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30個重陽節浙江

30個重陽節浙江

發布時間:2021-01-22 07:44:35

Ⅰ 各地都有哪些不同的過重陽節的方式


Ⅱ 各地重陽節的習俗

1、陝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2)30個重陽節浙江擴展閱讀: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作為老年節,並於2013年7月1日起實施。因此重陽節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

Ⅲ 浙江有什麼民間習俗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

2、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十里紅妝是古老的傳統民俗,這種嫁女的場面。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隨花轎發送外,其餘的紅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屬於吳歌的一個品種,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縣申報的「嘉善田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網船會,是浙江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民國時期,清明節、中秋節前後為嘉興蓮泗盪網船會之期,江浙兩省附近船戶鄉民成千上萬聚集於連四盪劉王廟,迎神賽會。2011年5月23日,網船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前童元宵行會,盛於清末民初,一直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逐漸消亡。1985年,前童村舉辦建村761年活動,燈會活動重新恢復,此後年年舉行,四鄉八方來客人山人海,1986被寧波市命名為「古亭之鄉」,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都曾來采訪和報道過,是當地一著名的燈會地。

Ⅳ 浙江嘉興地區的節慶風俗,要詳細一點的,比如春節、端午之類的寫幾個吧。

嘉興端午是我國端午傳統節日的重要活動地區,是江南水鄉獨特的傳統節日活動, 又有明顯的太湖流域民間端午習俗的印記。時至今日,端午節已經成為嘉興最具鮮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節,都要在南湖舉行祭祀習俗活動,當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嘉興各縣(市、區)都有一系列根植於民間的具有地方文化的端午習俗及其活動,其百姓的參與面廣、活動聲勢強、社會影響力大、歷史淵源流長。明代萬曆《秀水縣志》、明代崇禎《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縣志》、清代陳元穎的《硯農文集》和清代道光項映薇著王壽增補的《古禾雜識》等歷史文獻均有這方面的記載。嘉興當地民間過端午節一直以來是較為隆重的,習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普遍活動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有規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等節日娛樂習俗;三是民間裹粽子習俗。四是有掛菖蒲艾葉,燃熏蒼術、白芷,佩香袋,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吃「五白」(白乾、白鰲、白菜、白切肉、白斬雞),吃煨蛋等節日飲食習俗。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甩火把
又稱「燒田蠶」、「放宵火」、「照田蠶」、「田柴之會」,一般均在農歷元宵節(正月十五)黃昏時舉行。農民用稻草紮成小把,由青少年高舉,點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搖下;也有在田中燒茅草、英白草、荸薺葉的;有的持著火把在田中邊跑邊喊:「我家田裡三石六,你家田裡三蚌殼,我家田裡白米堆,你家田裡礱糠堆」俚歌,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會刀耕火種的遺風,流傳至後代含有祈求豐收兼有娛樂之意,同時認為燃火把火堆可殺滅越冬害蟲。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禎《嘉興縣志》載:元宵前後「鄉人束芻木杪,揚以緋帛,高樹田間,至夜鳴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燒田蠶」。解放以來,此俗仍未廢,公社化時期,有些生產隊的青少年也燒火把,娛樂之意已為主。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漸廢,然海鹽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雜草堆子夜間燒之,已不限於元宵夜。
祀田蠶與齋天
兩者均為遠古遺風,都以天(眾神)為祭祀對象,都是不屬於宗教信仰的民間祈豐收活動,是遠古文化現象的「化石」。
祀田蠶 清末明初尚在嘉興、桐鄉、海寧等縣郊區廣泛流行。其儀式在曠野舉行,每次要進行兩、三天,程序甚為復雜。凡農桑歉收之年,於冬季選祭地,次年農歷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眾神。祭台前以長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寶塔狀,曰柴寶塔,高數米,四周用繩固定,送神畢由強壯農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豐歉,祭祀長達一晝夜。除祭神外,還有奏樂、唱書、送龍舟等項目。儀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贊符官」,並由主東君(鄉村長老)操辦。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興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動。解放前後只在郊區建設鄉一帶流行,其保留的遺風已不完整。
齋天 即祭天,是大規模的祭祀儀式,祈求上天給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活動。此俗古老,盛行於殷周,為中原文化現象,清以後逐漸消亡,現在已少見,唯嘉善留存有「齋天」活動,保留了古代農業社會的遺風。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還在春秋季舉行「齋天」一兩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動,各戶准備香燭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燭誦經直到天明。其特點是,請道士先生主持贊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實際是民間贊神歌手,儀式中由其請神、「發遣」、「燃香橋」、領祭、唱長短篇的贊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遠古之風,整個祭祀活動由老年婦女組織的庚申會負責,婦女起主要組織作用,為別的風俗活動所少見,學者認為「恐與古俗有關」。
祭田祖
民稱「祭田公田婆」,實際是古代祭後土之遺風。解放前農村有此習俗,有的地方田邊立小廟曰田祖廟,於廟前致祭;有地方徑於田邊祭之。此活動大都在清明前後、插秧前後、夏至時及秋收開鐮時舉行,備線香、黃紙、肉飯等拜祭,致祝禱及叩謝之辭。清明時曰「許願」,插秧時曰「嘗甜頭」,秋收時曰「還願」。夏至時祭者穿蓑戴笠,禱雨水充足;秋收時插黃熟稻穀於供飯上,有薦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緒年間,溫、台、紹移民來嘉興墾荒者漸多,在余新建翻田廟,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稱翻田廟村。
慶作物生日
舊時民間相傳花果糧菜均有生日,民俗學家以為此是古代對作物崇拜的表現,解放前嘉興有此風俗。古時各地均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嘉興府志》載,是日「俗以為百花生日」,並說:「花朝日晴,則百果多實」。舊時民間於是日多用紅紙或紅布條系於花盆或花莖枝上,以示慶賀,亦有的用紅紙制旗幟、紙傘插於花盆中。嘉興郊區王店一帶多於是日吃糖糕和甘蔗。農村還有於該日為桃樹做生日的習俗,都由婦女在果上貼紅紙,裹以稻草,於枝叉里壓石頭,扶樹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脫哦?弗脫!」甚動聽,唱畢舉小竹刀向樹砍一刀。砍樹的本意是用威脅的手段迫使果樹多結果實。馬來西亞、日本以及我省的東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樹(僅為動作並非砍斷)的儀式,嘉興風俗與之如出一轍,都是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催生儀式。民間認為,農歷正月初七為菱生日,初八為稻生日,初九為豆生日,初十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說,以各日晴好為豐收之兆。
開秧門與關秧門
插秧是稻作的開始,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最受農家重視。舊時此日飲食較豐盛,農民在家中設三牲祭「田土地」,食團子、糕,寓家庭團圓、農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鯗魚,並擲鯗魚骨作卜,以之卜雨晴。開秧門時,農民頗多忌諱,如插第一行秧時不得開口,不互傳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別人身上等。插秧至田頭有餘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糧(實亦供耘田時補株用)。
插秧結束日稱為關秧門。是日必須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來不及亦須請工幫助,如至天黑則認為不吉。嘉善一帶有請田歌手於是日唱歌風俗。請人種田的則須於關秧門日辦一桌酒菜,吃「關秧門酒」。關秧門後,出嫁女回娘家省親,民諺雲:「插好黃秧,看望爺娘」。
搶水與祭車神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水車例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准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求雨
舊時天旱無雨,各地都有求雨之舉。古時嘉興一帶求雨,以「龍」為對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對傳說中的龍的祟拜。其儀式有請龍、曬龍(如祈求無效就把龍王塑像抬出來曝曬)、還龍(如下雨則舉行龍會送其還廟)等。嘉興城郊多在三塔的順濟龍王廟舉行求雨活動,後來偶像轉換,有些地方也向「劉猛將」、「關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帶抬劉猛將出巡,沿海灘至乍浦陳山龍揪泉邊,以魚蝦投泉祭神;烏鎮一帶抬關羽部將周倉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於烈日中;嘉善大雲、惠民等則曬龍王神牌;海寧斜橋等地則由僧尼捧觀音木像,敲木魚磬鈸沿街求雨。舊時民眾求雨反映了對自然的依賴和無奈,官府及迷信職業者則用以愚弄群眾,擴大迷信,甚至藉機斂財,成為惡俗。
掃晴
舊時逢積雨,農家婦女剪紙為女形手持掃帚,懸於屋檐下求晴,稱為掃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為傳說中的土地之神,祭社為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至春秋時,各地都於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戌日舉行祭祀,載於《詩經》、《禮記》等古籍。據西漢《淮南子》等書記載,每逢社日,四鄰結社祭祀社神,占卜來歲豐歉,伴以歌舞,並一起聚餐。此俗近現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鹽一帶仍保留遺俗,稱做社,亦名結社。清《平湖縣志》載,「春分社,田家醵錢為會,牲醪祭神,以祈豐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錢為會……以祈豐年」。其大致格局較古時相似,所祀神靈則由社神變成龐雜神靈體系。現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舉行,稱「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稱「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歷法,其儀式特點是以古老的宗教職業者「太保先生」為贊禮人。結社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七、八戶至二、三十戶結合,各戶輪值為社主,亦 稱當社,負責置祭品、酒禮、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雜孔子、玉帝、觀音、關公、財神等,唯無佛像)、香箔等,社日抬著奏樂至附近社廟祭拜,次日分享酒肉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為聚會所進行活動,以太保先生為贊神人。致祭中,太保領路,領眾行禮,唱「請符官」請神,中間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鑼鼓書」娛眾,稱「說因果」,「封神榜」、「說唐」、「說岳」及才子佳人書目皆有,已非遠古內容。復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紙錠、神媽,太保致詞,結束儀式。做社風俗中,太保處於突出地位,太保當系古太卜的傳訛。我國自殷商時即有太卜,歷代專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師的變形,即所謂溝通鬼神者。做社與卜巫結合,其時必在上古,遺傳至今。至現代平湖仍有以太保為職業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軍」首領太保阿書,全國屬罕見。平湖現代多已只做春社,四鄉出產生薑,秋天姜熟時亦做社,稱「青姜社」,不供「神媽」。解放以後,廟宇多廢毀,做社儀式改在社主家舉行。1962年前後,此俗終於消失。
養豬羊祭祀
舊時嘉善等地於除夕夜,在豬舍置方凳擺香燭致祭,名「齋豬欄」;桐鄉百桃等地初養羊或養羊中遇羊病弱時,備蛋魚肉等請棚頭神,均表現了小農祈禱養畜平安的願望。
息夏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農事稍閑,農民於是日休息,食餛飩、南瓜等,出嫁姑娘於是日回娘家探望。現時耕作制度改變,農村多於「雙搶」結束後才休息。是日舊俗「浴貓狗」,現時有的地方仍說是日為「貓狗玀玀生日」。

Ⅳ 重陽節的來歷30字

古人在九月農來作物豐收之時自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30個重陽節浙江擴展閱讀:

重陽節活動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

2、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Ⅵ 浙江的民風民俗

每年除夕去田頭祭土地神,以求來年豐收。收割新稻,新米飯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執火把、掃帚去田邊燒茅草,謂「迎神驅蟲」。村中第一家拔秧種田(俗稱開秧門)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燒死。播種時忌遞秧,以為遞秧易發手掌風。視婦女跨越農具為不吉利。婦女遇到擱置在道路上的農具須繞道而行。遇久旱不雨,農民即群集向龍神求雨。遇蟲災,迎神驅蟲;亦有把破掃帚倒插田中,意為「請掃帚神驅蟲」。解放後,以上舊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學種田逐漸普及。

農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陽背陰,住房有泥木結構、磚木結構、石木結構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東,坐北朝南謂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為正南與南極星相沖克,要絕後,只有庵堂、廟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樓房多為三間一體或三間兩居頭,樓房前後有窗稱「雙開口」,只前面有的稱「畚斗樓」。有的堂屋無樓板,以備紅白兩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門天井。沿海沙地多為草房,通常二間一披,俗稱「稻桶屋」。舊時造屋頗多禁忌,先請風水先生定向,擇日動工。新屋右側不能高出或突出於鄰居的老屋,稱為「左青龍,右白虎」,否則左邊人家要喪丁破敗。上樑時要披紅避邪。上樑後樑上掛一隻麻袋,內放一隻活雄雞及秤、斗谷麥等避邪物和祭品,樑上貼橫聯,上書「紫微高照」等。拋上樑饅頭,第一雙饅頭由戶主長輩用被單布接住。晚上辦上樑酒慶賀。以為「青龍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間建在右邊。80年代以來,建房以混凝土結構為主,且多為二層曬台樓屋,講究寬敞明亮,美觀實用,造屋時求吉利的習俗基本沿用不變。

實驗小學 六一班 馬澤宇

Ⅶ 重陽節的由來有30個字以內的嗎

「九」為最大陽數,「九九」兩陽相重,曰「重陽」。
上古重陽節,於豐收之時祭天、祭祖。
(以上凡29字)

Ⅷ 重陽節的來歷要30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30個重陽節浙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
安徽省阜陽市三區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333
大嶺山體檢是去哪個醫院 瀏覽:282
父母的房產怎麼加兒媳婦 瀏覽:206
歡慶重陽節新聞稿 瀏覽: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漲 瀏覽:524
台州職工養老保險2015發放 瀏覽:503
退休工資6000多什麼級別 瀏覽:618
公務員會計退休年齡 瀏覽:432
長壽區川維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265
農村輪流撫養老人 瀏覽:178
廣州養老院排名 瀏覽:930
70歲得了肺癌怎麼治療 瀏覽:668
企業職工在管理崗位上如何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19
蘇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錢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