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

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

發布時間:2021-01-20 11:28:10

1. 弟子規全文

1、〈總敘〉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2、〈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准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並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父母親病了,吃的葯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居處要力求簡朴,禁絕酒肉、情慾等事。

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於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3、〈出則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4、〈謹〉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寶貴時光。

早晨起床後,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後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脫下來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以免把衣帽弄臟。

穿衣服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適合。

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傷脾胃。

年青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百出而丟臉。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方,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禮拜時要恭恭敬敬。

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兩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你沒有教養。

進出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稜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手裡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准備進入別人家門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後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裡面的人知道。

當裡面的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徵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

借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拖延時間人家以後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嗇不借。


5、〈信〉原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譯文】:
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
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骯臟的話,千萬不能說。阿諛奉承等粗俗的市儈習氣,都要徹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沒有弄能夠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對於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
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
看到了別人的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
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
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
有了過錯,要能勇於面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6、〈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譯文】:
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兒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稱贊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因為別人知道後,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揚別人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由於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
拿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不願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盡快把它忘掉。
對待家裡的傭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
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
7、〈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個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阿諛奉承。
能夠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8、〈餘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譯文】:
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曉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這也是不對的。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
正在讀著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
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做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准確的意義。
房間里要收拾整齊,牆壁要保持干凈。桌子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寫得潦草、不工整,說明你浮躁不安,心沒定下來,思想不集中。學習要專心致志。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閱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便於下次查找。
讀書的人要愛惜書本。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
無益身心健康的書刊,應該避而不看,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人們的智慧、敗壞人們的心志。應該多讀聖賢的著作。

說話不講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自棄」,做人絕不可這樣。一個人不能不知自愛;也不能甘於墮落。聖人和賢人境界雖高,都是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修學而達到的。

(1)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

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2. 國學經典中關於孝順父母,感恩的語句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

為人須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兒照樣還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考廉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

孝親不教親生所愛親敬親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福祿皆因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

孝子貧窮終能好不孝雖富難平安

諸事不順因不孝回心腹孝天理還

孝貴心誠無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

翁婆身上能盡孝雙落孝來又落賢

和睦史弟就為孝這孝叫做順氣丸

和睦妯娌就是孝這孝家中大小歡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為先

孝字傳家孝是寶孝字站高孝路寬

能孝何在貧和富量力盡心孝不難

富孝鼎烹能致富貧孝菽水可承歡

貧孝孝中有樂趣富孝孝中有吉緣

富孝瑞氣滿潭府貧孝祥光透清天

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心不容一時寬

趕緊孝來孝孝孝親由我孝壽由天

親在當孝不和孝親歿知孝孝難全

生前盡孝親心悅死後盡孝予心酸

為人能把祖先孝這孝能使子孫賢

賢孝子孫錢難買著孝買來不用錢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

天下兒孫盡學孝一孝就是太平年

戒淫戒賭都是孝孝子成材親心歡

戒殺放生都是孝能積親壽孝通天

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積親福孝非凡

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里邊

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

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難周全

念得十遍千個孝消災免難百孝篇

3. 《弟子歸》全文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1、入 則 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2、出 則 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3、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4、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5、泛 愛 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6、親 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7、余 力 學 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白話譯文

總敘

1、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

3、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6、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10、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12、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3、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4、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弟

17、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20、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21、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22、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23、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24、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25、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26、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27、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28、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29、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30、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

31、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32、服裝穿著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

33、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個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34、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為醜陋。

35、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

36、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牆上;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亂抖動。

37、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不要故意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楞楞的貼著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稜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為有人在拐角處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

38、拿空器具的時候,應該像拿著裡面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端端正正,不要甩來甩去,不然會顯得很輕浮;進入無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可以隨便。

39、做事的時候,即使再緊迫,也不要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行事。

40、打鬥、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僻怪事,不要好奇過問。

41、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42、屋裡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讓人無法分辨是誰。

43、想用別人的物品,應該明明白白向人請求、以徵得同意;如果沒有詢問主人意願,或者問了卻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竊行為。

44、借人物品,應該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45、開口說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46、話多不如話少;說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不要講姦邪取巧的話語、下流骯臟的詞語;勢利市井之氣,千萬都要戒之。

48、沒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不知道真相的傳言,不可輕信而再次傳播。

49、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50、說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說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不要當面說別人的長處,背後說別人的短處;不關自己的是非,不要無事生非。

52、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53、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54、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55、如果是穿著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憂愁。

56、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贊就歡喜,壞朋友就會來找你,良朋益友就會離你而去。

57、聽到他人稱贊自己,唯恐過譽;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欣然接受,良師益友就會漸漸和你親近;

58、不是存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59、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泛愛眾

60、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德行高尚者,名聲自然崇高;人們內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權勢高,地位高的人。

62、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們內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談論的大官,大人物,大財商。

63、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幫助別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應當欣賞學習。

64、不要獻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縱自大;不要喜新厭舊。

65、別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擾;別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閑言閑語去打擾。

66、別人的短處,切記不要去揭短;別人的隱私,切記不要去宣揚。

67、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別人聽到你的稱贊,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68、宣揚他人的惡行,就是在做惡事;對別人過分指責批評,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69、互相勸善,德才共修;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虧欠。

70、取得或給予財物,貴在分明,該取則取,該予則予;給予宜多,取得宜少。

71、要求別人做的事情,先反省問自己願不願意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應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強求別人去做。

72、欲報答別人的恩情,就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應該短期抱怨、長期報恩。

73、對待婢女和僕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厚更可貴;

74、仗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

親仁

75、同樣是人,善惡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齊;流於世俗的人眾多,仁義博愛的人稀少。

76、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諱,不會察色獻媚。

77、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是無限好的事情;他會使我們的德行與日俱增,過錯逐日減少;

78、不肯親近仁義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姦邪小人就會趁虛而入,影響我們,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餘力學文

79、不能身體力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縱有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華而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

80、只是身體力行,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也會看不到真理;

81、讀書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

83、讀書計劃要有寬限,用功要加緊;用功到了,學問就通了。

84、不懂的問題,記下筆記,就向良師益友請教,求的正確答案。

85、房間整潔,牆壁干凈,書桌清潔,筆墨整齊。

86、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寫字就不工整,心緒就不好了。

87、書架取書,讀完之後,放歸原處。

88、雖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有缺損就要修補。

89、不良書刊,摒棄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壞了心志。

90、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棄,通過身體力行聖賢的訓誡,就可以達到聖賢的境界。

(3)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擴展閱讀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德學生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何輔修的一門課。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參考資料網路——弟子規

4. 弟子規中開頭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什麼意思

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遵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

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

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4)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

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孝敬長輩的國學經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
安徽省阜陽市三區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333
大嶺山體檢是去哪個醫院 瀏覽:282
父母的房產怎麼加兒媳婦 瀏覽:206
歡慶重陽節新聞稿 瀏覽: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漲 瀏覽:524
台州職工養老保險2015發放 瀏覽:503
退休工資6000多什麼級別 瀏覽:618
公務員會計退休年齡 瀏覽:432
長壽區川維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265
農村輪流撫養老人 瀏覽:178
廣州養老院排名 瀏覽:930
70歲得了肺癌怎麼治療 瀏覽:668
企業職工在管理崗位上如何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19
蘇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錢 瀏覽:54