有提到的張仲景,竟然都不說明是我們的葯神,如此,我們怎麼能紅著臉接著看韓劇呢?因為大長今裡面竟然出現了來自「明國」的使臣,說是中國的飲食太過油膩不利於健康!!我想知道,韓國人懂什麼?!
轉帖

⑨ 元旦(非指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元旦不是中國傳統節日。而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即公歷的1月1日。

一、元旦的由來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二、元旦的習俗

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三、中國元旦的飲食文化

1、椒柏酒

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

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2、桃湯

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3、膠牙餳

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4、五辛盤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

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而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5、雞蛋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6、湯餅

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湯餅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7、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製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

⑩ 亞洲那幾個國家過重陽節

【韓國】韓國古代將重陽稱為重九,從新羅時代就有在這一天登樓吟詩的習俗。到了高麗朝,九月初九的宴會甚至成為帶有國家性質的習俗。習俗活動主要有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

【日本】日本的重陽節於平安時代由中國傳入,平安朝的王公貴族每逢農歷九月初九便在宮中舉辦賞菊宴。日本人還會在重陽節前一天晚上將棉布放在菊花上,待重陽節被露水打濕後來擦拭身體,以此祈求長壽。習俗活動主要有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10)韓國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陽節

閱讀全文

與韓國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生館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86
淄博2015養老金調整 瀏覽:578
社保退休職工死亡補貼標准 瀏覽:327
陝西省養老金查詢個人賬戶查詢 瀏覽:846
楊振寧什麼時候回中國養老 瀏覽:62
爸爸辛苦怎樣孝順 瀏覽:458
養老保險補填 瀏覽:832
沈丘換駕駛證體檢什麼 瀏覽:388
小學體檢報告要多少錢 瀏覽:937
養老院和廠子哪個輕松 瀏覽:66
孝敬父母的課本劇 瀏覽:933
老年痴呆貓咪 瀏覽:35
南陽養老保險查詢在哪 瀏覽:258
蛟橋敬老院 瀏覽:728
哪些時間吃素更養生 瀏覽:471
長壽安康保險 瀏覽:594
老年人膽囊炎服用什麼保健品 瀏覽:555
感恩卡老人怎麼做簡單又漂亮 瀏覽:703
漢族的重陽節介紹 瀏覽:592
臨海養生毯多少錢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