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對孝的理解
從狹義講,孝就是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尊敬他們,順從他們,愛惜自己,不讓父母生氣或傷心。
B. 怎樣才算是孝順,您是怎樣理解孝順這個詞的
我們都一直被教導要孝順父母,那麼怎樣才叫孝順呢?是給父母很多吃的穿的嗎?是給父母無數的錢嗎?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曾經,我一直以為,如果結婚以後,每個月給父母足夠的錢和物,抽時間常常去看望父母,就是孝順了。我一直關注的是在物質上孝順父母,卻忽略了精神上對父母孝順的重要。何況,更不該忽略的是現在。 其實,一個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兒女孝順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生活需要,更應該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慰藉,讓父母物質上富足,精神上愉悅,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而且,孝順父母,不是只有結婚離家後才做的事情,孝順父母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你成年了,就應該在現在做個孝順的孩子。在沒有結婚之前,對父母尊敬愛戴,分擔父母的憂愁和苦惱,不給父母增添麻煩和負擔,讓父母的心情快樂,精神愉悅,這是為人子女之本,也是做為一個人應該做的。 曾經,我幼稚的忽略了父母的精神愉悅的重要性,錯誤的以為我幫你幹活,幫你教導我的妹妹們,就是個很好的女兒了。在生活中,惹父母生了不少的氣,姐妹之間,往往也因為互不相讓而大動干戈。結果給父母帶來了很多痛苦和苦惱。想想真的不應該。 再說了,在家裡,我是長女,付出的肯定是多些,我總覺得自己做的夠多夠好了。自己盡了那麼大的努力,為什麼一個家還爭吵不休呢?應該想想是不是心太好而方式不恰當呢?如果其他妹妹朽不可雕,那麼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給別人一個好的榜樣,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今生成為一家人就是莫大的緣分了,隨緣給別人好的正確的語言和幫助,為家庭營造一個和諧和睦的氛圍。 感謝上天,終於讓我明白了這些,相信今後的和睦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了。我們一定做得到的!
C. 身為中國人你對孝順的理解和看法是什麼
對父母復的最大的孝順,就是制原諒父母的不完美。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每個父母都隸屬於一個社會階層,在這個社會階層中,他們要承接社會義務,同時享有一定社會權利。父母有自己交往的社交圈,有自己的人脈關系,有的在城市工作生活,有的在縣城混日子,有的在企業工廠,有的在田間地頭,有的在街頭賣菜,有的是清掃工。但是他們的工作職業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子女的尊重。
D. 結合實際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順不是給父母照顧好衣食。真正的孝順,要言於表,而進於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親吃完飯,都有想要接濟普通人的想法,年齡大了,又不好自己動作。而荀子總會在飯後問父親,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父親說,給誰誰誰吧,荀子說,好的,並照辦。這看似簡單的舉動,蘊含了極為深刻的孝之情懷。孝順,有時候是對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樣,那是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而作為子女的,無論做多少,無論愛多深,都是應該的。但這其中,更應該加上尊敬與成全。
E. 你怎麼理解孝順
孝順是自我要求,是有追求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可是,如果有父母把孝順拿出來,要求別人,這就跟孝順本身沒關系了,只與權力有關了。比如,你不孝順,我就教訓你,孝順,親情,愛情,是人內心的尺度,並非用來指摘別人的大棒。庸碌之輩最喜歡把這三個詞,掛在嘴邊,因為他們希望別人聽到,而最大的受益人往往是自己。而這一生,你只需要遵循內心,對那些真正愛過或者幫助過你的人好。其它亂七八糟,是非不分,真假難辨的孝順 親情,果斷劃清界限。從來沒有的東西,你不該去買單。
F. 「孝順」是怎麼理解的
孝順不是在他們面前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也不是為了讓他們滿意放棄自己的想法。孝順是靠長久對老人的關心得到的。只有你長久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等問題,那你就做到了孝順
G. 怎麼理解對父母孝順和聽話的區別孝順等於聽話嗎
孝順很大程度上是等於聽話,聽話是包含在孝順裡面的,不聽父母話的人談不上孝順父母。
H. 你了解古代對孝敬父母的理解嗎你認為當今社會我們該如何盡孝
古人對孝的理解有三條很重要:
一,「百順孝為先」。就是要順從父母,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做事。
二,「父母在不遠游」。就是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在他們身邊生活,孝敬他們,養勞送終。
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必須傳承家族的香火,老人們都認為多子多孫才是福。在
當今社會,我們也許會免去一些繁瑣的禮節和腐朽,但最基本的心意是不變的,那就是希望父母在有生之年都能身體健康,幸福快樂,沒有什麼遺憾就對了。所以,再忙也常回家看看吧。
I. 你是怎麼理解孝順這個問題的
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順的,有的混蛋父母就不能孝順。我們只能孝順合格的父母。
J. 如何理解孝道
一
傳統孝道盪漾著二重性的色彩。正是這一色彩
使得傳統孝道歷經各個朝代、各種意識形態而不衰,
使得對它的批判繼承發掘成為可能。它既表現了人
民大眾敬老養老的優良道德傳統, 又被統治階級所
利用, 作為欺騙、愚弄人民大眾的精神鴉片。
首先, 從道德范疇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階級社會里, 任何一種道德范疇或道德行為
准則的提出, 都有它的階級利益基礎。正如恩格斯說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
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
的, 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1]當然我們在強調
道德的階級性時, 並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階級性而無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無階級性。這是由道德的最深層
本質決定的。一切階級社會的道德都是具體的階級
意義與一般意義的統一, 孝亦不例外。
從階級意義上看孝。例如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
違。」[2]即所謂孝, 就是不要違背「周禮」。這是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的, 完全壓抑了子女的進取精神與創造
能力, 是對子女自我意識和人身價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無違」, 顯然不合時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遠游, 遊必有方。」[2]在經濟橫向發展的今日
社會, 不可能父母在不遠游。現在的人都已是社會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們不僅要對父母盡責, 更
要對國家盡責。再如封建社會某些孝子典型的樹立,
包含著許多愚昧殘忍的東西, 背離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會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風氣, 帶有濃厚的宗法
性、階級性。諸如此類, 均屬孝概念的特殊意義, 具有
明顯的局限性、等級性, 成為壓抑青年人之獨立性、
創造性的工具, 是傳統孝道發展的異化狀態。
首先從一般意義上看孝。傳統孝道中包含著一些
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 即其不僅僅適用於一個社會、
一個階級或一個時代。例如傳統孝道中的養親、尊親、
敬親思想不論哪個階級、哪個時代都需要。孫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演講中說:「現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國家, 講到孝字, 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澤東同志在1959
年回故鄉韶山時曾深有感慨地說:「共產黨人是唯物
主義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這還是要講的」。又
如「陸績懷橘以孝母」、「李密陳情報母」等折射其對父
母恭敬有加, 眷愛情深。再如木蘭代父戍邊等, 則反映
了奮不顧身救父輩於危難的孝行, 千百年來為人們所
頌揚。如此等等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有裨益,
我們要創造性地加以繼承發揚。
其次, 從孝的功能與作用上看, 亦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封建孝道體現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關
系的地主階級道德原則, 是為封建專制服務的。自西漢始, 統治階級就把孝道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以孝治天下, 形成系統的孝道。不僅認為「君子之事
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即所謂移孝作忠, 忠孝合一,
而且提出「三綱」即「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歸
綱」。在宋明時期有所謂「天下無不是底父母」,「天下
無不是底君主」。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完全是一種統
治與服從的關系, 毫無原初平等、民主意味。這是封
建等級制度強化在倫理道德關繫上的反映, 把忠君、
孝親引向愚忠愚孝的歧路。傳統孝道成為統治階級
捍衛本階級利益的道德武器, 成為麻痹勞動人民的
精神鴉片。
然而我們又必須看到, 孝作為一種家庭或社會
倫理規范, 其功能與作用有值得肯定的東西。家庭是
社會最基本的細胞, 只有家庭穩定才會社會安定, 而
孝道在維系、穩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
替代的作用。它植根於親子間的血緣親情, 不僅調節
父子關系, 也調節兄弟關系, 成為維系家庭的凝聚
力。傳統孝道還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
人的社會之愛, 提倡關心和愛護全社會的老人。這對
於培養人民大眾的群體意識、責任意識, 穩定社會秩
序, 治理國家等有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我們要運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對傳
統孝道做出正確評價, 並使之古為今用。
二
孝敬父母, 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從以上
傳統孝道的二重性分析可知, 傳統孝道既有糟粕, 又
有予以保留並且發揚光大的價值。我們既不能沿襲
傳統孝道來進行現代家庭美德建設, 也不能割斷家
庭倫理發展的歷史憑空去創造什麼新規范, 而要既
深入批判、堅決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級制的內容, 又
繼承發揚、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尊老敬長等優良傳統,
使傳統孝道創造性地轉換為社會主義的新型孝道。
具體說來:
第一、批判繼承傳統孝道養親的合理內核, 讓贍
養父母成為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起碼要求
養親是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之一, 是子女對父
母的物質贍養。贍養父母, 早在西周就是孝的主要因
素。《尚書·酒誥》中周公說:「姝土嗣爾股肱, 純其藝
黍稷, 奔走事厥長上。肇牽車牛遠服賈用, 孝養厥父
母。」指出為養父母, 應盡力農事、商務活動。孔子把
養親作為庶人的重要孝道, 指出:「用人之道, 分地之
利, 謹身節用, 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3]而且要求
「事父母, 能竭其力」[2],「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3]。
孟子也把物質上侍奉父母作為孝的重要內容。在他
看來,「惰其四肢, 不顧父母之養, 一不孝也; 博奕好
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 好貨財, 私妻子, 不
顧父母之養, 三不孝也」[4]。揚棄古之養親其維護宗法
制度的目的, 養親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根據
時代需要賦予其新內涵, 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家庭美
德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 有的成年子女以
反對封建為借口, 虐待父母, 遺棄父母, 這是極端錯
誤的。封建社會曾把贍養父母塗上一些神秘色彩, 現
在我們要做的是剝去「孝」字上的虛偽的外衣, 發揚
親子間真誠的愛。謝覺哉同志在《愛父母》一文中曾
尖銳地指出:「必須嚴厲地斥責那些把反封建反資產
階級思想做不養父母借口的人是無良心和無恥。要
告訴青年們: 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資產階級思
想, 而是人類的美德。」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父母有
扶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 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
父母的義務。」時至今日, 養親不僅成為社會主義社
會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個公民應盡義務。
第二, 尊親敬親, 讓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
傳統美德強調必養且敬, 認為作為子女, 不僅要
給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質之愛, 更要給之以尊重、關
懷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愛。「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2]贍養父母和
尊重父母是相輔相承的兩個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對
待父母, 只敬不養不為敬, 只養不敬傷其心。孔子認
為要以敬的態度贍養父母, 關心父母的健康, 以敬愛
的心情和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父母。其學生曾參進
一步發揮老師敬親的觀點, 指出「孝有三,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5]
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的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體
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 是孝道中比養要求更高
的一種孝行, 隨著當前我國現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
小型化發展趨勢,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養老敬
老問題更加突出。敬親並非順親。敬和順看似一字之
差, 卻反映了兩個時代不同的道德觀念。雖然傳統孝
道也並非不辨是非而被動地一味依從, 主張父子有
爭君臣有爭,「事父母, 幾諫」, 然而「見志不從」, 也只
能「又敬而不違」,「勞而無怨」而已。父為子隱、子為
父隱, 子女無條件地順從父母意志仍成為父母與子
女之間不可動搖的法則, 違背之即為不敬不孝。這應
該說是中國道德傳統中的糟粕。現代社會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父( 母) 子( 女) 關系亦不例外。我
們今天講尊親敬親是以平等為前提的, 相互尊重, 彼
此信任。作為晚輩, 不是絕對服從長輩意志, 而是尊重他們的人格, 尊重他們的感情。一位83 歲老人在
手記中這樣寫道:「晚輩和長輩之間, 真正的贈予機
會似乎不多, 卻每天都有。這種贈予可能只是一句和
善的話語, 或者是一封問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將
自己的真誠融匯進去。」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正是
這種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與偏重角色性、權威性
的傳統孝道有著根本差異。為人子者不僅要在物質
上自願地贍養父母, 更應注意精神上的贍養, 給予父
母更多的關心和敬重, 讓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與
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